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經
持世經五陰品第二之一
这时,佛陀告诉持世菩萨:「持世啊,如果大菩萨们想要真正明白一切法的真实样貌,想要清楚理解一切佛法的义理,想要获得强大的记忆力,想要在生生世世中保持永不间断的正念,乃至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应当快速进入这个法门,从这个法门中获得智慧的光明。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通过这个法门,才能迅速圆满地成就这些功德啊。」
此外,持世菩萨,大菩萨们若能精进修持这样的法门,真正掌握其修行要领,就能获得洞察五蕴的智慧,通达六界的观察方法,理解十二入处的修持要领,明了因缘生灭的法则运用,掌握四念处的实践方法,运用五根的增长窍门,践行八圣道的修行途径,分辨世间与出世间法的差异,以及区分有为法与无为法的智慧。
持世啊,什么是菩萨分辨五阴的智慧方法呢?大菩萨应当如实地观察这五种执取积聚的现象:所谓无明积聚就是五取阴,苦痛积聚就是五取阴,愚痴积聚就是五取阴,如同疾病脓疮、利箭穿身般的积聚就是五取阴。
菩萨应当透彻地分辨、观察、剖析色取阴。怎样才是真正地分辨观察色取阴呢?这个色取阴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只是暂时假名为色取阴。色阴并没有独立不变的本性,只因四大暂时和合,才假名为色阴。色阴没有真正的创造者,也没有指使创造的主宰,它本无造作、无生起、无出处,所以才称为色阴。只是由于过去业力的因缘,被四大元素所聚集,勉强称为色阴——其实并非真实的积聚,只是假名为色阴。
就好比虚空阴,虚空中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实体的生起相。如果说虚空阴,这其中根本没有实在的事物产生,只有一个名字概念,所以称为虚空阴。凡夫却在这些本来虚无的阴相中,因为颠倒妄想的缘故,把不真实的当作真实,贪执于“我的五阴”、“属于我的五阴”,执着“我的色阴”、“属于我的色阴”。这样贪着之后,凡夫就沉迷在色阴中,建立“我”和“我所”的依赖,有色、受色、取色、着色、依色,由此造作种种恶业不善行。
我们修行人不该追随凡夫的错误方式,而应当精勤修习助成觉悟的善法。现在就要如实地观察色阴的本质。
菩萨在观察物质现象时,知道它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样。为什么说像泡沫呢?泡沫本质上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它只是因缘和合而生,抓也抓不住,没有实在的质地。泡沫中根本找不到所谓"聚集"的实质,所以说泡沫只是假名安立;物质现象也是这样,物质现象中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质。
菩萨这样观察时,心中思量:“凡夫不能正确看清虚妄的色相,不能真正明白色是无常的,不能如实了知色的本质。我们已走上正道,不该贪恋虚妄,也不该执着于色相。为什么呢?色根本不值得贪着,它只是个名字、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应当看清色没有确定的形相,超越名字概念才称为色。佛经也说色是烦扰败坏的现象,有智慧的人能透彻明白这是无自性的。我们应当善巧修习观色无自相的方法,不贪着色相。若有人贪着色相,就是执着于色。我们要善巧地通达色的本质。”
菩萨这样正确观照时,如实观察辨析物质现象:这些物质层面的存在,都是凡夫依靠妄想分别而产生的。凡是依靠妄想分别而生起的现象,本质上都是不真实的,一切妄想分别都没有真实体性。凡夫依赖错误认知所产生的物质现象,被物质束缚、被物质损害,在轮回中承受种种苦恼——因为无明愚痴的缘故,贪恋物质不肯放下,误以为物质是恒常不变的,这就是凡夫被物质束缚的根源。被物质束缚的缘故,轮回于地狱、畜生、饿鬼、天人诸道之中,深深沉迷于物质享受,看不到物质中蕴含的种种过患。我们不应追随凡夫的认知方式,而应当正确观察、辨析、修习超越物质束缚的智慧方法。
当你仔细观察物质现象时,会发现它的本质如同梦境一般。就像梦中的景象,都是基于记忆、想象、分别和觉知产生的,是过去所见所闻所感形成的因缘和合。在梦里我们也能感知彼此,看见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见到山河丛林种种景象。但梦境中的色相并没有固定实体,只因心念活动而显现。
物质现象的聚合同样如此,都是由过去世的业力因缘所生,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菩萨这样深入思惟,就不会执着于物质现象。无论是将色身当作"我",还是当作"我的",都应当如实观察物质无常的本质,看清它是虚妄颠倒的。众生因为颠倒认知而贪恋执着,认为"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所有物"、"那是他的"、"那是他的所有"。
