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製秘藏詮
<ul><li>佛賦二首附</li><li>謌行一首附</li></ul>
性法光常照
本性之法光明恒常照耀
(光含法界性徧大千剎剎塵塵纖毫盡照根根境境動念全真瑜伽論云智光身光如次常照)。
光明蕴含法界本性,遍照大千世界每一微尘刹土,纤毫细节无不显现。根境相对、念头起处,全体即是真如。《瑜伽师地论》云:智慧光明与身相光明,依次恒常普照。
如來大戒儀
如来大戒仪轨
(如來即十号中倣同先跡号智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因中持三聚淨戒果位具圓萬德莊嚴其身)。
如来即是十号中效仿先圣行迹的称号。《智度论》云:乘如实之道而来,成就正觉。因位中持守三聚净戒,果位上圆满具足万德庄严其身。
修行功德業
修行的功德事业
(華嚴經云佛於僧祇刧中歷修萬行果中獲一百四十種不共功德無漏淨業受用無窮)。
《华严经》中说:佛在无数劫中修习万种行持,于果位获得一百四十种不共功德,无漏净业受用无穷。
攝受智心持
摄持智慧之心
(華嚴論云佛理廣大攝益多方受之心地法門持之智印三昧窮真盡妄何法不該者矣)。
相滅空千刧
(相即有為法滅者無為理悟之則剎郍昧之則千刧法華經云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真純絕是非
(仁王經云真實理中無世俗諦圓成體上有勝義諦矧離四句而絕百非越三端而過七辯)。
善心興一念
(楞嚴經云我非𠡠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故一念心不可生滅)。
性靜法王機
(心息慮法本不生匿跡韜聲法亦不滅入如來之真性控無上之機權淨名經云非凢夫行是菩薩行)。
心達無邊境
(心若明了萬法不生周徧大千廓然無聖了無邊境窮刧難名唯佛真心湛然常寂華嚴論云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虛空入有微
(寥廓之內不礙心緣况逈略影中可以從微入有百法論云所謂法處所攝色也)。
見今過去佛
(三世不空諸佛常住強名過見巧立去來法華經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
性相寂空歸
(圓成實理性相混融湛寂凝然一道清淨明王經云遠離眾苦歸圓寂)。
譬喻法如常
(疑帶於懷封執於理喻之以法始顯真如法華經云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求多心自了
(悉達多太子為求半偈以捨全身歷事諸佛方圓大果法華經云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
世尊演上乘
(六通圓滿謂之世尊世出世間咸尊重故淨名經云為菩薩說六波羅蜜以應其根矣)。
四眾瞻圍繞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謂之四眾淨名經云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繞佛三帀却住一面)。
識用攀諸聖
(上乘妙理無以攀躋䪺悟涅槃自超淨域聖聖継跡法法傳燈入劫泛流豈能識用登地之聖㸦陟階梯法華經云親近智者一心除亂)。
經緣道本基
(經即大乘至教緣為詮表因緣彰入道之初基顯證聖之由漸淨名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愚癡貪自縛
(慧心明朗則羇絆無因固執難迴稽留自滯法華經云我令脫苦縛)。
福業各相隨
(福即感於人天業即通其善𢙣似風逐響如影隨形古徃今來造因受果)。
情狀如萌發
(外發三業內運片心若萌芽出於地中如根蔕固於枝葉瑜伽論云外發身語業表內心所思譬如潛泉魚皷波而自表)。
精嚴好仰依
(精謂精純嚴謂嚴淨況佛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根所因生故可以為群生依仰)。
因緣菩薩種
(菩薩謂大心眾生以悲智為因權巧為緣有異色心二法所藉不同法華經云宿植德本)。
順悟逆相違
(賢者招下士之所嗤智者掇愚人之所嫉盖曲直無以相入玉石不可俱焚維摩經云順是菩提)。
欲量無邊劫
(日月歲數謂之時成住瓌空謂之刧非眀智以莫量匪慧心而安測法華經云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刧)。
其如業力癡
(業即思之別号癡則煩惱異呼縱之則背覺合塵馭之則超凢入聖淨名經云善𢙣之業亦不壞)。
