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九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文字品
上性(至)之字者如來性是所詮常住之理文字是能詮常住之教理教相顯二品互明文中凡有四十七字十四字是音三十三字是字夫言字者葢文字之總名梵語惡剎羅譯言無異流轉或言無盡無盡是字字在紙墨可得不滅借此不滅以譬常住故字之為義可以譬道此案西域悉曇章本是婆羅賀磨天所作自古迄今更無異書但點畫之間微有不同耳。
悉曇此云成就婆羅賀磨天者此云淨天舊言梵天訛略也。
此是足滿者添足成滿非本來圓滿也。
常無常具足者體雖雙遮即遮而照故具二用。
四片合為一菓雙非雙照兩雙成四以此為滿如四片合。
開一切字者謂即字無字無字即字非字非無字三諦互融名開一切如斯融攝方名滿字豈同興皇遮照不融名滿字耶。
文云下正釋三諦自為三文各先引經次結義初真諦中先引經。
離半字逐滿字者世法名半字佛性名滿字又九部為半字大乘名滿字。
次本對半下結義也。
亦復無滿者所對既絕能對亦亡如對五寸之短談一尺之長五寸既滅長名何施故經云於一切法無礙無著即絕待意半滿俱無是真諦義也。
當知字非字者字即半滿相待非字即半滿俱絕。
以無下以絕待為滿字故知此滿非對半得名。
次俗諦中先引經。
悉是佛說者下釋二義如下疏文。
次當知下結義即空而有半滿相待其義宛然。
以正法為滿字者半滿俱名正法半不知滿滿必收半故使滿字統於半字也。
佛性自淨者眾生佛性本自無染不假修成。
次當知下結義諸字即前空假二種字也。
故稱滿字者此以佛性中道即遮即照得滿字名。
雖有下明互融舉一即三舉三即一故云具足無缺同前伊字故不縱橫會歸此理方稱開密次譬可見開一下合法性法界亦復如是者以此二是佛性異名故若解佛性餘二亦然。
豈隔下結斥古解。
開祕說滿者開前偏權之祕說今三德之滿也。
偷安已典者即外道書中亦有三寶等名此方道教其例亦然嘗覽其經往往有梵行魔王眾生等語豈非偷佛名教安已典耶。
引清淨法行經者准輔行所引與今小異未知孰是彼引經云月光菩薩彼稱顏回故知孔老二教雖曰外法悉是大權垂迹意在漸引物機所以二教皆師於佛故老子西昇經云乾竺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師也綿綿常存吾今逝矣又云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又符子曰老氏之師號釋迦文尹喜內傳曰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師號佛覺一切人也今受天帝請食還當為王及羣臣等一時受戒列子云昔商太宰噽問孔子曰夫子為聖人歟孔子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聖則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信聖亦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用因時聖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動容有言曰聞西方有大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據此諸文則孔老之於釋迦師資驗矣張湛注釋列子而曲解西方聖人之語不云是佛雖欲崇道其如侮人之言何問疏引清淨法行經者為正翻耶為疑偽乎答天台智者證居五品位在初依而於止觀及淨名玄悉皆引用厥或訛謬不應引之故四依品云如是四人若以佛說言非佛說無有是處是故我說如是四人為世間依故荊溪云准諸目錄皆推此經以為疑偽文義既正或是失譯乃至今家所引像法決疑妙勝定等意亦如是如涅槃後分本在偽目至大唐刊定始入正經豈以時人未決便推入偽大師親證位在初依不應錯用。
若如下會通也。
佛則認歸者外道名言既是偷竊先佛遺教故今釋迦認歸乃云皆是佛說非外道說。
方便施與者即法身大士隱實施權現外道身說彼教法漸漸誘進故云施與佛今顯本故云皆是佛說等。
若開下則約會事歸理云是佛說是知大小言教內外經書悉由心變當體即心心即三諦所變皆然楊子尚知言者心之聲書者心之畫彼語雖近可以例遠當知觀心僻越則有邪外教起稟教則成六趣因果觀心真正則有大小教起觀心即空則藏通教起稟教則成二乘因果觀心即假則有歷別教起稟教則成菩薩因果觀心即中則有圓頓教起稟教則成佛界因果又是折空觀心即空觀心次第觀心不次第觀心而大小教起只由理具諸教故隨觀心之緣而得發起故觀所起唯見理具經云皆是佛說義在茲焉既指心性一如言說皆理故知經云皆是佛說者非約如來認歸亦非方便施與直指理體云是佛說故注云云。
