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大眾問品
即為大眾所問之境者以毛孔化佛受供事既希有可興疑問雖無問者而有可問之境。
暂无译文
二云下先引經文乃是結顯以經明大眾慰問從此題品觀師意謂元為大眾騰疑發三十六問以問於佛故大眾是能問佛是所問能所合標從此題品今謂觀師所釋疏雖無破義實未當若以迦葉發問元為大眾等者且三十四問悉為大眾則長壽金剛已下諸品悉應題為大眾所問何獨今品。
暂无译文
今明下今家示義。
暂无译文
不載問辭者或梵本未足或經家省之或大眾伏疑故無顯問據佛說偈既是答意知必有問故云據答顯問既答語分明是知古人二解云無大眾所問之事等其義全非。
暂无译文
上明下示有問所以。
暂无译文
涅槃相者放光受供是滅度相故。
暂无译文
相與說反者今現將滅之相乃是無常故與前諸品文說常其義違反既言行相違大眾理合疑問。
暂无译文
兼答遠離病問者即是追答以迦葉問離病在演祕前故無上道問即是超答以迦葉問無上道在問畢竟後故。
暂无译文
經放種種光明照純陀身者以古佛道法過中不食其時既至不容發言又示將滅故放光以顯意。
暂无译文
經肴饌者凡非穀而食曰肴說文云饌具飲食也。
暂无译文
經比丘執持衣鉢者此是無供之眾。
暂无译文
經悵快於亮反說文快心不服也。
暂无译文
經唐捐徒棄也。
暂无译文
經受供中化佛受大眾供自受純陀供者僧宗云法身無像應化何殊自受純陀者示請主有人顯彼無宿願之異耳。
暂无译文
經摩伽陀此云不害以國無刑殺因立嘉名。
暂无译文
大眾悲嘆中經云我等永離無上調御盲無眼目於此文下合有大眾疑問之詞而今無者意如向說或可大眾彰言悲嘆而伏疑在懷疑云佛向言常住今放光告滅云何調御言行相違即此伏疑是大眾問故使如來鑒機以偈釋疑明常住不滅即是答問如此釋義亦不違背。
暂无译文
疏文兼答天人魔道問者謂天道人道魔道也此三即時會之眾以此勇猛大事顯示時會令皆見故。
暂无译文
經諸佛法應爾者機興見生機盡見滅而於佛身實無生滅譬如水清見月水濁不見豈天月圓明有生滅哉故云法應爾也。
暂无译文
經已經無量劫者如法華久遠已成佛也所謂證得不生不滅常住之果其實久遠非始今日。
暂无译文
經汝聞應修行者當觀涅槃行道也。
暂无译文
初行中下以經本或云烏與鴟或作烏鵅鴟故疏主研詳取其後義以經文正喻不可共處故今世行經本皆作烏角鴟者此乃展轉之訛或與角二字形相亂或角鵅二字聲相亂又準合部光明壽量品中亦有此偈彼云烏與鴟耳鴝鵒音鈎格爾雅釋鳥曰鵅鵋䳢郭璞云今江東呼鵂鶹為鵋䳢亦謂之鴝鵒。
暂无译文
經爾乃永涅槃者佛意云如上諸鳥得如兄弟恭順同居我方入滅如其不爾我豈滅耶下偈例爾。
暂无译文
經當觀如是法等者即反觀自心三無差別隱顯三寶體性無二常住不遷同體三寶覆護法界故云大護三觀如呪五陰如枯佛性如菓觀陰即性無常即常如呪枯樹而生菓實。
暂无译文
佛果冥真者佛果即佛寶。
暂无译文
真既下釋同真義佛寶既同法僧例爾。
暂无译文
與真同故者莊嚴以同訓似謂佛果與真諦妙絕義同故經云同真諦其實佛果出真諦外則其體永異。
暂无译文
二師下今破今經明常住三寶與中道真諦體同而二師所解雖有出不出之異而但是偏真真理既偏寶豈常住。
暂无译文
言果下且難莊嚴向言猶作偏真釋則已雙破二師其如莊嚴謂佛果出真諦外其義相乖故今更破。
暂无译文
既同寧出者既云常果妙絕與真同者此則果與真齊不應云果出真外既出則不同也亦應難言既出真外未審斷何惑照何理若以今家四教望之則開善得通教當教義莊嚴云出得別接通義而以此義欲釋圓經其猶蹙靈鳳於鳩巢回神龍於兔窟也委明二師立義如法華玄及止觀。
