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法要解
禪法要解卷上
当修行者初次来接受佛法时,师父会先问清楚五类戒律是否清净。如果发现这个人淫欲心比较重,就应该教他观想不净的方法。
不净观有两种:一种是让人产生强烈厌恶的不净观,另一种是不需要强烈厌恶的不净观。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呢?因为众生有六种贪欲:贪恋美色、贪恋容貌、贪恋姿态、贪恋声音、贪恋细滑触感、贪恋人相。对前五种欲望重的人,就教他们观想令人厌恶的不净相;对人相执着深的人,就教他们观想白骨人相。
也可以观想死尸,无论是腐烂的还是完好的。观想完好死尸能断除两种欲望——对姿态和声音的贪着;观想腐烂死尸则能彻底断除所有六种欲望。
修习不净观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亲眼看见发臭腐烂的死尸,想到"我的身体同样不净,和这死尸没有什么区别"。这样观想后心生厌恶,记住这个景象,到安静的地方——或是树下,或是空屋,用记住的景象反观自身不净。仔细觉察全身每个部位,把心念系住在身体内部不让散乱,如果心思飘走,就再拉回到观想对象上。
第二种是不用亲眼看见,只要听从师父指导,通过想象来观察自己身体里的三十六种污秽之物:头发、汗毛、指甲、牙齿、鼻涕、眼泪、口水、痰液、汗渍、污垢、脂肪、皮下脂肪、皮肤、肌肉、筋脉、骨髓、脑浆、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肺脏、胃、肠道、腹部、膀胱、胆汁、痰液、肿块、内脏、脓血、粪便、尿液以及各种寄生虫......这些污秽之物聚集在一起,假名为身体。这样观察自身之后,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所贪着的外在身体。
如果心里对淫欲产生厌恶,欲望平息了就可以停止。如果欲望还没平息,就应该精进努力,呵斥自己的心念:"老病死的苦难转眼就到,生命像闪电般短暂。人身难得,明师难遇,佛法将要衰灭如同黎明前的油灯。破坏禅定的因素很多——内心有烦恼,外界有魔扰,世间还有饥荒灾难。内外的老病和死亡之力非常强大,足以破坏禅定功夫。我这身体实在可怕,对烦恼贼还没能损减分毫,在禅定法门中也没什么成就。虽然穿着出家衣服,内心却和俗人一样空虚。所有恶道之门都向我敞开,而善法却还没真正入心。对恶法还不能保证绝不造作,我怎么能贪着这个污秽的身体而懈怠,不肯精进降伏自心呢?这个卑劣的身体是圣贤所呵斥的,九孔常流不净,却还贪恋不舍,最终和畜生一样死去,堕入黑暗,实在太不应该了。"
这样鞭策心念、自我责备后,再回到原来的观想。有时候也要让心生起欢喜,这样想:"佛是具足一切智慧的人,他所教导的法门直接明了、容易实践,是我真正的大导师。既然这样就不必忧虑,如同依靠国王就不用害怕。那些阿罗汉是已经成就的圣者,如同我的同伴,他们能够像主人驯服奴仆那样调伏自心,获得种种圣果和神通自在。我也应当降伏自心,求得这样的成就。除了这条道路,再没有别的捷径了。"
这样想完之后,继续观修不净,同时心生欢喜:"初学道时,各种烦恼像强风一样吹乱我的心。我想要成就道业,连最美妙的五欲尚且不能动摇我,何况这些粗劣的欲望呢?就像长老目犍连证得阿罗汉果后,他过去的妻子带着歌舞伎乐,盛装打扮想来迷惑他。目犍连当时就说偈言......"
