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
我听到的是这样:
那时,佛陀在王舍城的灵鹫山说法,身边聚集了十万大比丘僧众;还有八万四千位菩萨,这些菩萨都达到了不退转的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获得了无边的智慧与神通能力,能根据众生的需要随时显现、救度三界苦难。这些菩萨中有文殊师利、光世音、大勢至等大菩萨,他们都前来聚会。
同时到来的还有七十二亿天界众生,他们都发心修习大乘佛法;四大天王、帝释天、大梵天王,各自带领四万二千天众前来,都向往成佛大道;四方海域的阿须伦王,以及难头和难龙王、和伦龙王、娑竭龙王、摩那私龙王、持地龙王、阿耨达龙王、山积龙王、降魔龙王、上月龙王等诸位龙王,各自带领六万二千龙族眷属;还有金比鬼神、旷野鬼神、妙毛鬼神、普等鬼神、善普鬼神、善财鬼神、普像鬼神、无诤鬼神等鬼王,各自率领千百鬼众来到佛陀所在之处。
所有到场的天龙鬼神都向佛陀恭敬行礼,依照次序安坐,专心致志地渴求佛法真理,身心清净地对佛陀升起敬意,平静专注地准备听闻开示。
这时国王、太子、大臣、官员、长者、居士以及百姓们,还有天龙鬼神众,都一起前来供养,各自找到合适的位置安住。第二天清晨,佛陀披上袈裟手持钵盂,带领着众多弟子出发。天龙鬼神王护持在左右,一行人升到虚空中,四种莲花像雨点般纷纷飘落,千百种乐器不用演奏就自动鸣响,发出梵天般的雅妙音声,前往阿阇世王的宫殿应供。佛陀显现神通,放出的光明照遍十方世界,每踏出一步,脚下就生出七宝莲花。每一朵莲花上都坐着一位化现的菩萨,光中显现的景象庄严得无法形容。他们环绕王城七周,同时发出赞叹的偈诵:
这位导师神通广大,对众生怀着无量的慈悲。他用各种善巧方法护佑众生,消除痛苦治愈创伤。 释迦牟尼心无挂碍,内心宁静调和,他发出的法音能护佑世间照亮黑暗,今天就要进入王舍城。
他的心已彻底解脱,超越了生老病死。天人们欢聚一堂,个个满怀欣喜。 佛陀意志坚定,早已降伏魔王及其眷属。这位释族雄狮、至高无上的圣者,如今尊驾来临。
在漫长劫难中修行,他的真谛法音难以得闻。这位勇猛调御士,历经亿千劫修行菩萨道。 怀着博大慈悲心,普遍护佑一切众生。今日证得无上正觉,即将踏入王舍城。
往昔修行布施时,慷慨程度难以衡量。衣食珍宝车马等,从不计较数量多少。 甚至舍离挚爱子女、妻子王位,如今这位释族雄狮,正要进入国王宫殿。
前世曾布施手足,乃至头目耳鼻,普遍惠施无所保留,从不贪吝贵重宝物。 汇集所有功德善行,奉献一切所有。正因如此,尊者才证得无上智慧。
始终精进修学布施、持戒、智慧,严守戒律毫无缺失,堪称真正大丈夫。 具足戒行光明忍辱,功德无量。这位心境寂然的觉者,今日当入王舍城。
历经百千亿劫修行精进,为悲悯众生从未懈怠。专心一志不可动摇,已达觉悟彼岸。 法音超越梵天境界,今日将入王舍城。
他的智慧光明无量,广阔无垠如虚空。 这人中珍宝智慧德行无穷尽,通过实践众多修行,庄严清净至高智慧。
端坐菩提树下时,降伏魔王及眷属。获得不退转的觉悟,永远安住无忧境界。 圣者转动法轮,度化众生不可计量。今日释族雄狮,将入王舍城。
若有发愿成佛者,立志成就三十二相。 常怀无量心意,至诚发起菩提心。应当皈依最胜觉者,供养人中圣尊。
想要断除贪嗔痴,消除烦恼污秽。立志降伏一切有害杂染。 应当速往参拜释族雄狮圣尊,虔诚奉献各种供养。
若想生天享安乐,成为帝释或梵王。 应当谒见释师子,听闻宣说真理法音。
