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四依品
釋題中初略釋一切世間者謂九界三種世間依憑佛界四人得益也。
憑有下廣釋文具四悉皆以今昔相對以昔教制不依人今經依人故須相對以成四義憑自即昔教憑他即今經。
若唯下顯昔非若憑下明今是問昔令依法依義等本名四依何云不名為依答但得名四依不得名四依人以今云四者悉約人故。
兼得法者昔簡無法之人故令不依今人有法故得依憑。
利益義強者即赴他樂欲是世界益。
直論下明昔若得下明今人若得法此人可依依人即依法故人必有法得法即是理善發生故屬為人人雜真偽者鹿苑初興外道猶盛儻令依人恐親賊住故須依四諦真法以簡外道偽人所說既邪不以形親所說苟正不以形疎。
法混大小者昔已施小今方說大大雖會少而小教猶存故真空涅槃之名大小淆混新學初機無以甄別故令依大人簡小法人既大乘則所說非小。
今依下對昔顯今昔不依人是簡邪人今令依人是依正人故此正人必有正法依憑取解以破邪小即對治義。
法亦不徧者既捨人依法非但人處無法亦是法不該人故云不徧且法是真空空本一致故無二別若捨人求法何異捨此虗空以求彼空。
人即秉法者人處有法妙理統收既無取捨有入理益。
是用下總結。
四果非正人者以大斥小故云非正。
不得(至)之像者既在滅後若作佛形便濫佛出。
餘像難者者若言作四果像化道易行則應作餘九界像化道難行也若言難行何故首楞嚴三昧經中明菩薩住楞嚴三昧現種種身化眾生耶。
通論(至)四果者通論則現十界身無方利物別存則示四果像滅後弘通。
自有下雖許通論悉作而順前問且以四依對如來四果各成四句共成八句約數雖八其實有七以四果不能為四依則是無四果為四依句也前四句中初句則是妙覺現八相也此亦本迹俱高次句即本是極果示為因人此亦本高迹下也如文殊本是古佛而於釋迦滅後結集宣通一性宗義即其人也三句即分真菩薩示為八相此如觀音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此亦本下迹高也四句即是依其實證而言次位也此如馬鳴龍樹皆號菩薩也望前本迹俱高應是本迹俱下此第四句又為下對四果句中初句則須兩向取之次對四果明四句者前第四句於此成初即同前四中如來為如來句也次句如迦葉。
阿難法華開顯已是分真滅後弘通還稱小聖則此句正是今品意也四句即如滅後小乘師也既小乘不能現大故無第三四果為四依句若據現文的唯六句若以四依為四依句兩向取之則有七句總舉則八問若言四果不能為四依像者且天魔尚為毱多變為佛形豈羅漢神通不能變身為菩薩耶答雖能變勝身不能說大法今品正依有法之人故云不能耳。
今取一途者則取化道易行故然若曉此文各開四句方識付法藏傳二十四祖俱是四依大士而說其人或小或大即是四依為四依四依為四果二句所收或是如來為四依則具三句乃至此方古德果是小乘而弘大法者其例亦爾。
今從(至)四依者涅槃即所證之理四依即能證之人雖所證理同而能證位別即理而事故云從涅槃開出四依。
合則(至)是佛者四依位殊一理無異皆稱即佛佛即涅槃故云合則還是佛此乃即事而理也。
是佛下多為四依三字蓋昧者妄添未治本云合則還是如來亦無為四依三宇荊溪但改如來為佛耳問何下初令阿含昔教後令即是今品答中初出世即道樹初成。
今人鈍者正於滅後人根不如佛世故制依人言今人者滅後四依化世是今品所談故曰今人。
文云下顯今亦令依法非獨依人法性是法如來是人。
三十心前者即十信位也以未破見思故是弟子。
是師位者以三十心中斷二惑故即初依也。
皆師位者謂四依皆是師位。
成論下約十住十行而以四番分師弟位。
六心已前者六住已前斷思未盡故是弟子。
七位下即七住斷思盡故得是師位。
十二心即第二行。
道種終心者出假位極故也此成論師四番定初依位極至十行即以十迴向去配後三依。
初有煩惱等者即中論師消會經文以經說初依具煩惱性故彼謂初住方破一品存者尚多故云有也由具惑多故則無究竟涅槃。
後有下涅槃究竟在不久故云有微細無明唯一品故云無。
初後下以四十位皆有上地無明皆已分顯中理。
他人下以於初地立二依故。
中論下彼以初住破無明即是圓義若以初住配初依位則未全當。
成論下若三十心中立初依者其義可然以初依具煩惱故但論師第四義初依極齊十行二依即十向十向仍具無明豈是二依須知經明二依已破別惑故云於中立依即是斥其於三十心中立二依有過耳別教二依定在初地圓在初住彼云十向故乖二教。
今約下今師判位。
