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題額集
問。成劫相何。
答。成劫相者。三災(火水風)壞劫後。唯有虛空。無有世界。經二十劫已。諸有情業增上力故。下際微風發。是時諸天。見微風起唱言。此劫欲成。如是展轉。其風盛猶若金剛。以為風輪。堪持世界。次光音天(二禪天也)下金藏雲(雲色如金)注雨。遍滿風輪上三千界內。其雨一渧如車軸。如是水輪。深八洛叉。八洛叉水上餘水厚三億二萬。凝結成金輪(是成水金二輪。)次金輪更注大雨。其深至欲界頂。又大風吹此水。次第從上。成天宮乃至四天下山河大地等也。水上清者。初成天宮。上是最勝下漸劣。如是從上六天。乃至須彌七金山等。次第成已。次昏濁水。成餘山河。大地等。(已上劫章)
問。有情世間成相何。
答。有情世間成相者。器界成已。二禪梵王。下生初禪。獨住一增滅劫。見下界成已。次方作是念。我無梵子。作是念時。有極光淨天。來生初禪。梵王言因我念而來。梵子亦云。我因王念而至。如是從上次第皆成。(已上劫章。器世間一劫成。有情世間十九劫成。)
問。何名住劫。
答。劫初時。此洲人壽無量。至住劫初壽方漸減。從無量減至十歲。名住一小劫。此後有十八劫。最後第二十劫。唯有增無減。此名住劫。增無過八萬。減唯極十年。
問。劫初時人身量。并壽量何。
答。劫初時人長。千尺二千尺。形色端嚴。身帶光明。飛空自在。壽命無量者。指八萬四千歲。
問。彼時人。何以為食。
答。劫章云。所食地肥地味地餅香味具足資諸人(已上地肥等者。地膏。其味如甘露。其色如乳蜜。能凝者餅也。)
問。此等人身相等減相何。
答。時有一人。躭味香。起愛取嘗便食。餘人隨學競取食之。爾時初名受段食故。身漸堅重。身光隱沒。黑闇便生。日月眾星從兹出現。人漸貪地味故。地味便隱沒。從此以後。地皮餅生。競取食時。地餅復隱。時復林藤菓生。躭食。菓復隱。復有自然香稻。不種自生。眾共取之以充所食。(唯有粳米祥白無皮。)所食麤故。生大小便。仍人生男女二根。宿習力故。相視作非理作意。欲貪鬼魅。惑亂身心。遂行非梵行。時有一人。取香稻。貯擬後食。餘人隨學。漸多停貯。多收無厭。(稻仞朝生暮菓。人多貯故。後不爾。漸減日數過生。)爾時分田定疆。時諸人聚議。眾內立一有德之人。名為田主。各以所收之物六分之一。以貢田主。以一人為主。以政法治之。佛本行集經云。此賢劫初。地建立已。有一最尊富貴轉輪王種。名曰田主王。田主有一子。名真實。為轉輪王。王四天下。真實王千子內。有長子名意賢。意賢王千子內。有長子名自用。自用王千子內。有一長子。名智者。智者王之千子內。最初長子名頂生。紹父位。乃至難勝王子名葇草。葇草王子名大葇草。大葇草王。世世相承。子子孫孫苗裔合有一百八王。彼百八最後大葇草王無有子。即作是念。我今無兒。誰當繼我王種。我今斷諸王種。後生此念。我今若不出家修道。則斷一切賢聖種。思惟已以王位付諸大臣。剃除鬢髮。服出家衣已。持戒精進。成就四禪。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壽命極長。年至衰老。雖後柱杖。不能遠行。時彼王仙諸弟子等。欲往東西覓飲食。取好軟草安置。籠裏用盛王仙。懸樹枝上。以何故。畏諸蟲獸來觸王仙故。時諸弟子乞食去。有一獦師。遙見王仙。謂是白鳥即射之。彼王仙被射已。有雨滴血。出墮於地。即便命終。爾時彼地有雨滴血。即生二甘蔗。以高大。時至甘蔗熟日灸開割。其一甘蔗出一童子。更一甘蔗出一童女。端正無比。時諸弟子。及諸大臣。往至彼林。迎二童子。時逐入宮。童子名善生。後甘蔗生。亦名甘蔗種。其童女名善賢。復名水波。時諸大臣。以彼童子即立為王。其善賢女為王第一之妃。時甘蔗王有第二妃。生於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眾。四名別成。其善賢妃唯生一子。名為長壽。端正無比。時甘蔗王三子沒。後唯有一子。名尼𤘽羅。(此言別威)為王。住迦毘羅城。治化人民。尼𤘽羅王。生於一子。名曰𤘽盧。其拘盧王生一子。名瞿𤘽盧。其瞿𤘽盧王。有一子。名師子頰。師子頰王生四子。第一名閻頭檀王。(此云淨飯)第二名輸𤘽盧檀那。(此云白飯)第三名途盧檀那。(此云斛飯)第四名阿彌都檀那。(此云甘露飯)有一女名甘露味。第一淨飯王次繼王位。還在父城。治化人民。王有二子。一悉達。二難陀。第二白飯王有二子。一跋提。二婆婆。第三斛飯王有二子。一提婆達多。二阿難。第四甘露飯王有二子。一摩訶男。二阿泥留豆。第五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羅(已上)悉達太子十九。二月八日。踰都城捨國位。行四百八十里。至阿那摩國。於檀特山出家。六年苦行。三十而摩竭提國。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二月八日。成等正覺(南閻浮提中天竺有摩竭提國。)此寂滅道場。三七箇日間。對金剛幢。金剛藏。法慧。功德林之四菩薩。加說華嚴。次經五十七日。赴梵王請。於波羅奈國鹿野園。對五比丘等。十二年間。說四阿舍。次王舍城鷲峯山。(七會)逝多林給孤獨園。(七會)他化自在宮摩尼寶藏殿。(一會)王舍城竹林園中白露池側。(一會)對大乘根性機。三十年間。說般若經。次靈山(二會)虛空(一會)對大乘調熟機。八箇年說法華經。(佛年四十二年初說法華經也。)王舍城。釋尊四十二。對韋提等。說淨土經等。𤘽尸那國。城跋提河。沙羅雙樹下。一日一夜間。說涅槃經。佛五十年化緣盡。御年八十。二月十五日夜半。沙羅雙樹下。入涅槃矣。佛滅後。摩訶迦葉等一千餘羅漢坐列。阿難登高座。正唱佛所說。餘九百餘羅漢染筆。阿難一唱言寫多羅葉。自其次第相續。迦葉等二十餘聖者相傳。正法千年間。天竺流布。
問。釋尊出家之相何。
答。釋迦譜引普曜經云。以劒自剃髮。而作是言。今落鬚髮。願共一切。除斷煩惱。及以習障。(已上)五分律云。菩薩隨緣之示現。不可定量。
