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鳥喻品
河西先明三品義同真應者滿常顯約真身半無常隱約應身若欲分別則半滿是真應教常無常是真應行隱顯是真應用教行在因用必在果。
因字下正生起三品也因字識理是依教開解故有前品達常無常是依解立行故有此品能隱能顯是行成證果有斯二用故有後品。
今更下今師生起河西所釋既不顯云教行故使今師助成彼義而且對前生起此品月喻在果其義易知故文從略。
二諦三諦者不思議諦二即三故。
一教一切教者即一說三即三說一故。
依教立行者依三諦教立三觀行中邊俱照故曰雙流。
二行並觀者中邊不二故曰並觀中即是常邊即無常二法互融如鳥遊息三觀圓修名如來行由境發智即因教開解義備前品由智立行即以解導行旨在今文。
教轉成境者只由生智故轉成境即向云即文字達三諦也。
知轉成行者前品之智轉成今行崔豹古今注云鴛鴦鳧類也雌雄不相離人得其一其一則死故謂之匹鳥。
娑羅翻鴛鴦者此釋非也梵語斫迦羅此云鴛鴦非娑羅也。
鴈鶴舍利者舍利此云春鶯亦云鶖鷺。
漢不善梵語者以東漢佛法始通故使後代以漢為稱不忘本也。
以況下示雙流行相況比也一即是中道之真無量是二邊之俗二諦互融故云一中等。
非一下遮則非真非俗照則而真而俗即照而遮名雙息即遮而照名雙遊雙流共行義在斯也。
問為下意云一言共行約何名共故歷三句問以辨之苟立第四還同第三故但三句研窮已足。
他解下敘古初師約生死無常涅槃常以明共義先斥非次若精識下顯是。
二物者識鍮如觀無常識金如觀常故云乃是雙觀聖如是下正酬前問聖指登地凡指地前。
皆云亦如是者意顯聖與凡共。
一鳥下生死如地故云窮下此但在凡涅槃如天故云窮高此但在聖他以生死但是無常涅槃唯常故遭此責。
假令二鳥者縱破縱彼計云我說凡聖各能精識二物故向云聖如是行凡亦如是豈非雙遊。
但雙下破也縱於凡心能雙觀者只是二鳥雙遊地上則雙遊空中其義不成故云不雙遊高也。
遊高不遊下者若於聖心具二行者又不涉凡則是二鳥但能飛空不能遊地也只由他人不了凡聖無差彼彼互遍故受此難。
又一下次師約生死涅槃各具二法以釋雙遊初立宗比斥次正出己義初文先立半滿以為宗本。
約一法者謂半但無常滿唯常住各據一法故也。
雙遊約二法者名既云雙法必具二意取半滿各具雙遊半中則兩無常為雙滿中則兩常為雙將出己義先斥前師以常無常為雙遊義既釋今品義必在滿何殊梨奈兩片共成一菓。
夫雙下正出己義則以生死涅槃各具二法對取同類以為雙遊二常為滿其體既同豈如梨奈此乃古師自謂得意及為今破義甚無歸。
今明下今師斥經喻雙遊正取雌雄匹偶故以二雄二雌責彼違經。
今言下明今釋先橫約理事解義。
生死(至)亦爾者生死是無常涅槃是常住生死即涅槃無常即常故云生死具常無常也故下經云未聞是經皆言無常聞是經已皆言是常豈非生死具常無常涅槃即生死常即無常則涅槃亦具常無常也故云亦爾是知生死涅槃二法相即如云波具動靜水具亦爾只由波動水靜波即水故波則具二水即波故水具亦然而此事理始自凡心理具終至妙覺究竟一切皆然故使下文結成六即問極果豈有生死耶答性惡不除應同九界故得極果涅槃亦即生死具常無常竝同上說故下疏云若應物云如來有憂實理則無也。
在下(至)雙息提喻合法也。
下即生死高即涅槃生死涅槃一心所具各具中與無常故雙飛常即是雄無常即雌常即無常則雄息無常即常是雌息二法體同既無前後得名竝息其猶波即水故名波息水即波故名水息波水同時得云竝息經云遊止共俱遊即飛止即息也。
即事下生死即事故無常涅槃即理故是常事理相即則共行義成此則正以事理釋成上義也。
二諦下前之事理即是二諦故今更對中道以明三諦重釋雙遊以圓教二三開合成異故於二後更約三論前云事理只是真俗真已是中俗即二邊今明三諦則以二邊自為真俗以前真理別受中名二諦無常中即是常義同前釋。
非二下覆疎上義恐計中邊故茲更述謂約理實無中邊之異故云非二中約事即中邊宛然故云而二中即是非常非無常而常而無常講者無以二諦為雙遊中道為並息大有所妨(云云)。
