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羅剎所集經
那时,菩萨刚开始修行,因为怜悯世间众生,所以发心求道;他出家修行,实践忍耐的功夫;因为心念还不纯熟,所以修习禅定;为了断除愚痴无知,所以运用金刚般的智慧,舍弃调戏放逸;因为奉行真理,所以清除心中的污垢;为了行为正直,所以实践苦行;因为孝敬父母,所以心意坚定牢固,不违背自己的誓愿;因为远离欲望,所以听闻佛法充实自己,念念不忘报答恩情;为了寻求解脱,所以披上袈裟,应当止息妄念;因为住在山林间,所以不观察他人的行为;为了寻求真正的知己,所以明白自身被束缚的处境;因为言语诚实不欺,所以认清一切痛苦的根源,心中无所执着,却又不舍弃众生。
菩萨在实践智慧时,因为能够如实了知诸法实相,所以称为智慧。他们持续在修行中精进,并看到许多众生不能理解深奥的佛法真义,便长夜不懈地劝导激励,通过明晰的智慧进行分辨判断:哪些是深刻法义,哪些是浅显教法;怎样修持能使心地清净获益,哪些行为属于丑陋恶法;如何亲近真正的善知识。这样的智慧法门不会散乱,其境界无量无边,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损,就像锋利的刀剑能斩断一切障碍,智慧也是如此能够破除无明。
智慧能彰显最高真理,与光明共同存在;因众生心意被愚痴遮蔽,所以要用智慧打开他们的知见光明,让心性与真理相应;通过种种修行实践,使六根功能完整具足;因内心没有畏惧软弱,自然展现智慧的力量;为断除不善的财富执著,而示现拥有资财,实则明了珍宝本质不可得,如此善巧示现珍宝;为破除对寿命的执念,而示现生命相续;为断除烦恼结使,运用智慧之力观察深远之事,为众生详细分析解说,使他们完全明白,拯救脆弱的生命;因见众生忧愁苦恼,生起使他们欢喜的慈悲心;因止息妄念不生执著,所以能远离恶法、成就善法;舍弃邪见归于正法,因此成就智慧力量;因见众生轮回生死,立志断除虚妄见解,抵达解脱的究竟处;虽步行于世间,却能遍游一切境界,彻底通达一切智慧的源头,最终抵达无为之境。
善住的心安定不动摇, 不再有生死的恐惧, 当下就能到达不再轮回的境界, 熄灭流转三界的业力。
历经百劫修持的功德, 只为净化一切众生, 心中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 这样才能真正放下所有执着。
菩萨修行真理的时候,所谓真理,就是心中没有虚假妄想,言语没有前后矛盾;常常安住在这种境界里,也没有你我的分别。时时享受着这种安详,无论醒着还是睡着,从来不会轻浮随便,更不会说骗人的话。
还听说过去有位须陀摩王,生在王宫,统领四方疆土。他治国的法音如同擂响的战鼓,远远传扬,大臣百姓无人不知。这位有德行的君王有一次去水池沐浴,乘着饰有羽毛的宝车正要出城门。这时有位相貌端正、聪慧明达的婆罗门前来乞求珍宝。婆罗门向国王禀告自己的姓名,举手乞讨。国王听到乞求的声音,心中欢喜,当即回应:“请稍等!尊者!待我返回城中,必定布施相助。”按照王法,说出去的话不能更改。国王便前往水池沐浴,洗浴完毕,立刻启程回城。
这时,有个长翅膀的飞鬼名叫羯摩沙波罗,现出恐怖的模样,用手抓住国王的身体。国王立刻流下眼泪。飞鬼观察国王的心思问道:“大王啊,为什么哭泣?是什么让您如此忧愁?”菩萨回答:“我并不贪恋这个身体,只是我答应了要布施婆罗门财宝,因为这个缘故才感到忧愁。”飞鬼听后说:“我从未听过这样奇特罕见的事,真是世间少有的心意。我为了试探您的心意才前来。如果现在放您离开,您还会遵守承诺回来吗?”国王满怀喜悦地答应。那飞鬼展开双翅飞向空中,观察着国王的言行,便将他释放离去。
