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偈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偈釋上(宗通卷八)
弥勒菩萨开示的八十行智慧偈颂
世间一切现象皆由心所造, 如同梦境幻影无实体可得。 愚者执着虚妄以为真实有, 智者了知空性不生迷惑。
众生因无明而起贪嗔痴, 造作善恶业力轮回不息。 若能观照自心本性空寂, 便知苦乐皆如浮云聚散。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六度修行皆为对治妄心。 智慧如灯照破黑暗无明, 彼岸不在远方即在当下。
诸法缘起性空无有自性, 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 不取于相不动于心者, 方能见法界平等真实。
菩萨以慈悲心广度众生, 却无众生可度之执着。 行于中道不落两边见, 是名真修无上菩提道。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 而有差别不在言语文字。 但向自心识得本来面目, 何须向外求索奔波不停。
此偈虽简含摄如来藏, 愿见闻者皆发菩提心。 破除迷暗共证无上道, 同入弥勒大慈愿海中。
无著菩萨偈颂 唐朝法师义净翻译
天亲菩萨所造颂文 北魏菩提流支译
这部经文的词句和深意层层递进,世间缺乏智慧光明的人难以真正领会。
佛法的道理和修行步骤,世间人因为缺乏智慧而不能理解。
我虔诚顶礼这部教导我们的经典,它来自无上功德的觉悟者之身。
具有大智慧的老师为我们指明道路,我诚心归依这功德无量的佛陀。
具备这样美德的人值得敬礼,我们应该虔诚地顶礼他们的足迹。
应当敬重这些圣贤,满怀虔诚地顶礼膜拜。
觉悟之道虽然难行,他却能坚定前行,发愿普度一切众生。
只有能承担如来家业的人,才能利益一切众生。
世尊用偈语说道:
要知道这最殊胜的利益:对于自身及眷属,已得的功德不会退失,未得的功德能够获得,这就是最殊胜的托付与嘱累。
要懂得用心守护佛法,还要引导他人一起修行,不退转已得的功德,继续追求未得的智慧,这就是真正的善传法脉。
这一解释说的是善护念诸菩萨和善付嘱诸菩萨两层含义。所谓护念,是指佛陀以善巧神通加持那些修行已经成熟的菩萨,让他们在自身成就佛法,又让他们帮助同修者得到教化利益,这样自利利他的功德就和佛没有差别。所谓付嘱,是佛陀慈悲那些修行尚未成熟的菩萨:对已经达到不退转境界的,让他们不舍弃大乘佛法;对尚未达到不退转境界的,让他们在大乘道路上更加精进。用这样殊胜的托付方式交代给他们,是希望佛法的转化利益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当心量达到最广博殊胜的境地,抵达毫无颠倒错谬的至高境界,以利益众生的心意作为归处,这大乘佛法的功德便圆满具足。
这法门广大殊胜永恒不变,修行者心念端正不颠倒,以利益众生的深切愿心安住,便能圆满此乘法的所有功德。
世尊所说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到"即非菩萨"这四句话,包含了菩萨应当具备的四种心。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还是化生,乃至非有想非无想的众生,三界之内所有生命都包含在要度化的范围内,这是广大的慈悲心;要让所有众生都进入无余涅槃,最终成就佛果,这是最殊胜的菩提心;实际上并没有众生得到灭度,只是让自己达到寂灭境界,并没有另外的众生可得,这是永恒不变的清净心。为什么呢?菩萨把一切众生都当作自己,永远不舍弃不离弃,所以称为常心。如果还存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执着,是因为依附于身体而产生的见解,才会产生这些分别妄想,这就叫作颠倒妄想。没有这四种执着,才是没有颠倒的正觉心。这四种利益众生的心意和修行果报都圆满成就,应当无所执着地行布施,安住于无执着的境界就是深心安住。这位菩萨乘的功德圆满无量,如同虚空般广大,能够这样降伏妄心、这样安住真心,正是如来善于护念、善于付嘱诸位菩萨的体现。
六种修行法门都称为布施,包括财物布施、无畏布施和佛法布施。其中前三种布施,正是教我们修行时不要执着于回报。
檀波罗蜜包含六种:资生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其中前三种布施——资生、无畏、法施,就是菩萨修行的安住之处。
这段解释的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的含义。布施指的是檀波罗蜜(度悭贪的修行),无住指的是般若波罗蜜(智慧解脱)。具体怎么实践呢?就是在布施时放下对表象的执着,在放下执着的同时实践布施,这就叫做与佛法相应的修行。因为布施能统摄六种波罗蜜的修行。
布施分为三种:一是财物施(资助他人生活),二是无畏施(给予他人安全感),三是法施(传授正法智慧)。其中财物施只对应布施这一种波罗蜜,无畏施包含持戒与忍辱两种波罗蜜,法施则统摄精进、禅定、智慧三种波罗蜜。这三种布施既都是布施,也都体现了智慧。用智慧统摄其他五种波罗蜜,就是“无所住而行于布施”的真义。这正是菩萨修行者应当安住的境界。
