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
这时,天魔波旬想扰乱文殊师利准备的供养法会,就变化出四万名比丘。这些比丘穿着破旧褴褛的僧衣,浑身污秽发臭,拿着破钵,胸膛后背都裸露在外,相貌丑陋,有的跛脚有的驼背。他们内心惶恐不安地坐在大众中,也拿着钵接受各种供养,但钵里的饭菜却不见减少。
波旬变化的比丘们虽然吃得极多,他们的钵却始终装满不见减少。文殊师利便显现威神之力,让这些变化出来的比丘们钵中的食物总是满的,饭食到了嘴里却咽不下去,手拿着食物要送进口时,手到嘴边就停住不动。他们都跌倒在地,不能安稳进食。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问魔波旬:“这些比丘们为什么不肯进食呢?”波旬回答:“这些比丘马上就要死了,莫非有人给他们吃了掺毒的食物?”文殊师利说:“没有毒性的人,怎么会施放毒药呢!身心清净无染的人,怎会把污秽毒素给予他人呢!”
“所谓毒害,是指贪欲、嗔恨、愚痴这些烦恼。对于修习菩萨法门、持守清净戒律的人来说,根本不存在这些毒素。真正的毒害,是那些执迷不悟的行为:固执于情爱占有,产生‘我所有’、‘非我所有’的分别;被善恶业力、名相色尘所束缚;以不平等心造作各种境界;执着自我见解,沉迷五蕴感受;贪恋身体,住着念想;受各种感受支配,陷于六根六尘;滞留三界,不断抓取承受;行为急躁粗暴,往来轮回不休;贪着身体障碍,计较寿命长短;固执清净妄想,嗔恚遮蔽心性;不明十二因缘根本。”
“争论各种见解不能断除,自以为是;心存念想分别,怀有轻慢;区分净与不净,计较种种事相;满足于有无之见及诸业报;沉溺情爱,执着‘我所有’;畏惧空性真理,妄立二元对立;企图超脱却升起分别想;于无想处生起堕落想;本无愿望却起无想念;无所证得却作拥有想;在无修行处妄起种种言说;怀着二元心欲求超度;将菩萨法门视为非法;把邪见修行当作正法;错认恶知识为善友。”
“扰乱佛陀教法,诽谤正法真理;骄傲自大,不思救度;争斗诽谤,反视真诚为虚妄;把欺诈当作真实;沉迷淫欲以为常住;在有为法中求安稳;于生死轮回起教导想;破坏涅槃真实显现。”
文殊菩萨对魔波旬说:“波旬啊!像这样的表面修行其实是毒药,根本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教有十种教法:第一是甘露般清凉的教法,第二是安稳平和的教法,第三是精进不放纵的教法,第四是宽容不怨恨的教法,第五是不执着不驻留的教法,第六是守护正法的教法,第七是无争无讼的教法,第八是心无所起的教法,第九是超越自我执着的教法,第十是不诽谤他人的教法。”
佛的教导可以归纳为以下要义:
第一教:守护正念即是佛法 第二教:安住寂静无生之境即是佛法 第三教:心识纯净无染即是佛法 第四教:以平等智慧践行正道即是佛法 第五教:慈悲无嗔即是佛法 第六教:尊贵者更应广积善德 第七教:超越一切束缚即是佛法 第八教:度化不同信仰众生即是佛法 第九教:智者不执着世间欲望 第二十教:超越生死轮回即是佛法
以正定教导就是佛陀的教导(此处原缺一种法门),以正念安住教导就是佛陀的教导,以平等舍离教导就是佛陀的教导,以止息诸恶显现神通教导就是佛陀的教导,以身心寂静无别教导就是佛陀的教导,以坚固众生信心教导就是佛陀的教导,以照见烦恼本空教导就是佛陀的教导,以通达觉悟真谛教导就是佛陀的教导,以无漏修行得自在教导就是佛陀的教导。
佛陀的教法有十个要点:第一是内心安宁不争斗的教导,第二是引导众生获得真实解脱的教导,第三是培养无嗔怒的智慧辩才的教导,第四是明白万物无常、苦空本质而不忧伤的教导,第五是面对赞美诋毁都能放下自我的教导,第六是降伏各种妄念达到内心寂静的教导,第七是通往无为心境到达解脱彼岸的教导,第八是运用善巧方法度化众生的教导,第九是以慈悲心护持一切生命的教导,第十是心怀悲悯而不起伤害念头的教导。
“第一,放下一切执着、披上功德铠甲来教导佛法;第二,既不贪恋也不造作、言语寂静地教导佛法;第三,完成修行本分、开启智慧来教导佛法;第四,不起傲慢、持续守护佛法僧三宝来教导佛法;第五,发起菩萨心、使众生安住清净来教导佛法——这都是为了不堕入轮回生死之中。”
当佛说这些话的时候,那些跟随魔波旬来的天子中,有五百位发起了追求无上正觉的菩提心,他们齐声说道:“世尊啊!我们也应当这样恭敬奉行佛的教导。”这时佛陀露出了微笑。阿难尊者问佛:“您为什么微笑呢?既然微笑,必定有深意。”
佛陀告诉阿难:“你看见这些化现的比丘了吗?”阿难回答:“已经看见了。”佛说:“在未来五浊恶世,正法将要衰灭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比丘。他们不知满足,行为不端,衣着不整,性情急躁不得安宁。为什么呢?阿难啊!那时的比丘用斋时毫无恭敬心,常常诽谤他人,总想亲近那些舍弃戒律、破戒的出家人。他们随意披搭袈裟,不敬重长老比丘,行为颠倒迷惑,体弱多病。这些人出家只是为了安稳和名声,只求他人恭敬,却不发心求法。到那个时候,我的教法中会出现这类毫无正见、行为不净的人,诸天都会为此忧愁,而魔众却会欢喜雀跃。”
阿难问佛陀:“魔为什么能得逞?”佛陀回答:“这些修行人自己招惹魔障,不是魔波旬主动干扰他们。为什么呢?因为邪魔不会找懈怠之人的麻烦。若有比丘精进修行,像抢救头上着火般迫切,波旬才会趁机扰乱这样的精进者。所以啊阿难,你们应当奋力精进不可懈怠,要证得未曾证悟的,成就尚未成就的,获得明澈真谛消除所有疑惑,降伏魔众眷属,振兴如来教诲,奉行正法、体悟经义——这才是我真正的教导。”