信中能妙解
(信即五根之一法解即心所之別名妙乃細入於無中能即高出於品彙)。
赫日爍冰池
(遲日纔昇迨冰斯泮仰啔蟄之大用彰震滯之全功亦猶智類踆烏愚同澌沼慧光纔出幽執自明)。
喻性本來眀
(其性本明仍湏取喻恐心未悟更假言詮則事無不彰理無不曉圓覺經云雲駛月運舟行岸移)。
法天心是道
(上聖宗空法空證聖唯心悟道道悟非心維摩經云天人得道此為證)。
達時悟有緣
(四智菩提二空真理達之者無限悟之者有緣淨名經云達諸法相無𦊱礙)。
諸聖開懷抱
(諸大聖人虛懷接物功無不利法無不周庶使含生咸登覺道法華經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求福還如夢
(達道之人豈求世福如夢如幻非有非空如箭射空勢盡還墮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性通慧不知
(性含妙有染習皆忘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真俗諦上了義無差仁王經云慧善解脫)。
是非身法相
(蘊處日身䡄持名法出纏為是在染成非瑜伽論云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号大法身)。
殊勝若何為
(清淨之因本自殊勝覽之無際應用多方法華經云殊特妙好如天樹王)。
願樂與精進
(願樂欲聞如來正法不怠精進俾豋菩提法華經云又見菩薩勇猛精進)。
二途俱妄為
(真假二途非虛與妄攝歸一性廓徹真空金剛頌云二邊純莫立中道不湏安)。
無機誰辯別
(得道無機見諦息慮辯之者少別之者誰法華經云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
撈月海中迷
(情迷妄執眼病虛觀圓成實處以明真徧計無中而說有金剛頌云猿猴探水月莨菪拾苞針)。
安心袪妄想
(喧嚻塵境寂默悲聲妄想潛袪真心自隱法華經云其心安如海)。
烏兔豈能隨
(隙影難流浮生自逸無情追逐宴坐忘機五欲不生四時寧變放光般若經云法無動轉無去來故)。
一善性中得
(沉一念心通三種性隱於毫木善乃得中是成佛之因為利生之要普門品云心念不空過)。
貪緣去莫疑
(貪隱愛源緣為因本捨之不礙去之何疑維摩經云貪著禪味是菩薩縛)。
圓果利皆通
(障盡習除表佛身之清淨因圓果滿彰聖德之周隆皆覩神通咸蒙利益法華經云若讀誦通利)。
心關方寸了
(其有內心或關外景全憑方亍了達是非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由心造)。
清涼逢世住
(一真不昧三界清涼為世眾生去諸執惱獲大利益永滌塵勞法華經云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
甚處有煩惱
(妄緣纔息煩𢙉自祛貞性顯然身器清淨楞伽經云煩惱已盡習亦除)。
樂善證菩提
(鄙棄塵緣趣求善法積功累德鍊行修心遂證菩提乃成道果表佛纖瑕必去片善無遺法華經云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真空瞥見時
(利根菩薩見諦理於片時直往聖人悟真空於一念不勞經劫何在長年法華經云於𠛴郍頃發菩提心)。
不為眼所著
(心若不寧貪著外境情無所繫一向內緣青黃靡窺長短奚𮨇圓覺經云譬如病目見空中花)。
誰肯逐狂迷
(自諳正道誰肯逐迷不假指南幸可守轍百法䟽云不迷心王不迷心所)。
戒律自持秉
(万法之門非戒與律凢聖之路唯悟與迷還用秉持以成妙道法華經云又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
人心無了期
(未歷真途色塵浩浩能窺覺海欲浪沉沉法華經云求名利無猒)。
莫將因果比
(真性凝然至理湛寂豈同因果隨運遷流金剛頌云果因知是幻逍遙自在人)。
清淨不思議
(清淨之理妙法顯然不可思議難以測度金剛經云果報亦不可思議)。
定性歸何趣
(性雖未定法且隨緣真性既前妄緣俱泯金剛經云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真宗事不迷
(四智菩提得名般若二無上果故曰真宗事理不迷旨喻深當法華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法身無所得
(異於報化稱曰法身智證理時都無所得唯識論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
愚智有高低
(瞢於善𢙣故曰愚人曉彼果因目之智者根有利鈍見有高低法華經云大根大莖小枝小葉)。
滿月似金容
(佛靣圓明一如滿月佛身堅固頗類黃金相好威光容儀炟赫華嚴經云面如滿月目如蓮)。