为自身报恩,不执着任何果报;为远离不起心行,也为舍弃其他造作。
只顾自己利益和回报的人,连善果都不放在心上。他们守护着自己的东西不肯布施,却总想着谋求别的好处。
这是解释布施时不应执着于表象的道理。一般人行布施,大多是为了现在自身利益、报答过去恩情,或希望未来获得福报,总离不开这三种目的。而真正的布施要对过去、现在、未来都不执着。所谓"不住于事",是指物质布施时对财物没有贪恋;"无所住"是指无畏布施时,持戒忍辱不图回报;"不住色等"是指法布施时,说法之人不贪求顺心境界,无论是现世果报还是来世果报都不执着。为什么不能执着呢?若是心存自私,就生不起真正的布施心;或者布施后又后悔,就会损害功德。所以要避免对自身执着。如果怀着贪求心行善,就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布施,这样就会背离觉悟之道。因此要防止这种行为,对事物都不执着。这样的布施,才是不执着于表象的布施。
要降伏执着于自我、他人和事物的三种分别心,就要从内心舍弃对一切表象的执着,这样后续生起的种种疑惑,都会随之逐一消除。
在调整心性的过程中,要放下对表象的执着,消除各种疑虑,同时也要防止固执己见的念头产生。
这段经文讲的是布施时要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福报,并逐步消除后续的疑问。度化众生时若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这些分别相,就如同布施时还惦记着回报——这种有所求的心态正是需要消除的。真正的布施要在行动中做到三轮体空:不执着于所施之物、不受施之人、不行施之我,以此破除执念,依照佛陀教导安住于心。所谓安住,就是以无执着为本心。
或许有人会问:若放下布施的执着相,怎会积累福报呢?殊不知这样的无相布施,所获福德反而更加广大,如同虚空般无量无边。这正是破除疑惑的开端。后文层层递进的经文,都是为了消除众生接连不断的疑问。譬如"莫作是念"的告诫,又如"勿谓如来有所说法度生"的开示,都是防止人们固化概念、产生执着心的教导。
如果认为如来是靠各种条件聚合而成的庄严身相,那就不算是真正的殊胜相貌。因为一切有为之相都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不能把这种无常变化的相状当作如来本身。
分别世间的各种现象,执着于有所成就的境界,其实这些现象都有生、住、灭三种变化形态。若能超越这些执着,就能见到如来的真实本性。
须菩提,这段是在解释为什么不能通过身体相貌来见如来的真实意义。如来的三十二种庄严相,是通过布施等善行因缘造就的,属于有为法的范畴,需要多劫修行才能成就。如果认为这种有为的身相就是如来本身,就是把如来看作有形象的圣相;但从如来真如法性的角度来看,其实并没有这些形象。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有为法,都会被生、住、异、灭这四种变化所影响(这里说三相异体,是因为住相和异相是同时发生的)。真正的法身如来,本来就没有生灭,超越有为法;本来就不需要造作,超越一切成就;不是从前际生,也不会往后际灭;本来就不变不动,超越一切变异。正因为生住灭三相都与如来法身不同,所以法身是没有形象的,不应该用身体相貌来见如来。如果在法身中找不到任何三相的痕迹,就足以证明如来不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明白这个道理后,虽然为了成佛而行布施,但不会执着于布施的功德相,这样才能真正断除疑惑。
因果的道理很深奥,即便在不好的时代宣说,也并非没有益处,因为有三种菩萨的殊胜功德。
在末法时代讲解因果的深刻道理,这样的佛法真实不虚。具备三种功德的菩萨们,能够在这个浊恶世间弘扬正法。
因为跟随过去诸佛修行,持守戒律精进修学,并且不断培植善根功德,所以被称为具足清净戒律和圆满德行的人。
过去认真持戒修行,又种下种种善根,持戒圆满如同诸佛,功德也就圆满了。
世尊说:在将来争斗坚固的恶世中,能够不把这番道理当作空谈而生起真实信心的人,都是末法时代的菩萨。他们持戒修福,戒德慧三学具足,所以才能深信不疑。
要知道这样的人修持戒律,是因为过去世已经供养承事过多尊佛,种下种种善根,渊源很深。供养诸佛包含三种含义:一是随侍在佛身旁恭敬照料,二是备办所需物资庄严道场,三是请教承受佛法要义。能守护身心名为持戒,就是善于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起妄念。
修持戒律有三种功德:一能远离杀盗淫妄等十恶业,二能实践三十七道品等菩提正业,三能通达诸法实相的第一义谛。这样通过修戒而行恭敬承事,就是持戒具足;这样通过供养而种植善根,就是功德具足。接下来说明具足智慧——能对无上菩提生起真实信解,功德圆满,所获福报自然不可限量。