地上(至)三依者者即初地至六地為二依七至九為三依十為四依。
就圓下示圓位通別。
四十心共作者十信為初十住為二行向為三地等為四。
別者下以圓破惑位長故此配位。
餘皆例爾者即行向地各各分對三依皆例十住但初依一位定在十信以經云有人出世具煩惱性是名第一其位則定。
初依唯弟子者以別惑全在故。
後依唯師者居分真之頂故。
亦師亦弟子者望下稱師望上稱弟子。
不令他緣者不令魔外凡小擾亂己行也此如毱多降魔龍樹破外則是於有法處能護也。
於無下此如摩騰入漢僧會來吳則是於無法處建立也又有小無大處建立大乘益他中由前自無擾故令他增上由自興顯故使他見聞由自住持故他依止。
不得(至)惱事者通惑已斷則無界內現行之事別惑被伏事亦不起但有別惑性在名具煩惱性問別惑事者何等是耶答理即凡夫不了自心徧處起著名別惑事今別圓內凡達了諸法無非佛性名伏別惑不起妄執名事不起。
初地(至)六地者以教道所談則初地名見道二至六名脩道七至十名無學道故二依位齊脩道也。
准通下二依既約通判則知初依位在性地所以但約三教判者以經明二依已去皆破惑故三藏菩薩煩惱全在故不約之又三藏教理俱權別教教權理實通教通別通圓故釋四依唯後三教。
見地下見地與初果齊薄地已斷欲思六品故得薄名。
若准下如金光明帝王經說圓人有一生超登十地之義故欲界身在尚有虎根之難例知通教亦有一生至第六離欲第七已辦地者故有未離欲界肉身之人。
注云云者意在於此然文中𰿣略應云見地至離欲地是二依若第七地屬第三依也。
是八九地者應云七八九地文略七字圓云八住亦是略舉。
准小下以三依人外現阿那含像故且準小乘判位則阿那含此云不還即不還生欲界也。
準大下且約通教七地正是三依則思惑究盡與羅漢齊故不還三界。
云云者若約別圓則不還變易然此三依既約大小以解名義則前二後一例亦應爾如初果逆流在小可解別圓則逆變易之流也。
第四下約通是八地別圓即十地十住。
注云云者如前約分真四十位各作三依以對住前為初依等。
戒慧二學者經從若有人至正法戒學也從佛至文義慧學也。
化他者即經云轉為他人已去說八大覺是生善教令悔懺是破惡。
總而下即指經文善知去二句是約權實總結謂自行化他悉有權實也。
遺教經者問馬鳴遺教經論判為大乘而天台智者於法華玄中判屬小乘云何會通答是㭊法六度故云大非談常辨性故云小以初教三乘同名小故。
以凡簡聖者即初二句以聖簡凡即次二句以因簡果即後二句。
而定下釋三番簡意謂前二番顯初依是內凡非分聖後一番顯初依是菩薩因人非佛果人有本於是凡字上多初字文悞也。
用共地釋之者佛以通教位釋此乃名通義圓也疏解八人有二義初謂八人即是八忍故云是斷道即前十五心也。
又從下從第十佛地逆數向前即八人地正當第八別惑等者即初住破無明顯中道也若約名通義圓則是八人見地也。
脩道下即分證涅槃由住前脩道而得。
心純是法者以無功用道自然流入故無非法。
舊云下古人二釋初約三界即欲界定為第一色定為第二無色為第三次約四忍即以伏順合為第一無生第二寂滅第三。
以前簡後者以前初依簡後二依則阿那正是第二。
以後簡前等者第二即四依第三即三依。
準小下引小乘例釋如阿育王經以身子為第二世尊等。
此人者正指第二依人然依疏主所釋義已盡善今以管見聊助一釋應知經文正明二依則以本位為第一故三依去本依當第二四依當第三也。
古來下重引二家河西之意即是果上從因受稱故第四依從三依昇進而得故使第四且名第三下二例爾觀師乃合四成三曲消經語。
凡聖兩人者凡即初依聖即二依。
依增下即觀師引所憑之文。
同是功用者此二同破欲思未盡但名功用三依已離欲界且名無功。
亦不應等者正破觀師既於初依已破通惑尚齊羅漢豈得依增一將二依作實行初果等釋耶。
經客塵等者僧宗云三界外惑為舊三界內惑為客不藏下藏平聲。
經云真實舍利即是法身則知應身肉骨名虗偽舍利也。
骨肉下明昔施權覆實今法下明今開權顯實。
經云我者即是邪我云無我者即是中道不思議空無二邊之我。
經不久成菩提者即指究竟菩提耳。
初文下釋證相中點出羅漢名含三義。
果喪即無生義餘如文。
不教菩薩降者自能體達魔界佛界一如無二故。
經我今不依等者意謂如佛昔說魔尚能為佛像豈况四依是故我今依法即得何用依此四人。
經面部圓滿者部應作輔後人妄改為部也左傳曰輔車相依脣亡齒寒先儒解云輔謂頰輔車謂牙車周易云咸其輔頰舌孔頴達曰輔頰俱為口旁之肉大論三十二云方頰車相是也。
