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略註
動寂第十五
前名家譏動,今答以動寂。而不言寂動者,以問家但譏其動,謂動則違寂。不知動時全寂,故云動寂。
無名曰:經稱「聖人無為而無所不為」。
此引證聖人動靜一如,總答難意也。經即《放光》云:「佛言:『適無所為,故行般若波羅蜜。』」無所為,寂也。無所不為,動也。即寂而動,故雖動而常寂。故下廣明進修無取捨。
無為,故雖動而常寂;無所不為,故雖寂而常動。雖寂而常動,故物(心也)莫能一(以體用雙彰,故莫能一);雖動而常寂,故物(境也)莫能二(以心境一如,故莫能二)。物(境也)莫能二,故逾動逾寂;物(心也)莫能一,故逾寂逾動。
此言聖心寂照雙流、體用雙彰,故心境一如,動靜不二。豈可動靜而二其聖心哉?
所以為即無為、無為即為,動寂雖殊,而莫之可異也。
此證經義以明動靜不二之所以也。○下明聖心絕待,答前積德。
《道行》曰:「心亦不有亦不無」。
此引經證聖心不涉有無,以明積德非有心也。雖好尚涉求,似分身心,而總攝於心。故言積德雖涉求,亦非有心亦非無心,任運而已。
不有者,不若有心之有;不無者,不若無心之無。
此釋經義,揀非斷常也。言不有者,不是絕無,但不似眾生之有心耳。言不無者,不是實有,但不比無情之無耳。
何者?有心,則眾庶是也;無心,則太虗是也。眾庶止於妄想,太虗絕於靈照。豈可止於妄想、絕於靈照,標其神道(指涅槃)而語聖心者乎?
此重明聖心不有不無之所以也。若有心則是凡夫,無心則是太虗。凡夫則所止於妄想,太虗則絕然無知。豈可以妄想無知,以擬涅槃妙道,以語聖心為有無哉?
是以聖心不有,不可謂之無(絕無);聖心不無,不可謂之有(實有)。
此雙遮聖心不屬有無,以遣妄見。
不有,故心想都滅(不比凡夫);不無,故理無不契(不比太虗)。理無不契,故萬德斯弘;心想都滅,故功成非我。
以明離過顯德,以彰聖心本無涉求也。以滅妄想,又非無知,乃離二邊之過,故能證一真之理,故云理無不契。以證一真法界,則恒沙性德總在心源,故萬德斯弘。以妄想盡滅,則永絕貪求,故雖功成而非我證。如此,又何好尚涉求之有哉?
所以應化無方,未嘗有為;寂然不動,未嘗不為。經曰:「心無所行、無所不行。」信矣。
此總結答難意,謂聖心無為而為、寂然而應。如此,豈有為好尚涉求之心,而以動擾譏之哉?引經證一致可知。
儒僮曰:「昔我於無數劫,國財身命施人無數,以妄想心施,非為施也。今以無生心,五華施佛,始名施耳。」
儒僮,義引《智論》事。謂以身命等施,出妄想心,求五波羅蜜,未有所得。今見然燈,以五華供佛、布髮掩泥,即得無生法忍,滿足波羅蜜等。謂七地以前,有相觀多,未達三輪體空,名住相布施,非真施也。至第八無相地,證平等真如,三輪空寂,故即得受記,故云始是施耳。意謂聖心果有好尚涉求,豈能證無為之理乎?
又空行菩薩,入空解脫門,方言:「今是行時,非為證時。」
此引《放光》義,言菩薩已入空解脫門,方言乃是行時,非為證時。意謂單空尚不能證,況動心乎?顯寂用同時為真行耳。
然則,心彌虗、行彌廣。終日行,不乖於無行者也。
謂菩薩已入空解脫門,依空起行,則寂而常照,故心心寂滅、行行契真,所以動而常寂也。
是以《賢劫》稱無捨之檀,《成具》美不為之為,禪典唱無緣之慈,《思益》演不知之知。聖旨虗玄,殊文同辯。
連引四經以證不為而為之義。梵語檀那,此云布施。《賢劫經》說「一切諸法無有與者,是名布施。」《成具》云「不為而過為。」禪經說「慈心三昧,有無緣之慈。」《思益》云「無取捨之知方為知。」此上四義,皆言不為而為之旨,故云殊文同辯。
豈可以有為便有為、無為便無為哉?菩薩住盡不盡平等法門,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即其事也。而以南北為喻,殊非領會之唱。
此責其動靜異見,而引經證義也。菩薩下,即義引《淨名經》,略云:「上方香積世界菩薩,欲還本國,向佛求法。佛言:『有盡無盡法門,汝等當學云云。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彼疏云:「有為雖偽,捨之而大業不成。無為雖實,住之而慧心不朗。」即其事者,正同前動寂無礙之旨也。若有無異見、動寂殊觀,而以南北為喻,豈能領會聖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