那时,菩萨回到自己的国家,欢喜地把财富布施给那位婆罗门,真心实意毫无虚假,布施时没有一丝后悔,所说的话都真实不虚。这时,国王亲自来到那个鬼神所在之处,报上自己的姓名说:"我已经来到这里。"那鬼神见到国王的容貌威仪,立刻感到震惊畏惧——因为国王说的都是实话,面色丝毫未变。鬼神消去了愤怒嗔恨,不再怀有杀害之意,便感叹道:"真是稀奇难得,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随即说出这段偈语:
我宁愿饮下剧毒,让滚烫的铜水灌入口中, 哪怕利刃割裂身体,谁敢伤害护持正法的君王? 他因往昔福德降生王族,观察其德行无人能及, 勇猛精进真实不虚,具足威仪当为一国之主。 如今我应当心生敬重,追随大王不再造杀业, 从此改过迁善修行,随顺众生心愿给予安乐。
那时,菩萨修行柔和之心,内心柔软安详,人们都称赞他从不急躁粗暴。因为渴望求得真理,他总是守护自己的心念,从不生起怨恨恶意,不起贪求妄想,口中不说伤人的话语;为了对治愚痴,他展现出智慧的光芒;为了清除心中污垢,他让每个善名都被称颂。
他没有“你”“我”的分别执着,不被虚幻假象所迷惑,受到诸佛的护佑,因此获得这样的品德。他从不虚伪狡诈,所有污秽的行为都远远避开。在这样的修行中成就柔和之心,善根圆满具足,被众人敬爱惦念;他从不吝惜自己的生命,连神仙都赞叹他的德行。
这样的柔和之心,让他看清善恶果报的真相,他的智慧与功德圆满如经中所说。善行从未间断,对贫穷的人布施金银珍宝,清除种种污秽。即使在寿命仅剩十年的灾劫时期,他仍保持自在心境,坚持不伤害生命,以善行积累福德——心念产生的善业、言语传达的教化、行为造就的功德,全都用来清除覆盖心灵的污秽与黑暗。
(此处描述菩萨修习柔和忍辱的功德,展现菩萨在逆境中仍保持清净心念、语言、行为的修行境界。)
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诸位比丘啊,世间这个身体已经得到止息,它本就不属于我们,终将完全消逝不留痕迹。既然一切都会这样消逝,所以我们应当远离贪恋和执着。过去所造作的业,已经消尽了,今后不再造作新的,彻底斩断了根源,痛苦也就止息瓦解了。”说完这些教诲,比丘们就安住于这样的正法中。在这深奥微妙的法义里,就像手持法轮精进不息,连续六个月毫不懈怠,诸佛世尊都完全明了、完全证得了这个真理。于是世尊说出偈颂:
心思正直不谄媚,清楚知道错误的行为, 原本就不曾做过这些,应当这样来观察自己。 勇猛的心像大海一样广阔,性情温和而不粗鲁, 恭敬地顶礼叩拜,超脱自在的世尊真是稀有难得。
那时,菩萨以慈悲孝心对待父母,天生懂得报恩,恭敬侍奉父母,远离恶行、亲近善举,随时满足父母所需;早起晚睡,体察父母心意,没有事情不尽力办妥;父母的教导约束,从未违背遗忘。因为有这样柔和的心肠,所以能成就这些善行。他内心修持的功夫,常能自我反省该做什么事;听到的教诲告诫,当下就能领悟;总是怀着欢喜心,被众人敬爱。他完全懂得父母的心思,始终想着报答恩情,从不说粗暴蛮横的话——这样的品德无处不在。
我还听说在过去世尊还没成就菩萨果位时,曾转生为大象王。它的相貌庄严殊胜无人能及,头部、眼睛乃至肌肤毛发无不端正美好,让人百看不厌。双耳饱满丰润,在象群中担任首领,象牙根部方正挺拔,神态安详自在。嘴唇和牙齿红润洁净,头耳形态圆满,身躯魁梧雄健如巍峨高山。
它行走时步伐沉稳庄严,四肢七处部位丰满匀称宛若青莲;步履从容不迫,毫无滞碍——这是龙族公主所生的殊胜体征。当它在山林水泽间漫步时,通体雪白的身姿皎洁生辉。后来不幸被猎人捕获,在被带离山林的那一刻,满山树木都为之屈伸摇曳,泉水自动翻涌沸腾。
众人将它带到安置处,献上各种美味饮食,它却始终不肯进食。这时驯象师来到它面前,恭敬地长跪合掌,对白象说出这样一首偈颂:
我过去种下善根,才感得这头神象降临, 为何现在不肯进食,莫非对我怀有怨恨?