問。釋迦佛菩薩。何時學藝乎。
答。依普曜經。太子七歲。到於學堂。有博士名毗奢密多。(此云還友。)見菩薩威。迷悶躃地。都率天子。名曰清淨。牽手令起。菩薩問師云。有六十四書。汝欲教何。師聞未聞喜捨慢。即歎菩薩無比德。(已上)西域記云。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云。一曰聲明釋話訓字。詮目流別。二曰工巧明。技術機關。陰陽曆數。三曰醫方明。禁呪閑邪。藥石針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偽。五曰圓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已上)補註名之內五明。外五明者。前三同內。四呪術明。五符明也。(已上)助宣記云。外五明者。前四名同內。五符印明也。(已上)
問。外道法所立何。
答。慧睴云。成劫中有外道出世。梵云劫毘羅。此云黃赤色。以頭髮眉面色皆黃赤故。時人號為黃赤仙人。古云迦毘毗仙人訛也。其後弟子。十八部中上首者。名筏里沙此名雨。雨際生故。其雨徒黨名為雨眾。梵云倌奢薩怛羅。此云數論。謂以智數數度諸法。從數起論。論能生數。故名數論。造論者及學人。名數論師。論造二十五諦法。亦名金七十論。(金耳國王。外道與七十斤金。裹美故。名金七十論。)即是數論也。論有二十五諦。一者我。以思為體。欲受外境。三德便變。(三德者。勇。塵。暗之三也。我思勝境時。勇塵暗變起)二自性。古云冥性。未成大等名自性。三將成大等。名勝將勝。異舊故。自性別名即三德。梵云薩埵剌闍答摩。薩埵此云有情。及勇健義。今取勇健義。次剌闍。此云微。亦云塵坌。取塵義。後答摩。此云闇鈍。鈍闇自性。正名勇塵闇。言至德者。如論言。名染麤黑。今為赤黑。舊名喜憂闇。亦名貪嗔癡。舊云苦樂捨。由此三德是生死因。神我本性解脫。我思勝境。三德即變。我為境纏縛。不得解脫。後厭欲境修道。我不思境。自性不變。我離境縛。即得解脫也。(外道前八萬劫之外為冥冥性如我臣佐也。)我為二十五諦也。三德從自性生大。我思外境。三德體故。四從大生覺。八萬劫內。有所覺知故。八萬劫前不覺為冥性。五從覺生五遺量。即色聲香味觸。即是能造。六以五遺量。生五大。即所造法。七從五大生十一根。眼。耳。鼻。舌。身。大小便。兩手足。語具。心平等。即內心也。二十三諦。皆是轉變無常。色能造火。火還赤。色能成眼。眼能見色。聲能造空。空有聲。聲成耳根。耳根能聞聲。香能造地。地多香故。地成鼻。鼻能取香故。味造水。水多味。水能成舌。舌能嘗味。觸能造風。故風能成身。身能覺觸。五塵共生五大。五大共成五作業根。五作業根。肉舌手足大便小便及心平等根。我若受用外境。即從前生後。我若不受用外境。即從後却入冥性。四句分別。一有能變化。即名冥諦。二有從他變。即十一根。三有能變化亦從他變即覺。五遺量五大。四不能變化。不從他變。即神我是。造二十五諦論了作大石。方圓如一張床。告門人曰。有人問汝二十五諦。不得答者。即書問石上。後至天親菩薩弟子。陳那菩薩。即
問。汝所立我。為作者為受者。
答言受者。又
問。為常為無常。即欲言常。不答受境。若言無常。我義不成。
答言。常比量故。破汝我義是有法應無常。(宗法)因云。以受外境故。同喻云。如受蘊。住主數日。答義不得。石即流汗震吼破散。(已上)成劫之末。有外道出。名吠世史迹奢薩怛羅。舊云衛世師。此云勝論。即造六句論。勝前數論。或勝人故名勝論。亦名唱路迦。此云𩿨鶹。舊云憂樓迦訛也。謂身形醜惡。驚他產婦死。因此晝藏夜出求食於場糠中。因人云食米齋仙人。造六句論。一梵云陀羅標。此云主諦。即實句義。以九法為體。地。水。火。風。空。時。方。我。及意。是常。世界成即聚不增。壞即散為極微故不減。與二十四法。為所依。二梵云求那。此云依諦。是德句義。以二十四法為體。頌曰。色味香觸與數量。一異合離彼此覺。苦樂欲嗔勤(【考】勤一作動)勇重。海洞行法及作聲。此別配前九法。六句論說。三梵云羯磨。此云即作諦。是業句義。五法為體。取捨屈伸行。離實德外。別有五法。令實德作業。四梵云三摩若。此云總相諦。是大有句義。十句論名總同句義。即前實德業。不能自有。由別有一大有有之。五梵云毗尸沙諦。此云別相諦。是同異句義。十句論名俱句分別句。離實德業。外有別自性。人與人同。別有同法。令同人與畜異。別有異法。令異實德業三。各有總別之同異。六梵云三摩夜諦。此云無障礙諦。是和合句義。能令實等不相離。或此論如父母令能生其子。地水和合。能生萬物。造六句論成要。得一人傳受。須具七德。一生中同。二上種姓。三寂滅因。四身相同。五聰明辨捷。六性行柔和。七具大悲心。後劫減位。波羅底斯國。有波羅門。名摩納婆。此云儒童。儒童有子。名般遮尸奇。此云五頂。頭有五角。髮有五旋。七德雖具。根熟稍遲。為染妻妃。卒難化導。後同遊戲。與妻競花。由此相厭。即却念言。性目仙人在於何處。仙人得通。應時而至。迎至住處。為說六句論矣。後末代十八部中上首。名戰米建底。此云慧月。造十句論。開同異句為二。更加有能無能俱分三句也。(已上俱舍抄也。慧月十句者。一實句。二總句。三業句。四大有句。五俱句。六分別句。七有能句。八無能句。九俱分句。十無說句也。)總外道有本源之三師。支流之六師。本源之三師者。一迦毗羅。(計因中有果)二漚樓僧伽。(計因中無果)三勒沙婆。(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支流六師各有三種法。一富蘭那迦葉。(計不生不滅。持三種法。一得一切智法。解心明利。通一切法。名一切智外道。二得神通法。發得五通。停恆河在耳。名神通外通。三得韋陀法。世間文字等。悉能解知者。名韋陀外道。)二末伽梨拘賒梨子(計眾生之苦樂。無有因緣。自然而爾三種法如前。)三刪闍夜毗羅胝子。(計眾生時熟得道。必經劫數。任運自盡苦際。三種法如前。)四阿耆多翅金銀婆羅。(計非因。三種法如前。)五迦羅鳩駄迦旃延。(計諸法亦有亦無。三種法如前。)六尼犍陀若提子。(計業所作定不可改。三種法如前。)釋摩迦衍論鈔。(慈行)云。四宗外道者。一數論師。執有性與諸法一。(即當有句。)二勝論師。孰有等性。與諸法不一。(當非有句。)三無慚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亦一亦異。四邪命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非一非異。(已上取意引廣百論。)
