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略註
通古第十七
意謂涅槃之體,性自常然,無古無今,何有始終?萬法本寂,當體涅槃。三乘悟此,即為證得,亦無先後,但以智契理。理智冥一,唯心契會,故無始終。
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無非我造。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
言聖人一心寂滅,空洞無象,以隨緣成事,故三界萬法唯心所現,故云無非我造。以諸法寂滅之體即是涅槃,若能了達萬法唯心,法法皆歸自己,是名聖人證得涅槃。但是以如如智、照如如理,理智冥一,是為涅槃。豈有先後始終於其間哉?即此一語,盡破其疑。
何則(徵釋理智一如)?非理不聖、非聖不理,理而為聖者,聖不異理也。
理即萬法一真之理,聖謂照理之智。謂非契理不足以彰聖智,故云非理不聖。非智不足以證理,故云非聖不理。以證理而為智,故智不異理,平等一心,是為證得涅槃。
故天帝曰:「般若當於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離色中求。」又曰:「見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
由上云「一心成萬法,照萬法唯一心,名為涅槃」。萬法境寬,今就五蘊中舉一色法以明,則法法皆然。故引天帝之問,乃《大品經.散華品》文,謂般若乃能照之智、萬法乃所照之境。今但舉色法以例餘,言心境非一,故不可於色中求。以心境非異,故不離色中求。以色即是空,空即如如,無如外智能證於如,故云不離不即。不即不離,是為一心中道。又曰下,義引《涅槃經》文。緣起,十二因緣也。見緣起性空,是為見法,見法即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又何有先後始終哉?
所以至人戢(止也)玄機(智也)於未兆、藏冥(寂也)運(動也)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同,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
此正出涅槃之體也。未兆,寂然不動之境也。謂聖人以真智照理,止於寂然不動之先,運即寂之動。潛於萬化之域,六合不離一心,故云總。古今不離一念,故云一去來。故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處。故云通云同。窮本極末,究竟一際,浩然大均,乃曰涅槃。涅槃之道如此廣大虗寂,豈可以先後始終而擬之哉?
經曰:「不離諸法而得涅槃。」又曰:「諸法無邊,故菩提無邊。」
此引證諸法即真,故心境不二也。《放光》云:「諸法無邊際,故般若波羅蜜亦無際。」此證理智皆依諸法,以顯心境不二也。
以知涅槃之道存(在也)乎妙契,妙契之致本(因也)乎冥一。
依聖言量。因知涅槃之道單在妙合心境,心境如如因乎理智冥一,此外無可證者。
然則物(境也)不異我(心也)、我不異物,物我玄(冥也)會,歸乎無極。
理智一如、物我無二,忘心絕照,冥會一心,故曰歸乎無極。蓋寄無極之言,以顯一心廣大寂滅之體耳。
進之弗先、退之弗後,豈容終始於其間哉?
謂三乘證之而弗先、六道迷之而非後,無古無今、前後際斷,豈容終始於其間哉?
天女曰:「耆年解脫亦如何久。」
此引證久近也。《淨名》「身子問天女:『止此室其已久如。』曰:『如耆年解脫。』身子曰:『止此久耶?』天女云云。」謂身子所得解脫,豈屬久近之時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