經汝當檢挍者令依小乘法義撿校也如來昔為美音說四諦彼悟初果如來去後魔來惑亂化作佛身告言長者我向為汝說法不盡於四諦外更有一種神我諦在長者推尋都無是理遂往白佛佛即教之若魔作佛汝當撿驗知已降伏。
崔師羅新云具史羅。
一然問者然猶許可也。
智照下令依今教用實智圓信。
於佛下以佛况魔權實二教俱佛所說尚須簡權信實况復餘人魔魔外等。
偷狗者偷謂盜賊狗謂狗犬世此二物皆好乘暗私入人舍。
五屍者未見文相傳死狗死虵死人死猪死狐也。
五處謂頭及兩手兩足也若付法藏傳及阿育王經皆云三屍繫項不云五繫也故彼經第五云毱多說法魔王化作天女作天妓樂惑亂人心未得道者心皆惑著乃至無有一人得道毱多入定觀察魔便以華鬘着毱多項上尊者即觀知魔所作尊者作是念魔數壞我說法佛何不降觀佛本意欲使毱多而調伏之毱多即以三種死屍一者死虵二者死狗三者死人以此三種化作華鬘即往魔所魔即申頭受鬘多以三屍結於魔項魔見三屍着項而作是言豈應捉是死屍著我項頸耶尊者言如比丘不應著華鬘而汝著之亦知汝不應以死屍繫項而我繫之乃至魔自力不解乃詣梵王求解梵王答言十力世尊弟子所作我力微弱終不能解魔乃歸依毱多毱多語言先當與汝作要然當為解從今日後至于法盡更不聽女惱亂比丘魔曰當受尊教乃至令魔現作佛身魔言我本曾現佛形誑首羅長者彼時所作今為汝作(云云)與付法藏大同。
五不淨謂種子不淨等如釋列眾記文。
五門即苦等四及寂滅也。
經若能如是等者謂佛令依四真諦法檢校於魔自近涅槃何必依人。
言大般涅槃者且執昔日真空名為大耳。
經未必可信者恐魔現作四人故。
雖天而肉者雖有天眼徹山壁障而不徹心性之理何殊凡夫肉眼以俱不徹理故。
雖肉而佛者學大乘者雖是肉眼既達妙理故即肉眼而是佛眼達魔即佛凡所有相皆是虗妄如是觀者魔無能為。
注云云者聲聞已得慧眼但見偏空不見中道故與天肉二眼同不徹理經文從初且舉天肉佛教聲聞中釋譬皆依昔教不應濫用圓義。
勇徤譬佛性者文剩性字只應云譬佛所謂佛具無畏稱曰勇徤十力摧邪說為威猛。
念處如弓者下乘脩行道品念處最初其猶將射必先執弓應以彎時喻正勤五善根生喻如箭發又根深難拔亦如箭也運通化物如矟㓨人疏闕長鉤應喻四辨。
教戒者持戒嚴防豈怖毀犯。
視他者即經云視人天也無漏三昧輕弱邪外。
教慧者真慧觀察是名勇徤。
經種種器杖者杖經典釋文直亮反左傳曰杖戈而先。
大呼者呼虗故反恐他也招彼曰呼(平聲)。
五諦下於諦陰界入之外皆計神我故也。
經不生憂怖者如美音之檢察毱多之五繫也。
經下從他習者下同怯弱者依附他人習持弓等也。
內乘下解第二段釋不降經文也。
外憑佛力者即指已曾供養去經文也。
經如彼藥力者依經脩觀一切唯心不畏眾魔如藥消毒。
經憋惡者脾滅反方言憋惡也郭璞云急性也。
經或以眼視等者僧護經說有四種毒龍謂視噓聲觸今略舉二。
聲聞受化者如今經及楞嚴中阿難為魔所罥也經以師子虎豹等以喻聲聞。
喪命下失小乘善根即受化也此據初心以說問向以龍喻魔師子等喻聲聞今降魔中以呪力調伏亦及師子等應是降聲聞耶答小受魔化已是魔屬故大乘呪力皆令柔善。
還本乃至發心者非但還復小善亦發大心。
經怖畏魔事者斷見愛取菩提是怖煩惱魔故下經云於諸煩惱而生怖畏也捨生死求涅槃是怖陰死兩魔由怖此三故怖天魔。
經乃生怖畏者大機發也怖無為深坑樂實相平地經而作障礙者不執小謗大也。
出時下是時即滅後非時即佛世。
飽德下稟法開悟德著道成如豐如飽當此之世豈假四依無醫譬上佛滅無藥譬上法衰。
正像末者正像各千年末法一萬年義如前記。
經純善眾生即四依也。
經說不同下諸經異說不出此五。
一云下次第列出蓋由下和會也。
機緣濃厚者則見正像奢遠機緣淡薄者則見正像短促若據大愛道尼經說度女人出家滅五百年正法制行八敬復得千年。
優波下育王經亦云毱多念曰我今雖見法身不覩如來色身相好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合得知之今當往問於是令人先報云尊者欲來尼乃入定觀之知問佛在時事從定出已滿鉢盛油置於戶後尊者入房推門不覺傾油數滴既問訊請坐已問佛在日教化有情何如今日尼曰豈不聞有六群耶答曰斯為麤暴之人何足言說尼曰彼雖麤暴佛在數入此房不曾傾油一滴明知今日羅漢不及六群毱多聞言深生慙耻尼安慰曰何用傷感世尊初日入滅二日不如三日已後轉復卑劣況於今日百有餘年去聖時遙何足可怪。
