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詮釋
新譯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詮釋
緒言
这部经是般若法门的心髓精华。就像人的心脏一样重要,所以被称为《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所谓"经",就是贯穿法义、摄受众生的纲领,如同织布时的经线。历史上已有多种译本:一是后秦鸠摩罗什译本,二是唐代玄奘译本,三是唐代利言译本,四是唐代法月译本,五是宋代施护译本。这五种译本中,有三部被收录入藏经。大藏经般若部收录了罗什和玄奘的译本,阿含部杂经中收录了施护译本。罗什和玄奘的译本只保留了说法的核心内容,施护译本则详细记载了法会的全过程。玄奘译本与罗什译本的不同之处在于缺少"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这五句,以及"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这四句。施护译本与罗什、玄奘译本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有序分和流通分外,"度一切苦厄"这句话不在"观见五蕴自性皆空"之后,而是在"是无等等明"之后。
这本注释是根据我的上师贡噶呼图克图于民国三十七年在上海依据藏文译本所作。除了和施护译本一样有序分和流通分外,"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后面也没有"度一切苦厄"这句话。查考清朝康熙年间的藏文译本,文句都与这个译本相同,只是在"如是我闻"之前没有赞颂文和汉梵对照的经名。现在将罗什、玄奘、施护以及清代译本一并刊出,以便相互印证。翻译经典各有侧重,全译或节译虽然文词不同,但意义没有差别。只要依照教诲修行,无论持诵哪个版本,都能到达觉悟的彼岸。
贡噶呼图克图于清朝光绪十九年癸巳九月十五日寅时,出生在西康木仰郭洼喀扎拿家族。当时天气清朗,祥瑞景象不断出现,众人都亲眼目睹。那时西藏拉萨的噶马巴大师第十五代一切智自在王喀切多杰,以智慧眼观察,知道他是观音化身雪山喇嘛扎白拔(意为功德称)的转世,嘱咐他的父亲成列(意为事业)为他取名为噶马却几孙格(意为说法狮子)。后来贡噶寺大众为了确认他是否真是转世,将功德称生前常用的经书、念珠、铃杵等法器真伪各备一份让他辨认,他全部准确无误。于是确认为功德称转生。三年后迎请入寺登座。五岁开始学习经典,十八岁前往西康得格八绑寺(意为功德聚)受沙弥戒,二十四岁受比丘近圆戒,后又受大乘菩萨戒。曾两次前往拉萨,接受诸位大德灌顶传法,精通显密教法。先在八绑寺大修持殿中闭关三年零一个半月,后回到雪山茅蓬随缘闭关八九年。在康藏地区弘法利生,感化众生无数。
民国二十四年,菩提学会秉承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的嘱托,与内地各界共同迎请弘法。他多次莅临汉地,成都、重庆、昆明、长沙、南昌、杭州、南京、北平、上海、庐山、莫干山等地都成为上师弘法的道场。还多次登上庐山,为莲师殿及普佑上师塔庙装藏开光,并传授密法。他慈悲喜舍,有求必应。三十六年一月二十五日,国民政府册封他为辅教广觉禅师。今年壬辰年六十岁,常住西康贡噶寺。
我于民国三十九年庚寅冬季在香港讲解心经时,依据的是玄奘译本。因为"度一切苦厄"之后直接呼唤"舍利子",告知"色不异空",没有提问就直接回答,学者们颇有疑问。当时就依据这个译本作了解释。这次来到台湾重新讲解心经,因此就依据这个译本进行阐述。屈映光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