那时,那头神象就用诗句回答道:
我的母亲已经失明,身体衰弱又满怀忧愁烦恼, 我思念她到吃不下饭,所以恳请您谅解。
在那深山里,不吃不喝挨饿受渴,肯定活不成,这实在太痛苦太难受了,我们就要永远分开了。因为这样忧愁难过,既吃不下饭,也喝不进水。要是没有瓜果给我母亲,我们俩都会没命。说完这些伤心话后,猎人听了心生欢喜,就放他们离开了。
在拘萨罗国有一处僻静住所,住着一位名叫睒的修行人。他奉行十种善业,德行圆满。有次他拿着水瓶去取水,正遇上拘萨罗国王外出打猎。国王在山中追逐麋鹿时射中了睒。睒大声呼喊:“想到父母我就心痛,就像鸟儿失去了双翼。我父母年迈眼盲,如今我中箭将死,他们无人照料也活不成。我一生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啊!”随即说出这段偈语:
我的父母年事已高,双眼昏花看不清东西, 父母生育子女的时候,本就期盼能得到子女的照料。
自己觉悟之后再去帮助他人觉悟, 世间万物的本质其实都是相同的。 就像人们执着于眼见耳闻的色声境界,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平息这些妄念。
最殊胜的佛陀慈悲怜悯一切众生, 让所有众生都能抵达觉悟的彼岸。 当众生从迷梦中觉醒达到涅槃境界, 这才是世间最究竟圆满的真理。
最初发心成为菩萨的人,应当修持这样的广大行持。"要消除无明带来的种种蒙蔽,让所有无明都转化为光明。并非有人能强行除去无明,而是要通过展现本有的光明,依智慧修行,清除那些自以为是的认知。"菩萨如此观察时,便对一切众生生起广大的慈悲心。
怜悯世间众生的缘故,走向修行之路,这些都是出于执着,也不是依靠自身力量,只是去除自己觉悟到的障碍。菩萨这样观察时,便对一切众生生起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被物质现象束缚,被欲望贪爱捆绑,没有能解脱于物质束缚的,除了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时,便对一切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被五阴的怨敌所困,两种妄念相互缠缚,没有人能觉察到这个真相,唯有智慧觉醒的人才能超脱。菩萨这样观察思维时,便对一切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被苦难的重担压着,被痛苦折磨,没有人能真正卸下这苦难的担子,除非是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思考时,便对一切众生产生了广大的慈悲心。
一切众生常常心怀恐惧,种种苦难接连不断,这世上能帮他们消除恐惧的,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思考时,便对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在世间遭遇饥渴的折磨,贪爱之心永不知足,没有人能够摆脱这种心灵上的饥荒,除了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思考时,便对一切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都被疾病所逼迫,一种病发作,百种病就跟着加重,没有人能逃脱这种病苦,除了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时,便对众生产生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都有生老病死的苦恼,这些苦难时刻伴随着人们,让大家都感到厌烦痛苦,却没有人能够真正摆脱生老病死、达到自在解脱的境界——除非是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思考时,便对一切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们总是被各种琐事缠身,执著于永恒不变的妄想,没有人能摆脱这些纷扰——除非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思惟时,便对一切众生产生了广大的慈悲心。
如果众生做事总是不顺利,心思散乱,没有人能把事情做到圆满,除了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之后,就对所有众生产生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总是贪恋那一点点的快乐滋味,为此却要经历无数痛苦,没有人能真正摆脱这种烦恼——除了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思考时,就对所有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总是心怀犹豫和期盼,远离正道偏向邪途,没有人能断除他们的狐疑,除了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时,便对一切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有各种各样的见解和执取,没有人能真正摆脱这些固执看法,除非是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