毱多不能融會者僧祇律後序云佛泥洹後大迦葉集律藏為大師宗次阿難次未田地次舍那婆私皆具持八萬法藏次優波毱多世尊記無相佛而不具持八萬法藏於是遂有五部名生初曇摩掘多別為一部次彌沙塞次迦葉維次薩婆多於是五部竝立紛然競起各以自義為是時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測其是非於是問僧佛法斷事云何皆言法應從多王言若爾者當行籌知何眾多於是行籌取本眾籌者甚多以眾多故名摩訶僧祇摩訶僧祇者大眾也此以根本僧祇對前四部而為五也若準大集經說更有婆麤富羅部是則起計不同自分五部并根本僧祇乃成六部此乃佛滅百年也今云百一十六年乃據大天乖諍分為二部也謂向雖分五部並是聖人理和猶同一說戒後對大天乖諍事興分為二部即人法皆分向之六部悉名上座部(即窟內結集門人故取迦葉上座之號)大天所計名大眾部(大天是窟外結集之後裔故立大眾之名)。
王作大會即阿育王也。
澆醨者醨薄酒也。
當知下迦葉阿難各二十年此二親覩佛化行法似佛故令法興。
其年六十者以佛住世五十年故。
四十年秉教者則年百二十也。
過此下此據經云然後隱沒之言是不見始終人也迦葉長子者所有經法悉付迦葉利根智慧不同餘人。
佛覺三昧者祇是佛加覺力如佛故名佛覺三昧由得此三昧故自能聞大論云阿難集法日自云佛初轉法輪我爾時不見如是展轉聞。
經純食粟米者譬小乘人唯讚羅漢第一。
經若是福人(至)不聞者明大乘人始從華嚴終至今經皆不聞無常苦等名也。
粳粮譬常者以世人常食故。
石蜜譬我者石蜜之性遇煖即軟遇冷即堅堅軟自在故以譬我。
以求有心者即下經云為利養等五種過也又小機捨生死求涅槃離文字求解脫悉名求有。
車載下即下經合云持是經典送至彼方也車即世間之車不約所表故屬事解。
方便智曉者謂曲巧曉喻令悟大乘。
大行訓之者以一心三觀而訓誨之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為利是地獄有者以法易財是地獄因諂求虗譽故屬鬼因恃解凌他我慢自得是脩羅因欲他依止是好群聚屬畜生因將此妙典貿換餘經若小若外非解脫業徒成辯聰故是外道業也前四云有外道云業者望果名有就因稱業為有造業故得互明寄語後賢深宜自省弘通斯典作何有業能離四趣及以外道方逮佛因或起向心唯當自訟又此五過即九界因四趣如文應知外業含彼五界以餘經之語通諸教故若易戒善之經即人天因若易小乘三藏即二乘因若易方便大乘即菩薩因佛乘斥之咸名外道問既有五過何故經云無量菩薩耶答理即菩薩耳其猶通謂一切眾生為佛子也。
王至深山者借前文喻來成今意。
地即等者地是所依故譬理人能行地故譬行。
餘八十下凡兩解初解不約正法延促但取正法將盡餘有八十年也次解先定延促。
言一千五百者此據經說不同或云千年正法或云五百年正法也。
未滅八十者若一千若五百但取未滅餘人十年在。
分擘玄毫者玄謂黑色毫謂秋毫蓋喻深經妙義如黑色之隱奧秋毫之微細難以分別也。
指南者博物志云黃帝戰尤於𣵠鹿之野尤作百里霧使兵士迷方失所有智人造指南車於上作木人手常指南古今注云周公所作使越常氏載之以歸扶南也今以四依宣揚經義破迷指悟如彼車也宇宙者纂要云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或謂天地為宇宙今謂分擘宣揚舒之則充滿法界卷之則莫知所有有無唯心開演在此。
應作說文才冬反慮也從心𮏥聲又音囟或作悰者亦悞當斯大任唯是四依尊妙之人耳。
戒毀是命濁者由破殺戒受短命報又末法壽促之時人不持戒。
五種法師者合受持為一但成五種。
四河中大者恒沙長八萬四千由旬闊處四十里狹處十里方一肘直下至泥得一萬斛沙其沙細如麵若就行者謂聞而不謗等是所行之行也。
四恒(至)則難者依今師判位三恒猶是初依四恒方是二依二依即初住位始破無明從凡入聖故云從惑取解故下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只由從惑生解故難所以四恒但加一分五恒亦是二依而二住已上已證中道復入上位故是從解取解非無上惑以有真解故名從解此乃無功用道自然流入故加八分勝前七倍比前為易。
六恒等者應先問云五恒既加四恒七倍何故六恒但加五恒四倍乃至八恒但加七恒二倍既並從取解豈前勝而後劣耶故答云更深細為難此謂顯理既深其惑轉細解義則難故倍前數少。
如仕下喻上難易。