当这样正确观察思惟物质现象时,就能透彻认识到:根本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看不见物质有固定不变的本性,自然也不会贪着这个无常变幻的现象了。
菩萨在修行时,若能对一切物质形态断除爱恋和贪着,就能真正明白:物质的本相、物质的平等性、物质的寂灭本质,以及灭除物质执着的途径。他深刻认识到,这个身体的物质层面,既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处。
菩萨这样思维:“这个身体的物质层面,其实都是业力果报和心念活动所产生的,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身体的物质存在,既不属于我,也不属于其他,没有真正的归属,也没有真正的起源。”
如此观察物质层面时:对内在不贪着不执取,对外在不贪着不执取;对过去的物质现象不贪着不执取,对未来的物质现象不贪着不执取,对现在的物质现象也不贪着不执取。从而彻悟一切物质现象本来就没有真实生起的自性。
这时,菩萨既不刻意消灭物质现象,也不执着于消灭物质的方法。持世啊,大菩萨就是这样如实观察和认知对物质层面的执取。
持世菩萨,什么是菩萨大士应当观察和选择的感受执取呢?菩萨这样思考:这些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属于各种条件组合形成的感受现象。其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感受者,只是因为贪恋执著而产生的错觉,这种执著是从虚妄的分别念想中产生的。
菩萨这样思考时,心里明白:凡夫被虚妄的感受束缚,被三种感受所伤害,就是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凡夫感受到快乐时,就被贪爱束缚,因为贪爱的驱使,就会造作恶业;感受到痛苦时,就被嗔恨束缚,因为嗔恨的驱使,也会造作恶业;感受到不苦不乐时,就被愚痴束缚,因为愚痴的驱使,始终无法摆脱忧愁悲伤和苦恼。
我们修菩萨道的人,不应当跟随凡夫的方式行事,而应当正确地观察一切现象,如实地看待所有感受。
菩萨如实观察感受的积聚,这样想道:“所谓感受的积聚并非真实存在,它是由记忆、想象和分别心产生的,与颠倒认知相应而显现。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感受者,只是从前世的业力原因产生,凭借今生的条件而显现;一切感受本性皆是空寂,在感受中并不存在实在的感受之相。”
菩萨观察感受的积聚,就像看雨水中的水泡一样,生起又破灭,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感受的积聚也是如此,依照因缘条件接连生起,属于各种因缘而没有停驻的时刻,虚妄不真实,是从妄想和颠倒认知相应而生的。
这时菩萨这样想:“凡夫真值得怜悯,被各种感受所控制。因为不能正确观察感受的积聚,所以遇到乐受就产生贪着,遇到苦受也产生贪着,遇到不苦不乐受还是产生贪着。被各种感受束缚着奔波往来,从这一生到下一生被感受的结缚捆绑,在五道中轮回不得休息。这些凡夫执着于各种感受,被感受控制、被感受系缚,不能解脱于感受的积聚,在感受积聚中看不到出路,这都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观察感受的积聚。不知道如实地观察感受的无常本质,在感受积聚中被欲望染污所束缚,不明白感受的真实相貌。我们现在不应该跟随凡夫的方式学习,应该如实地观察、辨别感受的积聚。”
于是立即如实地观察感受的积聚:没有实体的积聚就是感受的积聚,不真实的积聚就是感受的积聚,颠倒认知的积聚就是感受的积聚,迁流不住的积聚就是感受的积聚。这时见到了感受积聚的真实相貌——没有造作者,没有指使造作者,在感受积聚中见不到感受积聚的实相。
这样观察感受的积聚,不见感受积聚在内,也不见感受积聚在外,不执着感受为我,不执着感受为彼,知道感受的积聚无所从来,也无所归属。没有实在的法能产生感受,只是随着颠倒认知相应,由过去业的果报延续而假名为感受的积聚。看到感受的积聚是虚妄因缘相续运行。
这时对过去的感受积聚不接纳、不贪求、不执着,对未来的感受积聚也不接纳、不贪求、不执着,对现在的感受积聚也不接纳、不贪求、不执着。这个人在乐受中消除贪爱结缚,在苦受中消除嗔恚结缚,在不苦不乐受中明了无明结缚的缘故,精进修行。
菩萨这时,若是感受乐受,心不生贪爱;若是感受苦受,心不生嗔恚;若是感受不苦不乐受,心不生愚痴。