你的身体由骨架支撑,皮肉相互缠绕包裹, 内部充满污秽之物,没有一样是洁净的。 就像皮袋装着屎尿,九窍不断向外流淌, 如同鬼魅般无价值,哪里值得自我珍爱? 你这身子如同移动厕所,仅靠薄皮遮盖自己, 有智慧的人都会远离,就像人们避开粪坑。 倘若人们看清你身体,如同我所厌恶的那样, 所有人都会纷纷躲避,犹如远离臭秽粪池。 你虽用香花珠宝装饰,精心打扮这具身体, 凡夫或许会贪恋爱着,智者却不会受迷惑。 你这不净物的集合体,聚集种种污秽恶物, 好比装饰过的茅厕间,愚人才会觉得美好。 你的肋骨附着在脊梁,就像椽子靠着屋梁, 五脏六腑藏在腹腔里,污秽如同粪便箱子。 你这身子如同粪土房,愚昧之人却当珍宝, 即使用珠串璎珞装扮,也不过是彩绘瓶子。 若有人想染污虚空,终究不可能得逞, 你想来扰乱我的心,就像飞蛾扑向火焰。 所有欲望的毒害,如今我已完全灭除, 五种欲念已远离,魔罗的网已破裂。 我的心如同虚空,对万物都不执着, 纵使天女来诱惑,也不能染污我心。
修行人这样坚定地思惟,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就不会被各种欲望动摇。如果是根基敏锐的人,专心精进修行,最快七天内心就能安住于定境;中等根基的人,需要二十一天左右;根基较钝的人,则要经过很长时日才能成就。这就像搅拌乳汁终究能制成酥油,只要坚持必定能够成功。倘若不能持之以恒地修习,哪怕长久学习各种方法譬喻,最终也会一无所获,好比搅水永远做不成酥油。
问:
什么事是行不通的呢?
如果犯了无法忏悔的戒律,如果坚持邪见不肯舍弃,如果断绝了善根,以及三种覆盖障碍——也就是深重的烦恼、五无间罪业、三恶道报应,像这样的罪业都不应该去修习。在大乘法门中,菩萨根器锐利,具备真实的智慧和福德因缘,情况有所不同。如果自身条件尚不具备修习,应当先诵经修福、建造佛塔供养、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实践十种善业。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专注一心的状态呢?
回答说:
心念安住在这种境界中时,身体会变得柔软轻安,内心充满喜悦。那些愤怒、忧愁等扰乱心绪的烦恼都平息下来了。这时体验到的心灵快乐,是世间五欲之乐远远比不上的。因为内心清净无染,身体也会焕发出光明,就像洁净的镜子能映照外物,又似明珠置于清水之中光明透亮。修行者见到这些景象时,内心自然充满安宁与欢喜。
好比口渴的人挖井找水,当看到湿润的泥土时,就知道很快能找到水源了。修行也是这样,刚开始修习时就像在挖干土,只要持续用功不懈,终会见到湿润的迹象——这时便知道离证得禅定的境界已经不远了。
要专心信受、欢喜精进、收摄心神,渐渐进入深定。这样想明白后,就要看轻五欲的虚妄,见到那些追求欲望的人,觉得他们实在可怜。就像有人看见狗不吃好食物,偏要去吃臭秽的粪便。用这样的种种比喻来思维欲望的过患,心里对那些沉溺五欲的人生起怜悯——他们自己本有清净安乐却不知道向内求,反而向外追求那些污秽罪恶的快乐。
修行人应当恒常精进,日夜不断地积累各种善法来助成禅定,同时要让心远离所有障碍禅定的因素。积累善法的方法,就是观察欲界的一切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如同疾病、疮痈、毒箭刺心一般。贪嗔痴三毒猛烈燃烧,引发各种争斗嫉妒,像浓烟一样弥漫,实在令人厌恶。这样观察思维,就是修习禅法的初步功夫。