問。外道所期極果何。
答。祕藏寶鑰云。上生非想。下住仙宮。身量四萬由旬。壽命八萬劫。厭下界如瘡瘀。見人間如蜉蝣。光明蔽日月。福報超輪王。(已上)
問。以何行相。得此報。
答。寶鑰云。諸外道等。亦立三寶三學等名。梵天等為覺寶。四吠陀論等為法寶。傳授修行者。為僧寶。十善等為戒。四禪那即定。此定由六行而得。
問。諸外道。同修三學。生彼二界。證空三昧。言亡慮絕。何由不得斷煩惱。證涅槃。
答。觀著二邊。定帶二見故。
問。同觀非有非無。何墮二邊二見乎。
繫屬他主。不知因緣中道故。
因緣中道其意云何。
觀因緣有故。不墮斷邊。觀自性空故。不墮常見。觀有空即法界。則得中道正觀。由此中道正觀故。早得涅槃。外道邪見人。不知此義。是故不得真圓寂。(已上)此等外道無始時。相承佛法。違失佛法之本旨故。見解僻見故。非因計因執天等。震旦興法者。弘決引清淨法行經云。月光菩薩。彼稱顏回。(孔子弟子)光淨菩薩稱仲尼。(孔子)迦葉菩薩。彼稱老子。(已上)法苑珠林云。周時老子者。姓季名耳。字伯陽。其母感大流星而有懷。經八十一歲乃生。生時割其母左腋出。出而白首故。謂之老子。(已上)老子經云。虛無自然道。吾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乃至)一氣道者。萬物之奧。(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玄德深矣遠矣。(玄德之人。深不可測。遠不可極妙已上。)周易鉤命訣云。天地未分之前。謂之一氣。於中轉有五運。(運謂運數。謂時改易。取易義。)謂太易。太初。大始。大素。大極。氣象未分。謂之太易。(此是一氣正取最初極本)元氣始萠。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氣形變有質。謂之太素。質形已具。謂之太極。轉變五故名五運。(從太易轉成四。燄本五運。已上。)纂要云。五氣運通為天地之二靈。天地形別謂之二儀。(已上)圓覺鈔。引周易云。天是定體之名。乾是體用之稱。(即體之用)天以乾為用。故運行不息。應化無窮。此天之自然之理。故聖人當法此自然。而施人事。亦當應物成務。云為不已。終日乾乾。無時懈怠。是以因天象。以教人事矣。文言云。(孔子周易末)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已上)乾有四德。謂元亨利貞也。文言云。元者善之長也。莊子云。天之元德。始生萬物。善之大者。莫大施生。如父母之恩最重。良由能生此身故。故辜其恩不報者。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若報者。孝順之福亦世大。故古來至孝。皆德感天動地。即知。能生人命。世之上上善故。佛教云。造千箇佛圖。不如活一人命。然萬物雖各有所生之處。展轉推窮。至於最初。是乾陽為始生之本故。乾於此得名為元。即知。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天能通暢萬物。使之會聚。故云爾也。利者善之和也。天能利益庶品。各得其宜而和同也。貞者事之幹也。天能以中正之氣。成就萬物。各得幹濟。莊氏之意。以是四句明天德。元是物始。於時配春。亨是通暢於時配夏。利為和義。於時配秋。秋既物成。各合其宜。貞為幹濟。於時配冬。物成收藏。事皆幹了。於五行之氣。唯少於土。土則王四氣。四氣運行。非土不載故也。四氣即四時矣。(已上)人叶此四德。儀正為德。又云。君子行此四德者。元仁。亨禮。利義。貞信。為四德不論智者。行此四事。竝須智故。(乾者總也。元亨等別也。)次坤德者。正具元亨利之德。兼具貞之德也。繫辭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不勞而善成。故曰易簡。)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順萬物之情。故曰有親。親通天下之志。故曰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有易簡之德。則能成可久可大之功。)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天地易簡。萬物各載其形。聖人不為群方。各遂其業。德業既成。則入於形器。故以賢人目其德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莫不由易簡。而各得順其分位也。已上 圓覺經鈔。)孔子自然道。注千字文云。有人
問顏回曰。汝之夫子道德多少如何也。
回答。我夫子道德。如人湯於大海飲水。水足而去。亦不可測量海水深淺。升斗多少之數。我量夫子道藝亦然。(已上)又云。人須恆懼五常。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在人為五常也。五星者東方歲星。南方熒惑星。西方太白星。北方辰星。中央鎮星。此為五星。在地為五嶽者。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此為五嶽。在人為五常者。仁義禮智信是也。