是則下但云雙遊不云息者遊息體同故得存略後諸學者若昧一家理造事造性惡修惡理事不二心色一如欲消此文誠為不易。
事理下豎約六即結成前釋雙遊未分凡聖故屬橫辨今攝前橫以歸六位一一位內各具前橫故今名豎。
言事理(至)既成者向釋約二諦三諦及以覆疎括其大義只是事理如向已明故使今文但云事理也。
名字下正示高下。
不言理即者向約事理正談理具若曉解此義即名字人五品觀成六根似證分真開發妙覺究竟豈有餘途唯此事理故雙遊皆成。
橫豎下事理是橫六位是豎橫入於豎豎各具橫故云具足等。
此中下結詶前問以前約三句徵其共義他人答釋其旨全非若依今師備有三共。
凡凡共行者謂彼彼眾生各具事理一一互遍雙遊並同此即答前第一為凡與凡共問也應云聖聖共行答前第二為聖與聖共問但是文略若釋義者則是分果極果所證事理一一互遍此二且約凡聖各自論共問理可容遍約事如何答事即理故理遍即事徧也。
凡聖共行者此答前第三聖與凡共問也謂凡聖雖異事理體一清水濁水波濕無殊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是則凡心徧聖聖心徧凡一室千燈喻意可見若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文三共豈在再思。
非凡下一句若對前問則是長有謂約事則凡聖且分約理則誰云迷悟故云非凡非聖如斯之理一切俱有故名共行。
約人約法者事理是約法六即是約人。
但是略者具足應云是苦樂常無常我無我故此三雙並喻二鳥經但舉三故知是略。
又顯義同者謂苦無我與無常義同故。
是故互出者喻中喻二今但合雌喻中之雄已是常等故云互出今謂經云無我等法則是等取常樂我也。
論議中迦葉問者以由佛舉二鳥而但合無常未達其旨所以請答故下佛答具出二用以合喻也。
舊云下一向約異不明橫具故未盡善得觀師意方合經旨。
前多下即指哀嘆等文皆以如來所證真常以斥二乘無常之倒故云約豎論常前非無橫但多明豎故云多斥。
今品(至)無常者此約橫論以謂生死涅槃各具二法故云一時。
只生死下且示生死具二之相涅槃具二義可例知以生死涅槃體無二故即理而事事異於理故云異法說苦即事而理理異於事故云異法說樂此亦不異而異故云異法。
五穀者即經云稻米麻麥豆粟也。
下別下亦是觀師預引下譬釋成此文。
借此以顯等者即是借此世間華果以喻出世二法也。
一就生死應云無常常涅槃下應云無我我或闕或略應知生死具二是約住前四即故迦葉徵喻為問佛答五譬皆云雖有煩惱如無煩惱住前未證且云生死就涅槃具二則約分果極果經文煥然下文更釋前兩是橫者以二法各論一行故。
後一是豎者以生死苦對涅槃樂故此亦非橫非豎而論橫豎橫必入豎豎不離橫。
理應備論者約其義理橫豎三文各應備論六義而今三文各明二義者俱是互現義必具也。
答中明生死常等者此指能喻事常故經舉須彌即世間久住之事名常事必磨滅故異佛常若生死中常理與如來同。
經唯除涅槃者此乃即生死之涅槃正是明生死中常理也。
經直以世諦等者以世間謂菓實已定故且云常故借此事以喻常理。
經領解中二善哉者雙讚如來善說生死具常無常述成中兩如是者雙述迦葉能領二義故疏注云云。
未聞(至)無常者以偏小教事外談理不云生死即涅槃故是故皆云生死是無常法。
聞是(至)是常者今經圓說生死即是涅槃圓信成就故皆是常。
經雖有煩惱者煩惱是生死因也。
如無煩惱者以煩惱即菩提故具足應云三障即三德。
經即能利益者謂能為他說也此指假名等人故云雖有煩惱。
修多羅翻契經者意顯契經是小乘故如下經云從十二部出修多羅在小明矣又是定藏以三藏詮三學則經藏詮定學也。
金卝下以經文卝字二家用音不同招提作普角反觀師作孤猛反故文中先出二義初是招提義次金未理亦名礦等是觀師義。
典金名者典守金玉之人曰卝人周禮云卝人掌金玉之地注云卝人言礦金玉未成器曰卝而字通三體古文作卝字書作礦說文作磺銅鐵璞也同孤猛反故觀師依之以卝音礦。
注云云者如向說。
然卝下今師雙取二音以音召體俱是金玉未理之名不須各執用者隨便故注云云。
就涅槃(至)二行者此約分真究竟已證此理具足二行也是故迦葉約如來果人離憂悲為問。