能够断除对自我的执着和对事物的执取,这样的人就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二和四合起来成就八种殊胜境界。
长寿的人和真正的法,都要远离对表面的执着。要明白它们的本质,依照八十八种道理来分辨。
生命由不同部分组成,随着时间延续直至寿命终结,还会追寻其他生命形态,关于自我的执着有四种表现。
生命看似连续变化,却总被认作恒常不变; 身心现象刹那生灭,却被当作持续存在; 生命终结重入轮回,却被视为固定自我; 这些就是四种关于"我"的错误认知。
这些说法都是因为不存在才说没有,因为存在才说不可说,这些都是言语表达的缘由,对事物的理解有四种方式。
一切事物本质都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种真实存在的境界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只能借助语言概念来解说。这就是法相的四种表现方式。
这段解释的是《金刚经》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及“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深意。前面说到菩萨具足戒定慧三德,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有智慧的人因为明白“人无我”的道理,所以远离了寿者等四相;又因为明白“法无我”的道理,所以超越了法相和非法相的执着。能同时远离这八种相而不执着,是什么样的智慧才能做到?只有真正具足智慧的人,才能透过这些表象,看清它们背后的实质。
所谓我相四种:觉得有个主宰的“我”存在。但观察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各自独立变化,没有一个真正的主宰,所以“无我相”。认为生命是恒常不变的,这叫“众生相”。但实际上五蕴无常,时刻流转,没有一法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无众生相”。觉得生命是连续不断的,这叫“寿者相”。但生命每一刹那都在生老病死,如佛经说“刹那即生即老即死”,所以“无寿者相”。以为有个“人”在轮回中承受果报,这叫“人相”。其实就像镜中显像,镜子本身并没有去到影像里;前蕴灭后蕴生,前蕴并不会到达后蕴,只是相续而生,所以“无人相”。这就是明白了“人无我”的道理。
所谓法相四种:经中说“无法想亦无非法想,无想亦无非想”。其他译本都有这四句,只有鸠摩罗什的译本简略了后两句。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义谛中,诸法本来不生,能取所取皆空,所以“无法想”。因为不生,所以也没有灭。虽然诸法空无自性,但空性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也“无非法想”。这就是偈子说的“一切空无物”。法与非法都是分别概念,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超越语言描述,所以“无想”。这就是偈子说的“实有不可说”。所谓“无想”只是说明想相本空,并非另有个“非想”存在。虽然第一义谛离一切相,但依世间言语方便说法,在不可说处借用言说,这才是真正言说的本源。所以也“无非想”,这就是偈子说的“依言辞而说”。这就是明白了“法无我”的道理。
寿者等四相比较容易理解,法相等四相就比较难分辨。能够远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这种觉悟状态就叫“法相”;连这种法相也空掉,就叫“非法相”。若还有是非分别,就未得究竟。只有法与非法二者俱忘,超越言诠,才是真正的空性。但如果一味说空,否定一切,又可能落入偏空,所以依世俗谛说“亦无非相”。有而不执有,无而不执无,这才是中道智慧。这里用“非法相”破除法执,用“无相”破除非法执,再用“无非相”破除对“空”的执着。鸠摩罗什的译本用“非法相”统摄了这些深意。
因为依靠这样的信解力,只要真心相信就能生起真实的见解,不会只停留在言语表面去理解,而是能真正把握佛陀所说的正法真义。
一个人靠着真诚的信心,怀着恭敬心去体会真实的境界,听到说法不执着于表面文字,而是这样去把握真正的教义。
这个解释是说:我们不应该执着于佛法,也不应该执着于非佛法。有些人持守戒律、修行福德,能生起坚定的信心,依靠这样的信心,恭敬供养诸多佛陀,种下各种善根。当他们听到这部经典,哪怕只生起一念纯净的信念,这颗清净的信心就能显现真实的本性。有智慧的人不会执着于文字表面,而是顺应最高真理的智慧,将其视为正法,所以称为实相。正因为这个道理,在说完八种表象的远离之后,就说既不执着佛法表象,也不执着非佛法表象。佛法与非佛法,都还没有脱离言语教导的范畴,有智慧的人不会把自己听到的教法当作绝对真理。不执着于法,也不执着于非法,远离这两种极端,就是真实的本相。真正的理解是这样的:用不执着的方式去把握。这些菩萨听到经文的章节句子,能这样悟入实相,何必担心后来听到的人不会生起真实的信心呢?