文理之本者謂小乘半字文理為大乘滿字文理之本也以因小入大故即同上文先教半字後教毗伽羅論也。
別明字本者彼悉曇章是生字根本說之為半所生餘章文字具足說名為滿又十二章悉名為半自餘經書記論為滿類如此方由三十六字母而生諸字遂有經書經中既云持諸記論等即是明半字為記論等本故云別明字本即下經云是故半字於諸經書記論文章而為根本。
得悟滿法者即經云然後能知是法非法是法即滿非法即半故下經云半字皆是煩惱言說之本滿字乃是一切善法言語之根本也此葢如來以世間半滿以顯出世之法由小入大也。
以音隨字者謂十二音入於迦佉已下三十四字。
以字隨音者以迦佉已下三十四字隨阿等十二音澤州云梵章中有十二音其悉曇章以為第一於中合五十二字悉曇兩字是題章總名餘是章體所謂惡阿乃至魯留盧樓外國正音名億力伊離標離此是初章就此章中迦佉已去三十四字是其字體初十二字是生字章末後四字是呼字音將初十二呼後迦等生字之時有單有複其單呼者依後四中標離二音其複呼者用後億力伊離二音單複呼中竝有長短聲別故有四音前後合說有十六音而經說十四音者前十二中後二助音非是正音故除此二疏文單或禪俱音丹禮記禪衣字從衣初文下敘諸師異解此既梵章此方人師不諳彼語遂使隨情紛紜諸說又義淨寄歸傳中廣明音字今不煩引恐惑後學止可略知大況用識所詮應知佛引梵章字本意在況顯佛性周徧若了此旨經義冷然若昏其宗徒分音字寄語講者止可約略消文無宜穿鑒。
是十四音等者經標十四至于歷名解釋但有十二故使諸師取義不同。
四解單者但足前十二成十四故。
二解複者兼取後三十四字重合其字共成十四故云複也。
書缺二字等者此據瑞應明太子乘羊車入學堂學書而古書本缺二字其師不解反問太子也。
是餘聲者非正音也應法師云此二字是前惡阿兩字之餘音若不餘音則不盡一切字故複取二字以窮文字。
故經下開善據文為證炮音正當第十既便結十四則知不取後二餘聲。
更取下明足前十為十四也。
插著中心者謂以後四音插在十音中間著之也謂阿下正示插著之處即前六後四之間也。
阿阿者謂短阿長阿伊憂皆然此前六音也野等即後四音也等即等取烏炮二音。
前十二為六音者謂短阿長阿為一音乃至菴痾為一音。
後五五者即以後三十四字中取二十五字以五字為一音則有五音足前六上成十一音。
三三相對者餘乘九字故云三三但取四字為一音以足前數其餘五字乃屬遲音。
書缺下還引瑞應彈之。
悉曇(至)總名者如前解。
冶城亦壞者亦以字足音故。
取後四字者即魯留盧樓以魯盧為一音留樓為一音故云合為二音復引六卷四字但是二音故知梨梨只是魯盧樓樓只是留樓亦梵音奢切耳。
足前為十四者暹記云以魯留盧樓四字是呼字之音亦名潤聲即是發音之始故得足前十二為十四音。
又梵下謂梵本不言音字之異通云四十七字耳故但以十二字為能生或取下四字足十六字為能生皆隨便也。
又一解下音是能生字是所生。
二語者暹記云夫云語者多字方成二字為語故未可用問疏引諸釋的從於誰答且據河西以消音字初半下釋前經云初說半字以為根本義也前因敘古未暇釋之半為滿字根本故今疏中半滿對明三番釋義前二約所表後一解能表。
事未成為半者暹記云謂將上韻來配但是半字故云未成以得阿等十二字徧入諸字一字皆具十二字方得滿名。
無牽申等滿者彼所立義但如四片為菓無引小入大之義故非率申。
經重音者上聲呼下去重字皆隨音勢上聲呼之。
經則能攝大涅槃者以四王對四德護雙樹不令外道取其枝葉也。
明諸字所因中經長短超聲者初十二字是長短聲前之六字初短後長後之六字前長後短其迦佉等二十五是其毗聲隨其流類毗比(夫必反)一處故曰毗聲後耶囉等九字是其超聲不同毗聲故云超也。
疏迦佉等下正示二十五字是毗聲也謂迦佉伽重音伽俄(魚賀反)是舌根聲多他陀重音陀那是舌上聲北遠及應法師云是舌頭聲吒佗荼重音茶挐是舌頭聲遠應云是上咢聲波頗婆重音婆摩是唇間聲遮車闍重音闍若(耳者反)是齒間聲應法師云舌齒聲凡五字中第四與第三同而輕重微異故皆重音也重上聲餘九字是超聲謂耶羅輕音羅和賖沙婆呵羅(來家反)也應法師云八是超聲恐不取後羅字以與第二字同故。
所言超聲者暹記云謂滿口五音具足羯調之聲名曰超聲。
所以諸師所說不同者只由西方五印音殊所傳各別故使爾耳且此土方言尚難區別況東西遼敻未易知也今為消文故此略解意在佛性餘何所云。
經雖處陰界不同陰界者不即不離如冰如水。
經悉應歸依者歸依在悟位通五即。
經是故半字(至)而為根本者既以半字喻小滿字喻大若從本體流出以釋則平等法性為滿字本滿為半字本半字復為世間本若從末為本則世間文記等為半字本半字為滿字本滿字為法性本雖展轉相依其體無二。
經又半(至)煩惱者半字雖證真空全是無明別惑善法即指佛性。
更明無字義者即一向就失以立科名以文中明失語多故經中二意一約外道無半字義故經云親近修習不善法也二約小乘無滿字義故經云不知如來常等經。
今應離等結勸迦葉捨小悟圓。
CBETA 编码:X066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