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中邊論
辯中邊論卷上
辯相品第一
我恭敬顶礼造此论,此论源自善逝法身, 及教导我们的师长,应当精勤阐扬此义。
首先建立论述的主体。偈颂说:
唯有相障遮蔽真如, 以及修行各种对治, 即是此修之位次, 证得无上乘果位。
论中阐明:本论仅阐述以下七项要义:一为相、二为障、三为真实、四为修习对治、五即此修习阶位、六为证果、七即无上乘。今于此中先辨明其相。颂曰:
妄念分别看似有, 两者实则皆非真, 此处唯是空性显, 空性亦在此中存。
论曰:所谓虚妄分别的存在,是指存在所取与能取的分别。这两者都不存在,就是说在这虚妄分别中,永远没有所取与能取的两种性质。这里唯有空性,是说在虚妄分别中,只有离所取与能取的空性。在那空性中也有这虚妄分别,就是说在那两种空性中,也只有这虚妄分别。如果在这里不存在,通过观察便知是空;其余并非不存在,所以如实了知为存在。若能这样理解,就能正确显示空性的样貌。复次颂曰:
因此说一切法,既非空也非不空, 既有无又有有,如此契合中道。
论曰:一切法,指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虚妄分别称为有为,能取所取空性称为无为。根据上述道理,说明这一切法既非空也非不空。由于存在空性与虚妄分别,故说非空;由于不存在所取与能取之性,故说非不空。所谓"有",是指存在空性与虚妄分别;所谓"无",是指不存在所取与能取二性。所谓"亦有亦无",是指虚妄分别中存在空性,以及空性中存在虚妄分别。如此便契合中道,表明一切法并非绝对空无,也非绝对实有。这般理趣微妙契合中道,也完全符合《般若经》等所说"一切法非空非有"。至此已阐明虚妄分别的有相与无相,接下来应当说明其自相。颂曰:
识生起时,显现似外境、众生、我及能了知者, 这些境界实际并不存在, 因为外境不存在,所以识也不存在。
论中说:显现为外境的现象,是指如同颜色等种种外境的性质显现出来。显现为众生的现象,是指如同自己与他人身体的五种感官功能显现出来。显现为自我的现象,是指染污的末那识与我痴等烦恼恒常相应。显现为了别的现象,是指其余六种识,因为其了别作用较为粗显。这些所缘境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显现为外境和感官的现象并无真实行相,显现为自我和了别的现象也非真实呈现,所以都不是实有。由于所缘境不存在,能缘的识也不存在,即所执取的外境等四种所缘境既非实有,能执取的种种识也非实有。接着偈颂说:
虚妄分别的本质, 由此道理得以成立, 既非真实存在也非完全虚无, 因为承认寂灭才能获得解脱。
论中说:虚妄分别由此缘故并非真实存在,因为所显现的并非真实存在;但也不是完全不存在,因为其中有错乱识产生的缘故。为何不承认这种性质完全不存在?因为承认它能灭除才能获得解脱。若非如此,则束缚与解脱都应不存在,这样就会导致否定杂染与清净的过失。已经显示了虚妄分别的自相,现在应当说明它所摄的相。只要有这样的虚妄分别,就能完全包含三种自性。颂曰:
唯独所执性、依他起性, 以及圆成实性, 因境界而生分别, 又因二空而宣说。
论中说:由于依止虚妄分别的境界,所以说有遍计所执自性。由于依止虚妄分别的特性,所以说有依他起自性。由于依止所取能取的空性,所以说有圆成实自性。已经显示了虚妄分别所包含的相,接下来应当说明在虚妄分别中证入无相的方便之相。颂文说:
心有所执时,外境不可得; 外境无执时,心识不可得。
论曰:因执著唯识实有,先对境不起所得之想;继而基于对境无所得,后对识亦不起所得之想。由此善巧,证入所取能取俱无相。复次颂曰:
