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講記
教乘所攝
欲釋論文,先明本論教乘所攝。釋尊證覺,初對小乘初機,轉四諦法輪;次對大乘上根菩薩,說「般若」轉無相法輪;次對一類較鈍之機,說「解深密」等經轉善辯法輪。此論於三轉法輪中,是第二轉無相法輪所攝。佛滅度後,佛法之弘揚,初期為阿難、迦葉、優波離結集小乘三藏;次馬鳴、龍樹、提婆弘大乘般若之教,多說空義;次無着菩薩,弘揚唯識近於有宗。在佛法流傳之三期中,此論是第二期龍樹之教所攝。又印度當時佛法之部別,略分為四:一、薩婆多部,依「俱舍」、「婆沙」,稱為有宗。二、較有宗稍進步之經部。此二部屬小乘。於大乘中,亦分為二:一為唯識宗,說離識之外境無,內心實有,立三性三無性,謂遍計無自性,依他、圓成有自性。二為空宗,亦曰中觀宗,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此論於四部中,是最後中觀宗所攝。學龍樹教之弟子,見解又稍有出入。龍樹第一大弟子提婆,後人尊之同於龍樹,其見與龍樹無異。次佛護論師出,廣釋龍樹密意。又其後有清辨論師,著「掌珍論」、「般若燈論」,評佛護之失,中觀遂成二派。再後月稱論師出,復評清辨之失,而申佛護之論。於此二派之外,復有靜命論師,調和中觀、唯識,而取折衷之見,謂世俗諦無外境有內心,勝義諦內心亦無自性。月稱論師一派稱為「應成派」,餘二派合稱「自續派」;清辨稱「順經部行」,靜命稱「順瑜伽行」。本論於中觀三派中,為「應成派」之要籍。
要讲解这部论典的内容,先要说明它属于哪个教法体系。释迦牟尼佛证悟后,最初为根基较浅的弟子宣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这是第一转法轮;接着为具足大乘根器的菩萨们开示《般若经》,阐明万法皆空的道理,这是第二转无相法轮;后来为某些理解力稍弱的众生讲解《解深密经》等经典,这是第三转善辩法轮。这部论典属于第二转无相法轮的教法体系。
佛陀涅槃后,佛法弘传分为三个时期:最初由阿难、迦叶、优波离等尊者结集小乘三藏;随后马鸣、龙树、提婆等菩萨弘扬大乘般若教法,多阐释空性道理;后来无著菩萨弘扬唯识学说,偏向"有"的立场。这部论典属于第二时期龙树菩萨的教法体系。
当时印度佛教主要分为四大流派:一是说一切有部,依据《俱舍论》、《大毗婆沙论》立说,被称为"有宗";二是比有宗稍进步的经量部。这两派都属于小乘。大乘内部又分两派:一是唯识宗,主张外在境界不存在,唯有内心真实存在,建立三性三无性理论,认为遍计所执性没有自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具有自性;二是空宗,也称中观宗,主张一切法都没有独立实在的自性。这部论典属于四大流派中最后的中观宗。
学习龙树教法的弟子们,见解也稍有差异。龙树的首席弟子提婆,后人尊崇他与龙树齐名,见解与龙树完全一致。后来佛护论师出现,广泛阐释龙树的深意。其后清辨论师著《掌珍论》、《般若灯论》,批评佛护的过失,中观宗由此分成两派。再后来月称论师出现,又指出清辨的过失,重新申明佛护的论点。在这两派之外,还有静命论师调和折衷中观与唯识,主张在世俗层面外在境界不存在而内心存在,在胜义层面内心也没有独立自性。月称论师这一派称为"应成派",其他两派合称"自续派";清辨被称为"顺经部行",静命被称为"顺瑜伽行"。这部论典在中观三派中,属于"应成派"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