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名字功德品
釋題中初舉世間。
俱是體上之稱者白虎通云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若名賜字子貢名鯉字伯魚故知名字俱是體上之稱也。
名召體者白虎通云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紀尊事人也禮服傳曰子生三月則父名之於祖廟也召體者如后稷棄之因名之為棄孔子首類尼丘山故名為丘。
字嘆德者白虎通云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禮士冠經曰冠而字敬其名也又檀弓曰幼名冠字也。
佛法下例佛法通有功德者滅惡故言功生善故言德是則此經名之與字皆從滅理惡生理善而立也語善者即經云上語亦善等解者多途今依疏主准經以行施為初善持戒為中善得報為後善。
義善者即經云義味深邃也即是今經所詮之理偏小不測其邊底故云深邃。
言義味者義能津心令人愛樂如世美味也。
文善者即經云其文亦善也即是今經會理直說能詮之教名為文善。
純備具足者不雜偏小故純妙理攝法故備也具足與備義同由純故獨由備故一名獨一善。
清淨是行善者五行圓修二邊不染故清淨是行善也。
梵行是慈善者慈悲喜捨是梵天之行今經所明無緣普運是第一義天之行也故名慈善。
金剛下二邊不壞故曰金剛具足三千故喻寶藏豈同偏理縱橫殘缺故名備具善也。
足為十善者開語善為三開純備具足為兩即以純備為獨一善具足名圓滿善也。
合為八善者於冶城十中合上中下為一語善故有八善。
今依下然雖解者開合不同經文既唯七譬故知但云七善則法喻泯齊。
初譬下引下七譬次第配合七善也講者當取下經文對此消釋。
八河入海喻語善也一切諸經同歸此教如河入海事圓理極善豈過此。
一方深奧秘密者即經云又如醫師有一祕方乃至云如來亦爾所說玅法祕密深奧等故知祕方喻義善也前云義味深邃今合譬云祕密深奧豈非義善耶。
悕望永斷者即經云譬如農夫春月下種常有悕望既收果實眾望都息等此譬文善也故經合譬云若得聞是大般涅槃悕望餘經所有滋味悉皆永斷且文善是教合云聞大涅槃豈非聞教耶。
所謂象跡者即經如諸跡中象跡為最此譬獨一善即前云純備具足也故經合云於諸經三昧最為第一豈非獨一義耶。
秋耕為勝者此譬行善故經合云此經如是諸經中勝五行圓修故得為勝。
大是寂義者寂即定也。
善治亂心者即經云醍醐善治眾生熱惱亂心也此譬慈善由無緣慈定治彼眾生無明亂心。
八味具足者即第七甜酥喻也此譬備具善前經云金剛寶藏滿足無缺今云八味具足文義煥然。
皆一一下即經於譬合之後結云是故名為大般涅槃也此皆是佛於譬中自敘其名以合七善故知冶城足十開善合八悉違經文此即七善破七惡生善是功破惡是德故知七善是涅槃名下之功德耳。
釋字功德中凡引三文初後是品初勸持文第二是品末領持文即經云若有修學是經典者得正法門既云修學必是因人故今加菩薩經云是經典即今涅槃教故今云修是大涅槃也俾文顯義順故此改作問既引佛經何容擅改答筆削之家唯變所適有理存焉隨義用文豈但騰寫何必今師諸宗咸爾不唯吾教先儒亦然且如易云言行君子之樞機而鄭玄引用注釋曲禮安定辭乃云易曰言語君子之樞機也。
杜塞也。
略舉三條等者一二是生善第三明破惡又初條明果後二在因。
互舉一邊者彼舉能持之人必有所持之法此舉所持之法必有能持之人若雙舉二邊應云受持名字功德品也。
到彼岸者玅覺究竟也菩薩中流則分真諸位眾生發足即名字已上。
非彼此中者始終理一而彼此中者凡聖事殊是知性無高卑解有明昧荊溪云理同故即事異故六斯言有徵。
答過所問者迦葉但問究竟到岸而佛更加此岸中流為答故云過問。
登於性地者即大品所明第二性地即今通位也以性地與四善根齊而忍不墮惡道故取聞名修行至此地者方得不墮非泛爾聞經也。
但籍下此即戒緩乘急人也此謂墮惡由破戒得脫由聞經但於惡道中藉昔聞法之緣感佛得脫還悟宿種故云反本經云不生義在於此。
又云下既有理解任有惡因亦不墮也。
無生正解者謂達名無名聞無聞相內照一如名為正解。
尚礙人天者謂生正解者直趣菩提尚不受人天生死樂果而況四惡苦報乎準此泛爾聞名無正解者應未免墮惡故知諸師釋義各據一途未為盡善若如北遠則約聞經三品不同一者上品稱經而聞不取法相是人畢竟不生四趣除悲願力二者中品雖未離相善心聽受暫時不生非永不入三者下品微末善心聽受此經遠為未來出離因緣非即不生今此所論是其上品故生四趣無有是處若比諸師遠義尤勝。
今皆下斥非也初斥興皇及第三師約生解義也。
何關下以經文直云聞經名不生四趣不約生解與不生解也。
但持下正斥第一師兼斥第二師以初師約修行登於性地則不墮惡次師云起惡則墮是知修善行則不墮也故亦與初師稍同但初深次淺耳今正斥初師何必聞經修行只持五戒便自不墮。
夫大下正示今義。
深廣(至)具足者即七善之名如前疏說。
信此下還用六卷品名釋成聞義。
不竢深解者但約信受不忘則不墮惡何待作登性地等深義解釋然今師既云約信受亦即名字位人起圓信也若然者亦是生解何斥古人但古人曲陳生解不順經文今但釋聞名自含生解符經順義豈同古人。
及以聞名者以語助也如云及於聞名也。
果與善殊者經中三語皆善善則在因如何以果而釋後善故使不用。
後善下云云者此三合為語善餘六名如前疏文他師以後一譬釋般涅槃者以合譬云安住是中故云釋涅槃也今師據初譬標云所言大者又譬八河悉歸大海故知釋大所以前大是廣義也餘六即是深極勝第一寂靜具足之義故知釋涅槃也。
然通下一往以分釋大釋涅槃之異二往尋文七譬一一通解三字故經諸譬之後皆自結云是故名為大般涅槃也。
以常釋大者即經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也。
陰死兩魔者身命是陰捨義當死。
即為八味者一生味二熟味三酪味四漿味五乳味六甜味七淡味八膩味。
既廣下答釋也以名例持義可見故故佛不多說。
經盲無慧眼者九界偏權不達本性悉是盲人。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六
CBETA 编码:X066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