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量論略解
法尊法師譯「釋量論」序
佛家逻辑学从弥勒、无著等菩萨开创瑜伽行派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专门学问。它与佛教义理学并列,相互配合促进,分析越来越精细。这个体系大约形成于公元四五世纪之交,此前中国并没有这类学问。
世亲菩萨继承前人学问,撰写了《论轨》《论式》;西藏传译的《解释道理论》和汉地翻译的《如实论·反质难品》,都标明是世亲所作。这些与元魏时期译出、传为龙树菩萨所著的《方便心论》(公元472年译出),同属早期因明著作。虽然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但内容还不够丰富。在当时各学派激烈辩论、不同思想相互较量的环境下,还难以应对各种问题,做到恰到好处。
直到陈那菩萨出现,他修正了原有体系的不足,创作了八部重要论著,特别提出"量"(认知方法)作为理论核心。他的《集量论》汇总各家学说,批驳错误观点,显扬正确见解;《理门论》则详细阐明立论破论的方法,弘扬真理:精妙的言论层出不穷,深刻的义理连绵不断,佛家因明学由此真正确立,确实是划时代的杰出著作。
玄奘法师翻译了《理门论》,并辅以天主的《入正理论》,其门下弟子又进一步阐述发挥,使因明学成为专门学科。义净三藏也曾翻译《集量论》,可惜译本很快失传,后世未能流传下来。
陈那菩萨有两位主要弟子:护法传承唯识宗,自在军传承因明学。法称论师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庭,刚过十五岁就已精通外道学说,但对传承教法不满,转而寻求真理,毅然皈依佛门舍弃原姓。他前往中印度求学,礼拜护法为师受具足戒,具足修行德相。后又跟随自在军学习《集量论》,初闻教法便达到与师父相当的见解,再次研读时已能领会陈那菩萨的本意,第三次钻研论典时智慧更超越了前辈。于是遵从师嘱深入思考著书立说,辩才无碍如流水般顺畅,所著七部论典被世人传颂,其中《释量论》尤为珍贵。该论共四品一千四百五十四颂半,仅"成量品"就占二百八十五颂半。通过阐释"成量"真义而将佛陀尊为究竟真理的体现,旨在以"量"统摄释迦牟尼全部教法,扫除玄谈纷争,开辟实证途径。借由现量与比量探求真理,将言语思维融会贯通,其学说精妙令人叹服。这确实是佛教思想发展史上的瑰宝。晚年他独取"为自比量品"自行注解,认为思维功能若能正确运用则义理自明,由此可通达智慧诞生新知。数百年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正是沿着"概念本性研究"这条深度探索的道路前进。佛陀之后,唯法称能与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等大师并列,合称六庄严,成为印度显教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然而他智慧超群远迈时流,曲高和寡知音难觅。论著完成后遭受当时讥讽,他作诗明志抚卷长叹——智者难遇知音,千古同此感慨。
法称论师的学说,在汉地原本没有流传,直到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才逐渐翻译传播。《丹珠尔》中收录的印度后期注解著作,约有四百卷之多。其中释文、阐义、明教三大流派,都有专门的典籍。后来宗喀巴大师的两位主要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都精通因明学问,他们分别主持释文与阐义两派。两位大师都有相关著述。后世特别推崇僧成大师的注解,因其深入浅出,义理明晰完备,被奉为研习此学问的准则,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诵读研习,未曾中断。
法尊法师早年就向往佛法,立志效法古德,前往西藏求法,深入探究佛法奥义。他的翻译成果丰硕,近代少有人及。弘扬佛法的志愿,到老年更加坚定。欣见佛法教育重新兴盛,又值国家现代化建设展现希望,因而挥笔传译这门濒临失传的学问。他宏大的愿力和卓越的修行,确实足以继承古德并激励后人。这部译作完成,共二十余万字,是佛典中的重大著作。
笔者想到,法称的学问总结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精华,却如同阳春白雪般,在汉地成为绝响,只能空怀景仰。法师此译,弥补了三藏经典的缺失,满足了学佛者的渴求,既可依之诵习,又能作为研究依据,这门学问得以彰显,实在有赖于此。称此为承前启后的作品,谁说不合适呢?
辛酉年冬天,我恰在外地工作,适逢法师化缘已尽,骤然往生兜率天。佛教界同仁计划将其遗著出版流通,嘱我作序。像我这样愚钝之人,怎足以阐述妙论的精微,赞叹法师的功德伟业?只能简略叙述源流,以表达敬仰之情。至于文辞的优美流畅,义理的宏大丰富,法师的译著俱在,读者开卷便知,无需浅学之人赘言。谨以此作序。
今天是辛酉年佛陀成道纪念日,后学郭元兴恭谨写下这篇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