太尉者齊軄儀云太尉司徒司空皆古官也應劭云自上安下曰尉魚豢曰太尉掌武事古者兵獄官皆以尉為名尉罻也言兵獄羅罻姧非又應劭云徒眾也司徒主人眾也空穴也同空主土古者穴居主穿土為穴以居人也隋唐之世皆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丞相者管子曰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堯得舜殷湯得仲虺伊尹高宗得傅說周有周公邵公秦悼王置丞相分甘茂樗里疾為之秦莊公以呂不韋為之二世以李斯趙高為之漢高祖以簫何為之後拜曹參代為丞相後漢以三公主丞相務建安中復置丞相宋又置相國齊以丞相贈官梁又置大冢宰隋曰內史又曰納言亦以他官參掌機密或知政事或平章軍國重事竝是宰相也漢書百官公卿表曰相國或相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掌亟天子助理萬機今謂太尉之官歷軄可至故易丞相之任簡自帝心故難以喻合法大旨可知。
此猶難解者舊師雖以難易消文而未定判其位故云難若以今明四依位判此亦易明。
四依云云者仙慧於初依前立弟子位如前釋題判位中明。
開善下二家皆用四種性判位則習種十住性種十行道種十向聖種十地。
九恒但是前三是地前賢位故屬初依。
若全下今師徵難二家也文中有進退兩難皆先牒彼義次今難他既以九恒俱在初依且經舉十六分是數之極故成一斤此之一斤為喻極果為喻因法汝若進取極果喻一斤者則應地前已是究竟以彼九恒俱初依故既已究竟後之三依復顯何法應云至二三四依文逸二字若稱至一斤牒彼義也謂退取初依似解以喻一斤也以二家皆用地前配初依故。
此乃下今難。
何關佛法者且經云不謗是法等正指果德涅槃以為是法既一斤唯是初依所解則何關果佛法耶。
今明下今師釋義乃取一斤正喻果法故四依所得分證階差則以九恒具收四位。
一分八分為二依者定位既爾若解其義還依舊釋謂從惑取解等也但舊師不明其位故向疏主斥云猶難耳故知舊釋義不全非若仙慧等三義位全失文云下經既顯云具足豈非十六分全此以十地等覺已至極果之邊一生即入故名具足故今判位方了經旨。
凞連已前者則是理即及名字入也問名字位人豈有謗耶答觀行未成或遇事起謗。
其獨拒逆下合云三惡也恐是文略。
不信下即總結謂初一惡是不信佛故言滅快二惡是不信僧故捨戒三惡是不信法故拒大乘。
謗相者此三顯然可以覽別故云相也。
經木頭幡者喻無用也。
互舉一邊者經明自行云具足無量功德乃能信是大乘此舉已生善增長也經明化他乃云其人聞已過去惡業除滅此舉已生惡滅也既已生善增長必未生令生既已生惡除滅必未生惡不生各舉一條故云互舉又自行亦滅惡而且明生善化他亦生善且明滅惡亦是互舉。
經讐郄正應作隟丘逆反舋也。
作無戒譬者即經云未得受沙彌十戒也沙彌云息慈謂息惡行慈故也十戒名相如觀經疏。
始自凡夫發心者即以無戒譬名字觀行發圓心人也。
階十住者此乃名別義圓十地即圓十住三十心即當六根故十住之言正指六根似位。
雖未下假名五品雖麤垢未落而落在不久故云位階十住即是二即因中說相似果也。
上惡下三報以生望生一往是橫三障約次第前後一往是竪則近菩提者初住菩提也。
鑒誡下引信者善果既深則知謗者惡報亦重勸福誡罪鑒照在茲。
云何識田者云何識知四人是良福田相也。
以重奪輕者身命尚捨而況財物。
皆應供養者以禮拜是身業供養故故與昔日律制相違。
經稊稗上音啼下蒲界反艸之似穀者。
二結者經持戒至是說是結尊不禮少雖持禁戒禮少則犯不應吉。
經世尊下結持不禮破。
或言下若作三結則以初句兼結僧不禮俗故成三也。
經如是所證下即請答也。
文少意廣者但云為菩薩是文少則是許菩薩以持禮破以尊禮少以僧禮俗是意廣也。
三三之疑者即定難結各三成九也。
撥亂反正者撥除五濁之亂反復五清之正故云濁不濁也。
未得機便者機緣未熟也。
如此破戒等者謂四依和光不舉破戒則同其事業亦名破人也既是大權安得不禮。
若年下例成二義。
又大小乘者小乘不許持禮破等執小以難大也。
故須下以持毀事消前二段以大小義消糾譬文也經儲君者直於反備也蔡邕勸學云副君也。
經篡居又患反說文逆而奪取曰篡。
如童子者即指婆羅門受募譬也。
守邏郎佐反切韻遊兵也。
作威作福者塞持戒路是作威開放逸門是作福。
素貴等者謂婆羅門清素高貴也四分律云取白牛角盛四大海水及種子以王置金輦上使諸小王轝婆羅門以水灌頂白表眾色之本右角吉祥相海水表潤澤種子表生長如是作時若是四輪王各有輪寶現故名灌頂王縱非輪王亦如白蓋在空如無憂王等今云瓶盛四海水者即如華嚴第三十九云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灌太子頂也。