問曰。何名為仁。
答。好生惡殺名仁。敵而無怨名義。敬上愛下名禮。怨親平等。善惡俱齊名智。言無反覆名信。能行此者至立道。(已上)次道士法者。
雖周易。人異作法異也。法違宗。人術作為先。周易意。乾者卦之名。其卦者...。繫辭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已上)周易辭云。卦者掛也。言懸掛物。以示於人。故謂之卦。但二畫之體。雖象陰陽之氣。未成萬物之象。不得成卦。必三畫。以象三才。寫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方謂之卦。故繫辭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是也。但初有三畫。於萬物變通未畫故。更有之而有備萬物之形象。窮天地之能事故。六畫成卦。(已上)此封一長為陽畫。二短為陰畫也。纂要云。陽氣輕清上浮為天。陰氣重濁下凝為地。融和之氣為人。謂之三才。人者盤古君。龍首人身。呼為風雨。吠為雷電。開眼明。閉眼夜。死後有開闢。左目為日。右目為月。毛髮為草木。骨節為山林。小腸為江。大腸為海。血為灌瀆。(已上取意)此宗盤古王為根本。而思量諸法。思度天下。以八卦與算術。正計日月星宿。新定天下之吉凶。現十八變等。纂要云。天地元氣之所生也。天謂之乾。地謂之坤。天圓而色玄。地方而色黃也。(已上)元氣成天地。天地云二儀。以天地人云三才。地盤古君。
○混天圖云。首君盤古。(治天下九萬八千年。)天皇氏(十二頭。兄弟十二人。治天一萬八千歲。)地皇氏。(十一頭。兄弟十一人。治天五萬四千歲。)人皇氏。(九頭。兄弟九人。治天四萬五千六百歲。)五龍氏。(兄弟五人。此一人。異本凡合九百三十七萬三千六百歲。 私云。已下少少加別書。)攝提氏。(治天六十四萬九千五百歲。)合熊氏。(治天六萬三千歲。)連遙氏。(治天三萬三千歲。)敘命氏。(治天四萬歲。)有巢氏。(治天百餘歲。)燧人氏。(治天三萬六千歲。)伏羲氏。女媧乃至帝堯。(已上女媧氏下有十四帝。謂女媧氏。共工氏。大庭氏。栢星氏。中央氏。粟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無懷氏。此十四皆襲伏羲名。異書葛天氏次加陰康氏為十五帝。)曆代互見圖曰(皇宋馬仲虎作大國王代記。至皇宋末此書略抄也)大昊伏羲氏(風註。木德。都大昊之墟。亦曰包羲 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於是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教民為網罟。以佃以教教民。在位百一十年。)炎帝神農氏。(姜姓。火德都魯。始教民播種五穀。後斷木為相操木為耒。以教天下。日中為市。在位百四十年。臨魅承明直釐哀倫共八代。合五百二十年。末代侵淩諸侯。諸侯咸歸於軒轅。)黃帝有熊氏。(公孫姓。名軒轅士總。都軒轅之丘。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㓵木為舟。剡木為楫。服牛乘馬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以威天下。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在位一百年。)少昊金天氏。(名摰字青陽。黃帝之子。金德。都曲阜。鳳凰適 故起於官為鳥官。在位八十四年。)顓頊高陽氏。(姬姓。黃帝孫。水德都帝丘養材以任地。轂時以象天。在位七十八年。)帝嚳高辛氏。(黃帝曾孫。木。都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旋利物。聰明順天之義。仁而威天下。服曆日月迎送。明鬼神敬事。在位七十一年。)帝堯陶唐氏。(伊祁姓名放勛。帝嚳之子。火德。都平陽。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富而不驕。貴而能降。伯夷典禮。夔龍典樂。舜時有仕趍視四時。天下服其言。在位九十八年。起甲辰止辛也。)帝舜有虞氏。(姚姓。名重花。顓頊五代孫。瞽叟之子。母曰握登。見大蛇感生舜。土德。都蒲坂。幸友聞於四方。受天命。依于二女。命二十二臣。率堯舊職巡守四海。五載一始。在位五十年。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起戌申止丁酉。有試三十。攝位三十八年。服喪三年。其一在三十年之數。為天子五十年。凡壽百十二歲。)
○十四代。(此下。平出正統天子。下處諸侯。或同位國王。)
○夏代。(起戊戌。止己酉。)都平陽。以建寅月。為歲首。
帝禹。(姒姓 名文命。金德。在位十五年。)帝仲康。(在位三年。)帝相。(為羿所逐。羿自立二年。復為寒浞所殺。浞立十年。少康殺之。共四十年。)少康。(在位四十九年。)帝槐。(在位十六年。)帝芒。(在位八年。)帝泄。(在位六十年。)不降。(在位六十三年。)帝扃(在位十年。)帝厪(在位七年。)孔甲。(在位三十一年。)帝臯(在位十一年。)帝發。(在位十年。)履癸。(號曰桀。成湯放于南巢。夏氏遂滅。在位五十二年。)右十四主。合四百三十二年。而天下歸商。
○商初云殷。(起庚戌。止戊寅。)都毫。以建丑為歲首。