因识而有得性, 亦成无所得相, 故知有得无得, 其性本皆平等。
论中说:当唯识生起时,显现出种种虚妄境界,因此称为有所得。由于所得到的境界没有真实自性,所以能得的真实自性也不能成立。由于能得的识本身无所得,所以所取和能取这两种有所得,平等地都成为无所得性。在阐明进入虚妄分别无相的方便相之后,现在接着要说明这种差别的不同表达方式。颂说。
三界中的心与心所,都是虚妄分别, 了别境界的叫作心, 其他差别作用的叫作心所。
论中说:虚妄分别的种种相状,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各种心与心所。从不同角度来说,能总体认识境界的称为心,也能辨别差别的称为受等心所法。现在接着说明这些心与心所的现起相状。颂文说:
第一称为缘识, 第二名为受者, 其中能受用者, 分别推究心所。
论中说:所谓缘识,指的是藏识,因为它是其他识产生的缘。藏识作为缘所生的转识,由于具有受用主体的作用,所以称为受者。在这些识中,受能领受体验,想能分别判断,思作意等相应心所能推动诸识活动,这三者辅助心识,因此称为心所法。接下来应当说明这些杂染相。颂文说:
遮蔽障碍与安立、引导、摄取、圆满、三种分别、受用、引发及束缚、显现、苦果之故,唯此扰乱世间,三、二、七种杂染,皆由虚妄分别而生。
论中说:所谓“覆障”,是指无明遮蔽真实道理,障碍真见。所谓“安立”,是指诸行熏习种子于阿赖耶识中。所谓“将导”,是指有取识引导众生投生。所谓“摄”,是指名色聚合构成众生自体。所谓“圆满”,是指六根使众生身体完备。所谓“三分别”,是指触能分别根、境、识三者和合,引生三受。所谓“受用”,是指受支领纳顺逆二境。所谓“引起”,是指由爱力使先前业力所引后有种现起。所谓“连缚”,是指取使识缘顺欲等缠缚结生。所谓“现前”,是指由业力使已造业所感异熟果显现。所谓“苦果”,是指生老死具有逼迫性,酬偿前因。这十二支逼迫世间,令不得安宁。三种杂染:一是烦恼杂染,即无明、爱、取;二是业杂染,即行、有;三是生杂染,即其余诸支。二种杂染:一是因杂染,即烦恼与业;二是果杂染,即其余诸支。七种杂染即七种因:一是颠倒因,即无明;二是牵引因,即行;三是将导因,即识;四是摄受因,即名色、六处;五是受用因,即触、受;六是引起因,即爱、取、有;七是厌怖因,即生、老死。这些杂染无不因虚妄分别而生起增长。前文总显虚妄分别有九种相:一是有相,二是无相,三是自相,四是摄相,五是入无相方便相,六是差别相,七是异门相,八是生起相,九是杂染相。虚妄分别已显,次当解说所知空性。颂曰:
应当了知诸相及各异的法门, 义理差别得以成立, 二种空性的要义, 简要而言唯由此显现。
论曰:应当明白所取能取的空性,简要来说就是通过这五种相状。那么所知空性的相状是怎样的呢?颂曰:
既无有二的有无, 也非有亦非无, 既非相异亦非同一, 此即称为空性。
论中说道:无二,指的是没有所取和能取。有无,指的是有二取的无。这表明空的本质是无自性,因此空相既非有也非无。为何非有?因为没有二取的有。为何非无?因为有二取的无。这说明空相既非有也非无。此空与虚妄分别既非不同也非同一,若不同则法性应与法不同,这就违背正理,如苦等性;若同一则不应是净智所缘境,也非共相。这表明空与虚妄分别离于一异之相。所知空性异门如何?颂曰:
简说空的异名,即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当知晓。
论曰:简略解说空性,有这些不同的解释方式。如何理解这些不同解释方式的意义?颂曰:
无有变迁无错谬,诸相寂灭圣智境, 以及一切圣法因,异门义理依次显。