佛陀的证悟境界无法比拟,这是通过他的宏愿和智慧才能了知的。为了防止那些为了谋求名利和恭敬的人自夸自赞,所以不宣说自己的境界。
佛并不需要通过看到结果才知道一切,他以愿力和智慧能直接明了真相。如果有人为了求得供养和恭敬才来说法,这样的人所说的道理并不真实。
这段解释的是如来“完全知晓、完全看见”的含义。意思是佛的知晓就是看见,看见就是知晓,不像凡夫肉眼只能看见粗近的东西,细微、被遮挡或遥远的事物就无法知晓;也不像推理认知那样见到烟才知道有火,无法照见所有细节差别。那些持戒修行之人所获得的果报,佛陀每一个都清楚知晓,每一个都分明照见。如果只说不“见”可能被误认为是推测而知,如果只说不“知”可能被误认为是肉眼所见,所以要把“知”和“见”一起说明。这都是依靠佛陀的愿力智慧直接现量觉知,唯有佛具备广度众生的大愿力、具足一切种智的大智慧,对一切境界明朗直观,不仅对现生的福报果报了如指掌,就连将来会获得的受人供养恭敬等无量福德也都一一分明。为什么如来要这样说呢?因为那些持戒修行之人虽然获得福德,但自己并不能真正说清楚——这些唯有自知。诸佛如来善知什么样的人修什么样的行,所以修行者自己反而无法完全表述。所谓“得福”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指能产生福德的因;二是“取”,指持续修行积累成果的意义。
真正明白佛法的人不会执着于任何教条,这正是顺应了佛法的真谛。就像渡河之后要放下竹筏一样,这个深刻的道理应当明白。
就像人过了河就舍弃竹筏那样,真正明白了佛法真谛的人,也不会一直抓着方法不放。
真正的佛法尚且应该放下,何况那些不是真理的东西呢?就像记录佛法的经文典籍,只是帮助我们认识真理的工具,并不是觉悟者最终要停留的地方。就像渡河到了对岸,就要放下竹筏一样,真正明白真理之后,这些工具也该放下了。
但要获得真正的智慧,又离不开这些方法。就像还没到对岸时,必须依靠竹筏才能前进。这就是佛陀说法的深意——同一个竹筏,既要使用又要放下,所以说其中含有密意。
就连与无相菩提相应的般若法门,最终都要放下,更何况那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执着,以及法相、非法相等四种对概念的执着?这些与真实实相根本不相应的东西,怎么能抓着不放呢?
还没有开悟时,我们被法所束缚,这叫识;开悟之后能自在运用法,这叫智。把识转变成智,正是佛法要告诉我们的真义。
变化显现的形相并非真佛,也不是真正的说法者。真正的说法不执着能说与所听,真正的教法超越了言语的表象。
显现化现的并非真佛,也不是真正说法的人。真正的说法不执着两边,没有言语可说,超越一切言相。
须菩提尊者所领悟的是:如来证悟的真理既无法获取也无法言说,既不是具体的法,也不是虚无的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陀随缘示现的应身本非法身真理本身,既不证得什么具体法门,也不执着于某种教法。
究其根本,真理无法用耳朵听见,所以不可执取;无法用言语表达,所以不可言说。因此才说它既非法也非非法——从真如本体的角度来看:它不能称为具体法相,因为其本质是超越造作的;但也不能说是虚无,因为其本体真实不虚。
既超越"有"也超越"无"的二元对立,自然就无法用言语描述。无上菩提本就超越言语概念,从来没有人真正获得过什么。既然本无所得,又有什么可说的呢?须菩提尊者正因为透彻理解这空性妙义,才被称为解空第一的尊者。
自己领受佛法并为他人解说,这样做积累的福德不是没有意义的。但仅仅依靠福德本身并不能证得菩提智慧,唯有通过自修与利他这两种修行,才能真正守护菩提道果。
领悟佛法并为人解说,所获得的福德不会落空。虽然福德本身不能直接成就菩提智慧,但通过这两种修行方式——自己受持和为人解说——都能引导我们走向觉悟之路。
因为这样的修行能证得真实本性,其他修行只是生起善根,唯有依循佛法修行,才能成就最殊胜的福报。
真实智慧能照见真理,也为未来种下善根,唯独佛法的功德,能成就最殊胜的福慧资粮。
如果有人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来布施,但这所谓的佛法,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佛法真义。用珍宝布满三千世界来布施,不是没有福报,福报确实很多,但因为这样的布施不能导向觉悟,只能形成有漏的善业而已。如果能够受持这部经并为他人解说,自利利他两者都能通向菩提,承担如来家业,所积累的福德远远超过用珍宝布施的人。为什么说这样的福德更殊胜呢?因为一切无上菩提都是从这部经显发彰明的,能当下证悟无为实相,永远断除生死苦根,所以说它是觉悟实相的根本因。一切诸佛都是依据这部经修持身语意业,圆满成就报身化身,所以说它也是成就佛果的出生因。受持解说这部经的人,成就的是最殊胜的法,成就的是稀有的佛果,世间还有什么福报能超过这个呢?但所谓的佛法,说是佛法又不是佛法,因为所觉悟的境界只有佛能证得,佛并不执着自以为圣,由于不共的功德能成为最殊胜法的根源,所以一切福德中以此福德最为第一,因此称为福德的究竟体性。
不执着于任何结果,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得到或言说的;因为解脱了两种障碍,所以说妙生菩萨达到了无诤的境界。
不能执着于任何事物,也不能执着于任何说法,因为连证悟的果位都不该执着。正如智慧第一的须菩提所阐明:真正的修行要超越两种障碍——既要放下对现象的执着,也要摆脱对空性的执着。
须菩提,假如有人认为“我证得了须陀洹果位”,这就不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须陀洹果这个名称,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境界可得,只是假名为须陀洹果而已。真正修行的人,心无执著,安住于清净无争的境界。
一切圣贤所证悟的,都是超越言语造作的无为法,只是深浅程度不同。今天所说的佛法,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的佛法,只是暂时称为佛法而已。这个无为法既不能执着,也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
所谓不可执着,并不是否定修证果位的存在。就像证得四种果位的人,各自都有真实的证境,但他们不会执着地想“我得到了果位”,这就是不执取。他们在证悟时,已经远离了对自我、对法相的细微烦恼,所以不会产生“我能证果”的念头。
这种不执取的态度,正是证得果位而又不执着于果位的体现。就像须菩提尊者,他证得无诤三昧——这种定境能远离烦恼障碍和禅定本身的执着。因为远离烦恼障而证得阿罗汉果,因为远离对禅定的执着而成就无诤行。既然证悟了人我空、法我空,还有什么可执取的呢?
