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疏略
大乘起信論疏略卷上
《大乘起信论》这个题目,是一部论的核心纲领。所谓“大乘起信”,就是要发起对大乘佛法的真正信心。“大乘”指的是我们所信的根本法体,这个法体就是众生本具的心。这个心包含了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法,具有体、相、用三大含义。“乘”是运载的意思,诸佛乘这个心证得菩提涅槃,菩萨乘这个心趋向佛果,众生因这个心而轮转生死。因为这个心是一切圣凡、迷悟、因果的总根源,所以下文说“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如今要确信此心就是大乘正法,理解不偏差,所以称为“大乘起信”。
佛陀涅槃六百年后,小乘行者执着心外求法,不信万法唯心,常起争论;外道邪见更是破坏正法。因此论主悲心兴起,特地造了这部论。下文提到造论因缘时说“为欲除疑舍邪执故”——因为怀疑与信心相违,如今信了自心,怀疑自然消除。“论”是辨明是非、阐发正理的作品,不同于经律体裁,故称为“论”。
贤首法师的原本注疏十分精详,但章节段落稍显隔断,因此本文删繁就简,偶尔融会记文精义,不另标出处,力求文意贯通,故称《疏略》。
马鸣菩萨著
这位作论者马鸣菩萨,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有群马悲鸣的感应,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后来他说法的时候,马儿听了也会悲伤地鸣叫。根据《摩诃摩耶经》的记载:如来灭度六百年后,各种外道兴起邪见,想要破坏佛法。当时有一位叫马鸣的比丘,善于讲解佛法精髓,降伏了所有外道。
真谛三藏翻译
这位译者的情况有两种译本:一是西印度优禅尼国的僧人波罗末陀(汉语称真谛),在梁元帝承圣三年于衡州建兴寺译成,共一卷二十四页;二是于阗国僧人实叉难陀(汉语称喜学),在武则天时期于东都佛授记寺译成两卷,同样二十四页。现今通行的是前一种译本。
西京太原寺僧人法藏撰写注解。
南嶽山僧人 德清 敬撰
在开始这部论著之前,我首先要虔诚地致敬,并说明写作的用意。
接下来是正式的论述部分。
最初。
我以至诚之心,礼敬十方一切诸佛。
开始写这部论之前,先要诚心皈依三宝,请求加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部论是解释佛经的,而佛经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佛陀的智慧极其深奥,不是我们凡夫的心思所能揣测的,所以要恳请三宝的威神力加持护佑,让论中的义理能够契合佛陀的本心,同时也表明佛法有所宗本——三宝正是我们皈依的根本对象。
这里说的“归命”,是指全心全意皈依的诚心。想要契入诸法实相,首先要放下对自我的执着。“命”统摄着我们的六根感官,现在将整个生命都归投于三宝,就是要连身心都彻底放下,这是皈依的最高境界。“十方”则指明了皈依的对象范围无边无际,意思是这部论所要阐发的义理,是法界的根本宗旨,所以必须皈依十方一切三宝——因为心量没有界限,所对应的境界也无量无边。
最殊胜的成就者遍知一切,对形色世界无有障碍,自在无碍,以大悲心救度世间众生。
这是归依佛宝的深意。佛陀以三种方式救度众生,而这里所归依的三种方式都是最殊胜的——这表明不是普通的应化身,而是从法身显现的报身佛。
"遍知"指佛的意业最为殊胜。凡夫愚昧不知,外道知而不正,声闻缘觉所知偏狭,菩萨尚未圆满,唯有佛陀能彻底通达一切。因为用真实智慧证悟真理,没有不透彻的;用权巧智慧观照众生,没有不恰当的。
"色无碍自在"指佛的身业最为殊胜。华严经说佛陀有无量相好,每一相好都具足无量功德,诸根圆满融通,周遍法界自在无碍。虽有十种佛身显现,却彼此无碍不相杂乱。
"救世大悲"指佛的语业最为殊胜。佛陀以圆音说法应机施教,"世"是指众生世间,即所要救度的对象;"大悲"是能救度的悲心。在如来无量功德中,唯独以大悲心作为救度的根本力量。"者"字正是点明这殊胜功德的归属。
这身体形相的本质,如同真如大海般深广,蕴藏着无量无边的功德宝藏。
这就是归依法宝的意义:不仅是皈依佛陀,更是皈依佛法本身。这里说的“佛身”,指的是佛陀以教法为真身——从真如流出的教法就是永恒的法身。因为经文中已包含如来全部真身,特意说明佛法就是佛陀的本体,二者本来不分离。
