肇論略註
明漸第十三
言結習不可頓盡、無為不可頓證,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無名曰:無為無二,則已然矣(領難理無差)。結是重惑,可謂頓盡,亦所未喻(經云:「理須頓悟,乘悟併消。事因漸除,因次第盡」)。經曰:「三箭中的、三獸渡河,中渡無異,而有淺深之殊者,為力不同故也。」
二喻,疏引《毗婆沙論》之義云:「猶如一的,若木若鐵,眾箭所中。一無為體,為三想所行。」又云:「於甚深十二因緣河,能盡其底,是名為佛。二乘不爾,如三獸渡河,謂象、馬、兔。兔則騰擲而渡;馬或盡底或不盡底;香象於一切時無不盡底。」
三乘眾生,俱濟緣起之津、同鑒四諦之的,絕偽即真,同升無為。然則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
此法合也。緣起十二因緣,乃廣四諦而說,故四諦有生滅,無生無作。無量,四種不同,故是三乘同觀,故云俱濟同鑒。而斷惑證真,同升無為,亦各證自乘。故所乘不一,亦以智力不同故也。○下舉例難盡。
夫羣有雖眾,然其量有涯。正使智猶身子、辯若滿願,窮才極慮,莫窺其畔。
此舉有為之法難盡,以例無為不可頓窮也。言萬物難多,各有涯量。直使智慧如身子、辯才如滿慈,窮其才、極其慮,亦莫能窺其邊。有為如此,況無為乎。《涅槃》云:「佛言:『我與彌勒等共論世諦,舍利弗等都不識知,何況出世第一義諦。』」
況乎虗無之數(妙也)、重玄之域,其道無涯,欲之頓盡耶?
此法合也。虗無重玄,用《老子》文「玄之又玄」,故曰重玄,皆況涅槃無為之義。言有為之數,二乘之智尚不能窮,況涅槃無為之道乎。譬如大海無涯,而操舟有里數;太虗寥廓,而翔翮有遠近。三乘之人於涅槃之道,亦猶是也。
書不云乎「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為道者,為於無為者也。為於無為而曰日損,此豈頓得之謂?要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損耳。經喻螢日,智用可知矣。
引《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於無損。」以明漸斷漸證之義。至於無損者,至無可損為極證耳。螢日,《放光》義云:二乘之智如螢火虫,不敢作念徧照閻浮。菩薩之智譬如日出,徧照閻浮。生盲之人,皆得利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