就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五千位比丘都舍弃了生命进入涅槃,他们说:“我们不愿见到佛法混乱毁坏的时代。”他们盘坐虚空中,从体内燃起火焰将自己火化,数千天人都来供养他们的遗骨。这时,有二百比丘彻底清净了烦恼尘垢,生起了观照真理的智慧眼;另有二百比丘断尽一切烦恼,获得解脱自在的心境;三万二千天众获得了安忍顺道的智慧境界。帝释天、梵天王、四大天王及其眷属们都合掌恭敬地对佛陀说:“伟大的世尊啊!祈愿您长久住世广度众生,不要让我们目睹佛法混乱衰亡的时刻。凡是能够听闻这部经法的人,永远不会懈怠,也不会被污垢沾染,不会执着于各种感受,心念无所停留,不会引发魔障,没有自我执着,也没有任何贪求——就像舍利弗尊者和文殊师利童子所示现的神通变化与经法开示那样。这一切都是我亲眼见证的真实景象。”
那时,尊者大迦叶对舍利弗说:"我也见过文殊师利展现神通变化的情形,请您听我细说。当初佛陀成就正觉不久,我刚剃除须发出家时,文殊师利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他是从宝英如来的佛国而来,专程拜见世尊,向他顶礼致敬。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精舍。文殊师利菩萨整个夏季三个月之初,一直没有出现在佛陀身边,既不在僧众中,也不参加法会,连说戒仪式也见不到他的身影。
直到夏季三个月结束,在新月说戒的时候,文殊师利突然出现在大众之中。我就问他:“仁者啊!这三个月您去了哪里?在什么地方活动呢?”
文殊师利回答:“迦叶,我就住在这舍卫城里,在和悦王宫的宫女、歌女还有孩童中间度过了三个月。”
当时我心想:“这样的人怎么配与我们清净僧众共同参加结夏安居的佛事?”于是我立即走出讲堂,敲击犍椎,打算把文殊师利驱逐出去。
这时,佛陀问文殊师利:“你可看见摩诃迦叶敲打犍槌了吗?”文殊师利回答佛陀:“已经看见了,世尊!他是为了要赶我走啊。”佛陀说:“文殊师利,你应当展现自己的境界和神通变化,不要让迦叶对你生起扰乱的心意。”于是文殊师利便进入了一种叫做“显现一切佛及国土”的禅定,立刻沉浸在这种定境中。文殊师利刚进入禅定,顿时看见十方如恒河沙数般的世界里,每一处都有摩诃迦叶,那位年老的长者手持犍槌正在敲击,想要驱逐文殊师利。
佛问迦叶:“你为什么要敲打犍槌呢?”迦叶回答佛陀:“世尊啊!因为文殊师利在整个夏季三个月的安居期间,一直静默不现身,悄悄躲藏在隐秘的居所,所以我敲犍槌想把他赶出来。”
这时佛陀周身放出巨大光芒,遍照十方世界,对我说:“迦叶,你且看看十方。”我立刻看见无数不可计量的世界中,都显现出我年老的身形,正前往十方诸佛面前敲打犍槌,想要驱逐文殊师利。我又看见每位佛身边,都有一位文殊师利安住着。
佛对我说:“大迦叶啊!你想驱逐哪个文殊师利呢?是要驱逐十方无量诸佛身边的文殊师利,还是只想驱逐眼前的这位文殊师利?”我顿时心生惭愧,想把手里的犍槌放到地上,却怎么都做不到。用尽全部神力,犍槌始终悬在空中不肯落地,稳稳停驻不动。不仅在这祇树给孤独园如此,十方诸佛国土也都是同样景象,真实不虚而自在显现。
世尊对我说:“只有归依文殊师利才能获得解脱。”我当即向着远方礼拜文殊师利,手中的揵𭬱应声落地。我上前顶礼佛足,向佛禀告:“恳请世尊宽恕我先前冒犯的罪过。天中天啊!如今我已亲眼见证文殊师利所示现的功德。若要详说文殊师利圆满无碍的智慧,以及菩萨境界的修行广大无边,纵使穷尽时日也难以说尽。我先前实在是因为愚昧无知才敲击揵𭬱。”
佛告诉我:“正如你方才所见,十方佛国中常伴诸佛左右的文殊师利,其实同时遍及一切佛土,每每示现三个月隐没期,都是为了教化众生。”
佛接着说:“迦叶,文殊师利在此舍卫城中,已度化五百名女子获得解脱,又教化和悦王宫中的侍女们,使她们在无上正真道上永不退转。他还令五百童子、五百童女安住不退转位,必将证得无上正真道,更使无量众生证得声闻果位或往生天界。”
我立刻问佛陀:“文殊师利究竟说了什么法门?竟能度化这么多众生。”佛陀告诉我:“你亲自去问文殊师利,他是用什么法门度化这么多人的?”我便去请教文殊师利。文殊师利回答我说:“迦叶啊,我是顺应众生的根器来说法,让他们契入真理法则。有时用轻松愉快的方式教导大众,有时通过共同修行来引导,有时借游览观瞻来启发,有时运用财物往来接引,有时深入贫穷吝啬的人群中循循善诱,有时示现清净庄严的行持,有时显现神通变化,有时化作帝释天、梵天的形相,有时示现四大天王的威仪,有时显现转轮圣王的庄严,有时示现与佛陀无二的形象,有时示现威严肃穆相,有时示现刚强勇猛相,有时示现柔和慈悲相,有时以空性智慧开示,有时以真实理体教导,有时化现诸天圣众的形象。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就要用各种不同的法门来接引他们悟入正道。迦叶啊,像这样根据众生不同因缘,运用五种根本法门引导他们契入真实不虚的真理法则。”
我问道:“仁者啊,您救度了多少众生呢?”他回答我说:“如同法界那样多。”我又问:“法界究竟有多大呢?”他答道:“就像虚空那样无边无际。一切现象和虚空,以及众生种类也都是如此。这众生种类、法界、虚空界,本质上没有分别,也不是两个独立的存在。”
我又追问:“文殊师利啊!我虽然见到有佛存在,难道这样不会毫无益处吗?也不能真正教导和救度众生啊。佛法本来就是空寂无人的,哪里有什么教导和救度可言呢?”