帝成湯。(子姓。水德。在位十三年。)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大甲。(又曰太宗。在位三十三年。)沃丁。(在位三十三年。)大庚。(在位二十五年。)小甲。(十七年。)雍已。(十二年。)大戊。(又曰中宗。毫在祥柔轂。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修德。祥桑枯。在位十七年。)仲丁。(一年。)外壬。(十五年。)河亶甲。(九年。)祖乙。(十九年。)祖帝。(十六年。)沃甲。(二十五年。)祖丁。(二十三年。)南庚。(二十九年。)陽甲。(十七年。)盤庚。(改殷曰商。在位十八年。)小辛。(二十一年。)小乙。(二十年。)武丁。(又曰高宗。夜夢得聖人。名曰說。於傅岩之中。以為相。五十九年。)祖庚。(七年。)祖甲。(十六年。)廩辛。(六年。)庚丁。(二十一年。)武乙。(四年。)太丁。(三年。)乙。(三十七年。)辛。(帝乙小子也。乙長子曰微子啟。以母賤不得嗣也。正后子謂紂帝。在位三十三年。狎侮五常。武王伐之。)
右商三十主。合六百二十九年。而天下歸周。
○周代。(起己卯。終乙巳。)都鎬。建子月為年首。(從武王。至幽王。居西周。從平王至定王。居東周。考王以下。復號西周。)
武王發。(姬姓。木德。伐紂後革商受命。偃武修文。歸馬于花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弗服。私云諡父昌曰文王也。在位六年。)成王誦。(四十七年。)康王釗。(二十六年。)照王瑕。(四十二年。)穆王滿。(五十五年。)共王緊尼。(十二年。)懿王。(二十五年。)孝王辟方。(十五年。)夷王爕。(十六年。)厲王胡。(好利暴虐。國人畔襲王。王出命於彝召穆二公。行政。號曰共和王。死於彝。在年三十七年。)共和。(召公。私云攝政十四年。)宣王靜。(召穆二公輔之。四十六年。)幽王宮涅。(娶申女。為后。又得褒姒生伯服。犬戎攻王遂殺。十一年。)平王宜臼。(五十一年。)桓王林。(二十三年。)莊王佗。(十五年。)僖王胡齋。(五年。)惠王閬。(二十五年。)襄王郑。(二十三年。十六年晉文公重耳立。)項王臣。(六年。)𭅖王班。(六年。)定王瑜。(二十一年。)簡王夷。(十四年。)靈王泄心。(簡王之子。生髭二十一年。)景王貴。(二十五年。)敬王丐。(四十三年也。二十九年魯西狩獲麟。春秋於此終。)元王仁。(八年。)貞定王介。(二十八年。)考王嵬。(在位十五年 初貞定王。立長子去疾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自立。是為思王思王立五月。其弟嵬殺思王自立。是考王也。)
右周并哀思。共三十六主。合八百六十七年。而天下併於秦。
○十二諸侯
<ul><li>▲魯周公旦。直公。孝公。惠公。隱公。桓公。莊公。閔公。釐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元公。穆公。共公。康公。景公。平公。緍公。項公。右卅四君。八百七十二年。楚考烈王滅之。</li><li>▲齊太公。武公。厲公。文公。成公。莊公。僖公。襄公。齊君。桓公。公子。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項公。靈公。莊公。景公。晏孺子。悼公。簡公。平公。宣公。康公。右卅一君。合七百四十四年。齊田氏滅之。</li><li>▲晉唐叔虞。靖侯。僖侯。獻侯。穆侯。殤侯。文侯。昭侯。孝侯。鄂侯。小子侯。晉侯。武侯。獻侯。惠侯。懷公。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景公。厲公。悼公。平公。昭公。項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靖公。 右三十八君。合七百四十一年。而韓趙魏共滅之。</li><li>▲秦非子。秦仲。莊公。襄公。文公。寧公。出公。武公。德公。宣公。成公。穆公。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厲共公。躁公。懷公。靈公。簡公。惠公。出公。獻公。孝公。 右三十君。合五百六十三年。事入戰國。</li><li>▲楚熊繹。熊勇。熊嚴。熊霜。熊徇。熊鄂。若敖。霄敖。蚡。武王。文王。杜敖。成王。穆王。莊王。共王。康王。陜敖。靈王。平王。昭王。惠王。簡王。聲王。右三十二君。合七百十五年入戰國。</li><li>▲宋微子。僖公。惠公。戴公。武公。宣公。穆公。殤公。莊公。閔公。新君。桓公。襄公。成公。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元公。景公。昭公。悼公。休公。辟公。宋公 右三十二君。合八百三十一年。齊楚魏共滅之。而三分其地。</li><li>▲衛康叔。僖侯。武公。莊公。楊桓公。衛君。宣公。惠公。衛君懿公。戴公。文公。成公。穆公。定公。獻公。殤公。襄公。靈公。出公莊公。衛君。悼公。敬公。昭公。懷公。慎公。聲公。成侯。平侯。嗣君。懷君。元君。衛君。右四十一君。合九百八年。而秦二世滅之。</li><li>▲陳胡公。幽公。僖公。武公。夷公。平公。文公。桓公。厲公。利公。莊公。宣公。穆公。共公。靈公。成公。哀公。惠公。懷公。閔公。 右二十四君合六百四十五年而楚惠王滅之</li><li>▲蔡叔度。武侯。夷侯。僖侯。共侯。戴侯。宣侯。桓侯。哀侯。穆侯。莊侯。文侯。景侯。靈侯。平侯。悼侯。昭侯。成侯。聲侯。元侯。齊侯。 右二十五君合六百七十六年而楚惠王滅之</li><li>▲曹叔振鐸。夷伯。幽伯。戴伯。惠伯。穆公。桓公。莊公。僖公。昭公。共公。文公。宣公。成公。武公。平公。悼公。聲公。隱公。靖公。曹伯。 右二十五君。合六百三十六年。而宋景公。滅之。</li><li>▲鄭桓公。武公。莊公。昭公。厲公。子亹。鄭子。文公。穆公。靈公。襄公。悼公。成公。僖公。簡公。定公。獻公。聲公。哀公。共公。函公。繻公。康公。 右廿三君。合四百三十一年。韓哀侯滅之</li><li>▲燕召公。惠侯。僖侯。項侯。哀侯。鄭侯。穆侯。宣侯。桓侯。莊公。襄公。桓公。宣公。昭公。武公。文公。懿公。惠公。悼公。共公。平公。簡公。獻公。孝公。成公。閔公。僖公。桓公。文公。 右三十七君。合七百九十年。事入戰國。</li><li>▲吳周章。王王王王王王右二十君。六百五十年。越王勾踐滅之。</li></ul>
