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相法師法性偈
將解此偈。大分為五。初總相法體二。初標擧大位。
法性圓融無二相。
法乃事法界。性謂理法界。圓無際涯。竪窮則三世無間斷時。橫徧則十方無空缺處。融通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冥合一相。此為宗本總相法體。 二開合釋成二。初別開收揀。顯動靜不一。
(從一心生萬法。則無不皆從法界流)於中二。初明泯相門全揀
諸法不動本來寂。 無名無相絕一切。
開總成別。攝事歸理。唯是全揀。生佛之名。染淨之相。蕭然空寂。泯絕無寄也。
證智所知非餘境。
一亘青空。文殊智體。證者唯證。非因者之境也。牧牛子曰。非但全揀門極致。證智所知。全收門極致。亦證智所知。盖言揀言收。為門不同。而極致乃擧一專合。證者。何但證一門之偏也。文殊智體。普賢行用。融合。則毘盧遮那全身。為二門之極致也。自初法性句。終至理事冥然句。中間轍跡。無非智行兩全。收揀交徹。四法界無障礙之不思議。則此謂總相法體。法性大位之言。實非妄也。 二顯緣起門全收二。初理事無礙。
真性甚深極微妙。 不守自性隨緣成。
依理成事。理隨事變。為事事無礙之所由。 二事事無礙。(先明其因。此顯其宗)於中四。初處無礙。(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一中一切多中一。
有力無力相入義。一多相容不同門。
一即一切多即一。
有體無體相即義。諸法相即自在門。此上二句。約一事多事互相入。即以顯無礙。
一微塵中含十方。
約大事小事互相入。即顯無礙。廣狹自在無礙門。
一切塵中亦如是。
擧一例諸。約一切塵塵同時互相入。即以顯無礙。如海滴滴。具含十德。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時無礙(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無量遠劫即一念。 一念即是無量劫。
念劫無礙。
九世十世互相即。
三世各具三世。九世也。現在一念為第十世也。圓融十世。皆具一念中。故互相即。
仍不雜亂隔別成。
行布門十世宛然。故隔別成。十世隔法異成門。 三因果無礙。
初發心時便正覺。
發心畢竟。竟無二致。始終一貫。 四染淨無礙。
生死涅槃常共和。
真妄交徹。凡聖無二。緣起大用。一周於此。千波競起。普賢行海。則此謂全收門極致也。 二會上收揀。顯動靜不二。會萬法歸一心。則無不還歸此法界。於中二。初正明一味。
理事冥然無分別。
總相法體。末後圓成。蓋法性無二相。從本起末之大位。理事無分別。攝末歸本之大位。言雖前後。融會一味。則法乃同時也。以義相之宗眼。華嚴無障礙。法華之一佛乘。祖演於此偈。遂使未學。開示於眼目。悟入於骨髓。圓證法界。雖看盡三藏。究竟所得。不過如是。叢林終不掛懷。傷哉孤負。 二境超權小。
十佛普賢大人境。
法界大位。冲深包博。總該萬有。周徧含容。百千世界。頭頭物物。元我一心顯量。握土成金。攬草成藥。觸境逢緣。任運合道。日用運為。無非佛事。擲大千於方外。納須彌於芥中。吾輩之常分。非假於神術。此不思議大解脫。非大人受用之家事乎。請着高眼。右祖述法性。 上來總相法體竟。 二教主開化二。初示見道法。
能仁海印三昧中。 飜出如意不思議。
依定說教也。釋迦。此云寂默。即照而寂。收化歸證。自利之體也。牟尼。此云能仁。即寂而照。從證起化。利他之用也。則既在化門。他受用報身。故獨擧能仁也。華嚴專依海印三昧。說於一味法界。融通無礙法性之理。令諸眾生。得見自己法身。故云飜出如意。見道之法也(釋迦。此云能仁。非寂默。牟尼。此云寂默。非能仁也。科註主誤解故。今証正之。)二示行證法。
雨寶益生滿虛空。
化徧十方也。雨寶。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無盡之寶。普雨於微塵剎土。令諸眾生。得修行證真之益也。右能開示法性。 三所化機益二。初總列解行證。
眾生隨器得利益。 是故行者還本際。
三聚五性。隨量飲海。各得其飽也。得利益。見道也。行者。修道也。還本際。證果也。 二反勸息妄行。
叵息妄想必不得。
謂揀邪絕益。而反勸行得也。右所悟入法性。 四牒結上義。(從來道結。重明悟修證)於中三。初結上所被機益。別明見道。
無緣善巧捉如意。 歸家隨分得資糧。
無緣。謂無愛憎之緣。善巧。謂契理合機平等之說。捉如意。謂見道。得資糧。謂資糧位。文雖前却。若以回文順意。則得資糧捉如意。牒上能化飜出如意不思議之文。結成所化得益之義。以明見道位。則應於本教中信解分也。 【闕】
以陀羅尼無盡寶。 莊嚴法界實寶殿。
【闕】
三結上總相法體。別明圓證
窮坐實際中道床。
窮。謂究竟五位。則斷行智證及位究竟也。坐。謂入證義。實際中道床。謂圓融無礙一味法界。牒前總相法體之位。結成究竟圓證還本際之義。則應於本教中成德分也。此乃事智成佛。拔亂反正。太平。正是將軍力。則如來出現之本意。能事之手段也 五拂新就本。
舊來不動名為佛。
不許將軍致太平。則義相祖師本分之家風也。右自己法性。如上所陳。雖是凡識。上所解。皆有典據。幸勿以人卑而謗之。虛己求宗則絕陳者。猶有一指之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