在修习过程中,如果有时被五种烦恼覆盖了清净心,就要立刻消除它,就像大风吹散遮蔽太阳的黑云。当淫欲的烦恼生起,心又想念五欲时,就应该这样思维:“我现在已经走在修行道路上,自己主动舍弃了五欲,怎么还能再去想念?这就像有人把吐出来的东西再吃回去,是世间最愚痴的行为。我如今学道,剃除须发、披上法衣,发誓尽此一生永远远离、断除对五欲的贪恋,怎么还能再产生执着?这实在太不应该了。”要立即消除这种念头,就像防备贼人和毒蛇一样,绝不让它们进入内心,因为它们的祸害实在太深重了。
再说五欲这东西,是一切罪恶的聚集地。它反复无常,刚开始时或许觉得舒服,时间久了就会欺骗你,让你承受种种痛苦。在欲望中,嫉妒、嗔怒什么恶事都做得出来,就像抱着装满利刃的袋子,一动就会割伤自己。
而且,就算得到了五欲也不会满足。不知满足的人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就像口渴的人喝盐水,不但解不了渴反而更渴;又像搔抓疮疥,在伤口没好之前,怎么抓也不可能舒服。
更重要的是,欲望染污人心后,人就分不清善恶好坏,也不怕今生来世的罪报。正因为这样,必须坚决清除淫欲的烦恼。
已经断除淫欲的人有时会产生愤怒烦恼,一旦愤怒心生起就应当立即去除。要这样思惟众生:他们从住胎以来无时无刻不在受苦,种种苦难都具足,怎么忍心再增添他们的烦恼?好比有人即将被处决,善良的人怎会忍心加重他的痛苦?再者修行之人应当舍弃自我、贪爱、傲慢等心结。虽然这些烦恼不障碍投生天道,但真正修行的人连这种念头都不会产生,更何况是摧毁快乐根本的嗔恨心呢?
又如水沸腾波动时就照不清面容,当嗔恚心升起时,人就会不分尊卑父母师长,甚至不愿接受佛陀的教诲。嗔恨是严重心病,其残害程度如同吃人罗刹。应当通过修习慈心观来消除嗔恚。
当淫欲和嗔恚平息后,若能进入禅定就会感到快乐;如果还没获得禅定的快乐,心神散乱、忧愁烦闷,内心越来越沉重,眼神呆滞不清醒,这时就要知道睡眠是伤害心灵的盗贼,连世间利益都会被它破坏,更何况修行的大事?睡眠的状态和死亡没有差别,只是还有呼吸而已。就像水面上覆盖着浮萍看不见倒影,睡眠遮蔽心灵就看不见善恶真相,一切事物的真实面貌也是如此。
应当立刻消除睡意,要这样提醒自己:"各种烦恼贼人都在伺机伤害,怎能安心沉睡?就像面对贼军刀剑相向时,绝不可以睡着。我还没有摆脱生老病死的忧患,没有脱离三恶道的痛苦,在修行道路上连暖法都尚未获得,实在不该贪睡。"这样思惟后,如果睡意仍不消退,就应该起身用冷水洗脸,环视四方仰望星空,通过三种观想来消除睡眠不让它覆盖心识:
一是生起怖畏心,要这样思惟:死神力量强大常想加害,死亡如此临近就像贼人突然来袭无可依靠,又像刀已架在脖子上,一睡着就会丧命。
二是生起欣慰心,要这样思惟:"佛陀是伟大的导师,他所传授的微妙法是世间罕见的,我已经有幸领受学习。"心生庆幸欢喜,睡意自然消退。
三是生起忧愁心,还要这样思惟:"未来生命不断轮回转世,要经历无边无量的痛苦毒害。"通过这类种种因缘呵责睡眠,如此认真思惟就能止息睡意。
当散乱和后悔的念头生起时,应当这样思惟:世间人为了排解忧愁、寻求快乐才会放纵嬉戏,而我现在刻苦修行坐禅求道,怎能任由心意散乱放逸?这是极不应当的。佛法最重视的就是收摄心念作为根本,不该轻浮躁动、放纵心思。就像水面波动时照不清影像,心念散乱时就辨不清善恶。关于对治后悔的方法,在禅修章节中已有说明。
问:
欲望、愤怒和怀疑各自单独成为障碍,为什么唯独睡觉和心神不宁这两样要合在一起算作障碍呢?