○七國
<ul><li>▲秦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右五君合。九十一年。事入始皇紀。</li><li>▲魏文侯。武侯。惠王。襄王。昭王。安僖王。景閔五。王假。 右八君。合二百七十九年當秦始皇二十二年。始皇滅之。</li><li>▲趙烈侯。武侯。敬侯。成侯。肅侯。武靈王。惠文王。孝威王。悼襄王。幽穆王。代王。 右十一君合百八十二年。當秦始皇。始皇滅之。</li><li>▲韓景侯。烈侯。文侯。哀侯。懿侯。昭侯。宣惠王。襄王。僖王。桓惠王。王安。 右十一君。合百七十四年。秦始皇滅之。</li><li>▲齊太公和。桓公。威王。宣王。閔王。襄王。王建。 右七君。合百六十六年。始皇滅之。</li><li>▲楚悼王。肅王。宣王。威王。懷王。項襄王。考烈王。幽王。 右九君。合百七年。始皇滅之。</li><li>▲燕易王。王噲。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王喜。 右七君。合百十一年。始皇滅之。</li></ul>
○秦始皇。(水德。都雍莊。襄之子。以十月為正在位三十七年。起乙卯終甲午。)二世皇帝(丞相趙高以天下盜往織。恐二世誅己。乃弒帝於望夷宮。在位三年也。)子嬰。(二世之兄之扶蘇之子。趙高立之。沛公入武關。子嬰奉天子符靈降沛公。在位四十六日。居月餘 頃籍殺之。)右三主。合四十年。天下歸于漢
○西漢高祖。(劉姓。火德。沛豐邑中陽里人。都長安。以亥月為正。滅西楚頃籍燕王。天下歸于漢在位十二年 起乙未終戊辰。)惠帝。(在位七年。)高后。(呂姓。惠帝后。無子。取後宮美人子。名之為太子。及惠帝崩太子立。年幼太后臨制。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后幽。在位八年。)太宗文帝。(高祖次子。在位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世宗武帝。(始建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符。元鼎。元封。大初天漢。大始征和後元通五十四年。)昭帝(始元。元鳳。元平。通十三年。)昌邑王。(即位二十七日密光廢。)中宗宣帝。(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通二十五年。)元帝。(初元。永光。建昭。通十六年)成帝。(建始。河平。陽朔。鴻嘉元始。元延。綏和通二十六年。)哀帝。(建平。元壽。通六年。)平帝。(元始五年。)孺子嬰。(王莽討平帝。立嬰莽稱假皇帝。莽建國以嬰為定安公。居攝初始通三年。)右十四主。合二百十四年。
<ul><li>▲新室王莽。</li><li>▲更始玄。</li><li>▲劉盆子。</li></ul>
○東漢光武帝。(字文叔。長沙帝王六代孫。都洛陽。梁王永。盧芳。公孫述。淮南王李憲。彭龍。張步。皆稱王。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通三十三年。起乙酉終己亥。)顯宗明帝。(永平十八年。)肅宗宣帝。(建初八元和三。帝和二。通十三年。)和帝。(永元十六。元興一。通十七年。)殤帝。(延平一。)安帝。(永初七。元初六。永寧一。建光一。延光四。通十九年。)北鄉侯。(濟北王子。安帝南巡崩於南陽。后立為帝。在位二百七十二日。)順帝。(永建六。陽嘉四。永和六。漢安一。建康一。通十九年。)沖帝。(永嘉一)質帝。(本初一。)桓帝。(建和三。和平一。元嘉二。永興二。永嘉三。延喜九。永康一。通二十一年。)靈帝。(建寧四。嘉平六。光和六。中平六。通二十一年。)獻帝。(初平四。興平二。建安二十四。通三十年。)右十四主。合百九十五年。而禪于魏。天下三分。
○三國。(私云。魏蜀吳皆正帝。而如鼎足。蜀吳非覆王。但非南朝列。故不平出也。)
○魏高祖文帝。(曹姓。漢丞相參之後。受禪都鄴。在位七年。起庚子終甲申。黃初七年。)烈祖明帝。(在位十三。太和六。青龍四。景初三。)厲王。(在位十四年。正始九。嘉平五)高貴鄉王。(在位六年。正元二。甘露四)元帝。(景元四。咸熙一。在位五年。)右五主。合四十五年。而禪位于晉。
<ul><li>▲蜀昭烈帝。安樂惠帝。右二主。合四十三年。而降於魏。</li><li>▲吳太祖權。候官侯。景帝。歸命侯。右四主。合六十年。而降於晉。</li></ul>
○西晉世祖武帝。(同馬姓。文帝之子。受魏禪都洛陽。起乙酉終丙子。泰始十。威寧五。太康十。在位二十五。)惠帝。(在位十七年太熙一。元康改永平元。永康一。永寧一。永興二。光熙二。)懷帝。(永嘉六。在位六。)愍帝(建興四。在位四。)右四主。合五十二年。而中宗即位於建康。(號曰東晉。)
○東晉中宗元帝。(在位六。建武一。大興四。永昌一。起丁丑終乙未。)蕭宗明帝。(太寧三。)顯宗成帝。(咸和九。威康入。在位十七。)康帝。(建元二。)穆帝。(永和十二。升平五。在位十八。)哀帝。(隆和一。興寧三。在位三。)海西公。(太和五。)簡文帝(威安二。)武帝。(寧康三。大元二十一。在位二十四年。)安帝。(隆安五。元興三。義熙十四。在位二十二年。)恭帝。(元熙一。)右十一主。合百三年。而禪位于宋。
○晉宋僭偽十六國。(僭者不受禪。諸侯自稱王也。亦云僭偽。)