如此下此方帝王傳禪寶位皆昇壇受禪書授璽𥿈璽斯是反玉印也秦始皇得楚之良玉琢之為璽李斯篆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漢魏已降歷代相傳謂之國寶。
分半國者謂共知僧事也。
鳥迴下十律八法諍事法云鬪諍事云何以二毗尼滅隨以何住處有鬪諍相言比丘是事付闥賴吒比丘應受此事如法如毗尼如佛教滅若闥賴吒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教滅者是事名滅若是闥賴吒不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教斷是事者應捨付僧僧又不能斷者爾時應僧中立二鳥迴鳩羅應羯磨此人令斷是事等准望此方則是僧正僧都之軄也此方僧正始於偽秦僧䂮為之僧都始於元魏文帝勑曇曜為之正者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也都者統攝僧倫使遵法度也。
破戒者為主者即經云與旃陀羅共住等。
弱冠者古玩反禮云男子二十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釋名云弱冠者言雖成人而冠體尚弱也今以二十表權實二智長髮覆首如大慈被物。
是不見機者佛九恒已前始行之者未能鑒機專守己道不解施權故嫌。
任汝開化者既破戒之眾本具佛性任彼四依為其開曉。
攝來大化也者此解即持歸家也謂攝彼戒眾歸大乘家以開化之。
經躃脾伇反倒也。
依律下將脩妙觀必先懺淨故依律制隨犯何罪用七種治如前長壽品疏今云苦切等言通該前七。
佛海死屍者此據犯重為言。
前大下通前束成三根也。
破戒亂常者破戒之僧為眾主如亂常之賊為國君善機失益猶萬民擾亂旃陀篡位亂帝王之常道故曰亂常。
經法不應者法式不應也。
經經理者經營整理也實相懺悔之方者即令觀心實相我心本空罪福無主犯無犯相即是以解藥令醒前依律治罰是事懺生重憂悔故如服毒今示實相是理懺心悟本空故如服解故知今經無別事儀只以大乘理觀對前小乘治罰以為事理二懺不同諸經別施方法扶律談常開小即大意在茲矣。
廢小乘等者內觀了達持犯一如名之為廢外之治罰一不可虧。
經不失婆羅法者先同後異反常合道豈乖淨行。
但合二者合同同糾也。
以方(至)家法者方便是權家法是實捨實用權名捨家法。
釋論下准論即有羞無差啞羊真實今云破戒即是無羞雜僧應是啞羊如釋通序中記。
經爾時菩薩者始行人也。
若見(至)比丘者即四依行權之人也以始行之實持禮四依之權破故云即往至禮拜等。
經什物者三蒼什十也聚也雜也物即器也疏列八不淨名字未顯今依善生優婆塞戒經具列之一畜田宅二種殖根栽三貯聚稻粟居鹽求利四畜奴婢人民五畜養群畜六畜金銀錢寶七畜象牙諸寶大牀綿褥氍氀八畜一切銅鐵釜鑊畜此八種乖出家道能污淨戒故云污道等。
經爾時菩薩(至)是人亦即始行禮四依。
經受畜下又顯四依同彼事業受畜無罪故疏云是亦無罪故知佛明無罪雙關二人一明始行實持禮四依權毀無罪二明四依受八不淨亦無罪。
釋無罪意者經文但釋四依受畜無罪耳。
持受毀供等者文悞應云毀受持供即是四依權毀受始行持成人供養無罪也。
經云讚護法之人如讚童子以喻顯法豈非權毀是所供耶。
經以無憍慢者菩薩權施本無犯罪示同懺悔耳。
經第二天者如三十二天奉帝釋也。
只應是一問者據現文只是問緩答既有二則知問中云為具在不則當問失不失。
數師(至)污戒者薩婆多云寧可一時發一切戒不可一時犯一切戒且如婬戒女人身上發得二十一戒(大小便道及口各歷七毒)男子身上得十四戒餘法界中男女亦爾今或貪心犯一女一道但名污一淫戒比丘自餘諸婬戒體光潔無行可違稱本受體如懺初篇還得清淨不言更受由有本戒故云戒體常在等。
下文下引迦葉品二十一番諍論文也。
經隄塘爾雅云隄謂之梁漢書云無隄之輿韋昭云積土為封限也。
穿決音穴說文下流也周易藩決不羸王弼徐邈等皆音穴。
淋漏漉水下也。
得中道本者中道即理乘也其猶綱維戒即事戒如彼網目提綱目正故云自圓。
今明下今師正釋也總斥二解故云不爾。
經徧下若知徧舉自見二師解義之失。