暂无译文
佛僧是人者佛是果人僧是因人因果所證不逾中道中道實相即法寶也人法不二故曰同真如斯釋義方契圓經比前二師塗漢相萬。
暂无译文
經最上之誓願者即法華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亦同得此道也。
暂无译文
褒貶得失不取莊嚴釋義前文已依河西用受供文兼答人天魔道也。
暂无译文
經無有愚癡者即名字等人雖有煩惱如無煩惱也經是旃陀羅者不了常住卑鄙下劣譬以賤姓。
暂无译文
經心無高下者了生滅不二達凡聖一如。
暂无译文
又見大眾屬上句者即經云復見大眾悉發誓願謂大眾但發誓願也故北遠云其文顛倒正應言復見大眾聞佛說十三偈法悉發誓願。
暂无译文
十三偈者即前答知法性二十一行偈中間十三行也以前四是止悲誡聽後四是結勸修習非正辨法性故不取之僧宗所釋大意同此。
暂无译文
三推功在佛者經從假使純陀去也。
暂无译文
經譬如藥樹者眾生見者滅煩惱惡如藥除病。
暂无译文
如來隱覆者以有餘覆無餘也。
暂无译文
雖非即是者口雖誹謗心或有信今據惡說漸近闡提故云趣向。
暂无译文
後別明誹謗因緣者無此經文或是虗科或是經本闕落。
暂无译文
此亦六緣者次第分經對此六意。
暂无译文
大同小異者一五二名不同故。
暂无译文
亦可會此者河西初云發心者蓋取經文猶未捨遠其心為句即是未捨道心故云發心今云被法服者即以其心為下句之首則屬第二慚愧改悔也然外既未捨法服必知內有道心又下句既云慚愧例知上必發心河西第五達罪相今云自受持讀誦由持誦大乘方達罪相空寂故知河西約內今師據外故云亦可會此若順現文須依今義以經顯云披法服及受持讀誦故。
暂无译文
應具如前者如前滅惡法中六意也。
暂无译文
舉是舉非者經從能改悔至應受供養即舉是也若犯至甚少即舉非也五逆中二段經文可見而經中但明謗法及五逆是非不明四重者佛語存略。
暂无译文
既得滅罪等者其罪既滅還歸正法則是圓修即得近於分真無上之道。
暂无译文
譬淺行菩薩者即偏教初心通名淺行圓機將發故云有生解義。
暂无译文
持犯路絕者持毀相反如路絕不通故以他土為喻忉諂上音刀心憂也。
暂无译文
得果生天者得分真果生第一義天。
暂无译文
經本性憋惡等者昔犯重禁如本惡今不捨圓解如愛子得入初住如生天。
暂无译文
經生護法心者以常住解自正正他為護法心。
暂无译文
經灌溉歌賚反說文溉灌也。
暂无译文
經王舍等者王舍城中有優婆塞先事尼乾問施福尼乾答施我得福施佛無報優婆塞嫌不平等遂來問佛佛知其意即答言一切布施唯可讚嘆彼聞歡喜生信敬心是故如來而說此偈。
暂无译文
經密藏義者即無餘義也。
暂无译文
經少分一切者但是一切持人既簡破人故云少分經雖得自在悉是無常者以無常故非受安樂。
暂无译文
經匿王王子后妃者王憍慢后妃諂曲兩偈中初譬後合皆上半誡后妃下半誡王子。
暂无译文
江河者誡后妃不應諂曲向王。
暂无译文
必名樹木者喻王自在必受安樂王子未同不應憍慢。
暂无译文
華嚴指實行者以大斥小故皆是邪今云聲聞為正即是大乘權行故得是正故知聲聞語同而大小權實有異故使華嚴與此經去就兩說又復應知小乘經中云九十五邪者乃是以實行小乘斥彼邪外復與今經義別百論疏明順化者順小乘化即實行也。
暂无译文
經恕己聲類以心度物曰恕。
暂无译文
經則應擁護者以有我命想故不令他人打罵也。
暂无译文
經凡夫亦應下使凡夫謂羅漢同己也。
暂无译文
經行人者凡夫造作生死諸行故名行人故上經云嶮惡道者謂諸行也若謂聖同凡即是邪見。
暂无译文