若愿成为圣王,自然获得七宝。 千子具足德行,应当勤奉至真尊者。
若求尊贵地位,财富自在广大。 眷属端庄豪贵,宜往供养圣尊。
已解脱者、待度化者,皆当谛听圣者开示寂静法。 听闻甘露法音,便能安住无忧。人天导师的法音,实乃难值难遇。
这时,王舍城里无数百姓听到赞叹佛德的偈颂和劝导之音,无不欢喜心生向道之念。大家带着各种鲜花、妙香、宝盖幢幡和千百种乐器,出城迎接佛陀。众人向佛顶礼后,恭敬地跟随在佛身后。当世尊踏入城门时,大地顿时出现六种震动,箜篌等乐器无人弹奏自鸣作响,妇女的珠佩相互碰击发出清音。天空中纷纷扬扬落下香花,盲人重见光明,聋人听见声音,哑巴开口说话,瘸腿直立行走,疾病痊愈,疯症平复,佝偻者伸直腰背,中毒者消除毒害。赤身者得到衣服,穷人获得财物,飞鸟走兽都发出和谐的鸣叫。此时此刻,众生心中充满慈爱,没有贪嗔痴念,消除了傲慢猜忌和怨恨疑虑。人们和睦相处如同父母兄弟,彼此善待如同对待自身子女。大家满心欢喜地赞叹道:
世尊如同天上圆满的明月, 是真正的导师、大丈夫和雄狮。 当他进入城中利益众生时, 让所有盲人聋者都能看见听见, 让饥饿者饱足、寒冷者温暖、混乱者安定, 让贫穷者富足、狂妄者回归正道。
诸天在空中洒下鲜花妙香, 演奏各种音乐作为供养。 众生心怀慈悲不再有贪嗔痴, 谦卑欢喜消除了骄慢之心, 彼此相处如父母、如兄弟、 如自己的身体和儿女般心意相通。
世尊的教法如甘霖滋润十方世界, 天人与众生都能领悟无求的真理。 这样的功德境界难以衡量, 十方世界的威德都在传扬三藏圣典。
这时城里有位贵族子弟名叫弃恶,远远看见世尊行走时步履端正庄严,容貌仪态端正,威德神通光明照耀,六根清净安定,心境恬淡深远,性情温和雅致如同澄澈的静水,内外清净犹如威猛的狮子——百兽之王,好似朝阳初升照耀大地,又如满月高悬繁星中最为明亮。佛在众人之中巍然屹立,庄严殊胜的相好光明显著,气势恢宏如浩瀚海洋。弃恶心中充满欢喜,恭敬上前迎接佛陀,顶礼佛足后向右绕行三圈,合掌归命长跪禀告:"请问菩萨修行哪些法门,能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随心所欲成就庄严清净的佛国?恳请佛陀慈悲开示,详细为我们解说。"
佛陀说:“问得好啊,弃恶菩萨!你能向如来询问庄严清净的功德,这正是菩萨们修行中特别殊胜的地方。你要仔细听,认真领受,好好思考其中的道理。”
在座的各位菩萨和一切大众,听闻此言无不欢喜踊跃,个个恭敬肃穆,一同上前向佛陀顶礼,专心接受教诲聆听开示。
佛说:“菩萨有一个修行方法,能快速成就真正的觉悟,达到最圆满的佛陀境界,从内心自然成就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是哪一种方法呢?就是心中常怀慈悲,一心想要救度众生,发起最真诚的仁爱和平的求道之心。
什么是至真仁和的道心呢?就是说,虽然发起了求道的心,但不执着于任何现象。不执着什么呢?不执着贪嗔痴三毒带来的世俗利益,立志出家修行,不依赖大众的供养,依照内心的根本愿望,始终尊崇这个法门。
什么是出家所尊崇的修行呢?就是修习真正的智慧,奉行一切法的实相。什么是真正的实相之法呢?就是清楚地认识和分辨五蕴、六入等身心现象。
什么是五蕴?要认识什么呢?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都属于五蕴的范畴。要明白五蕴如同幻化,所执着的事物本质是空的,这就是认清了幻化的现象本来寂静。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分析其本末,看不到对立的两边,没有执着的念头,也没有虚妄的想象,这样专心修行,奉行出家之道,成就菩萨行愿,同时不舍弃众生。