所谓“法性真如海”,正是佛法的根本体性。真如法性就是法身的真实本体,它普遍成为一切清净与染污现象的根源。因为真如既能随顺因缘变化又保持本质不变,就像大海遇到风起波浪,但海的湿性始终如一。如来藏中涵摄一切功德,所以称为功德宝藏。
真实不虚地依照佛法修行。
这是皈依僧宝的含义。僧众包括凡夫和圣贤,圣贤又分大乘小乘。真正如实修行的,是登地菩萨。根据后来的译本所说:“无边功德宝藏的僧众,精进追求圆满觉悟的人”——前句赞叹有德之人,能够含藏功德,所以称为宝藏。
说明撰写此论的意图。
为了让众生消除疑惑、放下错误的执着,生起对大乘佛法的坚定信心,使佛法的种子代代相传永不中断。
我之所以写这部论著,主要有四个目的:第一,因为小乘修行者不相信万法唯心的道理,所以要阐明正确见解,帮他们消除疑惑;第二,针对外道的错误执着,用正见加以对治,使他们舍弃邪见;第三,有些修行人还没真正踏上正道,需要为他们辨明修行的路径,建立正信作为实践基础;第四,让已经起信的人信心坚固,达到不退转的境界,能够承担佛果,使佛法的传承永不中断。正是为了这些原因,我才造了这部论。
现在开始正式讲解经文。
能够生起大乘信心的根本法门,确实应当宣说。
真正的佛法论述与经律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并非佛陀亲口所说。这里要阐明的是根本宗旨——一切法皆源于一心,这一心法包含两大法门和三大要义。我们所尊崇的就是摩诃衍(即大乘教法),意思是:所依止的心法本身就是大乘。能够深信此心,就是大乘修行的根本。正因为有这样殊胜的利益,所以才需要宣说这个法门。
这部经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是讲因缘,第二是讲核心教义,第三是详细解释,第四是修行的方法和信心,第五是劝大家修行并说明其中的好处。
这部经典的制作规范是分章解释义理,所以称为"分"。要阐述这部论典,先设立五个部分作为顺序:佛法不会凭空产生,必定有缘由,所以首先是因缘分;缘由兴起后必须标明根本宗旨,所以其次是立义分;宗旨虽然确立,但不解释就无法理解,所以接着是解释分;理解了法义之后,不实践就无法进阶,所以然后是修行信心分;虽然说明了理解和实践,但钝根之人容易懈怠,所以最后是劝修分。这就是整部论典的基本框架。
接下来解释因缘的道理。
当初为什么要写这部论呢?主要是基于以下八个原因。
佛陀分析因缘法则,大致可归纳为八种类型。
为了让众生远离一切痛苦,获得究竟安乐,而不是为了追求世间的名利和他人敬仰。
世尊为善实尊者讲法有八个原因:第一是总说缘起,因为凡夫和修行偏差的人不明白一切法皆从心起,所以承受着种种痛苦——有求不得的苦、失去的苦、无常逼迫的苦,还有生死轮回的苦;而修行声闻、缘觉乃至菩萨的人,虽然已了分段生死,但还有细微的变易生死未曾解脱。佛陀已证得无上正觉,安住于法喜和涅槃寂静之乐,如今说法是为了让众生离苦得乐,并非追求世间的名利或恭敬。
为了让大家正确理解如来的根本教义,避免产生误解,所以要做这两方面的解释。
这是为了给前面“立义分”和“解释分”中阐明正确法义、纠正错误执着的部分提供依据和缘由。因为那两处文中说到:依据一心之法,有真如门和生灭门两种途径,各自统摄一切法,这正是如来所说一切法门的根本。又在生灭门中,本觉称为“如”,始觉称为“来”,始觉与本觉合一不二,就叫做“如来”。现在因为如来是依据这个心成就的,所以称这个心为如来的根本。详细解释这个道理,是为了让地前三位贤人能够通过比观与真理相应,所以说“正确理解”就是显示正法义;比观能够远离颠倒,所以说“没有错谬”就是纠正错误执着。
为了让众生的善根得以成熟,能够在佛法大道中坚定不移、永不退转地生起信心。
首先,我们要明白,真正的本体是超越言语表达的,这是观照智慧所要体认的境界。
佛陀通过言语开示来彰显功德,让我们明白生起信心的境界。
接下来我要说明的是,言语无法完全表达的真理。
心真如就是指整个宇宙真实不虚的总体现状,它的本质就是我们的本心——这个本心从来就没有生起过,也永远不会消失。
这个标题解释的是"真如门",阐明本体超越言语,是在解释前面"立义分"中关于真如的含义。所谓真如,就是没有分别的真实心性,统摄一切法界。这里说的"一"不是数字概念,而是指真理本身虚空融通、平等无二的境界,所以称为"一"。因为它是圣贤境界的根源,所以叫"法界"。《中边论》说:法界是圣法的根本依据。