持世啊,普通人面对快乐的感觉就容易产生贪爱,遇到痛苦的感觉就容易生起嗔恨,而对不苦不乐的感觉则容易陷入愚痴。正是这些贪爱、嗔恨和愚痴,让普通人深陷于黑暗迷茫之中,无法真正认清感受的本质,也看不透贪爱、嗔恨和愚痴的真实面目。他们深深执着于这些情绪,认为“这就是我”、“这属于我”,并由此产生“这个好、那个不好”的分别之心。
持世,大菩萨在这样的修行中正确观察感受的积聚时,不会被贪爱、嗔恨和愚痴所牵引。如果生起了贪爱、嗔恨或愚痴,就能立刻断除,走在正道上。对于快乐的感受,他们精进努力断除贪爱的束缚;对于痛苦的感受,他们精进努力断除嗔恨的束缚;对于不苦不乐的感受,他们精进努力断除愚痴的束缚。他们如实地了知这三种感受的真实相状,这时候无论产生什么感受——苦的、乐的或不苦不乐的——都能远离而不执着。远离贪爱的束缚,远离嗔恨的束缚,远离愚痴的束缚,一切感受生起时都能清楚觉察,明白感受的积聚本质上是无常的。如果能这样如实知见,就能彻底断除对感受积聚的贪欲染着,进入断除感受贪欲的道路,不再被各种感受所污染。这样的菩萨如此正确观察感受的积聚,如实知见感受的生起、感受的息灭、以及息灭感受的道路,进而如实知见感受的积聚本无生相。以无生相的智慧,彻见感受的积聚本无实体可得。持世,大菩萨就是这样观察和抉择感受的积聚的。
持世,什么是菩萨大士对想阴的深入观察和辨析?菩萨大士正确观照想阴时,发现想阴都是从颠倒认知中产生的,虚幻不牢固、不真实,从根本上就不存在实在的生起相;它是因缘和合、由前世业力牵引而显现的。
菩萨这样思维:所谓想阴并非真实的阴,而是虚妄的阴、颠倒的阴;在想阴中其实并没有想阴的实质。就像春夏之交的阳炎,人们只是顺着习惯称它为“焰”,想阴也是如此——只因识的分别作用,才假名为想阴。
凡夫被这些虚妄的想念系缚:有时认知快乐,有时认知痛苦,有时认知不苦不乐;有时执着冷热,有时分别男女,有时辨认五道生死;有时执取聚合,有时执取离散;有时追忆过去,有时期盼未来,有时执著现在;有时分辨美丑,有时执有执无……这些凡夫的想念都是颠倒虚妄的,属于因缘假合,只是暂时安立一个“想阴”的名字罢了。实际上,无论内外,根本不存在一个实在的“想者”——凡夫只是被虚妄的想念所束缚而已。
他们或执取贪欲,或执取嗔恚,或执取愚痴,或执取妻子家庭……凡夫依赖并贪著这些虚妄的想阴,被想阴驱使着奔波劳碌,却无法如实看清想阴的虚妄本质。凡夫用“我”的想、“他”的想、“男女”的想,将自己困在想阴中不得解脱,贪执“我就是想阴”、“想阴属于我”。我们修行人不应该追随凡夫这种错误的认识方式。
菩萨应当这样正确观察想阴:想阴中的想阴本质并不可得,就像火焰的本质同样不可得。菩萨明白想阴如同火焰般虚幻不实,对过去的想阴不贪恋、不执取、不执着,对未来的想阴也不贪恋、不执取、不执着,对现在的想阴不停驻,不分别自我与他人。由此彻悟想阴的虚妄本质,通达想阴本无生起的真理。
不见想阴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只因颠倒妄想与前世的业因相应,又被现前因缘所牵引,才显现出看似真实的想阴。仔细观察想阴的本质,它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当下便通达想阴本无生起。也不执着于想阴的灭除,只是为了超越一切想阴的束缚,安住于如实的智慧见地之中。
菩萨在如实观察想阴时,既不追随任何思想念头,也不停留在任何念头上。他只是清楚明了地觉知想阴的存在,如实看待所有念头,不执着于任何想法,真实地观察到一切念头的生起、息灭与消散。
持世啊,大菩萨们这样如实地观察和分辨思想念头的本质,就能摆脱对思想念头的贪着和染着,并且真正走上断除思想念头贪染的道路。
持世菩萨,我来为你解说什么是大菩萨如何观察和思考行阴。持世啊,大菩萨看到行阴其实是从错误的认知中产生的,是靠着虚妄的想象和分别心假立出来的存在。菩萨在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意念行为生起时,都能看清这些都是不清净的、无常的、苦的、空的、没有自性的。这样观察时,心里明白:所谓的行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阴,而是苦的聚合,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相,只是影像般的显现。一切行阴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没有实在的聚集。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意念行为都没有一个实在的造作者。有智慧的人不会贪着执取这些行阴。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身体行为,既不在身体内,也不在身体外,也不在中间。语言行为和意念行为也是这样,不在意识内,不在意识外,也不在中间。行阴当中根本没有行阴的真实相貌。为什么呢?