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法華本迹十不二門
註法華本迹十不二門(并)序
笃论这个道啊,三世诸佛提不起,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书载不尽,确实真实不虚。这并非方便假借名相来说法,泛论道的不一而已。像天地之道,覆盖承载万物却不偏私,孕育万物而不遗漏,不居功自傲,到了尧舜效法实行,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君王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秉承无为之化。等到周公孔子发扬其迹,以仁来转化不仁,这是本于仲尼之道。像老子以虚无为道,说道在天地之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上德不自以为德,而是效法自然为道。像庄子以无作为道,道不可言说,所以在《知北游》章中,知问无为说:怎样思考怎样考虑?才知道怎样安道,怎样得道?无为不回答。向南问狂屈,狂屈想说却忘了言辞。中宫问黄帝,黄帝回答说无思无虑才知道道,无处无从才安道,无路无道才得道。无为谓是妙体,无知是真道(所以不答)。狂屈返照遣言似是道(所以欲答而忘辞)。知与黄帝二人运用知识来解释道理,所以不接近真道。所以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效法不言的无为之道。像天竺六宗九十六种道,空见神通四韦陀道,哪里说得尽呢?这些道,言语近乎道理,却难辨惑智,三世生命根源不能穷尽,不明因果即生之情理何以述说,岂能出离生死?至于释氏之道,直指众生的心性而开显权实,离生死得道者,即生死得道者离生死涅槃二道,得道者这都是即权之道。有即生死涅槃称中道的,这是即实之道。至于即心非心,自己的宗派又何尝超越权实之道同一心性?心性非有为非无为也不离有无为,非自然非不自然也不离自然非自然,非有情非无情也不离有情无情,言语难以表达的或许近乎吧。于是签注说: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不可思议假,一毛孔中有百千诸佛国土,一微尘里含大千经卷,瓶藏马照芥纳须弥山,岂是有为无为自然所能说?哪是思虑所能及?所谓本迹十不二吧。道有消长,时有盛衰,何况此教曾遭破败岂无错谬?守旧者拘泥古本,蒙昧者怀疑别行,让我注释。我虽愧无能,幸参祖教多省阙疑,推辞不得就注解释之。犹如火炬燎天、捧波投海,怎能测其广深?呈露众贤,可待刊定。
时值宋朝三位圣祖的纪念日,咸平元年,太岁位于戊戌年,深冬初雪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