"总相法门"是指在真如、生灭二门中,不取具体现象,只把握总体本质。但这个总相已经包含了所有个别现象,所以称为"大"。这整个法界,无论是生灭现象还是真如本体,都是完整显现的,所以称为"体"。它能让人产生觉悟,所以叫"法";圣者的智慧能通达其中,所以叫"门"。
所谓"不生不灭":随顺妄念时不生起,通过修行也不消失;在觉悟处不会新生,在烦恼中也不会灭去。
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为我们的妄念才有了分别,如果心中没有这些念头,那就连一切境界的样子都不会存在了。
这是解释为什么说本性没有生灭的道理。有人执着于现象说:明明看见万物有差别变化,为什么说本性没有生灭呢?要明白:这些差别相状其实是你主观分别的妄心所造,本来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就像生病眼睛花了,误以为空中真有花朵。追问的人又说:怎么知道这些境界是从妄念产生的?回答是:因为觉悟的圣者没有妄念时,这些差别境界就消失了。既然圣者清净心中不见这些现象,就可证明这些境界确实是从妄念产生的。
所以一切法从根本上来说,早已超越了言语表达、概念名相和思维分别的范畴。它们始终平等无别,没有变化,不可破坏,只是这唯一的本心,因此称为真如。
这个“真如”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一切法远离妄念就没有境界相可得,所以都是真如。它不是音声能够表达的,所以脱离言说相;不是文字能够描述的,所以脱离名字相——这两句说明言语道断,不是靠听闻能理解的境界。心行处灭,所以脱离心缘相,不是靠思辨能到达的境地。因为远离虚妄叫做“真”,远离差异叫做“如”。最后三句指出它超越世间,不是修持所能企及的境界。“平等”是说虽然遍及染净一切法,但本性始终无二无别。之所以能无二无别,是因为在因缘中始终不改本性;之所以在因缘中不改,是因为不同于有为法可以被破坏——这就是在染污中不毁坏,在修行中不损灭。“一心”是归结到法体本身,“真如”是依据这个意义确立的名称。
一切言说都是假名,并无真实存在,只是随着妄念而显现,实际上并不可得。所以称为真如,也是无相可得。
这是解释上面要远离因缘、同时破除名相的道理。所谓远离言语表相,是因为言教并非真实存在,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执着。只是随顺众生理解而假名安立,说明这些名相并无真实本体。有人会质疑:既然说要远离名字表相,为什么还要建立这个“真如”的名称?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现在解释:破除假名并非否定真实存在,二者并不矛盾。不仅要远离名称,也要远离表相,因为名称是依附表相而建立的,这些都只是人们虚妄分别的执着。正如《楞伽经》所说:表相和名称总是相互伴随,从而产生虚妄分别。所以要同时破除名相二种执着。
言语的极致在于用言语超越言语本身。
这是解释疑问的。有人问:既然已经超越了名称和相状,只是借用暂时的名称,为什么不设立其他名称,而只说“真如”呢?解释是:真如这个名称,是言语表达的极致。意思是用了这个名称之后,再没有更合适的名称了。所以在《摄大乘论》列举的十种名称中,真如是第十个究竟的名称,所以说它是极致。这是通过言语来超越言语的立名用意。设立这个终极名称,正是为了最终超越一切名称。
这个真实的本质没有什么需要去除的,因为一切法本来真实;也没有什么需要建立的,因为一切法都是如如不二。
这是为了破除错误的执着。恐怕有人看到前面同时排除了“真如”的名相概念,就以为连真如本身也可以否定,从而陷入虚无的见解。所以这里解释说:只是排除虚妄的名相,并不排除真如的实相真理,因为这是般若妙智所观照的境界。为什么不能否定呢?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是真实不虚的,根本没有需要否定的东西。有人听到真理不可否定,可能又觉得有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执着,所以进一步说明: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建立的,因为这一切都超越了妄念分别。为什么不能建立呢?正因为它是如如不动的实相,所以不可执着。
要知道,一切事物本质都无法用言语描述、无法用念头揣测,所以才称之为「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