因緣隨相好
(世尊於三祇劫內持無瞋行果中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智度論云自在熾盛與端嚴)。
但無人我心
(未斷貪瞋難除人我若無妄執便證圓成淨名經云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觀見真如道
(相唯眼見理亦智觀矧真如無形實際非體唯識論云唯諸聖者自內所證)。
釋了還依舊
(旨妙言玄湏憑解釋文雄義博難可了知𠜂補時新至理依舊淨名經云無雜文字說解脫乎)。
經言理不虧
(能詮之文曰經所詮之義曰理二邊不著一性自彰維摩經云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千穿與萬鑿
(造論解經製䟽釋義同成正理共讚微言雖形穿鑿之功不變凝然之性)。
求取果圓時
(資粮加行功業將圓無間金剛種習方盡既除取相又破求名唯識論云離二取相故尒時住唯識)。
意欲求諸法
(雖仰三身不求諸法真心頓悟妙法圓通法華經云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
真心不阻違
(佛𪫬眾生本無真偽道風不礙塵境多迷大般若經云理事無礙也)。
到頭湏是實
(攸久驗真到頭歸實至人無偽大士本淳金剛經云是真語者實語者)。
色相自生疑
(覩相生善視色興疑幻化不真虛妄分別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經教不通理
(經乃佛語教謂法宗若不開悟真心曷以通達妙理法華經云不得諸法不知不見)。
疑緣獨是非
(疑通分別真見即除緣謂因緣和合方泯智度論云捨無常色獲得常色)。
大巧與大辯
(智文機妙巧拙全真不露鋒鋩自透法界淨名經云辯才無滯)。
終不妄施為
(佛開方便濟物度生巳滌妄緣必躋真覺法華經云如來種種說法皆為一佛乘故)。
功行四周天
(佛之功行歷天不周雖法有去來而真相常住淨名經云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威光無不到
(功圓法界福利群生有礙皆通無幽不燭法華經云深達罪福相徧照於十方)。
寂心本是空
(凝神息慮始彰寂靜之心猒苦斷集密叶真空之性淨名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真正降邪道
(背偽曰真捨邪稱正自合中道不滯二邊法華經云拔祁說涅槃)。
論法尋常是
(仁王經云菩薩摩訶薩論法住無分別無彼此相無自他相常行化利無化利相)。
真空好仗依
(真空即法身與一切法為依楞嚴經云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非於根出不於空生彼非因緣非自然性)。
如來因地厚
(仁王經云從初習忍至金剛定十三觀門修行智慧深厚皆為法師依持建立)。
清淨本無機
(勝經云出纏号大法身以顯法身離諸障染是名清淨又云無言無說無本無機俱為寂滅矣)。
去來何所得
(真諦論云無相之真妙絕常境聽者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智即無去來無所得矣)。
果證不參差
(修十善果報定感鐵輪王位不參差矣仁王經云上品十善鐵輪王)。
大樹深根蔕
(初地已上菩薩總喻大樹證不退故名深根蔕法華經云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諸眾生是名大樹)。
非緣豈可知
(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既非幻識所緣豈以妄智能知維摩經云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住見輪廻定
(住者依止見謂諸見法華經云入邪見稠林依此諸見具六十二為因定受輪廻苦果)。
桑田變海涯
(諸有情類輪廻出沒不悟真覺了無達期海變桑田靈源不竭瑜伽論云悟則一剎郍不悟恒沙劫)。
年從經劫減
(瑜伽論云劫初人壽八万四千歲從百年減一年減至人壽十歲從百年增一年復至八万四千歲一減一增為一中刧矣)。
果報盡相隨
(作善善報作惡惡報攀因逐果了無盡期諸經云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
德廣徧羣生
(佛具萬德悉被羣生四願深廣為三乘人應機說法各得解悟仁王經云於億恒土化羣生)。
慈悲懷節操
(興慈運悲救生拔苦持清淨節操開忍辱道塲法華經云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不拘前後際