文殊师利说:“听着,迦叶!好比有人得了热病,这个人胡言乱语说梦话。有人看见了就说:‘这人被鬼神附体了。’这时来了位良医,给病人服下汤药,病立刻就好了,不再胡言乱语。迦叶,你认为怎样?难道真有什么鬼神或天人从这人身体里跑出来了吗?”
迦叶回答:“不会的,只是因为喝了汤药,病就痊愈了。”
文殊师利菩萨说:“正是如此,迦叶!那位医生对那些人,是不是大有帮助呢?”迦叶回答:“确实如此。”文殊师利菩萨接着说:“就像这样,迦叶!世间那些喜欢欺诈的人,其实就像得了热病一样。他们生起贪着的心,本来没有‘我’却执着有个‘我’,这种妄想让他们不断在生死中轮回。所以诸佛世尊怀着大慈悲心,具足圆满的德行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断除两种执着和各种妄念。他们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引导众生进入佛法之门,既要消除‘自我执着’,也要断除‘他人执着’,更要斩断欺诈之心。诸佛为众生说法,就是为了清除一切妄念,让众生不再沉迷于‘我’和‘他人’的分别,从而渡过生死大海达到无上境界,证得清净无为。迦叶,你认为呢?难道真有什么‘我’、‘人’、‘寿命’或是‘涅槃’这些实在的东西吗?”迦叶回答:“并没有啊。”
文殊菩萨说道:“迦叶啊,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诸佛之所以成就佛道,是因为觉悟的本性始终明澈澄净。不是靠刻意造作,也不是单凭戒律约束,而是为了度化那些沉迷在虚妄烦恼中的众生。”
迦叶感叹道:“这样的菩萨行真是难得啊!他们精进修行,护持一切众生,救度所有生命,始终披着慈悲的铠甲。虽然践行大悲,内心却无所执着;虽然广度众生,却不起纷争杂念。他们的清净心自然流露,安住于无为之境。这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才披上这功德铠甲。”
文殊菩萨赞许道:“正是如此,迦叶!这就是菩萨披戴大功德铠甲的真义。”
迦叶恳请道:“祈请文殊师利为我们解说菩萨功德的具体内容。”
文殊菩萨开示道:“菩萨有三十二种功德铠甲的行持,菩萨就是披着这些铠甲在世间自在度众。”
迦叶追问:“是哪三十二种呢?”
文殊菩萨说:“迦叶啊,所谓菩萨的三十二种大德铠甲是这样的:
第一,菩萨披上出入无量生死的铠甲,在轮回中自然自在地护持众生; 第二,披上度化无数众生的铠甲,心中没有‘我’与‘我所’的分别; 第三,披上供养无量诸佛的铠甲,明白一切佛皆是法身显现; 第四,披上面对违逆境界的铠甲,如同回声般不执着于对立; 第五,披上护持一切诸佛的铠甲,了悟法界平等无差别; 第六,披上降伏一切魔障的铠甲,在烦恼尘劳中保持清净; 第七,披上以正法教化外道的铠甲,透彻观察十二因缘本无自性; 第八,披上广行布施无所吝惜的铠甲,愿与一切众生共习善法; 第九,披上为众生积累戒律忍辱功德的铠甲,却不执着造作之相; 第十,披上普度众生无所不至的铠甲,实无来去之相可得; 第十一,披上勇猛精进的铠甲,身心皆归于空寂; 第十二,披上一心安住法身正定的铠甲,消除一切执着; 第十三,披上无碍智慧到彼岸的铠甲,转化愚痴爱染为清净; 第十四,披上善巧方便的铠甲,随缘示现一切行为; 第十五,披上大慈的铠甲,从不伤害任何众生; 第十六,披上行大悲的铠甲,视五道众生如处虚空; 第十七,披上大喜的铠甲,对利生事业永不满足; 第十八,披上大护的铠甲,在苦乐境中如如不动; 第十九,披上圆满诸愿的铠甲,观解脱如观掌纹般清晰; 第二十,披上超越一切烦恼的铠甲,照破黑暗无迹可寻; 第二十一,披上观察四大五蕴的铠甲,了知如幻化显现; 第二十二,披上视四毒如蛇的铠甲,安住法界平等; 第二十三,披上观诸入处如空聚的铠甲,身心通达无碍; 第二十四,披上超越三界的铠甲,不起任何有为之念; 第二十五,披上如实接受诸有的铠甲,知一切法本无生起; 第二十六,披上大勇猛的铠甲,坚定不退转之心; 第二十七,披上大通达的铠甲,随众生根机施设法药; 第二十八,披上大导师的铠甲,为众生指示三乘道路; 第二十九,披上传承三宝的铠甲,显现诸佛智慧教化; 第三十,披上无受无生法忍的铠甲,安住诸法本寂; 第三十一,披上不动地功德的铠甲,超越声闻缘觉境界; 第三十二,披上庄严道场的铠甲,以平等智慧证悟诸法实相。
迦叶啊,这就是菩萨的三十二种大德铠甲。若有信受奉行这三十德铠甲的人,纵使四大元素可以改变,这位菩萨在无上正等正觉的道路上也永远不会退转。”
迦叶接着问:“文殊师利,诸位声闻弟子中难道没有一人能披上这样的功德铠甲吗?”
