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注
○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达三境。三界轮回时易明了。相应心所有五十一。善恶临时各分别。性界受三者恒转变。根本随烦恼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最为先。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玄奘大师说:六识的要义不过是一念之间。清醒时的心识看似无力,无法像前五识那样与境相直接对应。然而第六识包含五种形态:一禅定中的独头意识,二散乱时的独头意识,三梦境中的独头意识,四清醒时的明了意识,五错乱时的混乱意识。意识又具备五种生起条件:一感官根基,二外境所缘,三注意发动,四根本依止,五种子潜因。前五识依五缘而生,本于现量、比量、非量三量,善性、恶性、无记三性,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无业不感。将五十一种心所法统摄殆尽,外在五根所感知的,全都汇归第六意识。意识所分别的尚未止息,而末那识所执取的、阿赖耶识所蕴藏的,又向第六意识投射,重复生起分别。于是心中犹如辘轳转动,循环不息,更何况相续不断,怎能刹那清净?因此由三性造就三受:善业感乐报,恶业感苦报,无记业感不苦不乐报。牵引业与圆满业,都以第六识为根本。除非入无想定与灭尽定,或处于熟睡昏迷,意识暂时不起,但识根始终存在。必须初证圣位,彻证人法二空,登极喜地;由此持净戒达离垢地,修胜定至发光地,生妙慧到焰慧地,世间难夺至难胜地;安住缘起智证现前地,超越二乘功用达远行地。此时初地俱生的我执彻底破除,原本三量分别的心识,反而转为妙观察智。寻觅三受业报,了不可得,岂非修行者的大自在境界?究竟如何才是圆明观察?若执着观法对治,仍是法执;若强求一念不生,犹堕意根揣测。种种见解搜寻意根,恰似野渡横舟秋波碧,棹入芦花雪映明。
三种性质三种量度通达三种境界
三性三量易于理解,而三境需细加推究。境与性的关系,譬如功德净水、随身宫殿,岂非性所造作?性境有两种:一是根尘实定的果报色,由八识共业妄念所造;二是圣智依根本智缘真如,亦属此境,即所谓凡圣同居之土。
带质境分两类:质即主体,外境之质如茶水相依,茶依水为主。带谓此境本无实体,由他处连带显现,属外尘染着。若带至自身,则全身造作不息,如为一枚铜钱,驱使百千奔波,凡身所染著之境,皆名带质。故带质连通情识根本,成众生执碍之处。
其一似带质境,指第六识能将前尘影现于心,清晰分明,然此假相由第六识见分所生,非真实境,故称“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所谓“一头生”,谓六识本体原自清净无物,因妄见生起相分,似有带质境于内显现。
其二真带质境,专指第七识。因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遂于五根门头运现诸境,如贪色则现贪色之境与第六识相对,此非虚似,故云“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两头生”非仅两念并起,亦非七识八识同时显现,乃念念着色,内外相应,有始有终,经传送识而作用周遍,故称两头生。
独影境有二:一者无质独影,如第六识缘空花兔角及过去未来所变相分;二者有质独影,即第六识依托五根种现起相分,然不得亲证,仅与见分同种而生,亦名独影。
此言六识通三境:五识所缘未经意识分别时,得境自相,是为性境;缘心及心所,乃带质境;缘无体法,即独影境。境为所缘,识为能缘,各具其体。性境以不假名言造作为体,能缘者除末那识外,余六识皆以自心心所为体;独影境以第六识见分所变假相分为体,能缘即自心心所;带质境以所变中间假相分为体,能缘者唯六七二识心心所。
故偈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明此三境,则尘消觉净,不著境、不著质、不著影,方显微尘刹海唯心所现,遍界花开白玉莲。
三界轮回时容易知晓
既然分辨不清,就会被染成善恶两种性质,将来必定遭受苦乐两种果报。即使糊涂无知,也逃不出这三界的牢笼。
决定三界的因,是迷惑妄想产生了虚空,依虚空建立了世界,妄想凝结成了国土,知觉显现便有了众生。如果现量已经空寂,比量和非量不生起,那么三界之心就灭尽了,这就叫作涅槃。由此可知,三界并不能束缚我,是我自己造出了三界,又能怎么办呢?