無憂悲下憂悲是妄事我即是真理無妄則有真故無憂悲則有我有妄則無真故云有憂即無我。
謂是無端之問者一往觀文謂迦葉忽問如來憂悲有無語無承躡故曰無端二往尋文義不孤起故云然佛說涅槃等無常之善昔教備說故使迦葉躡前問之非無端倪也。
佛法亦爾(至)合譬者文悞應云無想天下即經云無想天壽亦復如是一句是以前譬合樹神譬也。
佛法亦爾下是大分二段後合文耳。
經如來實無憂悲是明涅槃具常。
而於眾生下是明涅槃具無常豈非分證究竟皆以應用為無常耶二鳥在高雙飛雙息義斯見矣下經例然。
但於無中說有者法體湛然實無憂喜從體起用則有憂喜。
眾生有苦明有憂之由只由機感故佛垂應既有八苦未脫八難以苦為機感佛大悲勤勞救拔故云見佛有苦也。
今問下釋疑文有三意初問難二反質三示義初意者約應用雙問悲喜初問應有悲苦既示內心有憂則應外形有苦以世人心憂必形苦故如來下此問應有喜樂不念眾生是無憂無憂必有喜內設有喜外應受樂故云應是無苦此皆執凡以難聖也次問者先牒理體法身無憂喜何以下正難以向疏云應物云如來有憂實理則無既云實理無憂則是法身有喜與無憂無喜義成乖各故問云汝何以云如來實喜也。
今亦下反質則是答次難彼既立法身無憂無喜故今牒彼名反問之令墮負處汝既云無喜又云無憂無憂則應有喜還成我義故云何以定云等以法無定性定則是執故以定字責之。
我說下示義則是酬初問也法身實無憂喜苦樂但隨順機緣應用拔與示憂示喜不同凡夫故云義說上句云非憂喜而下句但云義說憂悲者且順經文一邊結示。
此是不定之言者或云憂或云喜而當體即非憂喜不可定執以此經下文偏破定性故經云如來有憂及以無憂是佛境界也。
經舍宅微塵不得住立者舍宅至麤微塵至細皆於空中不得住立。
經若言下且約麤說亦應云若言微塵等。
經心亦如是者此舉慮知妄心為譬重顯前空中舍宅之譬故疏云為譬作譬也心無質礙喻前虗空陰入界喻舍宅。
經若謂如來入於涅槃等者此指事中灰滅為涅槃也。
經如來不入者對小灰斷故云不入其實入大涅槃即事而理故名入也。
人度者證果在人故地度者禪是所依故。
獼猴見佛心者賢愚經云安羅樹林有獼猴行見一樹無蜂而有熟蜜來就阿難求鉢阿難不與佛言但與獼猴得鉢盛滿蜜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令其水淨獼猴不解謂呼有虫將至水邊洗鉢水漾蜜中捧還上佛佛分布眾僧皆悉周徧獼猴歡喜今且以獼猴測量佛意謂佛嫌有虫故云尚見佛心耳。
今亦下今師明義微許成論故云有少分知如獼猴知佛有嫌心而不知欲水淨是不能具知今經約下中不知上法者正是不能具足知也。
即是豎論者化住前生死凡夫令入分證究竟涅槃之理凡聖對辨即是豎論初文但約住前凡夫具二次文但約證得聖人具二故前二是橫盛夏極熱以喻迷深迷深則倒重如盛夏水長倒謂八倒也。
譬令解常等者即是安置諸子祕密藏中我亦自住其中也順鴛鴦喻故云遊諸覺華以此鳥好在華池故七覺如華故曰覺華。
此中又兼等者此預示答文以此段正明苦樂故問但云名第一樂而答中有常等四行者旁兼而明非文正義然旁正合明則具六行向云具簡六行也。
經謹慎者約果則三德圓證約因則三觀圓修名為謹慎三教九界悉名放逸因果例知。
言死句死路者六道有分段死三聖有變易死。
下不知上者以理即為下證聖為上且略名等。
經無天眼者此真天眼即佛眼也。
經無我密教者偏小之教隱覆佛性名為密教又顯雖施小而密意在大。
初偈明人者經云勇健者諸凡夫俱是約人明法者經云智慧憂患悉是法故。
通釋二偈者經如來二字釋初偈初句斷煩惱釋後偈第三句住智慧山釋初偈次句及後偈上半見諸眾生釋初偈末句及後偈末句中亦見眾生四字常在煩惱中釋初偈第三句及後偈末句中憂字無量煩惱如地如野。
經云何得昇智慧臺者即問後偈前三句既云昇殿乃至除憂患則是有喜。
經住山頂見眾者即問初偈及後偈末句也既見眾生在生死中則是有憂豈是涅槃無憂乎。
CBETA 编码:X066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