(唯佛真心混融法界三際徵求了無所得無相無為疑然虛寂真諦論云真體常存非聖所造)。
無著亦難討
(真諦論云言雖通理理本無著理與言絕亦不能討矣)。
慈心如不動
(慈悲喜捨普施含生說法利人心能廣大仁王經云於第一義常不動)。
方寸自東西
(妄心不定必有差殊若真法一如万緣都泯楞嚴經云覺知分別心性空無在者)。
性種常清淨
(法界清淨性種凝然一體無差三天示現仁王經云習種銅輪一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
無令意馬嘶
(瑜伽論云意馬是八識中第六有漏意識一念之頃無不徧處從歡喜地已去轉成無漏妙觀察智意馬忘嘶)。
悲智羣生類
(唯識論云悲謂有情起悲智謂後得起智由是悲故拔羣生類出離諸苦由是智故接羣生類證涅槃樂)。
終無識法為
(性非質礙與道無為識識轉差法法自會法華經云我等今者不復自隨心行憍慢瞋恚諸惡之心等)。
業輪常自轉
(瑜伽論云業為因輪是果循環諸有往復如輪業招報定名常自轉)。
六道甚棲遟
(玄贊云六趣往來遊履名道不遇諸佛不聞正法為生死所因寔甚棲遟矣)。
性海理無邊
(文殊發願經云清淨諸性海嚴持佛剎海度脫眾生海窮盡無邊理智海經宣眾海剎廣無邊)。
堪傷像法遷
(法住經云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俗諦有遷即堪傷也)。
如來慈忍力
(報恩經云調達以五百醉象令突世尊佛以五指化五百師子伏其醉象調達泣禮如來佛為說法是佛之慈忍力也)。
舉手向青天
(本行經云佛示化生四方各行七步表離四相一手指地表救三塗一手指天表出過三界利樂人天)。
利益及三界
(利益群生包含法界不求不證定出輪廻法華經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
日光明佛道
(法日麗天永祛昏闇智光照物癡垢自除佛道玄微凡愚莫測法華經云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普照無邊方
(慧炬舒輝法光普照利樂悲苦徧極無邊法華經云光明照十方名為無邊方)。
能破諸煩惱
(諸煩惱障四智能斷習氣自絕退達法性唯識論云由斷續生煩惱證真解脫)。
相引無邊義
(如來現相指引迷情法華經云引導眾生智究窮源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還迷不省緣
(還遷六趣沉溺四生不省善惡兩途逐境攀緣顛倒法華經云迷惑不受教)。
悟來隨旨受
(悟則剎郍迷則經刧若能觀察了證本源廓然無礙起信論云如人覺了䪺悟東西心實不動即入法門矣)。
真實本如然
(真如實際本無染淨因緣至理絕言顯是疑然法性法華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心境求緣識
(起信論云三界虛偽唯心所造若離心故無六塵境一切諸有遇緣即生皆以意求俱從識起矣)。
推之遠更遷
(仁王經䟽序云推之於無境智都寂遷之於有異念更增棄妄歸真共臻實理)。
非論修與證
(仁王經云若菩薩不著文字不離文字能如是修不見修相是名為修又云菩提之法非修非證)。
達性自周圓
(達性曉了法也起信論云是心本來自性清淨達悟一法悉乃周圓)。
識細恒沙界
(起信論云識有細凡夫識中菩薩中細若細中細諸佛境界真性智性徧滿恒沙)。
經雄滿大千
(華嚴經云有經一卷量滿大千世界在一微塵內有智慧人能破此微塵取經利益一切眾生)。
光明臨世俗
(瑜伽論云大圓鑑智朗曜群迷世俗冥瞢悉令開悟又法華經云光明照世間能滅眾生闇)。
譬喻說無邊
(涅槃經云如來說諸譬喻為執邊故教令有情識其無邊十二時中親常樂果矣)。
益彼惠生民
(佛之恩德利諸眾生常運慈悲令知妙善維摩經云菩薩利他不求自利)。
勿憂登聖道
(瓔珞經云徃昔諸佛依四十二位賢聖階降所謂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等妙二位依此修行勿憂不登聖道矣)。
一麻兼一麦
(本行經說佛因地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又梵經云有求食者取一麻麦濟之真為惠施)。
慈惠恩施好
(興慈施惠為三善根起信論云有求財者隨力施與見危逼者方便救護有求法者隨其所解而為講法)。
情妄皆非正
(起信論云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熏習妄故造種種業受一切若名為非正)。
紅蓮淤水鮮
(淨名經云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畀濕淤泥能生華故蓮開淤水染汙本無華鮮妍馨香自有)。