善被善业束缚,不得自在;恶被恶业控制,不得自在。即便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寿命终了时仍会被劫数蒙骗。为何不粉碎虚空,让前后际断,冲破天外去呢?
与心相应的五十一种心所
心本空寂,原本无处所。只因觉性未能澄明,从三量三性中显现出五十一心所法。其中包含遍行五法、别境五法、善十一法、根本烦恼六法、随烦恼二十法、不定四法。其余诸识不能完全具备这些,唯独意识在根尘分别时,便生出诸多分别之念,这就是别境。那些遍及九地一切境界、一切时中的心念活动,称为遍行。若起善分别,必不出十一种善法;若起恶分别,也必不离二十六种恶法。即便是善中杂恶、恶中含善,或愚迷无知,或灵明觉照,都离不开四种不定法。这一切总在三性三量中发起,也总在一念不觉时含藏。所以见宫女捧足便知其失神通,闻钏声入耳便知其破戒,当下便知其后果,根本便摄其枝末。因此意根未悟时,岂可轻易动念?先佛有言: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正是此意。
根本烦恼六种,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此六种是二种我法执的根本,断人慧命以此为最。不定四法是指悔、眠、寻、伺。所谓不定,譬如作恶之人悔改向善;睡眠时心识昏昧,这些非善非恶,故称不定。寻指生起善心时反复思量,粗浅的思维称为寻,深入的思考称为伺。如赞叹菩萨,先粗寻后细伺,才能得妙语;又如奸诈诉讼之人,也是由寻入伺才能成其计谋。此二法或善或恶,皆属不定。
善恶到时自然分明。
既然心中存有业力的种子,遇到合适的因缘便会自然显现。常常见到善良之人,其心念、言语、目光皆是善的,种种行为都充满善意;而恶人则心、语、视三者皆不善。这些善恶现象,都是随个人自身的业力而相应显现的。倘若是有智慧的主人,既不执着于功德天女的福报,也不受黑暗女(指烦恼)的侵扰,两者皆能超脱。
性界感受三者常转变
感受虽有三种,实则分为五类: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逼迫或愉悦身体称为苦乐,逼迫或愉悦心识称为忧喜。当忧喜苦乐都不生起时,称为舍受。
在第六识中,或因恶业之力,恒常流转于欲界招感苦受;或因善业之力,恒常流转于色界无色界招感乐受。然而肉身受苦固然是苦,即便是享乐的天人,终究会显现五衰之相,岂能算作真乐?心中忧虑固然是忧,即便是福报耗尽的梵辅天众,也会骤然生起烦恼,岂能算作真喜?
更何况众生升沉流转之速,犹如芥子纳须弥,虚空藏微尘,无不是我等舍命之处。即使累积的尸骨高过须弥山,仍未穷尽这轮回之数。唯有念念生灭不离究竟寂灭,无论世间出世间法,全体皆是涅槃,或许才能不被境界所转,如同舟行而岸不移。
心所法与信等总相关联
根指的是根本烦恼。随指的是随烦恼。信指的是十一种心所中的信。等指的是遍行、别境、不定等其他心所。总相连接的意思是,虽然身体所受的果报各不相同,难免要改变形态和相貌,但这业识在五十一种心所中,至今未曾改变。或是善的,则善法仍然显现;或是恶的,则恶法仍然显现。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不知不觉中便堕入魔网之中。
行动说话最为殊胜
论典中说:外在的身语表现,源自内心的思虑。就像深渊中的鱼,鼓动水波自然涌起。此识有三种思:一是审虑思,二是决定思,三是动发胜思。其他识所不具备,因此最为殊胜。然而,发出语言若离开舌头则无法发出,而舌头本身又不能自发声性。究竟从何处生起呢?因此,通过识可以了知本性,通过声音可以悟道。犹如空潭中的月影,伸手捞取才知虚实。
因缘积聚招引业力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