文殊师利回答:“正是如此。迦叶,你想一想:勇猛大力之士披挂的铠甲,那些怯弱无能的人也能披挂吗?”
迦叶说:“确实不能。”
文殊师利说:“所以迦叶,菩萨所披的大功德铠,是一切声闻弟子和缘觉圣者都无法承当的。”
当文殊师利讲述菩萨功德铠甲的法义时,三万二千天众都发起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
迦叶对舍利弗说:“贤者啊,文殊师利童子以神通变化示现说法,竟能达到如此境界,这都是我亲眼所见。”
这时,贤者邠耨文陀尼弗对舍利弗说:"仁者啊!我也曾亲眼见过文殊师利展现的神奇变化。记得从前佛陀在维耶离城游化时,有六万比丘围绕着佛陀恭敬供养。那时我正专心禅定观察外道修行者,发现其中有成千上万的人应当得到度化。于是我就前往外道聚集的地方为他们说法。谁知他们听完我的讲解后,既不接受奉行,也不放在心上,反而讥笑辱骂,面露怒容。我在那里待了整整三个月,竟连一个人都没能教化开悟,最后只能灰心丧气地离开了。"
这时,文殊师利变化出五百位外道修行者,各自奉他为导师,带着五百随从一起来到萨遮尼揵子的住处。他们上前行礼后站在一旁,恭敬地说:"我们久闻大师盛名远扬,所以特从他方大国来到维耶离城。如今大师就是我们的皈依处,愿作我们的导师,恳请您给予教导,我们必当恭敬承奉,如同对待佛陀一般。我们从未听闻过大沙门讲述如此圆融微妙的法义。"
这时,审裸形子欣然答道:"善哉,善哉!诸位不久必能通达我门教法的真谛。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你们怀有至诚之心啊。"
于是审裸形子便告诫自己的弟子们:"你们应当与这五百位求道者和睦共处,共同修学,互相传授法要,平等研习经义。若是这五百位道友有所开示,你们都要专心聆听,善加思惟。"
这时,文殊师利和五百位求学佛法的修行者们聚在一起。他逐渐展现出严谨修持的功德戒行,超越了原本的境界,普遍显现出自身修行成就。在这期间,他赞叹佛、法、僧三宝的殊胜,也称颂审裸形子端正的德行,说完这些因缘法义后便静默不语。
过了些时日,外道修行者们再次聚会。文殊师利对他们说:“依照我们修行人所传经典的内容来诵读讲解,由此看来,释迦牟尼佛确实具有真实不虚的德行。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出生在显赫的家族,种姓圆满,父母血统清净属于转轮圣王的后裔,每一相好都具足百种福德功德。我听说他刚降生时,帝释天和梵天都来恭敬供养,天地震动,三千大千世界无不承纳。他落地后行走七步,举手宣言:‘我乃是天上天下最尊贵者,应当为众生断除生老病死之苦。’龙王吐水沐浴,帝释天与梵天一同为他洗浴,诸天人民奏响弦乐鼓乐,放大光明照彻三恶道,一切根器悉皆圆满,连原本不具足的也都得以圆满。他使一切众生远离尘劳嗔恚,皆得安稳。相师和梵志预先预言祥瑞:‘若在家必成转轮圣王,倘若出家则能成佛,成为法王转动法轮。’后来他舍弃国家王位,在菩提树下降伏了亿万魔军及其眷属,证得正觉,转动法轮无人能挡。为诸沙门、梵志、天龙、鬼神、梵天及世间人民讲经说法,上中下皆圆满殊胜。
所谓上善: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 中善:心意真诚,戒律具足,超越众智; 终善:证得空性,通达无想、无愿法门。
又上善:信念清净不放逸; 中善:心得安定平等一如; 终善:现证正智明彻慧性。
又上善:对佛陀生起不可破坏的信心; 中善:对佛法获得不散乱的净信; 终善:对僧团具足永不退转的信念。
又上善:不依从他人言教; 中善:心念寂静; 终善:成就圣贤平等正见。
又上善:断除苦厄消灭烦恼; 中善:奉行八正道; 终善:灭尽执着证得涅槃。
这就是诸位弟子上善、中善、终善的修行境界。
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的修行,上等善在于立志追随成佛之道,中等善在于不贪求小乘境界,究竟善在于助成无上智慧。
上等善是对一切众生发起平等慈悲心,中等善是为度化众生甘愿承受大悲的重担,究竟善是怀着喜悦护持平等心修行。
上等善要收摄破戒众生,让傲慢无德之人皈依正道,使心性散乱者安住平等,消除邪知邪见;中等善是实践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究竟善是通过六度圆满的修行趋向无上智慧。
上等善要践行四无量心教化摄受众生,中等善是不惜生命护持正法,究竟善是永不堕入无明黑暗与断灭见地。
上等善要心如大地承载万物,修菩萨行而不执着;中等善是智慧坚固不退转;究竟善是心无挂碍,证得一生补处果位。这些就是菩萨修行中上等善、中等善、究竟善的完整内涵。”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为外道修行者们演说佛法,使得五百人消除烦恼障垢、开启了清净法眼,更有八千人发起了追求无上正觉的菩提心。此刻,五百位幻化而出的人向大地五体投地,齐声高呼:"归命佛陀!我们至心皈依觉悟者!"那些外道修行者见状,也效仿幻化人们五体投地的姿势呼喊:"归命佛陀!我们至心皈依觉悟者!"天帝释迦提桓因当即洒下心莲华说道:"你们应当用这些宝华去供养世间至尊。"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带着众多随行眷属,一同前往迦梨罗讲堂。他们来到佛陀所在之处,恭敬地顶礼佛足后,退到一旁站立。那些外道修行者和众弟子们,将手中的鲜花供奉给正觉的佛陀,绕行三圈后也退立一旁。