佛答中二偈初是呪願獵師令同佛壽亦是呪願彼鹿後偈訶誡獵師令捨殺業。
暂无译文
無明是受身之本者即十二支初無明也。
暂无译文
第六番偈昔為女人說之彼女猒離屬夫之苦故佛為說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令猒女身一切由己自在安樂令求男子。
暂无译文
憍慢暴惡誡諸男子令捨高慢。
暂无译文
賢善愛念令諸男子修賢善行。
暂无译文
經若屬師等者徵前半偈明安樂者由己不成此人所有知見之樂從師學得則非不屬不屬之義既不成就如來昔言由己安樂明是有餘。
暂无译文
經若得自在亦不成既明安樂者自在不成此人所有知見之樂從師學得則非自在自在之義既不成就如來昔言自在安樂明是有餘。
暂无译文
經綜習子宋反三蒼綜理也經也謂機縷持絲交者也屈繩制經今得開合今以學習喻之。
暂无译文
將無如來有恐怖者若言因食得存者佛今受食應是怖畏命終若言因食得病者佛今受食應合怖畏病苦。
暂无译文
經汝若得病等者既汝得病時而我不得世人因食得病云何令我同之。
暂无译文
經諸阿羅漢(至)無所食者應化二乘則不須食若實行者苦依身在尚假摶食。
暂无译文
經羸瘠才亦反說文瘠瘦也。
暂无译文
經羖羝德等者彼習自餓佛教修八齋故說此偈。
暂无译文
經第四八戒齋法者北遠云有言於彼月六齋中受第四齋亦可於彼小乘法中有二種戒一者盡形戒二者日夜戒盡形戒中有五戒十戒具戒約對彼故宣說八戒以為第四。
暂无译文
唯除助道是無餘義者若依河西則因名助道果屬正道若依興皇因果俱助唯理名正。
暂无译文
此則無餘者河西意云常果正道方是無餘故知經云惟除助道是簡去其因以因尚有餘故常樂善法正取其果。
暂无译文
為利根下消經亦名一切義也。
暂无译文
常果徧攝故云無法不盡。
暂无译文
故云下牒經雙結應云亦名無餘。
暂无译文
言亦皆者字悞其餘下謂大乘之因二乘因果悉名諸法此皆河西義也。
暂无译文
非因非果者興皇謂因果屬事但是助道理非因果方名正道故知興皇以助道二字為標名常樂善法四字是示義謂常樂是果善法是因此之因果皆是所除故云唯除助道等。
暂无译文
經云亦名一切下乃明非因非果之理屬無餘義。
暂无译文
經云其餘諸法即上所除助道也此興皇義也二家釋義有同蘭菊故疏雙列而無去取。
暂无译文
經小停住者大眾既知如來隨機非滅示滅故不勸久住但願小停待三人至。
暂无译文
一供養者由迦葉為眾騰疑發三十四問如來大悲隨問而答其義已周故使大眾報恩供養。
暂无译文
二發心者即在住前。
暂无译文
三進位者即初住分證別地圓住證道同故故經云初地。
暂无译文
二付囑者圓常大法首付文殊一性宗義祖承由此出大智論者釋論第二十六釋精進無滅中云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有大樹林多有禽獸野火來燒三邊俱起唯有一邊而隔一水眾獸窮逼逃命無地我爾時為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後脚距一岸令眾獸蹈背而度皮肉盡壞以慈悲力忍之至死最後一兔來氣力已竭自強努力忍令得過過已皆折墮水而死前得度者今諸弟子是最後一兔須䟦陀是西域記亦同此說彼云蹇兔。
暂无译文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九
CBETA 编码:X066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