我在然灯佛那里修行时,并没有执着于要证得什么佛法境界。正因为不执着于任何境界,才能真正证得佛法。真正的证悟不是靠执着追求所能得到的,也不是用语言能够完全说清楚的。
佛陀在燃灯佛那里听闻佛法时,并没有执着于所谓真理实相的见解。正是因为他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执着取舍中,所以才能证得这种不执取的真实境界。
这段是解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对于佛法其实并没有得到什么的道理。 然灯佛出生时,身上光明如灯,后来成佛也名叫然灯。 释迦如来曾在然灯佛那里得到成佛的授记,但佛陀在然灯佛授记的时候,并不执着于法,没有佛的执着,没有我的执着,也没有授记和被授记的执着。 这说明他是以智慧证悟,而不执着任何相。 所以只是用无分别的真实智慧,证得无差别的真理。 这真实的道理,超越心念攀缘,所以不取着;超越言语表达,所以无可说。 因此,如来当年在然灯佛那里,对于佛法,实在并没有得到什么。
智慧如流本无实体,世界万象也非真实存在。正因其无形无相,才显现出真正的庄严;正因其超越形相,才能成就最殊胜的庄严境界。
通过修习智慧通达唯识真谛,便能如此证得清净佛土。真正的净土不在形相之上,最殊胜的庄严也非外在装饰,而是心灵的清净境界。
世尊解释道:所谓庄严佛土,其实并没有真实的庄严相可得,只是假名为庄严而已。净土有两种:一是法相土,指有具体形态可见的国土;二是法性土,指超越一切形相、无可见闻的真理境界。庄严也分两种:一是形相庄严,如黄金大地、七宝池等具象景观;二是第一义庄严,指修证无分别智慧,通达唯识实相,显现无量功德所形成的本质庄严。真正的净土并非有形之物,而是最高真理的体现。这样的庄严不执着外在形象,才是真庄严。从真理层面看,没有具体物质可得,所以说并非庄严;从世俗角度看,这种无相庄严,才称为真庄严。如果有人执着佛土的宏伟景象,想着“我要成就这样的净土”,那就是对色相境界产生了执着心。为防止这种误解,下文才接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像那巍峨的须弥山,虽承受风雨却不为所动。它本非烦恼所成,也不是因缘造作之物。
像高山之王不执取任何事物,承受果报时也同样不执着。因为他已彻底远离一切烦恼,以及所有人为造作的现象。
这是解释佛陀所说“非身即名大身”的含义。佛陀的报身如同须弥山王一般庄严,须弥山虽广大却不自诩为山王,因为山本身没有分别之心。报身佛也是如此,不执着自以为法王,因为已远离分别执念。何以能达到无分别境界?究其根本,山川色身皆无实在自性,因此佛陀说非身即是名为大身。由于受乐报佛已断尽一切烦恼,无形无相故称非身,正因无实体而说为有身,唯具清净本性故真如自性实在,非因缘造作且超离有为法,这般大身即是法身本身。
为了说明功德多差别,以及成就殊胜的不同境界,前后福报之所以有深浅分别,我再讲个比喻来说明。
佛陀反复用各种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通过层层递进的比较,让后来的福德胜过了先前的福德,以此突显教导的殊胜。
这段解释的是从"恒河中所有沙数"到"胜前福德"这段经文的含义。前面已经用布施珍宝的比喻说明过福德,现在又说,难道是重复吗?其实不然。前面说的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布施,这里说的是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布施。虽然都是在用比较说明福德的殊胜,但后面这个比喻更是多中之多、胜中之胜,所以需要再次说明。
为什么后面的福德超过前面呢?因为前面的福德差别没有明确说明成立的缘由,对于菩提道没有真正受持的功用。现在为了显示能够成立的因由,随着具体事相再用别的比喻来说明,所以这个比较的比喻也就更加殊胜了。
由于两方面生起敬重:一是因为烦恼的根源本身具有同等的力量,二是因为看似低劣的实则是更深层的殊胜。
要敬重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修行证悟真如本性,二是克服烦恼的根源。烦恼往往由执着习气而生,若能降伏这些染污习气,便能获得清净福德。
这段解释说的是,无论在哪里宣讲这部经,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子,直到这里讲的三十二相的真实含义。有两个地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宣讲四句偈子的地方,二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凡是讲说四句偈的地方,一切天人都应当恭敬供养,就像对待佛塔寺庙一样,这已经是非常尊重的了。而经典所在之处,就等于有佛在世,或是佛的弟子在那里,更要给予最高的尊重。