这时,五百位化现的修行者借着文殊师利的威德,上前对佛陀说道:“世尊啊!我们并非不恭敬佛陀,但如来本身就是法身;我们也不是不愿听闻佛法,因为真正的法是不可得的;我们也不需要僧众的功德,因为圣贤们的集会本无聚合的形迹;我们也不追求佛的功德,在法界之中本无功德可增;我们不需要世尊的殊胜教化,因为一切法本来寂灭无教;我们不执着如来的境界意义,真正的解脱早已超越表象;我们不愿刻意认知苦谛,因为真实愿力本无分别;我们不刻意断除习气,因为一切法本来清净无染;我们不刻意修行道法,因为真正的道已超越行与不行;我们不追求证悟的尽头,因为诸法本就是永恒寂灭;我们也不刻意止息心念,因为一切法本无所住;我们不执着平等的断德,因为非常非断的生死本是真如的显现。”
我们也不需要神通变化,因为行动中没有犹豫也没有怀疑,既没有来去也没有生灭;我们不依靠感官认知,执着感官所得反而会错失真义;我们不追求力量,因为一切存在的事物本质上都是脆弱无力的;我们也不刻意培养觉悟,因为所有存在本质皆空无从执取;我们也不刻意修道,没有数量概念没有世间分别自然没有得失;我们也不执着寂灭境界,心不贪恋淡泊;我们不追求度化世间的智慧见解;我们不寻求知识义理,因为真解脱就在常住的法性中本无束缚;我们不刻意追求沙门境界,真正的修行者已超越六尘障碍;我们不排斥婆罗门的外相,心无分别才是真梵行,也不执着批判对错;我们不刻意标榜比丘身份,自然本性本就无毁无誉;我们不刻意追求度人的方法,六根清净自然解脱;我们不讲求知足限制,既然本性圆满为何要设限?
我没有任何贪求,也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就是这样;对一切法都不执着,对言语也不执着,就是这样。没有身体、没有意念、没有言说,我们也不是无所依托,三界一切本来平等。我们也不是没有修习,就是这样;没有快乐也不执着平等,我们也不是在闲居,一切三界中本来就没有所谓的闲居修行。我们也不执着空,也不刻意修行,就是这样。所有行为本质都是空,我们也不向外乞求,就是这样。已经断除一切妄想,我们也没有生死的恐惧,就是这样。如实看见平等真相,我们也没有淫怒痴,更没有诽谤,就是这样。既不执着念头也不追求无念,我们也不断除尘劳行为,一切都不执着才是自然状态。我们没有实在的身体,也没有出生之处,就是这样。这个身体并非真实身体,我们也不去观察,往来的形相根本不存在,就是这样。
“尊贵的佛陀,我们也不刻意去除各种烦恼污垢,因为平等看待一切时,苦乐净秽本无差别;我们也不执着‘我’的概念,自然就得到解脱。我们不刻意渡到彼岸,因为根本看不到此岸与彼岸的分别;我们不断除什么也不追求平等救度,就是这样。所谓解脱只是空名,没有妄念可得。我们不执着任何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因为万法的本源本来寂静;不刻意消除疑虑,也不对修行产生怀疑;我们已脱离邪见嫉妒,但也不执着清净信心;不企图断绝言语表达,就是这样。对过去已经放下,连放下的念头都不存。世尊啊!我们也不追求超脱无为法,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是寂静无为的。”
当这些话说完时,有二百位比丘证得了无漏心解脱的境界,另有二百位比丘从座位上站起来,虽然获得了四禅定力,却转身离开了。这些离开的比丘在最后听闻未曾听闻的法义时,纷纷议论道:“世间的一切都混乱了,就是因为讲说这样的法门。我们原本听闻的教法应当温和柔顺,但现在所说的法义不符合戒律修行,也不是世尊所教导的。”
这时,邠耨文陀尼子对文殊师利说:“文殊师利啊!这二百位比丘起身离开时声称:‘这样的说法只会扰乱整个世间。’”
文殊师利回应道:“邠耨啊!确实有这样的因缘——讲说这样的法门会扰乱世间。为什么呢?邠耨,世间的基础就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地水火风四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构成的。众生执着于对生死的恐惧,追求无为涅槃,却不明白生死本身就是虚妄的执取,也无法真正体证无为的柔顺境界。就像那些在生死中忧愁的人,既不乐处生死,也不证得涅槃。若不能安住于无生法忍,就会在四圣谛中迷失方向。一旦产生执着,便会陷入混乱,连空性真理也无法安住。”
“在修行道路上若产生争执,执着于经典文字,想要证道反而落入二元对立。有了二元分别,混乱就产生了。若是平等观照,一切法皆是正法。如果没有二元分别,就不会产生混乱。如果怀着‘我所修行’的念头,就会滋生骄慢自高,有了骄慢就会混乱。倘若无所执着,无所造作,不刻意作为也不偏废作为,不刻意度化也不拒绝度化,这才是无混乱的境界。无混乱就意味着无二元对立。”
“世尊曾经说过:‘我不与世间争论,是世间与我争论。’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已经断除了争论混乱的根源。什么是争论混乱的根源?就是执着于‘这是真实’、‘那是虚妄’。所以世尊说:‘真实语有什么可说的?虚妄语又有什么可说的?在无分别无偏邪的平等性中,哪里还有所谓清净可言呢?’”
