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量論略解
序
《释量论》是公元七世纪印度逻辑学家法称大师所写的一部关于认知理论的著作。按照藏传佛教的记载,法称大师共写过七部讨论认知理论的著作。他继承了逻辑学大师陈那菩萨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法称论师所著的七部关于量理的论典,通常被称为“因明七论”。包括:一、《释量论》;二、《定量论》;三、《正理滴论》;四、《因滴论》;五、《观相属论》;六、《成他相续论》;七、《诤正理论》。
其中前三部是主体,好比人的身体,主要解释陈那《集量论》的六大核心要义。后四部则侧重阐发《集量论》中的部分深意:比如《因滴论》重点剖析推理中“因”的实质;《观相属论》着重探讨推理过程中各概念间的关联、结合方式及常见错误;《成他相续论》通过论证他人心识活动来成立唯识理论;《诤正理论》则重点阐释为他比量的内涵。
这七部释论被合称为“七部量理著作”。后世还有天慧等论师为此撰写了若干注疏,至今仍完整保存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的论藏部分中。
《释量论》是七部释论中最详尽的根本论典。十四世纪时,宗喀巴大师在西藏创立格鲁派佛教僧侣教育体系后,以拉萨格鲁派(俗称黄教)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为核心的显教寺院,都将《释量论》列为必修课程。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们,如贾曹·达玛仁钦(也称“盛宝”)、克主·格蕾贝桑(也称“善贤”)、根敦珠巴(也称“僧成”)等,都曾为《释量论》撰写注解。他们认为这部论典是研究佛法相状、确立正确见解的必读著作,其中阐明了进行逻辑推理以及判断辩论是否合理所必须遵循的思维法则。
《释量论》原本是对陈那大师《集量论》的注释。作者将《集量论》的六个核心部分(实为六品:现量品、为自比量品、为他比量品、观喻似喻品、观遮诠品、观过类品)精炼归纳为四品,即:为自比量品(自义比量)、成立量士夫品(成量)、现量品、为他比量品(他义比量)。
法称在《为自比量品》中亲自作了注解。他认为,要分辨道理的是非,必须依靠比量智,这样才能消除错误的认知,最终获得明辨是非的智慧。而比量智必须依靠正确的理由(因),才能对所要理解的内容得到正确的认识。
他开篇就用一首偈颂概括了正确理由的特征、种类和依据:“宗法由彼因所遍,具此正因有三种,无则不生唯限此,似因则与此相违。”这包括了正确理由的三种类型,以及不符合三相的错误理由。
法称理论的核心,是指出理由与命题中的主体和属性之间必须具有普遍的关联关系。而具备这种普遍关系的,只有三种情况:果因、自性因和不可得因。这种普遍关系,实际上是基于客观的因果关系和自性关系,从而建立对事理的肯定或否定判断。这是立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也就是因必须具足的“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
法称又将这三相简要归纳为:宗法、随遍和反遍。基于这一框架,他认为没有必要另外设立“喻支”来说明。而检查理由是否正确,只需通过四种情况来分析就够了:同品有异品有、同品有异品无、同品无异品有、同品无异品无。这替代了传统的“九句因”理论。
这些观点在陈那的《集量论》中有的尚未明说,有的说得不够透彻。法称的注解不仅有批评意味,更有独到见解,绝不只是解释原文而已。
在《成立量士夫品》中,法称引用《集量论》的偈颂说:“向成为真理标准、利益众生、示现正道、圆满觉悟、救护众生的佛陀致敬,他因悲悯陷入错误观念的众生,而如实地宣说成就真理之道的原理。” 前两句偈颂包含了五层含义:成为真理标准、利益众生、示现、圆满觉悟、救护者。其中“成为真理标准”是所要论证的核心,其余四点是论证的具体方向。 顺着偈颂次序解读,是从流转的角度说明修证过程;倒过来解读,则是从还灭的角度逆向推演。为什么要从这两个角度论述呢?一方面是为了说明,成为“量士夫”(即彻知真理的觉悟者)的佛陀,是依照一定方法逐步修习而成的,驳斥了认为“一切智慧无因而生”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通过果位上自利利他圆满的表现,推知必然有因而生的一切智慧——这是从流转角度论述的理由。 而从还灭角度论证,是为了说明:以大悲心为成立“量士夫”的根本,可以推知必须以菩提心及修行实践证得无我智慧,并持续修习利他行为,这才是成佛的关键。同时也表明,必须实际修持布施等六度修行。 总之,流转门的论述,是为了让人明白佛陀是依何种修行道路而成就的;还灭门的论述,则是为了说明必须从最初认四谛真理入手,才能逐步证得圆满功德。像这样从因位圆满到果位圆满——也就是自利利他都圆满的人,才能成为究竟的真理实证者佛陀,才是真正的“量士夫”。 法称反复论证这一点,最终是为了确立前世后世、业力相续的轮回观念,这正是《释量论》所要论证的核心主旨。在这一品中,他还针对印度顺世派等否定业果、否定因果相续的观点,运用大量逻辑论证加以破斥,从而确立佛陀作为真理证悟者的绝对地位。
在《现量品》这一章中讲到:真正的认知必须是新鲜产生的、不虚假的。因为我们能认识的事物只有两种——具体个别的自相和抽象普遍的共相,所以真正的认知方式也只有两种:现量和比量。现量就是直接感知的认识,比量就是通过推理得到的认识。以具体事物为对象的认知一定是现量,以抽象概念为对象的认知一定是比量。只有既摆脱了概念分别、又没有错觉的智慧,才能称作现量。这又分为四种:感官直接认知、意识直接认知、自我觉察认知和禅定修行中的直觉认知。
在「为他说理论证品」中,主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论证格式必须满足哪些条件,以及错误的论点、理由和例子会犯哪些过失。简单来说,「为自己推理品」讲的是具备三个特征的正确理由,从而让人理解所要证明的真理;而「为他说理论证品」重点要说明的,是如何用语言组织论证,通过完整的论证形式,让人们正确理解如何建立正确的观点和破除错误的见解。
在藏文典籍中,关于《释量论》还有不少重要著作。比如法称亲自为《释量论》第一品所作的注解,天慧大师对后三品的解说,以及西藏学者们的诸多注释,都应该全部翻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追本溯源,看清这部经典的全貌。在此基础上开展逻辑学的比较研究,实在是佛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书译者法尊法师,倾尽一生心力投身于汉藏佛典的翻译事业。即便在晚年体衰多病之时,仍能初步完成《释量论》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这种为佛教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学习。在法师翻译此论期间,我正负责《藏汉大词典》因明部分的编译工作,每当遇到术语界定错综复杂之处,常盼望能有机会向他请教。未曾想到,在我前去参加大会的前夕,法师突然圆寂,未能再见最后一面。承蒙佛教界同仁嘱托为本书作序。以我的浅薄学识,实在不敢当。仅就个人所见,略述本书概要,作为读者研习的指引,以此表达对尊公译者的悼念之情。
一九八一年一月 杨化群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