用七宝布施的话,无论是布施的宝物还是布施的人,都比不上受持宣讲这部经的功德。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讲的就是般若智慧本身超越了对般若的执着,能够成为一切诸佛如来证悟真如的最殊胜因缘。一切诸佛都共同宣说般若法门,都是通过修习般若智慧作为根本因,证悟与诸佛同等的法性,开启成佛的大事。虽然究竟而言并无一法可说,但为了众生而方便宣说。
用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属于有漏的福报,反而可能成为烦恼的助缘。就像积聚微尘形成世界,这种福德仍在人天善果之中,而这些因果本质上并非实有。微尘并非贪嗔烦恼的本体,世界也不是烦恼染污的根源,所以称作微尘世界。这种世间福报属于无记性(非善非恶),与烦恼不相干,纵然能得到福报,也和微尘世界一样属于无记性,力量非常微弱。
而受持这部经的功德,能够远离烦恼因缘,成就佛果菩提,乃至成就三十二相庄严,岂不是远远超过有漏的福德?再说三十二相本身,并非究竟觉悟的法身,所以只是叫作三十二相。比起受持宣讲般若法门能证得无上正觉,三十二相还是次要的。虽然佛的色身相好较为次要,但已是出世间的清净福报,确实胜过七宝布施所得的人天有漏福报。何况般若法身之因,更是超越三十二相,能降伏一切有漏福德,而受持此经的功德,又远胜于此。
因为这果报能对治深重苦恼,这样殊胜的机缘难以遇到,它的境界高远非凡夫能测度,更是其他法门所不具备的独特功德。
身体承受的苦痛,远不如执着自我的危害更深重。这道理珍贵难得、意义超凡,佛陀的智慧深广如海不可测量,也完全不同于世间寻常的见解。
这法门因为极其深奥,胜过其他简要教法,如同尊贵的血脉传承,所获福报比珍宝更殊胜。
真正理解这部经的深刻含义,它胜过其他的经典,既能成就无上佛果,又能净化心灵,所获得的福德是各种福德中最殊胜的。
如果用恒河沙那么多世的生命来布施,比起前面说的用财物布施,这样牺牲生命得来的福报确实更大。为什么呢?因为舍弃生命需要承受身心的巨大痛苦。但这种痛苦的因,终究会带来痛苦的果。如果用四句偈帮助他人脱离痛苦,这样的福报不是更殊胜吗?
当时须菩提听闻这个法门,因为对佛法生起无比敬重,感动得流下眼泪。这个法门实在太稀有,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难得听闻,既是难遇之事,又是无上殊胜。为什么说殊胜?因为般若智慧到达的彼岸,是常人无法衡量的境界。如何才能到达?唯有佛能完全了知这种境界,所以说这是最殊胜的真理。
这个法门与其他法门不同,因为它蕴含诸法实相。除了佛法,其他地方找不到这种真实。所以只要信心清净,不迷信其他教法,就能体悟实相。所谓实相,只有在这里才能显现;其他地方的所谓实相,都不是真正的实相。能够生起这样的认识,就能成就第一稀有的功德。
这个法门极为深奥,如果有人受持此经、思维修习而不执着自我相状,说明他对所认知的境界没有颠倒见解,已经证得人无我。进一步说,所谓自我相状其实并非真实相状,这样对自我执着没有颠倒见解,就证得了法无我。这两个层次依次阐明我空、法空乃至空亦复空,能远离一切相状,就是诸佛境界,所以说这是真实坚固的甚深义理。
佛赞许须菩提的领悟。如果有人听闻此经,开始不惊讶,中间不恐惧,最后不畏惧,说明他对无上菩提不会因其稀有而惊讶,不会因其深奥而恐惧,不会因其难成而畏缩。这样的人对此经能生起清净信心,毫无疑虑,必定能体现实相,成就无量功德。这种能够坚定理解深奥义理的人,在后世五百年代中难道没有吗?只是十分稀有罢了。
这个法门胜过其他经典,佛说第一波罗蜜,实则没有第一波罗蜜的概念。之所以称为大因,是因为第一波罗蜜能成为诸佛修证的根本因缘。之所以称为清净,是因为无量诸佛共同宣说,法脉尊贵殊胜至极清净。用珍宝布施的功德,远不如受持这个法门的功德圆满,两者相比简直天差地别,所以说这是福德中最胜的福德。
当一个人修行忍辱的时候,虽然过程艰苦但因为是在行善,这种功德无法衡量,所以被称为殊胜的修行。
能够忍耐艰苦修行的人,通过苦修积累善德,这样的福报广大无边不可估量,这才是最殊胜的真理。
若能不起嗔恨心,烦恼便不成其为苦;怀着慈悲与安宁之心修行,所得果报自然安乐无苦。
放下自我和怨恨之心,实际上痛苦烦恼并不真实存在。心中常怀慈悲,与众生同享安乐,这样的修行才能结出真正的果实。
这是在解释忍辱波罗蜜达到不被嗔恨动摇的境界。说的是那些持诵经典的人修行苦行时,虽然同样承受苦果,但这种苦行不会让他们疲惫退缩,因为他们具备忍耐的力量,这才叫做到达彼岸。彼岸有两层含义:一是善的本质,所有波罗蜜都是以善为根本的;二是那种功德无法衡量,因为这种功德的彼岸从来没有人能完全知晓,所以说它不是普通的波罗蜜。这样的苦行远比单纯舍弃身体更为殊胜。
就像我当年被割截身体时,心中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超越了自我执着;等到国王后悔道歉时,我心里也没有丝毫嗔恨,远离了怨恨的念头。没有自我执着,就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嗔恨,就没有烦恼。他们只看到与他人共患难,不觉得是苦;只见到慈悲心,不见嗔恨心。这样的苦行果报,是因为与殊胜的佛法相应。虽然说是忍辱到达彼岸,其实是般若智慧到达彼岸啊。这岂是恒河沙数身命布施所能比拟的果报?