有情俱是相
(有情動用俱是相心若得相除䪺顯實相相而非相是顯真空無量義經云非相不相皆名實相)。
威力等無邊
(佛具十力瑜伽論云菩薩修行有五種性能生勢力承慈化利威等無邊)。
欲逼諸煩惱
(瑜伽論云現在有無量諸欲惱逼迫未來眾苦亦然三界共說此一百二十八煩惱長時隨逐難捨離故)。
非因信所牽
(起信論云信成就發心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猒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信心成就乃至入正定不為邪所牽引)。
未通一法理
(一法理者即是真如瑜伽論云不達一法界即未離生滅心若離生滅心則通諸法界)。
甚處得周旋
(攝論云凡夫二乘不能知法理菩薩分得法理唯佛與佛法法平等理理周旋矣)。
求即剎郍得
(一念淨心諸緣䪺息剎郍得法無所依求維摩經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攝論亦云剎郍成正覺)。
聦眀智自然
(智炬明然色空自顯心境洞會覺寂通明妙用應時聦達無礙法華經云聦慧明達成就自然智)。
微中玄妙聖
(教法玄微至聖宣說隨機化物妙覺慈悲法華經云聖主法之王深遠甚微妙)。
性海量無邊
(法性之體如海湛然浩浩混融中含慧本凝虛至極即達無邊佛地經云無量識相盡無邊際)。
故知不可說
(仁王經云若菩薩住不可說佛剎說不可說法門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知三界原)。
悲願貪生老
(起信論云菩薩有三種悲願一直心二深心三大悲心見諸有情貪受生老遂發大願普垂救拔)。
從此四門開
(本行經云佛昔王宮為太子潛興利濟遂開四門次第遊觀見老病死及沙門相倍懷忻猒從此踰城棲止雪山節修諸行)。
菩提成大道
(本行經云佛於菩提樹下現登正覺大道圓成四十五年隨根演法若天若人皆獲妙樂)。
願我無為法
(百法論云無為法有六種一虛空無為等是願齊志義我自在名金剛經頌云齊名八自在獨我㝡靈長)。
縱橫徧大千
(縱橫者通達稱一音演法普徧大千法華經云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光眀如皎日
(四智光明廓清沙界昏昧障闇皎日能除藥師經云安住十方如日照世)。
慧眼照人天
(慧光初發朗耀虛空照極昬衢廓然靈境金剛經頌云慧眼直緣空又華嚴經云悉得見人天通達無障礙)。
安樂功殊勝
(功滿僧祇法殊果報成等正覺無為無漏善常解脫澄淨晏然唯識頌云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谷聲聽郍邊
(妙法流布如谷荅響窮佛真智似眼聞聲淨名經云所聞聲與響等)。
不求還自見
(不求真見誰了無生若達本原䪺明實際法華經云唯獨自眀了餘人所不見)。
似對法王前
(我佛興世名振十方唯法現前諸佛印可法華經云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樂道心安泰
(坦然樂道動息恒安瞑心瞑目勤修正行法華經云安隱快樂其心泰然)。
如山擁在前
(山喻我慢擁障前境有智慧人去我慢山通達聖道華嚴經云摧重障山見佛無礙)。
法雲常寂意
(性喻慈雲慧同法雨寂靜湛絕普利含生法華經云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
日月自恒圓
(佛日融融幽明普照性月皎白虧盈自如法華經䟽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原又瑜伽論云菩薩慈悲作日月)。
顯教極閻浮
(法行印土教演閻浮諭諸有情各獲利樂事該眾典指顯何極法華經云此經閻浮提人病之良藥)。
昬衢多不了
(眾生闇昧不達真途能證涅槃無過了義瑜伽論云迷覆其心曾無惺覺)。
幽眀難測量
(佛智通明幽深莫測上聖自能眀了二乘絕思難量法華經云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眾生自懊惱
(虛妄攀緣眾生境界不曉煩惱難了真空法華經云眾生常苦𢙉盲暝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
戒說僧尼律
(演教利生各隨機益僧尼奉法戒律是興依之而行趣期證達梵網經云依大乘戒修證菩提)。
捨身離俗緣
(捨身投佛永離俗緣發無上心永佛真境瑜伽論云捨身向佛得離俗緣)。
非求真境界
(非求妙理莫見本源起大覺心證真空境寶積經云不求佛理何見一如)。
一法二空前
(一真法理本自湛然二空現前惑障本寂百法䟽云䪺斷二障染法䪺證一真之理)。
定觀為何事