为什么呢?因为能够调伏自己,通达诸法实相,这样才能为众生讲解佛法,而实际上既没有真实的众生可得,也没有固定的法可得。”
佛说:"各位善男子!这就是菩萨修行的一个关键方法,能够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只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当下就能成就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
舍利弗菩萨听闻佛陀说法后,内心充满欢喜,当下证得了不退转的智慧境界,身体升到空中离地七丈高。当时法会大众亲眼见到这番景象,有两千人发愿追求无上菩提,一万四千名天界众生破除烦恼尘垢,获得了清净的佛法正见。
这时佛陀微微一笑,无数道光芒从他口中绽放,照亮了十方无量世界,又环绕佛陀三圈,最后从头顶没入。贤者阿难随即从座位起身,袒露右肩,恭敬合掌长跪,以偈颂赞叹佛陀:
世尊您已超越一切法门达到究竟圆满, 以最殊胜的真理和十力智慧引导众生, 透彻明了所有众生的根器与上等智慧, 恳请您为我们开示这次微笑的深意。
您已具足十力通晓过去世的一切因缘, 怀着大慈悲心也洞彻未来世的发展轨迹, 完全明了现在十方世界发生的所有事情, 今日是因何种因缘显现这微笑呢?
您洞悉所有众生起心动念的一切行为, 此刻如同狮子审视众生心念般清明, 您的智慧光明无人能及, 恳请为大众开示调伏心性的法门。
无数天众亿万倍地聚集在此法会, 全都恭敬合掌礼拜至圣的您, 祈愿您演说最为第一的妙法光明音声, 让在场无数有缘众生皆能领受法益。
世尊的智慧无边无际,在世间无人能及, 他完全知晓众生的一切善恶行为及其果报。 慈悲的世尊此刻露出微笑,恳请您为我们解说深意, 希望能解开大众心中的疑惑,普遍宣说这无上的佛法。 今日法会中的大众,数量多达百千万亿, 都是为了求法而聚集于此,各位比丘都安静等待。 大家以恭敬心虔诚供养,奏响百千种美妙的音乐, 静心专注准备聆听,恳请世尊为我们解除疑惑。
佛问阿难:「你看见那位名叫弃恶的菩萨现在正停在空中吗?」
回答说:已经见到了。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这位弃恶菩萨,在六百二十万劫之后将会成就佛果,名号为寂化音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成为佛、世尊。他所教化的世界名叫安隐世界,那时的劫名叫离音劫。那个佛国的庄严清净,就和阿閦如来的妙乐世界一样,功德庄严没有任何差别。"
佛陀赞叹完毕,便前往阿阇世王的宫殿。国王与夫人、太子及文武百官手持香花、奏着雅乐欢喜相迎,众人恭敬礼拜佛陀双足后,退至佛身后随行。佛陀步入宫殿安然就座,菩萨圣众也依照次序如常入座。国王见众人坐定后全场寂静无声,便与王后、太子亲手奉上百种珍馐供养;待众人用餐完毕、洗漱完成后,又献上珍宝华服恭敬供佛。随后另取小座安坐佛前,双手合十专心聆听佛法教诲——此举正是为了度化宫中眷属及与会大众。
这时,阿阇世王恭敬地跪在佛前问道:“尊敬的世尊,请问嗔恨和嫉妒是从哪里产生的?愚痴和无明又是从哪里来的?智慧要怎样才能消除这些烦恼呢?”