因为心中还有执着放不下,所以应当坚定地求取进步,这就是达到无生法忍的修行境界,以及修持这种觉悟心的正确方法。
为了培养不放弃众生的心,要持续修行并坚定信念;为了成就忍辱的修行,就要这样训练自己的心。
回想起过去五百世修忍辱仙人的经历,世尊以此阐明不应执着于表象的布施真义。佛陀早已超越我相、人相等分别执着,因五百世来坚定修行,故能与菩提智慧相应。若菩萨修行时仍存我相执着,遭遇苦难便容易退失菩提心,所以必须超越一切表象执着。未生起究竟菩提心者常有此种过失,因而偈颂说:菩提心生起需不退转,故应精进求道。何种心境能成为生起菩提心的根基而令人精进不懈?又在何种境地能确保不退转菩提心?偈颂指明:安住忍辱波罗蜜,修习堪能之心。这正是初地菩萨证悟真理的境界,达到安忍的极致而行无住之心,故经中称"发无上正等觉心"。为何如此?为开示心不执着而生起正念的奥义。若心停滞于色相等表象,必然不能成就佛果,因此菩萨应当无所执着而行布施,这便是生起无住之心的修行方法。意指证得安忍后,纵然遭遇苦难,亦绝不舍弃广大菩提心,故称为修习堪能之心。
要知道真正的修行,就是利益众生的根本。对于一切众生的执着相,都应该彻底放下。
修行是为了利益众生,但要明白这种善行的本质。既要认清众生和事物的真相,也要懂得不执着于这些表象。
那些被称作名相概念的东西,最殊胜的见解是放下对它们的执着。一切佛陀都不执着名相,因为他们以真实智慧看清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万事万物都有个名字,有具体的模样,但如来早已超越了这些表面的东西。所有真正的佛陀都不会被名相和现象所束缚,因为他们已经见到了最真实究竟的真理。
为了真正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才说“所谓的众生其实并非众生”这个道理。为什么既要为利益众生而修行,又要放下执着于利益众生的事相呢?为了消除这个疑问,佛经中说:为了利益众生,应当这样平等布施。这里所说的正确修行方法,是利益众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执着于众生表象的事相。
什么是众生的事相呢?偈颂说:众生只是假名和五蕴的暂时聚合,如来已超越这些表象。所谓的众生,不过是假名安立,称之为众生而已,这只是一个名称概念,原本没有真实不变的实体。所以如来说一切相貌都不是真实相貌,这样足以说明“人无我”的道理。再说众生赖以存在的五蕴身,仔细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每一蕴都没有独立主宰性,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构成所谓“众生”的实体。因此如来说一切众生都不是真实不变的众生,这样足以说明“法无我”的道理。
诸佛明了这两种相都是不真实的,所以不再执着于这两种相,因为见到了实相无相的真谛。若是见到了真实相,就不会觉得有被度化的众生,也不会执着于自己能度化的智慧,对一切都不执着住着,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如果果实不在因位上停留,这恰恰是获得果报的原因。世尊以真实语开示,我们应当明白有四种情况。
虽然果实不会停留在道路上,但道路能够成为因缘。凭借诸佛真实不虚的言语,其中智慧可分为四种。
我要讲说小乘的教法,也要讲说大乘的真义,所有关于修行次第的开示,都完全准确没有错谬。
真正的智慧不仅包含小乘法门,更宣说大乘菩萨道,佛陀为众生授记成佛的承诺,都是真实不虚的。
这是解释如来四种话语的真实含义。如来说法从不脱离利益众生的布施等行为,这就是修行之道。菩提妙果虽然不在言语道中停留,但言说之道能够成为菩提的因由。因为诸佛的真实语言,能够证得超越言语的果报。
如来的言说包含四种智慧:真语是直接讲述真理实相的智慧,就像《华严经》描述的境界,是与大菩萨共享的;实语是讲解四谛、因缘等法理,是与小乘修行者共享的;如语是演说大乘教法,是与诸位菩萨共享的;不异语是诸如授记等话语,唯有诸佛才能究竟圆满,这就是不共法。
通过这四种言语方式,如来从不欺诳众生。秦译本增加的不诳语,并非在这四种之外另有不诳语。如来的言语本来就没有虚妄,既然不说虚假的话,何必担心因果不相符合呢?