(定者禪定求證涅槃觀者觀察以明佛事慧能揀擇斷惡修善諸妄既盡超證菩提法華經云定慧力莊嚴)。
未曾道理偏
(依定起慧道理何偏執正執邪妄心所著證真道理自見分明般若經云定慧同觀實無偏處)。
靈山知有佛
(靈鷲山中真說法所佛具大智證諸實際會三歸一了悟真源法華經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
性識本如然
(清淨智性本絕纖塵盖妄想之纏迷了真空而出離百法論云有真性者定得成佛)。
釋教無虛妄
(佛流真教廣利人天法演大乘令達妙道邪妄心息法證無生金剛經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
高明大法天
(法天高覆慧日流光菩提則開發善芽眾生乃常蒙利樂法華經云演大法義)。
眾生能見性
(一切眾生皆有佛慧能見自性洞達真源利益自他盡未來際華嚴經云眾生見者煩惱滅)。
我亦不能宣
(智證真性理絕言宣眾生悟心實無可度無名論云四辯不能譚其體)。
攝認及諸邪
(攝心向善邪妄不生迷昧真源煩惱交㸦證二空觀發悟解心大般若經云諸邪煩惱不覺自生)。
如來方宴坐
(諸佛定觀邪妄心寂真源默悟宴坐凝然維摩經云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
真心大道空
(真智若了萬法皆空達理甚深見本源性攝歸大道物我全真肈論云雖今現有而性常自空)。
誡忌於人我
(諸佛設教誡誘群迷令悟我人當體不實二空既證一真斯明唯識論云我法本空實無自體)。
意求佛與法
(佛法深妙不必意求若悟真源自然超證徒尋妙理深入法門法華經云誰人為我說大乘法)。
五蘊理空玄
(五蘊幻化佛說是空從因緣生無真實義般若經云時照見五蘊皆空)。
萬法皆歸一
(萬法無邊理本皆歸一寂四儀利物教道施設千差百法論云無量法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為真如)。
慧解障心圓
(有漏慧解障礙菩提無漏之心斷惑入證瑜伽論云迷妄之見恒礙心圓)。
經演法王前
(經者三乘聖人修行徑路是大法王演化之教令彼眾生達涅槃所寶積經云法王演化四類眾生)。
分明句偈傳
(至道無言假詮悟旨分明句偈傳演敷揚普益有情令生信受金剛經云四句偈等為人演說)。
當時曾了達
(釋迦因地邂逅然燈得授記言分明了達金剛經云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信受度金僊
(蒙佛授記信受不虛果决之言今乃成就大般若經云過去刧中曾得授記)。
論證無生理
(十地菩薩地地門中各證一分無生之理佛位圓滿證得現前唯識論云滿分清淨者滿證指佛分證指菩薩)。
修持想郍邊
(修持淨行想心緣而不見真空大智證時不是郍邊之境親緣親證理智冥通唯識論云親所緣緣理智俱實)。
不如休去住
(執相修真徒施功行忘言悟旨脩然住真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靜坐化人天
(默然靜坐似佛安禪法界真如便是樂果涅槃經云寂然靜坐化眾生心)。
受報諸因緣
(人天果異善惡不同各逐因緣隨心受報若乃心境兩寂妙法常如寶積經云受報因緣唯心所造)。
聖言不可捨
(聖人至言不可妄捨依詮悟旨妙用忻然唯識論云聖言為定不可改移)。
我心常湛然
(聖心清淨湛若虛空知佛理之甚深居塵境而不動楞嚴經云淨心澄湛無所動搖)。
誰當真般若
(有真智性達理甚深悟解真常趣求佛果瑜伽論云起般若智趣真實門)。
去妄極無邊
(眾生煩惱廣極無邊其或大智發生虛妄何有百法論云永盡纏縛故)。
如其業力牽
(業力增上牽不自由種習所薰寧知修善忙忙三界伇伇四生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由如火宅)。
眾生能得性
(佛有度生之願專求見性之人了悟真常唯心境現唯識論云具此性者是㝡上乘)。
䪺減苦纏綿
(一切眾生第八識中有此大乘菩提種性纏綿煩惱漸漸輕微不覺超𭂫自然入聖對法論云有大乘性盡得成佛)。
住果隨人願
(諸佛居果位隨眾生心應現身形方便引接隨機利物說法令修大般若經云我住於果隨眾生心現身說法)。
還如植福田
(要受人天之果湏行六度之因願行齊修大果必證金剛經云七寶持用布施)。
善根頻灌溉
(雖有菩提種子湏假灌溉方生聞法薰修道芽增長唯識論云頻頻灌溉方生有芽)。
滋潤積周圓
(聞法滋潤益勝心四智周圓三祇果立大般若經云修廣大心得佛圓滿)。
御製秘藏詮卷第一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𠡠彫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