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寺六宗未決義
法相大乘諸經論章疏中未決義如左。
合十九條
<ul><li>一。菩薩處胎經中。或有眾生。不向信地法地。直向阿羅漢。乃至云或有從阿羅漢果。墜墮凡夫地等。若依大乘常從之義。即無此義。其旨如何。</li><li>二。又彼經云。佛臥棺中。告阿難言。摩訶迦葉來耶。阿難言未來。佛問言。牛呞比丘至不。阿難言。牛呞比丘住忉利天。已入涅槃。唯彼衣鉢到等。案。四分律及集藏傳等。如等諸事。佛滅度後。結集時事。前後相遠。如何會釋。</li><li>三。問。鐵圍山大小聖教中所載。故法花云。謂鐵圍山大鐵圍山。未知須彌山亦有大小耶。若言有者。所具諸天。及其三界。亦可有大小。若許爾者。同界業報。豈有增減。若言須彌大小者。何故信力入印法問經第四卷云。於四天下。諸須彌山。大須彌山。無所妨礙等。其文分明。豈無大小耶。</li><li>四。問。空中鳥跡。若是天眼之所見耶以不。若所見者。何故維摩經云。如第五大。如第六蘊。乃至如空中鳥跡云。既是無體。豈天眼境。若不見者。何故央掘摩羅經第二卷云。如阿那律。天眼第一。真實明見空中鳥跡。與宍眼者。俱共逝行。彼宍眼者。所不能見。文既分明。故知。天眼能見空中鳥跡。豈不相違。</li><li>五。問。普耀經及摩耶經等云。摩耶夫人生太子已。逕於七日。生忉利天。何故優婆夷淨行法門經下卷云菩薩生。七日已。其母命終。生兜率天。受快樂等。諸聖教中。生處不同。如何和會。</li><li>六。問。菩薩處胎經第五卷出經品云。佛滅度已後。逕七日七夜。大迦葉等。結集三藏等。又大悲經第三卷云。迦葉阿難佛滅度後。過四百年結集三藏。利益天人等。又智度論云。佛入滅後。夏安居三月十五日說戒時。諸結集處等。又西域記。夏安居初十五日集等。如此論文如前何和會。</li><li>七。廣百論第八卷中。有為心等。亦有方分等。 又成唯識論云。若無方分。如心心所。應不共聚生麤果色。又廣百論文軌師疏云。其心心法。漸漸分析。至一剎那。剎那亦有多分所成等。此等所說。云何相違。</li><li>八。案附法藏傳。相傳有二十四人。今疑。若約智續深德。高列其名耶。若言爾者。無著菩薩既是世親等之本師也。故辨中邊論頌曰。稽首造此論。善逝體所生。及教我等師。當懃顯此義。又瑜伽釋論云。無著菩薩登極喜地。證法光定。奉大意請說此論。其德特尊。依何所以。獨不入耶。若言入者。未審二十四誰人是耶。若言略而不入者。十七地論為首。佛法盛行。猶依此聖。豈可略耶。願詳其所由也。</li><li>九。清辨菩薩所造掌珍論立量云。真性有為空等。大乘基法師云。宗有所別一分不成過。若爾其簡別真性。若入有法耶以不。若言入者。其真性言。清辨。護法。皆共所許。何為有法一分不成耶。若言不入者。有法唯一。望何而名有法一分耶。又既是大佛頂入因修證經比量。豈佛比量有此過耶。</li><li>十。唯識樞要云。如幻喻中。若依俗諦。即有二微。若似事幻。若實事幻。隨其所應。即有能立。所立不成等。因明疏云因喻之法不應分別。既一師語。如何相違。</li><li>十一。大乘基師。三類境義。若依其義。且自證分緣見分時。所緣見分。有緣慮實用。又此見分與自證分同種子生。有性境獨影之義耶以不。</li><li>十二。問。聲聞極疾三生得果。第一生中殖解脫分。第二生中殖決擇分。第三中即入見道。獨覺極疾四生得果。於前三生。更加行生。名四生耶。</li><li>十三。大小乘宗中。舍利弗是麟角種。未滿因故。不得彼果耳。麟角既是一向定性。豈法華會中。得授記耶。</li><li>十四。唯識比量共自。諍論是非義。子細可決。</li><li>十五。圓測師云立分諸師語雖似異理無乖違。若爾安慧論師。相見遍計。唯自體分是依他性。既與諸師。水火相違。豈得無乖無著。護法。</li><li>十六。無垢稱經。大小融入義中。乘基師疏八釋。其旨可決。</li><li>十七。因明宗中。作法萬端。一比量中。具三十三過耶。若許具者。其作法何耶。</li><li>十八。十四過類中。種種之義。子細可決。</li><li>十九。基法師因明疏上卷。初除所因門。外更有序。此間雖在本甚草。不得傳流。真本可請。以前十九條未決之義。注顯如件。</li></ul>
大法師明秀 大法師明一 大法師玄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