<ul><li>▲前凉張。</li><li>▲蜀李特。</li><li>▲前燕慕容。</li><li>▲漢劉淵。</li><li>▲後趙石勒。</li><li>▲魏冉閔。</li><li>▲前秦符洪。</li><li>▲後秦姚萇。</li><li>▲西秦乞伏。</li><li>▲後凉呂光。</li><li>▲後燕慕容垂。</li><li>▲南凉禿髮。</li><li>▲北凉叚業。</li><li>▲南燕慕容。</li><li>▲西凉李暠。</li><li>▲大夏赫連。</li><li>▲北燕憑跋。</li></ul>
○南朝四代
○宋。(亦號劉宋。)武帝裕。(劉姓。受晉禪都建康。永初三。在位三年。起庚申終戊午。)營陽王。(景平一。)文帝太祖。(元嘉三十年。)孝武帝世祖。(孝建三。大明三。)前廢帝。(景和三。先為永光。後改景和。)明帝。(泰始七。泰豫一。在位八年。)蒼梧王。(元徽四。)順帝。(昇明三。)右八主。合五十八年。而禪位于齊。
○齊高帝道成。(蕭姓。受宋禪都建康。建元四。起己未終辛巳在位四年。)
武帝。(永明十一。)鬱林王。(隆昌元。永明內。別非年數也。)海陵王。(延興元。亦永明內也。)明帝。(建武四。永泰一。)東昏侯。(永元二。)和帝。(中興一。)右七主。合二十三年。而禪位于梁。
○梁武帝。(蕭姓。與齊同出。受齊禪都建康。天監十八。普通七。大通二。中大通六。大同十一。中大同一。大清三。在位四十八年。起壬午終丙子。私云有說曰。曰。深愛佛法。捨身成大同寺奴。)簡文帝。(大寶二。)元帝。(承聖三。)敬帝。(紹泰一。太平一。)右四主。合五十五年。而禪位于陳。
○陳武帝。(陳姓受梁禪。都建康。永定三。起丁丑終己酉。)文帝。(天嘉六。天康一。在位七年。)臨海王。(文帝之子。在位二年。太后。廢之。光大二。)宣帝。(太建十四。)後王。(至德四。禎明三。在位七年。)右五主。合三十三年。而為隋所滅。
○北朝六代
<ul><li>▲後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東海王。安定王。孝武帝。右十二主。合百四十九年。而分為東西魏。</li><li>▲東魏孝靜帝。右一主。十六年。而禪位于北齊。</li><li>▲西魏文帝。廢帝欽。恭帝。右三主。合二十二年。而禪于後周。</li><li>▲後梁宣帝。明帝。梁公。右三主。合三十二年。為隋滅。</li><li>▲北齊文宣帝。廢帝殷。孝昭帝。武成帝。溫公。幼主。右六主。合二十八年。而為後周所滅。</li><li>▲後周孝閔帝。明帝。武帝。宣帝。靜帝。右五主。合二十四年。而禪于隋。</li></ul>
○隋文帝堅。(楊姓。弘農人。受後周禪。火德。是年滅後梁與陳。天下歸一。都長安。起辛丑終戊寅。開皇二十。仁壽四。在位廿四。)煬帝。(大業十二。)恭帝。(義寧一。)越王。(皇泰一。)右四主。合三十八年。而禪于唐。
○唐高祖淵。(李姓。受隋禪。土德。都長安。起戊寅終丙寅。武德九。在位九。)太宗。(貞觀二十三。)高宗。(永徽六。顯慶七。龍朔三。麟德二。乾封二。總章二。威亨四。上元二。儀鳳三。調露一。永隆一。開耀一。在位三十四。)則天后曌。(高宗后。武氏。在位三十一年。光宅又云嗣聖。又云文明一。垂拱四。永昌一。天授二。又云載初。長壽二。又云如意。延載一。天冊萬歲一。又云證聖萬歲。通天一。又云萬歲登封。神功一。聖曆二。久視一。長安四。又云大足。)中宗。(在位五年。神龍二。景龍三。)睿宗。(在位二年。景雲二。先天一。重茂矯立殤帝。)玄宗。(在位四十三年。開元二十九。天寶十四年時。安祿山發兵及范陽。)肅宗。(在位十年至德二。乾元二。元年祿山陷京師。僭稱雄武皇帝。國號燕。改元聖武二年。安慶緒弒父祿山。襲偽位開元天威。史思明稱燕王。誘慶緒殺後稱應天皇帝。又史朝義殺思明偽位。又段于障據綿州反稱梁王。)代宗。(慶德二。永泰二。大曆十四。在位十七年。)德宗。(在位二十六年。建中四。典元一。貞元二十一。建中三年。朱滔稱大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侯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四年李希烈反僭帝位國號楚改元武成。又朱泚犯奉天。稱大秦皇帝。國號秦。)順宗。(永貞一。)憲宗。(元和十五。)穆宗。(長慶四。)敬宗。(寶曆二。)文宗。(大化九。開成五。在位十四。)武宗。(在位六年。會昌六。五年惡僧尼。耗蠹天下。少留寺。僧不過三十人。餘皆歸俗。田產入官。材以葺公廨驛舍。銅像鑄錢也。)宣宗。(大中十三。)懿宗。(威通十四。)僖宗。(在位十五。乾符六。廣明一。中和四。光啟三。文德一。)昭宗。(在位十六。龍紀一。大順一一。景福二。乾寧四。光化三。天復三。天祐一)照宣帝。(不改元。只稱天祐。)
右唐竝殤帝。(睿宗之次。)共二十二主。合百八十九年禪于梁。(起戊寅終丙寅)
○五代。(又云五代橫。唐代末有異代五。合為唐代。)
○梁(太祖朱姓。受唐禪都汴。後遷洛統。開平四。乾化二。起丁卯終癸未。在位六。)庶人友珪。(太祖第二子。殺父代立。改元鳳曆。未幾末帝即位。貶為庶人。即乾化三年。)末帝瑱。(乾化第三年即位不改元又一年。真明六。龍德三。在位十一年。)
右三主。合十七年。而唐莊宗滅之。
○唐莊宗。(本姓朱耶。起癸未終乙未。同光三。)明宗。(在位八。天成四。長興四。)閔帝。(改元應順。未幾。潞王從珂。廢帝。改元清泰。)廢帝從珂。(清泰二。)
右四主。合十三年。晉高祖滅之。
○晉高祖。(石姓。金德。都汴。大福七。起丙申終丙午。在位七。)出帝。(在位四。稱天福一。開運三。)右二主。合十一年。出帝北遷。而漢起于晉陽。
○漢高祖暠。(劉姓。火德。都汴。起丁未終庚戌。在位二。初即位不改元。稱晉。高祖十二年。次年改乾祐。稱天福一。乾祐一。)隱帝。(不改元。仍稱乾祐。乾祐二。)
右二主。合四年。而歸于周。
○周太祖威。(郭姓。受漢禪。木德。都汴。在位四。起辛亥終己未。廣順三。顯德一。)世宗。(顯德五。)恭帝。(即位百餘日。遜位于皇宋。)右三主。合九年。天下歸宋。