思考时,便对一切众生产生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被尘垢烦恼所束缚,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也没有人能替他们到达彼岸,除非是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思维时,便对一切众生产生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心中燃烧着三种猛火,被烈火不断焚烧,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困境,也无法用普通的法雨来浇灭——除非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思维时,便对一切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在生死中不断轮回,没有停息,也没有谁能真正到达解脱的彼岸,除了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时,便对一切众生产生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就像桑叶上的小虫,被各种行为驱赶逼迫,没有谁能逃脱这种业力的流转,除了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时,便对一切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总是往恶道里走,心里总想着满足欲望,没有人能安住在正道上,除了那些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众生时,便对他们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长久以来都处在愚昧无明的黑暗中,找不到脱离邪道、走上正途的方法,除非有智慧之人的指引。菩萨这样观察思考后,便对一切众生产生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无法看清真理本质,不能体悟圣贤所证悟的真理境界,也没有人能强行让他们明白这种真理——除非他们自己开启智慧。菩萨这样观察思惟时,便对一切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总是被贪欲和烦恼束缚,长久以来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能够真正断除这些烦恼的,只有那些拥有智慧的人。菩萨观察到这个真相,便对一切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遇到苦难时,内心迷乱彷徨,没有人能引导他们走向解脱——除非遇到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思考时,便对一切众生产生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都以为欲望就是快乐,其实身心五蕴都是苦的根源。没有人能明白这最深刻的真理,无法抵达涅槃的境界,除非是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思考时,便对一切众生产生了广大的慈悲心。
众生总抱着固定不变的念头,认为事物永恒不动,没有人能指引他们走向解脱的道路,除非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菩萨这样观察时,便对一切众生生起了广大的慈悲心。
世间有无数众生,在生死轮回的深渊里流转不停。 看到这种种艰难痛苦,我决心安稳地走向涅槃解脱。 众生被烦恼的阴云笼罩,处在无光的黑暗之中。 智慧的人出现在世上,驱散乌云让光明重现。
那时菩萨修行布施,最初生起正法之念:将甘美饮食供养众生,随顺时节因缘,契合最高真理,心中不贪求滋味,成就圆满功德,消除所有烦恼结缚,亦无刻意远离之相。不拒绝乞求者,布施后不生后悔之心,这一切都是往昔修行积累的功德,令众生远离执着。
为众生承担重担,舍弃所有烦恼,如同今日布施,圆满所发誓愿,愿一切众生所求皆得。自幼年起便无伤害之心,忍受种种污秽苦难,布施功德日渐深厚,引导大众如同船师,持续不断践行布施,常行惠施,内心清净无染,外现平凡之相,不违逆任何众生,为一切众生消除骄慢,永无懈怠之心。
布施之心日益增长,面容温和喜悦,不起怨恨,不自夸自耀,也不自卑自贱。慈爱一切众生,所有财物皆能施舍,依循道义成就事业,聚化人民向善。持续布施无有悔意,内心充满法喜,赞叹布施果报深远。金银珍宝、车磲玛瑙、车乘仆从、城池郭邑皆能布施,内心毫无吝啬嫉妒。
珍重他人诚心布施,愿令求者皆得满足,愿使布施果报坚固不坏,愿引众生乘船渡越生死,以此布施因缘,圆满菩萨道义。观察布施果报,舍弃诸般烦恼,消除众生贪着,破除邪见迷执,随时对治悭贪心,如法雨普润大地,是故至心归命。
用金银珍宝布施, 车磲玛瑙珍珠, 看那永不满足的心, 如今我礼敬释迦师子。
象马和天界的黄金, 色泽最为第一, 能够布施并和颜悦色, 我归命于解脱者。
车宝最为第一, 用珍宝装饰, 面容都和谐喜悦。 妻子和儿女, 金钵盛满银子, 或盛满碎金, 他们欢喜地布施。 谁能胜过毗沙门天王?