佛祖告诉大王说:“人一旦执着于自我,就会产生愤怒、怨恨和嫉妒;自高自大就会滋生愚昧;不能分辨真理就是无明。能够认识并遵循真理就是智慧,智慧能够消除种种恶念,就像光明驱散黑暗一样。真正明白并践行真理,也是同样的道理。”
王重啟问道:"看到您遵循真理而行,恳请您为我详细解说。"
佛告诉大王:“一切现象本来都是空性的,都是从心念中产生的幻相。明白了心念并无固定的来处去处,就能看清万物来去皆空的真相。彻底领悟这种空性,就是正确的见解。保持这种正确见解而不动摇,就叫做遵循真理。能够完全理解这个道理,才算是真正的觉悟。”
国王听完佛说的应心说法,心中欢喜生起善念,赞叹道:“太殊胜了!世尊!这真是前所未有的妙法。您所说的都是如来最圆满的教导。哪怕我命终之时,心中也绝不会动摇疑惑,一定能够信受奉行。”
佛陀从座位上起身,和众多弟子们一起回到了灵鹫山。他吩咐侍从们布置好大家的座位,邀请所有参加法会的人都依次就座。
这时舍利弗秉承佛陀的旨意,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恭敬地合掌长跪对佛陀说:“刚才城中的弃恶菩萨请教关于庄严清净佛土的深妙法门,世尊您简要回答了核心要义,弃恶菩萨随即得到您的授记。在场听法的人中,有些当即领悟并证得果位,但还有不少人心里迷迷糊糊没能完全明白。恳请世尊慈悲,为我们详细展开说明,让各位菩萨的道心更加坚定,安住于正道而不动摇,成就无上智慧,降伏魔众眷属,摄受外道学者,消除烦恼尘垢,引导误入歧途者走上正路,舍弃小乘境界,推动不退转的法轮,圆满一切誓愿利益众生。借助庄严净土的力量获得无量光明,让未得度者得度、未成就者成就。现在法会中的善男信女们都怀着虔诚心渴望聆听,愿佛法的甘露能滋润后世。恳请您慈悲垂念,为大众再次开示。”
这时世尊心中思量:“这法门极其精妙殊胜,乃是菩萨大士所修持的业行,如今应当广宣流布而不宜局限于小范围的法会,不如显现祥瑞感应十方世界。”正如所念,世尊便从全身毛孔放出光明,普照十方如恒河沙数般众多的世界。
十方诸佛各自派遣菩萨前来,这些菩萨具有无量神妙智慧且明达事理,每位菩萨都带领百亿随从,展现神通变化来到这个堪忍世界。他们礼拜能仁佛,恭敬侍奉,顶礼佛足后齐声禀告:“我们看到佛放光现瑞,承蒙慈悲接引,仰仗佛陀四无量心,前来聆听说法。我们本土的佛曾劝阻说:‘你们为何要去堪忍世界?那里众生犯五逆重罪,刚强顽固,贪欲嫉妒,淫乱咒骂,心中充满嗔恨毒害,互相伤害,粗野乖张难以教化,不要去堪忍世界自招烦恼污染。’我们再次恳请:‘我们有能力承受忍世界的苦难,即使遭遇种种烦恼迫害、火烧刀割,也绝不生起悔恨之心。世尊和诸位菩萨竟能不畏劳苦谦忍教化众生,我们渴望礼拜侍奉,请教深奥经典。’我们本土的佛这才允许听法,又嘱咐说:‘去吧,善男子!随顺因缘,坚定心念切勿懈怠疑惑。在我本土修行百千劫,不如在堪忍世界精进修行一日。’因此,世尊!我们跨越恒河沙数世界不觉得遥远,祈愿聆听世尊演说庄严清净的经典,以及诸位菩萨阐扬的要义。”
这时,弥勒菩萨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来到佛陀面前,用诗句赞叹道:
世尊的威名传遍十方世界,智慧光明照彻无数国土, 众生都无法用言语称赞,人间圣者的智慧真是不可思议。
十方世界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国土里,菩萨们为了听闻佛法而聚集, 大家都欢喜安住于佛法中,专心等待人中最尊贵的世尊宣讲教法。
世尊的美名传遍十方,持戒的功夫和禅定的智慧如同光明, 威仪庄重如同不动狮子,就像太阳光芒照亮虚空。
天龙鬼神、比丘比丘尼、在家修行的男女信徒们都恭敬合掌站立, 怀着慈悲心安静等待,盼望世尊开示佛法。
世尊通晓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事理, 知道哪些众生应该得度,用戒律教化众生,解除他们的疑惑。
菩萨要怎样修行,才能成就清净庄严的佛土? 如何圆满广大誓愿?恳请人中最尊贵的您为我们说明。
为什么这些菩萨能够没有贪心和嫉妒? 怎样持戒才能丝毫不犯? 他们为何如此精进修行?又是怀着怎样的慈悲心对待众生?