回答说:
睡眠虽然属于烦恼,但它的力量比较薄弱,单靠睡眠本身还不足以蒙蔽内心。而心神散乱、躁动不安的状态,如果没有伴随后悔懊恼,也不能形成真正的障碍。正因如此,这两者需要结合起来才成为障碍。好比用绳子绑东西,单股没有力气,两股合在一起才能系得住。
再进一步说,睡眠这种心理活动会让心变得沉重,心一沉重,身体也跟着沉重起来。由于睡眠造成的轻微蒙蔽,这种遮蔽会逐渐增强,最终破坏修道的境界,所以二者结合成为障碍。
睡醒之后,心念难以集中,就像脱缰的野马在五欲中奔驰,生出种种烦恼,这就叫作“掉举”。好比猴子挣脱了笼子,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间跳跃嬉戏。掉举也是这样,心念追逐五欲,种种烦恼随之而起,导致身口意三业失控,继而产生忧虑后悔。这时心里会想:“不该做的偏偏做了,该做的反而没做。”因此掉举和后悔互相依存,两者结合成为障碍。
问:
做了坏事能真心悔改,这难道不应该成为消除业障的途径吗?
回答说:
如果犯了戒要自己忏悔,从今以后不再重犯,这样就不算障碍。如果心里一直想着罪过不能放下,忧愁烦恼扰乱内心,这就叫做障碍。像这样用各种方法,来对治掉举和悔恨的障碍。
要把心专注在修行的对象上。如果心中产生怀疑,就要立刻消除。为什么呢?怀疑这种心态不像贪爱和傲慢,它既不能让人现世生起欢喜,来世还会让人堕入地狱。怀疑会阻碍一切善法,就像走到岔路口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往哪走,只好停在原地。修行人也是这样,对自己原本修习的法门产生怀疑不再前进,这时要知道怀疑的祸患会遮蔽正道,应当赶快消除。
还要这样想:“佛陀是具有一切智慧的人,他把各种法都分得清清楚楚——哪些是世间法、哪些是出世间法,哪些是善、哪些是不善,哪些有利、哪些有害,都明明白白。我们现在只要依照奉行就好,不该产生怀疑,应当顺从教法而不该抗拒违背。再说佛法的妙处在于修习禅定智慧,如实地按照法义修行;我还没有这样的智慧,怎么能凭自己的想法去揣测诸法呢?就像人手里拿着兵器,才能和贼人对抗,如果空手对强敌反而会受害;我还没有修成禅定智慧,怎么能想要揣度诸法的真实相貌呢?这样是不对的。再说外道不是佛弟子所以该生疑,我是佛弟子怎么还能对佛陀生起怀疑呢?佛陀经常批评怀疑的祸患,说它是遮蔽、是障碍、是覆盖、是阻碍,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法。就像知道是刺客就该赶快避开;怀疑也是这样,它欺骗迷惑修行人,想用怀疑的小聪明来障碍真实的智慧。好比生了疥疮越挠越多,把身体都抓坏了,良医给了药疥痒自然停止;修行人也是这样,对种种法义生起怀疑,越想弄明白怀疑反而越多,所以佛教直接教人断除怀疑,怀疑一生起就消灭。”
像这样用各种方法呵斥怀疑,应当赶快消除。修行人这样思惟,去除五盖积累善法,深入专注一境,断除欲界烦恼得到初禅定境,就像佛经上说的:修行人远离欲望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因离欲而生起喜乐,进入初禅。
问:
进入初禅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回答说:
先用正确的心念来克制对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望的执着,还没达到初禅境界时,就能感受到身体和内心变得快乐、平和、轻安舒适,身上还会显现光明。获得初禅境界后这些体验会更加明显——因为色界的四大元素充满全身,所以身体变得柔和轻软;由于远离了欲望和不好的念头,心意专注安定,所以能产生快乐;色界形成的物质具有光明特性,所以修行者会看见美妙的光芒照耀着自己身体内外。