那时,文殊师利菩萨在离开的二百位比丘前方,于道路中央化出熊熊大火,火焰遍满整个佛土。比丘们想要越过火海,却见火光充斥四方无法跨越;试图用神通飞越虚空,又见空中布满铁网,还看见滔天洪水弥漫十方。他们吓得汗毛直竖,这时远远望见祇园的道路上遍布着青色、白色、黄色、红色的莲花,又看见大众法会的盛况,便立即转身回到佛陀所在处。为了听闻佛法,他们走进祇园,来到迦梨罗讲堂,向佛陀顶礼叩首后,恭敬地退到一旁站立。
邠耨问道:“这些比丘僧众中的贤者们,是往哪里去?又是从何处来?”比丘们回答:“仁者啊,我们虽然已证得阿罗汉果位,断尽一切烦恼,完成了修行道业,达到心念专一的境界,获得神通自在能度脱生死。但方才听文殊师利宣讲颠倒错乱的教法,便从座位起身离开。我们刚前行时,看见佛国世界遍布烈火,竟无法越过这片火海,因此返回向世尊请教:究竟什么才是阿罗汉灭尽烦恼的真实境界?”
这时,佛陀告诉邠耨说:“如果连供奉火神都不能自在,却想渡过火焰,这是不可能成功的,就像陷入偏见之网却想穿越铁网,站在贪爱欲望的沉溺行为中,却想渡过浩瀚大水,这都是无法达成的。为什么呢?邠耨啊!这些比丘们尚未脱离淫欲、嗔怒、愚痴的火焰,怎能渡过熊熊大火?已经落在偏见的罗网里,怎能穿越铁网?沉溺在恩爱情欲之中,又怎能渡过浩瀚大水呢?”
佛陀继续告诉邠耨:“其实这些水火铁网,既非从何处来,也非往何处去,都是文殊师利菩萨所展现的神通变化。同样的,邠耨啊!淫怒痴这些烦恼以及各种偏见、恩爱执着,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都是源于妄想、杂念和邪见的行为。因为执著于自我和他人的形象,其实根本没有实在的自我,没有实在的我,也没有什么可执着的。那些独自修行的方式反而会扰乱心意,应当安住于专一寂静的心境积累功德,专心修行却无所获得,无所忆念也无所执着,进入专一的心境来修习经法。”
什么是法事?什么是法缘?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了愚痴这个因缘,就会产生行为造作;有了行为造作的因缘,就会产生心识活动;有了心识活动的因缘,就会形成身心现象;有了身心现象的因缘,就会产生六种感官;有了六种感官的因缘,就会形成习气;有了习气的因缘,就会产生感受;有了感受的因缘,就会产生贪爱;有了贪爱的因缘,就会产生执取;有了执取的因缘,就会形成存在状态;有了存在状态的因缘,就会产生生命;有了生命的因缘,就会出现老死、悲伤、忧愁、痛苦、烦恼这些令人痛苦的事情。这就是与巨大苦恼相伴的生命现象,可以说这个身体就是由愚痴滋养成长的。
当愚痴完全断除,行为造作就会止息;行为造作止息了,各种心识活动就会止息;心识活动止息了,身心现象就会止息;身心现象止息了,六种感官就会止息;六种感官止息了,习气就会止息;习气止息了,感受就会止息;感受止息了,贪爱就会止息;贪爱止息了,执取就会止息;执取止息了,存在状态就会止息;存在状态止息了,生命产生就会止息;老死、忧愁、痛苦等一切烦恼都会完全止息。这样,巨大的苦恼就被彻底消除了。
“要达到平等的境界,证得无为法,不执着于任何聚合,安住于寂静。过去的烦恼不会消失,未来的愚痴不会穷尽,现在的无明正是由于妄念作用。没有清净与寂静的分别,无明便得以建立;若心念安住于智慧,无明便无从立脚。既然无所建立,便是永恒的寂静,这就叫做无明灭尽。
用这样安住的智慧观照四大组成的身体,明白这不过是愚痴所生的躯体,如同草木一般。假使有意识、有思想、有认知,却没有形色可见,没有声音可言说,就像幻化之物——既无内在实质,亦无外在表象,更没有对立与中间的分别,一无所得。
比丘若能安住于这样的寂静观想,对一切法都不生起执着。既然无所生起,这便是真空的真实意义。”
就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那二百位比丘心中所有的烦恼都彻底断除了,达到了完全解脱的境界。
这时,萨遮尼干子失去了他的众多弟子,便带着五百名随从一起来到祇树迦梨罗讲堂,走到佛陀面前。他与世尊相互行礼交谈后,对佛陀说:"我多次听说沙门瞿昙用幻术蛊惑之道迷惑他人弟子,如今亲眼见证:文殊师利破坏了我的法会,增加了沙门瞿昙的弟子。确实如此啊,世尊!他们因为受到邪行的影响,不再来我这里接受教导,也不诵读经典,不采纳我的言语,更不愿将我的教诲放在心上。"