论中说:此处所阐述的所知空性,因其不变异的特性而称为真如。真实本性恒常如是,永无改易。因远离颠倒的特性称为实际,非属虚妄颠倒,依缘起之事相而显。因诸相寂灭的特性称为无相,此处永远断离一切形相。因圣智所证境界的特性称为胜义性,是最殊胜智慧所行持的义理。因圣法生起之因的特性称为法界,一切圣法皆依此而生起。此处所说的界,即是根本因之义。无我等义理应依此类推理解。如何了知空性的种种差别?颂曰:
这染污与清净, 因有垢与无垢, 如水界金虚空, 净故称为清净。
论中说:空性的差别大致有两种,一是杂染,二是清净。这种成为杂染或清净的状态是由于分位的不同,即在有垢染的位次称为杂染,脱离垢染时称为清净。虽然先是杂染,后成清净,但并非转变而有无常的过失。就像水等本性离开外来的尘垢后显现清净,空性也是如此,并非本性发生了转变。这空性的差别又有十六种,即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这些的简要含义应如何理解?颂文说:
能吃的和所吃的, 这身体赖以生存的, 若能明白这道理, 就能追求两种清净的空。
为了永远利益众生, 为了不舍弃生死轮回, 为了善行永无穷尽, 所以观照这一切为空。
为了清净佛种本性, 为了获得种种相好, 为了净化诸佛正法, 所以菩萨观照空性。
论中说:能消融虚空的,依内在境界而言,称为内空。所消融的虚空,依外在境界而言,称为外空。这依托于身体的,指能消融与所消融皆依止于身,此身性空,故名内外空。一切器世间称为所居之处,其相广大故称为大,所居之处的空性称为大空。能观见此空性的,指智慧能照见内境等空。观空的智慧亦空,故称空空。如理者,指胜义谛,即如实修行所证的真理。此真理本空,故名胜义空。菩萨修行为证得二种清净,即有为与无为善法。此二者皆空,故称有为空及无为空。为恒常利益众生而观空,名毕竟空。生死长远无始无终,观此空性名无际空。若不观为空便易生厌离,为避免厌弃生死故,观此无始无终的生死为空。为使所修善法直至无余依涅槃位亦不散失而观空,名无散空。诸圣者种姓本自具足,非修习而成,称为本性。菩萨为此本性速得清净而观空,名本性空。菩萨为获大士相好庄严而观空,名相空。菩萨为使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这十四种空,随不同层面而安立。其中何种称为空?颂曰:
补特伽罗法, 实性皆非有, 此无性与有性, 故别立二空。
论中说:因为补特伽罗与法的真实自性都不存在,所以称为无性空。这种无性空并非没有自性,而是以无性作为自性,因此称为无性自性空。前面所说的能食空等,为显示空的相状而另外建立两种空;这里为了遮除对补特伽罗与法的增益执著和对空的损减执著,依次建立了后两种空。这样已经显示了空性的差别。这成立的意义应当如何理解?颂文说:
若无杂染污,众生本自解脱; 若无清净法,修行应无果报。
论中说:如果诸法皆空,尚未生起对治烦恼的修行时,就不应有外来的杂染,那么一切众生不用努力就应当自然解脱。如果对治烦恼的修行已经生起,却仍然不能清净,那么追求解脱的努力就会徒劳无功。既然如此,颂文说:
既不污浊也非不污浊,既不洁净也非不洁净, 因心性本来清净,只是被外来的尘埃所污染。
论中说:为何说心既非染污也非不染污?因为心性本自清净。为何说心既非清净也非不清净?因为被客尘所染污。这就称为成立空性的差别义理。此前所说的空性义理总共有两种,即相与安立。相又分为两种,即无与有。空性的相状,是远离有无、远离异同作为其特征。应当知道安立即是不同的表述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