不能顺着常理理解它,既不是真实也不是虚妄。如果有人执着于文字表面,佛陀才为这些人宣说这个道理。
随着真实智慧去理解,就能明白:佛法所说的既不是实实在在的,也不是完全虚无的。就像听到声音就去求证一样,佛陀用这样的方式来对治众生的执着。
世尊在这里解释"佛法既非真实也非虚妄"的道理。依照那最高智慧的第一义谛来说,一切法的本性本来没有生起,既然没有生起就等于不存在,所以说不是真实的。既然本来没有生起,又哪里会有消灭呢?所以说也不是虚妄的。前面说"我是说真话的人",现在又说"既非真实也非虚妄",一种说法包含两方面,道理上难以让人确信。因此世尊回答说:这是针对执着言语的人所作的教导。比如有人依靠声音教诲证得菩提,就以为言语中含有菩提。又有人听说言语中没有菩提,就认为根本不存在菩提,这都是不明白言语只是空相而佛法实相存在的缘故。为了破除这两种执着,所以说"非真实"——因为言语本身并不能让人证得菩提,这是为了对治"言语中有菩提"的错误观点。又说"非虚妄"——因为这些言语能够引导人证得菩提,证果是真实不虚的,这是为了对治"言语中无菩提"的错误观点。正因为佛法既非真实也非虚妄,所以对一切都应该不执着。
那时人们处处寻找真理却找不到,因为被无知蒙蔽而执着,真正的智慧在于放下执着才能见到真理。
真正明白佛法的人,不会执着于时间和处所的真实存在;那些固守表象的人,反而无法领悟真理的本质。缺乏智慧的人总是被现象所困,而有智慧的人才能通达实相。
没有智慧就如同处在黑暗之中,当智慧之光破除愚痴的黑暗时,能对治的智慧与被对治的烦恼,它们各自的得失就会清楚地显现出来。
愚昧的人就像没有智慧,明白的人就像拥有智慧,面对烦恼和克服烦恼的方法,得到解脱的道理就是这样。
这段是解释"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到"见种种色"的含义。"一切时"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时刻;"一切处"说的是三界众生本具的真如实相。真如之所以有得与不得的区别,在于心是否执着于现象。
缺乏般若智慧而执着外相,心就不清净,好比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虽然客观上存在解脱的时机和涅槃的境界,却因蒙昧而不能觉察,所以不得真如。
具有般若智慧而不执着外相,心就清净,如同明眼人待到黎明破晓时,能清晰看见万物万象。时时刻刻都在解脱,处处都是涅槃,通达无碍,所以能证得真如。
光明与黑暗相对,这是相对法。以智慧对治愚痴,这是对治法。光明升起黑暗就消失,智慧生起愚痴就消退。因为有眼睛这个能对治的主体,当长夜褪尽,所要对治的黑暗便彻底消散;如同太阳升起光明普照,能对治的光明就全然显现。得失之理如此分明,怎能不修习般若智慧呢?
按照这样的正确修行,获得如此多的福报,对于正确修持佛法的人,现在我就来说明其中的作用和道理。
修行应该用什么方法?能得到什么样的福报?最终能成就怎样的事业?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修行之道。
佛经的修学有三种方式: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理解佛法义理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听闻他人讲解,二是自己深入思维。
世尊有三种教法:听闻接受、广泛解说、如实践行。无论是向他人学习还是自我修持,能听闻这些教法就是开启智慧的开始。
这就是通过自我修行成熟后,再去帮助其他众生觉悟。
这是自己修行成就,再用各种方式帮助众生觉悟。
这个解释是要说明,能够对这部经信受持守、读诵修行,最终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的深刻含义。持诵此经的功德如此殊胜,那到底是修什么样的行持?能得到怎样的福德?又能成就怎样的事业呢?修持和宣说般若法门,就是正确的修行;证得真如实际,就是大福德;成就殊胜威力,就是大事业。这样的修行,都是从听闻此经开始的。
具体修行分为三种:一是信受持守,二是读诵记忆,三是为人解说。想要真正理解经义并为人解说,首先要熟读背诵经文。读诵是培养闻慧,受持是培养思慧。从别人那里听闻佛法,再自己深入思考,将闻思结合,就能产生修行的智慧。这种闻思修的智慧,不是为了玩弄文字,而是为了让自己的般若智慧得以成熟。用这样的智慧去教化引导众生,常常把听闻到的佛法广泛为人解说,使每个人都能成就最上乘、最第一的果位,这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