那时有位修行人名叫阇耶末,坐在法会中。他是萨遮尼乾的亲友,便在途中对尼乾子说:“请停下!不要对佛陀生起诋毁的念头,也不要对佛陀的弟子们及文殊师利心起扰乱。若这样做只会招致祸患,长夜不得安宁,将来必堕恶道受苦。尼乾子请听,我现在要说个譬喻。”
“好比有个愚痴的人想得到醍醐,却去找酥油,还把水装进瓶里不停摇晃。终究疲惫厌倦至极,也得不到醍醐。尼乾子啊,其他外道的修行也是如此,虽然修行学道,却不能断除邪行。就像大瓶里的水变不出醍醐,不遵循如来殊胜微妙的法义修行,死后便会堕入地狱。”
“再比如,尼乾子,有智慧的人聪慧明达,想得到醍醐就去寻找酥酪。他把乳酪装进瓶中摇晃,便生出醍醐——正因为有乳酪才能制成醍醐。尼乾子啊,就像这样,若有人在如来法教中,无论在家或出家学道,至诚信仰佛法,欢喜精进修行,就能迅速证得圣贤解脱,如同从乳酪获得醍醐。”
“又譬如,尼乾子,有人从别家借来百件瓦器不慎打碎,后用珍宝器皿偿还主人,主人会生气责骂吗?”尼乾子答:“不会。”阇耶末说:“正是如此,尼乾子!其他外道弟子如同瓦器已然破碎,在如来座下重造法宝器皿,你们不该嗔恨骂詈。”
“最后比方说,尼乾子,若商队首领没有善巧方便,就会带着大批商人误入歧途;若有首领具足善巧方便,就能带领所有商人走出邪路踏上正道。尼乾子啊,你们的导师因不解正道真义,已使无数人堕入恶道;而如来——无上正等正觉者——彻悟道法真谛,正引导无量众生出离恶道,安住正途。”
这时,尼揵便带着他的徒众离开了。当时有一万两千人跟着尼揵子一起离去,剩下的人都获得了神通境界。世尊亲自为他们剃除须发,使他们成为比丘。
那时,佛陀问闍耶末:“你看见那一万二千人跟着萨遮一起离开了吗?”闍耶末回答:“是的,世尊,我看见了。”佛陀说:“这一万二千人将来都会在弥勒如来出世时,剃除须发出家为僧,参加首次圣众集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听闻了这般深妙法义的缘故。萨遮尼揵子将成为弥勒如来的弟子,智慧最为第一,就像我现在座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为何能如此?正因他曾在佛法中生起骄傲轻慢之心,而后又能彻底舍弃种种妄见的缘故。”
这时闍耶末道士对文殊师利说:"将来五浊恶世会有很多傲慢自大的人。"文殊师利回答:"是的,善男子!将来浊恶世间的众生,那些心性低劣的人特别喜欢摆架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能真正修得四禅境界,却因自高自大而堕落。在五浊恶世时期,人们不再供养比丘僧众,这些比丘连基本禅定都难以保持,更何况达到第四禅呢?正是由于将来世间存在这些污浊,在五浊恶世里人们才会如此骄傲自满。善男子啊,有些修行人会因为两种事情产生傲慢:第一是自以为有智慧而目中无人;第二是靠着别人供养的衣食,炫耀自己的持戒和智慧功德,结果反而堕落。凡是因傲慢而诽谤佛法的人,将来必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有人问:“文殊师利,怎样才能看出别人有骄傲自大的心态呢?”
文殊回答说:“凡夫的心念摇摆不定,却自以为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如果有人听到这样的说法感到害怕,就知道这是个骄傲的凡夫。说‘只有见到如来才算成就,阿罗汉不算成就’,如果有人听到这话心生恐惧,就知道这是个骄傲的凡夫。说‘应当布施给佛陀,不该布施给有智慧的阿罗汉’,如果有人因此惶恐不安,就知道这人怀着傲慢。说‘如来称赞凡夫修行,却不推崇阿罗汉’,如果有人听闻此言感到畏惧,就知道这人心存骄慢。那些不脱离世俗烦恼却自以为超脱的人,其实是最执著世间的;若是真正超脱烦恼,就不会执著,也不会自居为世间尊者。若有人执著这些见解就是骄傲。把一切法只当作言语概念来接受,这就是傲慢。真正明白一切本然具足,不需要刻意断除什么,不需要刻意修行什么,也不需要刻意证悟什么,这才算领悟了真理。”
文殊菩萨又问:“那些因为智慧而生起傲慢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呢?”