○五代僭偽十國。(五代間。僭者有十國。稱王。)
<ul><li>▲蜀王建。</li><li>▲吳楊行密。</li><li>▲閩王審知。</li><li>▲吳越錢鋹。</li><li>▲楚馬殷。</li><li>▲南漢劉隱。</li><li>▲南平高季興。</li><li>▲後蜀孟知祥。</li><li>▲南唐李旻。</li><li>▲北漢劉旻。</li></ul>
○皇宋。(亦云大宋)太祖皇帝。(建隆三。建德五。開寶八。起庚申終乙亥。通十六年。)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太平興國八。雍熙四。端拱二。淳化五。至道二。)真宗。(在位十五年。咸平六。景德四。大中祥符九。大僖五。乾興一。)仁宗。(天聖九。明道二。景祐四。寶元二。康定一。慶曆八。皇祐五。至和二。嘉祐八。通四十一年。)神宗。(在位十八年。熙寧二元豐八。)哲宗。(在位十五年。元祐八。紹聖四。元符三。)徽宗。(在位二十五年。建中靖國一。崇寧五。大觀四。政和八。重和改宣和七。)欽宗。(靖康一。)高宗。(在位二十六年。建炎四。紹興二十六。)孝宗。(在位二十七年。隆興二。乾道九。淳熙十六。)光宗。(紹熙五年。)寧宗。(在位三十年。慶元六。嘉泰四。開僖三。嘉定十七。)今上皇帝。(寶慶三。紹定六。端平三。嘉熙□。已上私云。自上三皇。至今嘉熙。互見圖略抄也。今上皇帝者。理宗王也。嘉熙四淳祐十二。寶祐六。開慶一。景定五。通四十年。)幼帝。(德祐一。)
右十四主。合二百六十二年國滅。
『此下末弟追加。依和漢合圖。(【考】此下以下』中良山原著無元和年中後人所加)
○大元端宗。(在位十九年。)成宗。(貞元二。大德十。通十二。)武宗。(至天四。)仁宗。(皇慶二。延祐七。通九年。)英宗。(至治三。)泰宗。(泰定四。天曆二。至順三。)順帝。(先統二。至元六。至正四。通十二年。)
右七主。合九十一年而終。
○大明太祖。(洪武三十五。)太宗。(永樂二十二。)昭帝。(洪熙一。)宣宗。(宣德十年。)英宗。(正統十四。)景帝。(景泰七。)英宗。(上皇復位。天順八。)憲宗。(成化二十三。)孝宗。(弘治十八。)武宗。(正德十六。)今上皇帝。(喜靖四十五。隆慶六。萬曆四十三。私云萬曆四十三。當日本元和元年。』)日本國者(日本事)天神七代。地神五代。次人王也。其中書記云。昔天地開闢之初。天地之中。(中者擅本)有一物。狀如葦牙。便化為神。號之為國常立尊。次國狹槌尊。次豐斟渟尊。(皆男神也)三代器界未成滿。但空中有物。(如萆貝)是世始也。(此義順俱舍)其後泥土煑尊(男。)沙土煮尊。(女。)大戶道尊。(男。)大苫邊尊。(女。)面足尊。(男。)惶根尊。(女。)六代三代。始雖有男女形。無其儀式。亦不知御隱處也。伊弉諾尊。(男。)伊弉冊尊。(女。)此二神。天浮階上。相語言。是下豈無國哉。天御鉾指下搜。有其鉾中物。(物者口傳)鉾志多多利潮凝堅。成嵨成國成山川草木即陰。二神此地界下居成陰陽。如是成大八島國。世中豈無主哉。生一女三男。所謂日神。月神。比留子。素盞烏尊是也。其後淡路國宮作。露霜久送。地神五代始。天照太神。日神是也。今伊勢大神宮御坐。此即我朝根源也。故世中所有眾生。皆此御末。此大八島。美豆穗國。高山末短山伊惠利。雨御影日御影成出天增人等。我皇孫御子國知食。
○神武天皇。(元年辛酉治七十九年。)綏靖。(元年庚辰治三十三年。)安寧。(癸丑三十八年。)懿德。(辛卯治三十四年。)孝昭。(丙寅八十三年。)孝安。(己丑百二十年。)孝靈。(辛未七十六年。)孝元。(丁亥五十七年。)開化。(甲申六十年。)崇神。(甲申六十八年。)垂仁。(壬辰五十九年。)景行。(辛未六十年。)成務。(辛未六十一年。)仲哀。(壬申九年。)神功皇后。(辛巳六十九年。)應神。(庚寅四十一年。)仁德。(癸酉八十七年。)履中。(庚子六年。)反正。(丙午六年。)允恭。(壬子四十二年。)安康。(甲午三年。)雄略。(丁酉二十三年。)清寧。(庚申五年。)顯宗。(乙丑三年。)仁賢。(戊辰十一年。)武烈。(己卯八年。)繼體。(丁亥十七年。)安閑。(甲寅二年。)宣化。(丙辰四十年。)欽明。(庚申三十二年。)敏達。(壬辰十四年。)用明。(丙午二年。)崇峻。(戊申五年。)推古。(癸丑三十六年。)舒明。(己丑十三年。)皇極。(壬寅三年)孝德。(乙巳十年。)齊明。(乙卯七年。)天智。(壬戌十年。)天武。(壬申十五年。)持統。(丁亥十年。)文武。(丁酉十一年。)元明。(戊申七年。)元正。(乙卯十年)聖武。(甲子二十五年。)孝謙。(己丑十年。)大炊。(己亥六年。)稱德。(乙巳五年。)光仁。(庚戌十一年。)桓武。(壬戌二十四年。)平城(丙戌四年。)嵯峨(庚寅十四年。)淳和。(甲辰十年。)仁明。(甲寅十七年。)文德。(辛未八年。)清和。(己卯十八年。)陽成。(丁酉八年。)光孝。(乙巳三年。)宇多。(戊申十年。)醍醐。(戊午三十三年。)朱雀。(辛卯十六年。)村上。(丁未二十一年。)冷泉院。(戊辰一年。)圓融院。(庚午十五年。)花山院。(乙酉二年。)一條院。(丁亥二十八年。)三條院。(壬子五年。)後一條院。(丁巳廿年。)後朱雀院。(丁丑十一年。)後冷泉院。(丙戌三十三年。)後三條院。(己酉三年。)白河院。(癸丑十三年。)堀川院。(丁卯二十一年)鳥羽院。(戊子十五年。)讚岐院。(甲辰十六年。)近衛院。(庚申十四年。)後白河院。(丙子二年。)二條院。(己卯六年。)六條。(丙戌十年。)高倉院。(己丑十二年。)安德。(辛丑二年。)廣瀨。(甲辰十四年。)土御門院。(己未十一年。)順德院。(庚午十一。)新院。(辛未十年。)後堀河院。(辛巳十年。)四條院。(壬辰十年。)一院。(壬寅三年。)新院。(丙午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