他们经历了多少劫的修行,靠着精进成就了如此力量? 智慧永不疲倦,已达解脱境界,忙着救度众生的苦难, 内心始终清净安定,专一修行各种禅定法门。
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要如何修行才能消除欲望? 怎样实践深奥的妙法?凭什么方法成就度世的功德? 又是如何降伏魔军及其眷属,最终成就佛道?
这时,世尊告诉弥勒菩萨:“请铺设讲法的高座。我现在要为十方所有的菩萨大众,详细解说往昔性和佛如何通过功德修行来庄严清净佛国世界的愿力和行为典范。”
弥勒菩萨听了佛陀的教导,心里暗自思量:"世尊为什么偏偏让我来准备座位呢?为什么不叫阿难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来做呢?"
文殊菩萨立刻明白了弥勒心中的疑问,便对他说:“你要知道,如来安排仁者你主持法座宣讲这部经法时,这些内容不是那些声闻、缘觉等修行人能够领受持守的,这完全是专门为菩萨们宣说的法要啊。”
这时弥勒菩萨立即进入三昧定境,为佛陀设了一个高达四百万里的宝座。这宝座用无数珍宝装饰而成,上面铺着天界的丝绸锦缎。宝座放出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佛陀起身登上宝座时,三千世界连续震动了六次。
这时如来佛祖告诉舍利弗:"菩萨想要达成心愿,需要具备四种修行功夫。哪四种呢?第一是心性慈悲柔和,第二是怜悯关怀众生,第三是勇猛精进不松懈,第四是内心安定,常与良师益友共修善法。能做到这四点,就能圆满一切愿望。"
佛陀告诉舍利弗:“菩萨还有一项法门能确保不失去所发的誓愿,是什么呢?就是发心修行的菩萨应当学习忆念阿閦如来过去世修行菩萨道时的本愿——立志出家、乐于修行,生生世世都不违背最初的誓愿,这样才能逐步证得如来果位。这是菩萨最重要的修行根本。通过出家能获得十种功德:第一、不再有贪欲放纵的心态;第二、常喜欢安静独处,不习惯喧闹场所;第三、始终遵循佛陀的教诲,舍弃琐碎习气;第四、抛弃愚昧无益的行为;第五、不贪恋妻儿家庭的世俗情感;第六、避免堕入恶道和非法的灾祸;第七、积累往生善道的福德;第八、永不违背过去世修行的善根;第九、受到天人的敬爱守护;第十、获得龙天护法的时时庇佑。这就是十种功德。若有菩萨不舍弃大乘精神、发愿度化众生,就应当常向往出家修行——这项法门能确保誓愿不退转。随其心愿所向的佛国净土,都能如意成就庄严清净的国土,这正是菩萨最殊胜的修行利益。”
佛陀告诉舍利弗:「菩萨还有两种修行方法,能让他们不偏离最初的宏愿。是哪两种呢?第一、不沉迷小乘教法,不学小乘的行为方式,不和小乘人厮混,但愿意帮助他们提升,不用小乘法去教化人。第二、始终用无上正道来鼓励众生,让他们最终成就佛果。这就是两种关键方法。