若具下正示今義若通論乘戒一切善法一切觀行皆通論乘戒人天亦得名乘中道亦得名戒故若別判者三歸五戒十善八齊出家律儀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惡道果得人天報名之為戒若聞經生解若觀智推尋四諦十二緣無生理智能破惑運出三界名之為乘經明急乘緩戒葢從別判。
聲聞菩薩者聲聞且約三藏菩薩的指圓人今經對論率多此例。
且聲聞四句者一戒乘俱急戒急受人天報乘急見佛聞生滅法悟道陳如五人即其事也二戒緩乘急戒緩墮三塗乘急得聖果諸小乘經列龍鬼眾即其人也三戒急乘緩戒急得人天身乘緩不得值佛設值佛亦不聞經悟道如佛出著樂諸天及舍衛六億即其類也四乘戒俱緩戒緩墮惡道乘緩不見佛流轉生死未有邊際菩薩四句例亦可見俱以圓頓為乘值佛悟大為異耳應知乘戒是因值佛是果今經即菩薩四句中偏舉第二句以斥第三句人也且約四依權現破戒故云戒緩耳故知此句比初句為劣對三四名勝且乘緩戒急之人雖得生天果報若盡終淪惡道如頭藍弗雖生非想卒作飛狸故云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此斥第三句也乘急戒緩者雖墮三塗終悟聖道如調達本得𤏙法造逆墮獄出得人身則成支佛故云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此讚第一句也此明四依權示毀戒故此比量寄語初心俱急為上故大師云幸在人天受樂何須苦入三塗。
經云於此大乘至奉戒者此約通義理亦名戒又有因緣故犯亦名持例如末利祇陀唯酒唯戒故云是名奉戒。
經結云不名為緩者則是乘戒俱急且約示同前云戒緩耳。
如別記者則指法華淨名二疏及止觀中具約四教五時各為四句廣在彼文此不細釋。
經有四種人者四依示毀則內熟外生四依持戒則內外俱熟假名比丘外熟內生惡比丘內外俱生。
經耘除者耘除艸也或作芸者非艸名耳。
使平等施者經云不問是田非田也。
與此相違者此云是名聖眾福田應為人天供養豈非簡却破戒非田既有去有取則不平等故云相違故簡真偽者欲依於真故須簡偽。
又此下誡福田則令出家眾忖己德行無濫受於信施俾離犯而成持誡施主則令在家眾運心普廣內不起於愛惡使無罪而有福請觀二誡主對有殊且俗易生嫌苟用今文則彌增其累僧多起過若依梵行則更益無慙以例諸經意不出此比有以簡田之文二菓之喻誡僧言教以示俗徒意欲重我輕他豈知彼此陷沒毗尼秘密不許俗聞深可思量無宜自負故南山云事起非法言成訛濫反生不善何名引接。
譬於持犯者鎮頭是甘菓譬持戒迦羅是毒菓譬犯戒。
凡愚執事者即不閑教法不別是非眾主也。
經詣市喻眾生分僧於檀越之家也。
衒者說文行且賣也。
立清淨行者則是觀涅槃以行道也故使一止一作常冥三德名真持戒。
詐狡執事者前女人不別甘毒悉皆拾取故喻凡愚眾主今賣者明識妙雜欺詐買人故喻姧狡眾主內雖精別持犯為利養故以破戒僧外誑檀那。
毀者不別者外形與持戒無異也。
不別者買者牒經也。
非但別偽因等者由破戒因招惡道報天眼之通豈但別知現在破戒亦懸見未來受報本給施禮拜持戒之人今既破戒故不應禮施此別偽因也本為禮施敬田未來墮惡則屬悲田因中見果故應不禮施故云復能見果也。
次第有異者阿含以依了義當第二今居第四。
梁武(至)為定者意謂此經是終窮之說故依今經次第為定。
諸法下迦葉既是舉昔為難故知次第須依阿含。
或言下既指今文為譯人之誤則亦准阿含為定也或言下意指昔教對邪名了望今大教還是未了是故迦葉以昔第二居乎第四則是以了不了總判前三已上四說第三符順諸師第四似依梁武皆是人情非不一途故無所破。
今且下今迦葉既是敘昔是故且依阿含然聖教難知或別有意故不應云出經者悞等也文中云常與大皆在昔教非對今經以今迦葉正舉昔故。
昔人無常者佛教初興真化未洽魔外雜亂作四果像邪人濫正故無常准故云昔人無常苟令依人恐染邪法故不可依。
法常者法謂苦空無常無我寂滅三印生死一印涅槃依此法門必出三界其或形服似邪而能說斯正法必須依法如薩遮尼乾經尼乾為王說佛相好等豈非大權外現邪人而揚正法斯則人無常定法有常定故可依法故法常之言不可濫作今經常住之解迦葉舉昔疏主釋成豈可章安乖文背義下云小大其例亦然。
法有下此正依阿含生起也雖正法可依而藏教三乘俱名正法自調自度名不了義故不可依六度大乘志求作佛名為了義是故須依。
語若下三乘之法悉是言教若著名相是一非諸煩惱從生安能會道故須得義妄言不生惑著。
識著下識是有漏暗情智是無漏明解故妄情解義未免惑著依義脩觀觀察無漏方契真源是故依智正請會通者昔令不依於人今令依止四人今昔相違而皆佛說未知其意故請會通。
先別下別會則但會昔教初依總會則通該昔教四義。
