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詮釋
新譯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詮釋
貢噶呼圖克圖譯
凝念讚絕智慧到彼岸 不生不滅虛空之自性
各各自明智慧之境界 三時佛母尊前皈命禮
梵言 拔噶瓦得巴喇加巴喇蜜答啥達鴉
華言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爾時薄伽梵入觀照深妙品三昧。
【釋名】 如是,指這部經言。我聞,結集經論者謂他親耳聞佛說的。一時,結集經論者對於某一部經講竟,總叫一時。薄伽梵,譯稱世尊。王舍城,在中印度摩伽陀國。靈鷲山,圍王舍城五大山的第一山。比丘,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又名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於法。故不能稱比丘。大比丘,乃比丘之德高年長者。並雖迹示比丘而行菩薩道者。大菩薩,大為大心。菩薩譯為覺有情。乃大心菩薩自利利他者。爾時,這個時候。觀照,謂以智慧照事理。深妙,甚深微妙的意思。三昧,亦曰三摩提。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一切禪定攝心,均名為三摩提。
【詮義】 謂這部心經,是我親耳聞佛說的。有一時候,世尊在王舍城靈鷲山中。大比丘眾大菩薩眾俱在一處。這時世尊入觀照深妙品三昧。
是時復有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觀照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釋名】 聖觀自在,亦稱聖觀音。無千手等的異相。故但稱聖觀音。菩薩摩訶薩,菩薩,亦稱菩提薩埵。大般若經,菩提不生。薩埵非有。是菩薩於大有情中定為上首。以是緣故。故復名摩訶薩。般若,譯曰智慧。於六度為尊,為導,為無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譬如轉輪聖王,若無輪寶,不得名為轉輪聖王。五波羅蜜亦如是。若離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觀照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故能照見五蘊皆自性空。波羅蜜多,譯為到彼岸。深妙行,甚深微妙之行。即深妙之禪定。五蘊即下文色受想行識。色即見到的色相。受即印上腦筋。想即發生幻想。行即追求造作。識即造成現業。
【詮義】 謂當世尊入觀照深妙品三昧的時候。復有一位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觀照智慧到彼岸深妙行。照見五蘊皆無有自性。就是說智慧到了彼岸以後。他的覺照周徧圓滿。五蘊本體即與真如本體無有分別了。
於是壽命具足舍利子,承佛神力。白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習。
【釋名】 壽命具足,一期為壽。連續曰命。一期連持,息風不斷,名為壽命具足。一期,一生也。舍利,鶖鳥名。即百舌鳥。舍利子的母親名舍利。舍利子辯才無礙。故即稱為舍利子。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聞法也。
【詮義】 這個時候,在座的舍利子,欲使當時及未來的善信,知道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的妙法。承佛神力。向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白言。你現在觀照深妙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若善男子有欲修這樣的深妙行,應如何修習呢。
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壽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樂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應作是觀。應以五蘊亦從自性空真實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如是空。
【釋名】 五蘊亦從自性空真實觀。謂不要看五蘊有自性。應亦同真如自性空真實觀。因為色含情世界,器世界。智慧到彼岸時。照見情世界皆有佛性。器世界都是宮殿。故所變礙的色,領納的受,取相的想,遷流造作的行,了別的識,皆即是空。皆不異空。
【詮義】 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舍利子言。善男子,善女人,若樂修深妙行,皆可照見五蘊皆自性空的。但應該以五蘊亦從自性真實空觀。何以故。炊沙不能成飯。榨沙不能得油。五蘊所以能照見皆自性空者。因原來與般若真空無二無別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如是空。
舍利子,以是諸法皆空而無相。不生,不滅,無垢,亦無離垢,無減,無增。
【釋名】 諸法即五蘊諸法。空而無相即真如實相。非五蘊滅真空現。因即蘊即空而真空現則五蘊亦變成真空。所以諸法皆空而無相。因復呼舍利子之名,進一層告之。
【詮義】 舍利子。你要知道。色就是一切的幻色。空乃是般若的真空。總諸色相,叫他為色。總諸心法,叫他為受想行識。皆空而無相的。不生的。不滅的。無垢的。亦無離垢的。無減的。亦無增的。
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及無意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
【釋名】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名叫十二處。根塵相對,而有六識,合叫十八界。根以生識為義。塵以染污情識為義。根塵和合,識生其中。世尊為迷色不迷心人說十二處法。為色心俱迷人說十八界法。連為迷心不迷色人說五蘊法,叫做三科法門。十二因緣,緣覺所修。大般若經,佛告舍利子。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於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為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一曰無明……過去世之煩惱───────────┐ ├二曰行………過去世之善惡行為─────────┴過去所做之因 ├三曰識………依過去世之因入胎之一念(初託母胎)┐ ├四曰名色……胎中生諸根形(託胎後) │ ├五曰六入……胎中所成六根(於胎中) ├現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緣┼六曰觸………出胎時之觸境(出胎) │ ├七曰受………領受現前塵境(出胎以後)─────┘ ├八曰愛………貪愛(將至成人)─────────┐ ├九曰取………取著(成人以後) ├現在所受之因 ├十曰有………有愛取之感生後有之業(成人以後)─┘ ├十一曰生……依現在之業受未來五蘊之身─────┐ └十二曰老死…未來之身既老且死─────────┴未來當受之果