如果能怀着平等心坚持不懈地实践这两种方法,就能获得十种功德福报。哪十种呢?第一、所教化的佛土不会有小乘修行者。第二、聚集的都是菩萨圣众。第三、诸佛世尊会时常护念他。第四、十方诸佛都会称赞他的功德,当面为他说法。第五、能发起微妙心,持续修习正道。第六、不贪求天界荣耀,内心始终专注追求真理。第七、若投生人间会成为转轮圣王,以正道治理天下。第八、无论生在何处都不偏离修行,常能遇见诸佛听闻无上正法。第九、天界和人间众生都会敬爱他。第十、能获得不可估量的功德。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果报呢?假如有人能度化整个佛国的众生,让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这还比不上菩萨用弹指瞬间劝化一个人发心追求无上佛道。更何况这十种功德深远广大,能让菩萨随自己的意愿选择任何佛国,都能如愿建成庄严清净的净土。这就是遵循两种方法而不违背本愿的殊胜之处。」
佛陀告诉舍利弗:“菩萨还有三种方法能保证不失去所发的宏愿,能够圆满功德、庄严清净佛国净土。是哪三种呢?第一,喜欢安住于清静之处,内心习惯保持安宁寂静。第二,常常以恭敬勤勉的态度谨慎守护戒律,从不违犯缺失。第三,总是以佛法布施他人,不贪求衣服饮食等回报。这就是三种坚固守护戒律、实践菩萨戒行的方法。
依靠这些方法,就能获得十种无所畏惧:第一,能够持守戒行进入城市或村落,心里不会感到为难不安。第二,在众人聚会中讲说佛法时勇敢无畏。第三,进入大众中接受饮食供养不会恐慌。第四,在家居士讲经诵经时心中没有恐惧。第五,进入寺院精舍也不会害怕。第六,置身于圣贤僧众中不会心怀胆怯。第七,言谈讨论事情时不会恐惧。第八,去拜见师父和和尚时,恭敬谨慎不怠慢,不怕犯错。第九,说话时常怀慈悲心,心里不害怕恶言。第十,接受衣服、饮食、床具、医药等供养时也不会感到为难。这就是十种无畏。
再加上十种行为,就能具足庄严清净佛国净土。是哪十种呢?第一,不畏惧恶业果报。第二,不贪恋亲属关系。第三,不追求名声。第四,不羡慕家世门第。第五,不嫉妒他人种姓高低。第六,常常懂得知足。第七,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知道节制限度。第八,虽然在家居住,也赞叹讲说佛法。第九,诸天众生常来拜访,叩头礼拜侍奉。第十,从不起不正当的念头,心里常忆念佛,欢喜专一精进,没有贪求衣食的念头。这样就能具足庄严清净佛国净土。
还有十种行为能获得功德美名。是哪十种呢?第一,舍弃各种聚会,不贪恋人际因缘。第二,常习惯独处静修,不思念城市繁华。第三,内心安住于禅定思维,没有邪念。第四,不热衷于繁杂喧闹的事务。第五,心中常忆念佛,没有其他杂念。第六,不为了利益而伤害自己的身体。第七,清净修行梵行,从不中途障碍。第八,因少事少务而能得禅定。第九,听到佛法中精妙重要的语句,能够牢记不忘。第十,对所听经典的理解和宗旨,能够为他人讲解。这就是十种方法。”
佛陀告诉舍利弗:“还有四种方法能让人不偏离自己的愿望。是哪四种呢?第一,菩萨的言行要一致。第二,要放下傲慢自大。第三,要舍弃贪婪嫉妒。第四,看到他人平安顺遂要真心感到高兴。这就是四种方法。
还有四种真诚教导的要领。是哪四种呢?第一,无论投生到哪里,口中都会保持清净,散发莲花的香气。第二,说话清晰有智慧,没有漏洞。第三,天神和世人都信任他。第四,不仅能保持美好的声音,最终还会获得佛陀那样的妙音。这就是四种要领。
还有四种修行教导的方法。是哪四种呢?第一,不会投生到三恶道,也不会被人憎恨。第二,学习正道,不羡慕九十六种外道的错误见解。第三,冤家和对头找不到机会伤害他。第四,天上人间都会尊敬他。这就是四种方法。