佛陀回答:“他们既不与人争执,也不是刻意不争执;不会表现出骄慢之态。就像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当它吼叫时,所有动物都会害怕。同样的,善男子啊,不贪著贡高之心的比丘,不会畏惧任何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声音就像山谷里的回响,回声回应着原声,却没有自己的心意识,只是因缘和合产生了声响。
诸位善男子,我们的心意识若能如实体现智慧,就不会去分别各种因缘所生的音声。一切声响都是自然回应,却没有任何实质产生。佛陀的法音也是如此,不会排斥外道的言论,不会厌恶佛法的声音,也不会执着任何声响。对于愤怒之音不生烦恼,面对纷扰之声不起尘劳。
一切音声本来就没有来去始终的实质,这就印证了无贪著的境界。所有言语不分高下,体现着平等的印证。其本质自然显现,以同一法印契入法界平等的统摄。这个法印不会毁坏,如实安住于本无住着的境界,彰显真空妙义,体现三世平等,无生无灭,自然显现。以这样的法印印证万法,无论是欢喜还是不欢喜,都不会产生贡高之心。比丘听闻这个道理后,就不会再疑惑犹豫,也不会执着于自我了。”
这时,闍耶末道士恭敬地对佛陀说:“尊贵的天中之天啊!我曾从欝閻异道人的亲友那里,听闻过大乘佛法的功德。今日又从文殊师利菩萨这里,聆听了如此精妙的辩才解说,使我发起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因此恳请世尊,为我说相应的法门,让我能够具足修行所需的道品,早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以此教化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佛说:“闍耶末啊!现在我要为你解说菩萨的修行。有两种方法能快速获得智慧,建立大乘根基。是哪两种呢?第一是精进,第二是不放纵自己。
什么叫精进?就是为求佛法智慧,能舍尽一切财物布施无吝啬,不图回报只为助长道心。第一种精进,是为了断除所有不善的行为,圆满具足一切贤善功德,以平等心修行而不懈怠;持戒清净,不贪求来世福报。第二种精进,是不贪恋身体感受,修习忍辱功夫从不放松,以慈悲心救护众生。第三种精进,是不断积累功德善法,永不满足地精进修行,将所有善行功德回向菩提大道。第四种精进,是专心修持禅定永不厌倦,不散乱不放纵,远离欲望永不退转。第五种精进,是广学多闻勤求佛法,布施时心无杂念,常保内心寂静,尊奉圣贤智慧。第六种精进,是实践四无量心,以善巧智慧教化放纵之人。第七种精进,是身心修行时,身心不乱,心境空明寂静。第八种精进,是为一切众生发起平等慈悲心,在法义上勇猛精进,以无执着的慈悲对待万物。第九种精进,是为他人和众生发起菩提心,清醒观察世间如幻如化,始终不偏离正道。第十种精进,是修行如救头上燃火般迫切,真诚精进不懈怠,灭尽烦恼证得无生法忍。第十一种精进,是圆满诸相好庄严,积累善根永不放松,观照法身本无生灭。第十二种精进,是庄严佛国净土永不松懈,净化一切众生世界。第十三种精进,是圆满修持三十七道品,已超越一切寂灭黑暗,欢喜信受如来菩萨的善巧方便。这些都是通过精进而成就的,这就是善巧智慧。菩萨遵行这些,就能得到护持永不退转,安住无上正等正觉之道。”
说完这些话时,闍耶末菩萨证得了无生法忍,欢喜踊跃升到虚空中,离地四丈九尺高。这时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连续六次震动,灿烂的光芒遍照诸佛国土,虚空中如雨般落下天花,箜篌等乐器不用弹奏自然发出美妙的乐音。
智慧的力量带来吉祥光明,引导众生的导师身放七尺光芒, 具足三十二种庄严相貌,八十种随形好无一欠缺。 犹如雄狮威震群兽,行走间充满威猛气势, 今日佛陀因何展露笑颜?祈请世尊为我们解说。
您说法迅疾如闪电划空,音声殊妙犹如狮子吼, 如羯鼓随鸣震动宝器,其音韵超越梵天妙音。 佛陀法语遍传众人耳中,声浪通达三千大千世界, 恒常应机施教恰到好处,听闻柔软法音无不领悟。
声闻弟子与缘觉圣者,他们的智慧尚未圆满, 终究不能与普遍智慧相比,就连众菩萨也难以企及, 如今谁能获得智慧之力?祈请导师开示度化之道。
若天龙八部世间众生,乃至阿修罗皆发菩提心, 解脱一切感受的束缚,心中听闻佛法无所执着, 实践无量行持无有障碍,超越无数亿计不平等法。
不可限量不可计算,以平等心广度世间, 现在请问空性正慧,佛陀因何缘故欣然而笑?
青黄赤白种种光色,璀璨光芒遍照十方, 奇妙光辉从佛口流出,照亮恒河沙数佛土。 遍照无量百千佛国,种种形相本无实体, 万法寂灭无所可见,佛陀善利众生无有恐惧。
光明将要显现之时,声闻弟子皆不能及, 得未曾有辉光普照,佛陀亦说缘觉法门。
今愿阐释大乘行持,一切智慧最为无上, 光芒从顶门融入之时,所到之处清净无染, 善哉殊胜超越诸天,及一切世人所供奉, 祈请如实解说真义,佛陀所言绝无虚妄。
断除六根聚会之疑惑,今日正觉因何展笑颜? 闻佛语声心生欢喜,无数众生欢欣踊跃。
佛告诉贤者阿难:"你看见那位名叫阇耶末的年轻修行者吗?他跃升到虚空中,离地四丈九尺,稳稳停在半空。他已经领悟了佛法真谛,此刻正恭敬合掌向我行礼。成千上万的天人也一同前来献上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