十二因緣還滅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苦集滅道,名為四諦。聲聞所修。以苦作受報的苦解。集作招果的因解。滅作寂滅的樂解。道作修持的法解。即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的意思。智有三種。大般若經,一切智者,謂共聲聞及獨覺智。道相智者,謂共菩薩摩訶薩智。一切相智者,謂諸如來應正等覺不共妙智。了達諸法空相後。無智可證。無果可得。自亦無不得。
【詮義】 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復呼舍利子的名而告之曰。你要知道。般若空性中,沒有色的。沒有受的。沒有想的。沒有行的。沒有識的。沒有眼的。沒有耳的。沒有鼻的。沒有舌的。沒有身的。沒有意的。沒有色的。沒有聲的。沒有香的。沒有味的。沒有觸的。沒有法的。沒有眼界及沒有意界,並沒有意識界的。沒有無明。亦沒有無明盡的。並且沒有老死。亦沒有老死盡的。沒有苦集滅道的。沒有智。沒有得。亦沒有不得。
舍利子,是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故無恐怖,遠離顛倒,究竟大涅槃。三時安住諸佛。亦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與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爹雅他。嗡噶得噶得。巴喇噶得。巴喇桑噶得。菩提娑哈。
【釋名】 心有心王心所的分別。總了別所對的境。叫做心王。對境而起貪瞋等情。叫做心所。智慧到了彼岸。心與諸佛一體。有何罣礙。涅槃即諸法的空理。本無可說。如來方便說為無生。或說無滅。或說寂靜。或說涅槃。有大乘涅槃,小乘涅槃的分別。小乘的涅槃,滅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來涅槃。小乘的涅槃,惟斷界內分段生死而止。大乘的涅槃,並斷界外變易生死。小乘的涅槃,無身無智,故不具眾德。大乘的涅槃,具身智,故具法身般若的德。三時安住諸佛,過去世的佛為迦葉諸佛。現在世的佛為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的佛為彌勒諸佛。安住者心期待於某一點,確乎不動的意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譯云無。耨多羅譯云上。三譯云正。藐譯云等。菩提譯云覺。合起來講。即無上正等正覺。言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多而成佛。無上言性統一切。正等言無偏虧無高下。正覺言性覺圓明普照。二乘雖各有等覺。却非究竟。因只能自利故。菩薩雖自利利他,未有究竟圓滿。均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大明謂放大光明。破眾生昏闇。無上謂無有過於此者。無等與等,一切無可譬類,亦無過上,叫無等。唯佛佛自等,叫無與等。依禪定發秘密語。有不測的神驗。叫作咒。意謂總持。乃是一經的精華。依法不譯不解。但能虔心受持。其功德與奉誦全經等。除一切苦厄,謂成一切圓通。大般若經,苦惱聚是蘊相。生長門是處相。多毒害是界相。能惠捨,無熱惱,不忿恚,不可屈,無散亂,無執著,是六度波羅蜜相。不虛妄是四聖諦相。自開悟是獨覺菩提相。能辦大事是一切菩薩摩訶薩相。無所有是內空等相。能觀照是五眼相。遍攝持是一切陀羅門相。現正等覺是一切智相。極善通達是道相智相。現等別覺是一切相智相。如來均如實覺為無相。故說如來應正等覺。智見無礙。無與等者。
【詮義】 復呼舍利子的名這樣說。所以菩薩因沒有要得什麼的心。故能依般若波羅蜜多。心毫沒有什麼罣礙。故沒有什麼恐怖。能够遠離顛顛倒倒。究竟大解脫。即是三世安住諸佛,亦依智慧到彼岸。得無上正等正覺。是故應知智慧到彼岸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與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實不虛的緣故。說智慧到彼岸咒。
爹雅他。嗡噶得噶得。巴喇噶得。巴喇桑噶得。菩提娑哈。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習深妙般若波羅蜜多。
【詮義】 舍利子,菩薩大菩薩,應這樣子修習甚深微妙的智慧到彼岸啊。
於是薄伽梵從三昧起。告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復云善哉善哉。善男子,是乃如是。是誠如是。如汝所說深妙般若波羅蜜多,作是修習。一切如來,亦皆隨喜。薄伽梵作是語已。壽命具足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暨諸眷屬,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世間,皆大歡喜。宣讚佛旨。
【釋名】 一切如來,放光般若,諸如來常不動搖。不生者是如來。真際者則如來。虛空者則如來。真諦者則如來。無為者則如來。滅盡者則如來。如來者,不離是法。此諸法者,則是如來之如。隨喜謂隨他修善,喜他得成。諸眷屬,眷屬有三。一內眷屬。二外眷屬。三大眷屬。諸眷屬一切俱在的意思。阿修羅,譯曰非天。其果報勝天而非天。常與帝釋戰門。合天人為三善道。乾闥婆,譯曰香神。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資陰身。他的陰身亦出香。奉侍帝釋而司奏伎樂。
【詮義】 這時世尊從定中起。告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很好。重說很好很好。善男子,是這樣的。是實在這樣的。如你剛才所說,甚深微妙智慧到彼岸,作這樣修習。一切如來亦都隨喜的。世尊說這話後。在座的舍利子,觀自在,及一切的眷屬,天啊,人啊,阿修羅啊、並乾闥婆與一切世間。皆大歡喜。宣讚世尊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