还有四种传播教导的方法。是哪四种呢?第一,保持布施的心,即便在粮食涨价时也能适时帮助他人。第二,不贪恋世间的荣华富贵和财产。第三,主动亲近持守戒律的修行人。第四,布施时心中没有贪念和嫉妒。这就是四种方法。
还有四种方法,能让别人心生欢喜、懂得知足。是哪四种呢?第一,把一切众生看作是自己要度化的对象,发誓要让他们获得安乐。第二,看到那些倚仗财力体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菩萨要以慈悲心给予安抚,要明白财富并非真正的依靠,要常警惕五欲带来的无常侵害。第三,即便拥有众多财富、儿女成群、眷属兴旺,也不因此产生贪恋,不执着于国土家园,更何况是对众生产生占有之心。第四,立志从不追求不正当的财富,虽生活在世俗中却保持清净。这就是四种方法。菩萨实践这些方法,就不会偏离愿望,能够庄严清净佛国净土。”
佛陀告诉舍利弗:"还有五种方法能确保愿望实现。是哪五种呢?第一,要经常喜欢研究佛法,努力追求真理。第二,要明白自己过去无数世的轮回经历。第三,听到佛法后要像诸佛那样修行,积累功德。第四,每次听经都要追问其中的道理,弄清楚该怎样修行才能快速圆满成就。第五,听到佛法后要立刻照着去做。这五种方法,能保证愿望实现,也能帮助庄严清净佛国净土。"
佛陀告诉舍利弗:“还有六种方法能让人达成所愿。哪六种呢?第一、真心喜欢布施,心中没有吝啬嫉妒,连自己的身体性命都愿意施舍,不贪恋妻子儿女和亲人,做事不图回报也不抱期待。第二、菩萨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修行,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反戒律,认真持守清净的修行,并用戒律帮助众生进步。第三、明白身体只是暂时存在的,万事万物都像幻影一样虚幻,安住于忍辱的力量中,面对逆境不起冲突。即使遭到毒害、刀剑加身、恶骂诅咒等苦恼灾祸,心里也从不记恨。第四、努力修行而不执着,深刻认识到生命无常就像头发着火般急迫,无论行走停歇还是睡觉醒来都不松懈,就算烈火焚身也不退转。第五、心神专一保持清净,没有杂念,进入无生无灭的寂静境界,妄念不生,内心如冷灰,身体似枯木。第六、认同真理、遵循正见,消除虚假邪见,清楚知道三界如同回声和幻影,万物没有固定形态就像水中月亮,慈悲一切众生并耐心教导他们。这六种方法能让人如愿以偿,积累功德,庄严清净佛国净土。”
佛陀告诉舍利弗:“还有七种方法能让人不偏离自己的愿望。哪七种呢?第一,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拿来布施,但心中不执着于布施能得到什么回报。第二,严格遵守戒律,不违背戒条,也不对戒律产生执着。第三,劝导众生修行,但内心不生起对佛法的执着。第四,努力精进修行,却不执着于身体和心灵的感受。第五,修成禅定功夫,能够收摄心神专注一处。第六,具备般若智慧,但不对智慧产生贪求。第七,始终心念佛陀,放下一切执着和期待。这就是七种方法,只要如实修行,就能庄严清净自己的佛国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