这些行阴都是从各种因缘和错误的认知中生起的,虚妄不真实,是过去业力果报的呈现,也被因缘条件所束缚,才显现出各种行为活动。所有一切行为,不论是身体、语言还是意念的行为,都不是真实的行为,是本来没有的行为,是虚妄的行为,是颠倒的行为。所以说并没有真实的行阴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智者无法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内在、外在或任何处所——确定地找到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或意念行为的真实相貌。连身体、语言、意念行为本身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可以说得清楚,何况是行阴呢?所以说并没有真实的行阴。凡夫因为生起错误的认知,贪着执取身体、语言、意念的行为,不断忆念分别这些就是行阴,被行阴束缚着四处奔走。这些凡夫由于颠倒想,生起身口意的行为后又贪着追求,把本来没有的当作实有,把非真实的阴当作真实的阴。因为贪着颠倒的行为,被行阴系缚着在五道中轮回,始终随着身口意的行为转,不能如实观察身口意的本质,不能看清行阴的真相,所以不断用身口意造作各种行为。这些凡夫由于执着错误认知,执着不真实的事物,执着虚妄的现象,才假名安立为“行阴”。
持世啊,菩萨应当这样正确观察: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根基,它们脆弱无力,只是各种条件暂时聚合而成的,所以称之为“行阴”。这其中并没有真实不变的行阴存在,所谓的行阴本质上也是空的,它从最初以来就不曾真实产生过,其本性就是空无自性的。一切现象既找不到开始的踪迹,也看不见终结的痕迹,甚至连中间的过程也无可把握,它们从未停驻过片刻,每一个刹那都在生生灭灭中流转不息。
持世啊,菩萨这样正确地观察:行阴的本质是空寂的,根本抓不住,它虚幻不实在,连一丝一毫的真实性都没有。他们这样想:“这些凡夫被不牢固的东西束缚着,被行阴困住,被贪欲执著捆绑,造作出身口意的行为,认为‘我就是这些行为,这些行为属于我’。他们造作这样的业,被行阴捆住,不明白行阴的本质其实陷入了无明的黑暗里,反而在各种行为中以为有真实存在,因为颠倒妄想的缘故,贪恋执取行阴。这些人由于贪恋执取行阴,有的造作乐的行为,有的造作苦的行为,有的造作不苦不乐的行为。他们造作乐行后就得到乐的身心状态,造作苦行后就得到苦的身心状态,造作不苦不乐行后就得到不苦不乐的身心状态。这些人得到乐身后就产生贪爱,得到苦身后就产生怨恨,得到不苦不乐身后就产生愚痴。因为贪爱、怨恨、愚痴,他们看不见各种行为的过患,不能清净身口意的行为。身口意行为不清净的缘故,就堕入不清净的道路中,所谓地狱、畜生、饿鬼道;有时暂时生到天上或人间,还是贪恋身口意的行为,深深执著于行阴。”
诸位大菩萨应当这样正确地观察:我们如今不该跟随凡夫的习气学习,应当让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保持清净,不要贪恋执著于行为造作的种种现象,要看清这些行为造作的过患和弊端,寻求超越行为造作的道路。这样的观察才叫做如实正观行为造作,也叫做正确观察行为造作的无常本质。
当下如实地观察一切造作现象:行为造作的生起、行为造作的息灭、息灭行为造作的方法。不执取、不贪求、不沾染一切造作现象,也不贪恋执著行为造作本身。这样观察时便能超越行为表象,虽行持而不陷于造作,进而观照到一切行为本质是空。
在对一切行为造作的观察中,生起警觉畏惧之心而产生厌离,只发起清净的身口意行为。因为打破了行为表象的执著,脱离了行为造作的缠缚,这样的人所获得的存在状态都是清净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身体行为清净、语言行为清净、意念行为清净。这样的人超越了行为造作的表象,破除了诸法及其根本执著。
这样正确观照时,会发现行为造作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找不到任何行为必然生起的固定相状,也找不到必然灭尽的固定相状。于是观照到行为造作本无生灭之相,一切行为现象本质上都没有生起与灭尽。
这时修行者观察到一切现象都是无生无灭的,内心对世间产生出离的觉悟,真正明白了现象生起与熄灭的规律。虽然证得了现象无生的实相,却能透彻了知现象的显现。为什么呢?持世菩萨啊!因为五蕴中的行蕴本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就像芭蕉树,既找不到它坚实不变的本体,连"不坚实"这个概念也了不可得。行蕴也是这样,既找不到它永恒不变的实体,连"无常虚妄"的相状也无可执着。持世菩萨!大乘行者这样如实地观察、辨析、思维,就能真正悟入行蕴的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