以和悦之心布施自己, 如同茂盛的果树般美好, 欢喜地施与恩惠。 他们充满三界, 男女极其端正, 甚至妻子之身和头目眼睛, 都为世间而布施。 谁能与这样的布施相比?
布施没有超过这个的, 天人也无法企及, 就像那位高尚的人, 心意如大海般深不可测。
这位菩萨修持戒律时,对于戒法的实践,并非表面持戒而内心无戒。无论是身体行为、言语造作,还是心中生起的清净法意,都如同花果滋养树根般自然流露,必将结出实修之果。他所证得的境界,其实都是人人本可践行的——就像世人常犯的杀生、偷盗、淫乱等放纵行为。
菩萨远离酒醉迷乱,所有戒律与智慧皆圆满具足,涤除一切不合戒法的行为。安住于觉悟之境时恒常保持正定,远离破戒因缘,连伤害众生的念头都不曾生起。因为彻见万物本性清净,即使接受信众布施的丰厚饮食,也始终无违戒律。
内心圆满无缺,不趋附权势也不轻视卑微,不执着外在装饰。所见皆真如,心念不腐坏,无有污秽杂染。不造新的恶业果报,所行皆是新生的善根。醒睡皆安然,无有忧愁,众生见其威仪皆生敬仰。
因持戒功德,其德馨远播十方;因如法受供,信念坚如金刚;因诸根清净,道业永不退转;因安住智慧,不为外境所动。为利益众生故,甘愿代受苦难;因善法指引,安住于无恼无染的净土。
威德具足故感得庄严相好,为度化众生故拥有无尽资财。从初发菩提心至今未曾退转,更何况已成就菩萨清净戒律的修行者呢?
(接着,世尊用偈颂的形式说道:)
“上下及四方世界,所有闻到戒律芬芳的人, 都能获得圆满的功德,远离欲望最为重要。 要亲近良师益友,善良之人常行善积德, 善行的光彩无可比拟,持戒的芬芳是首要福报。 一切污秽皆已止息,觉悟到并无真实自我, 最殊胜的第七境地,我今当全心皈依。”
他如实修行,心中没有贪爱欲望,从不与贪欲相应;也没有怨恨和伤害他人的念头;更无愚痴,清楚明白这些烦恼如同疾病。他从不阿谀奉承,内心常怀柔和;也不自我夸耀,说话都是为了善巧教导他人。
他超越了一切妄想执著,舍弃了所有期盼渴求;没有分别彼此的心念,从不伤害他人,自己已得解脱,对一切都没有亲疏好恶。怀着慈悲之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绝非没有慈心;具备悲悯心,没有杂念染污,更有护念众生的心,想要平等救度守护所有生命。
他安住于空性境界,持戒圆满具足;具备无愿之心,智慧如清泉滋润;证得无想境界,却不受任何染着,也没有轻浮放逸。虽然世间众生离不开戏论放逸,他仍为让他们远离诸恶而说法教化。
他的戒律圆满成就,毫无缺漏;禅定功夫圆满,心念如如不动;智慧圆满,皆已到达解脱彼岸。具足如来十种智慧力量,无人能够超越;获得四种无所畏惧,心中没有半分怯弱。在三千大千世界独步无碍,面对大众演说佛法时,如同狮子发出震撼心灵的吼声。
接着,世尊用诗偈说道:
就像这片大海,广阔无边又极其深奥, 具备十力与一切功德的佛陀,是智者用心体悟的对象。
就像这片大海,当波涛起伏涌动时, 有人站在岸边观望,却无法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妙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