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經
佛說分衛比丘經第二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有一比丘,普行分衛,一一次第,入婬蕩家舍。於時婬女,見比丘入至其家舍,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尋而奉迎,稽首足下,請入就座。又問:「比丘!仁從何來?」比丘答曰:「吾主分衛,故來乞匃。」於時女人,即為施設餚饌眾味,盛之滿鉢,而奉上之。比丘即受,自退而去。彼時比丘,得是美食甘美豐足,心中歡喜,不能自勝,數數往詣婬蕩女舍。時女心念:「計此比丘守法難及。」頻為興設甘脆肥美之食,而授與之。往返不息,學問未明,所作不辦,未伏諸根。見婬蕩女顏色妙好,婬意為動,志在放逸。著婬蕩女,口出軟柔恩情之辭,懷親附心,與語周旋彼家日日不懈。
分衛比丘覩其好色,聽聞音聲,婬意為亂,迷惑憒錯,不能自覺。而佛經曰:「目見好色,婬意為動。」又世尊曰:「雖覩女人——長者如母;中者如姉;少者如妹、如子、如女。當內觀身念皆惡露無可愛者,外如畫瓶,中滿不淨。觀此四大:地、水、火、風,因緣合成,本無所有。」時彼比丘,不曉空觀,但作色視,婬意則亂,為婬女人,而說頌曰:
「淑女年幼童清淨, 顏貌端正殊妙好,
一一觀容無等倫, 吾意志願共和同。」
時婬蕩女,見此比丘所說如是。「吾本不知兇惡貪婬,反以清淨奉戒意待,謂之仁賢,憙犯罪舋。隨其來言,當折答之。」即時以偈而報頌曰:
「當持飲食來, 香華好衣服,
若干種供養, 爾乃與仁俱。」
於是比丘,以偈答女頌曰:
「吾無有財業, 觀我行舉動,
以乞匃而立, 所得者相與。」
於是婬女,以偈頌曰:
「假使卿身無財業, 何為立志求難致?
如卿所作無羞慚, 馳走促出離我家。」
時逐出比丘,追至祇樹門。諸比丘即來詣佛,啟白世尊,具說本末。佛言:「此比丘,宿命曾作水鼈,婬女曾作獼猴,故亦相好。志不得果,還自侵欺,不入正教,增益惱患。於今如是,志願婬女,願不從心,逆見折辱,慚愧而去。」
佛言:「乃往過去無數世時,大江水中,鼈所居遊,其江水邊,樹木熾盛,彼叢樹間,有一獼猴,止頓彼樹。於時彼鼈,從江水出,遙見樹木,有此獼猴,而與談語,稍稍前行,欲親近之,數數往返。相見有日,日日如是,覩之不懈,則起婬意,心為迷惑,污染穢濁,不能自覺。則時以偈而歎,頌曰:
「『顏貌赤黃眼而青, 遊叢樹間戲枝格,
吾今欲問毛滑澤, 欲何志求何所存?』
「獼猴以偈答曰:
「『吾今具知鼈本末, 為國王子有聰明,
今卿何故而問我? 我聞此言懷狐疑。』
「於是鼈復以偈答曰:
「『吾心常存志在卿, 心懷恩愛思想念,
以是之故而相問, 當以何法而得會?』
「獼猴以偈報,頌曰:
「『鼈當知之我處樹, 不應與君共合會,
假使欲得與我俱, 在叢樹間相供養。』
「於是鼈復以偈答曰:
「『吾所服食以肉活, 柔軟甘美勝果蓏,
不當貪求不可獲, 當為汝致眾㮈果。』
「爾時獼猴以偈報曰:
「『假使卿身不處樹, 何為求我不可致,
如今觀我無羞慚, 且自馳走不忍見。』」
佛告諸比丘:「爾時獼猴,今婬蕩女人是,鼈者,分衛比丘是。彼時放逸,而慕求之,不得如願,今亦如是。」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