人法不異者即經云依法者即是如來也法即所說之教如來是能說之人能所事殊心性理等若人若法唯心所變故使人法當體即心咸空假中融通無礙故經云即是法性等也。
以法下謂以正法簡邪人也。
結還下此指阿含第四依是依智不依識智還解法故是結法故知後三悉簡初法依了是大乘之法依義是法下之義故四依雖殊大意在法。
以人下今經以依大乘四人故能簡去小乘之法。
結還下即經結云是故如來常住不變也意云雖明人法不異事須依人是滅後正意也。
昔人下昔二乘之人已被今破所說小法任運亦除以昔望今則昔之人法悉不可依。
今人下令依四人故云今人既存人本傳法故云今法須取以今望昔則今之人法悉可依也。
但今下顯今一如簡昔異體。
昔人下解上昔人既破等也。
若不下不悟須斥。
若了下既悟妙理大小無殊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故云不除此法。
明昔不依等者問昔但依小法簡邪人經云不知不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則是簡小乘之人豈是昔義耶答跨節明義約佛意說故於昔日便欲依大乘頓法簡去偏人機宜未堪且簡邪人依小法耳。
經即名如來者初依名相似如來後三依名分真如來。
外凡者即名字觀行位人。
就今教會者名雖用昔義順今經。
妙有之法者一念十界攝盡四教故觀言教唯見理具名妙有也。
昔教下出昔所依之義是今所廢也。
解脫具等者入無餘時灰身滅智故。
解脫不滿者身智在時始得有餘未入無餘故云不滿。
有二解者應以次解為正則經云諸論已指邪教如佛所說乃是權經。
生凡夫過者佛說權經凡夫不了生於取著順文邪命也如昔許食三種淨肉故使凡夫貪求無猒。
不得下今經已廢前教故不得依此脩行也又可諸論是權論。
如佛下是權經律亦名經則是昔說三藏悉不可依亂正者謬云佛許畜不淨乃至不受而噉等以亂正教也。
經真知即名字已去了達法身悉名真知。
經方便之身即應化身也當知應化即法二身竝常若言三科攝者則是無常。
兩緣來望者一乘本同聲聞疑怪故成不了菩薩知解故名了義法體無殊機緣見異。
經隨其自心者謂達本還源心外無境即入秘藏故云無礙大智。
辯宗者辯上五雙宗本也。
經小大二文俱云方便者應以體內體外分之。
人謂但三者自古人即分此文也。
此初下文中先點示文節次正釋。
次此後等者據此只明第二依耳但以因便明不依人致成共釋。
語勢相仍者仍因也只因上文云而亦可見故隨語勢便云若有說言不可見者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故云仍明不依人。
即是依法者以圓融無礙法義無別故於依義文下即明依法。
經云如來常者名為依法等是也。
是故下由法與義同故使第二段經用第一依但有不依人一邊義耳。
已上示文節竟此即下正釋現文也。
後具等者此顯分經須作初兩共釋也以下結文具結二依故第二段經結云是故依法不依人第三段結云是故依義不依語是故今師依古分文總為三段而四依義足。
經質直者三德之總名故下云質直名為常住也以三德圓融無邪偽故名為質直光明等三即三德之別稱光明即般若不羸即法身如來即解脫。
經說言不可見者說小灰斷也。
經以微妙語者綺飾文詞演說灰斷意令他信。
經隨宜方便(至)執著者既體權識實不執權謗實故云不生執著。
經以不了如是義者不了即權而實無常即常取著小乘毀謗大教故使果在地獄借使證小乘果乃是隨無為坑亦名墮獄故淨名云供養汝者墮三惡道。
四緣者即經若諸弟子無有檀越去是也。
解者下凡有三釋而第三釋雅符經旨以經文列上三緣然後聽畜故云我聽弟子受畜等而結云要常當淨施篤信檀越。
皆須二緣者如無檀越供給雖許受畜要須淨施時飢建立其事亦然故云皆須二緣也。
言淨施者薩婆多論云先求知法白衣語之若不知者告令解之至彼所云比丘之法不得畜錢寶金銀穀米等今以檀越為淨施主後得財寶盡施檀越。
經說輕為重等者無二緣則不許是說輕為重有四緣則聽畜是說重為輕以不許為重聽畜為輕故使經文翻倒其語。
障內外者肉見內天見外。
凡聖之殊者分證聖人得中道慧眼也二乘空慧亦名為肉。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七
CBETA 编码:X066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