达到这种境界后,修行者的心态会发生转变:原来会生气的事情不再生气,原来会狂喜的事情也不再过分欢喜,世间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种境遇都动摇不了他的心。信心、恭敬心、惭愧心成倍增长,对衣服饮食等物质不再贪恋,只把种种善行功德视为珍贵,其他都看得平常。连天界的五欲尚且不放在心上,何况人间这些不清净的五欲呢?这就是证得初禅者的表现特征。
另外,刚证得初禅时心中会充满惊喜,就像穷人突然发现宝藏那样欢喜。心中会这样想:"我从前半夜、中半夜到后半夜,勤奋修行初禅法门,如今获得的成果真实不虚,原来真有这般微妙的快乐。可是世间众生被迷惑心智,沉溺在五欲之中,追逐那些不清净的快乐,实在值得怜悯。"
初禅的快乐遍布全身内外,就像水浸透干土一样里外润泽。而在欲界时,身体感受快乐是无法遍及全身的——欲界的淫欲嗔恨像火一样烧灼身心,进入初禅就像跳进清凉池水,这种清凉的快乐无与伦比,能消除所有热恼,好比酷热难耐时浸入清凉池中那般舒畅。
当你证得初禅之后,要忆念原本修行的法门,或许是其他修行途径,比如念佛三昧,或是修习不净观、慈心观等。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些修行能增强思惟力量,让禅定境界更加深入,使原本的观照越发清净明朗。
修行者获得初禅后继续追求二禅时,若依有漏的修行方法,会在接近二禅时对初禅的觉观产生厌离——就像欲界的五欲五盖会让心神散乱那样,初禅的觉观同样会扰乱安定的心境;若依无漏的修行方法,要舍离初禅的贪着,就直接运用无漏的初禅智慧来呵斥觉观的过患。
问:
在初禅境界中,各种烦恼习气确实也会扰乱内心,但为什么特别强调"觉"与"观"的作用呢?
回答说:
初禅阶段的烦恼叫做觉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过善巧的觉察思考产生了贪爱执着,所以这种烦恼也称作觉观。刚刚证得初禅时,还没有其他执着。再者,过去从未体验过觉观带来的强烈喜乐,由于这种大喜会扰乱破坏定境,为了保持禅定就应当先舍离它。更进一步说,为了进入更深妙的二禅境界,必须舍弃觉观——这是用小的利益换取更大的收获,就像舍弃欲界微小的快乐而获得禅定的大乐一样。
问:
佛陀教导我们要舍弃分别和思虑,难道初禅境界里就没有烦恼了吗?
回答说:
善觉和细察是初禅的善妙境界。但初禅中产生的贪爱等念头也称为觉观,这些恶的觉观会障碍进入二禅的道路,所以应当消除。虽然善的觉观能让修行者安心停留,但终究也该舍离。再深入思考就会明白:恶觉观确实是盗贼,而善觉观表面亲近实则也是贼,因为它会夺走修行者更宝贵的成就。所以应当精进求灭这两种觉观。
觉观的扰乱就像疲倦入睡的人被各种声音惊扰。修行者灭除觉观后就能进入二禅。好比风沙会让清水变浑浊照不出影像,欲界的五欲就像泥沙让心浑浊,觉观则如风扰动心水。当觉观熄灭时,内心就获得清净,在无觉无观的安定中生起喜乐,这就进入了二禅。
问:
怎样才是进入二禅的状态呢?
回答说:
经中说,要灭除一切觉观,不论是善的还是无记的。因为没有了觉观的扰动,内心就会清净,就像澄澈的水面没有风浪,能够清楚映照出星辰、月亮和群山。内心这样清净的状态,就叫做贤圣默然。三禅和四禅虽然也都是默然,但因为二禅是初次证得,之前还有觉观、语言这些因缘,现在这些因缘刚刚息灭,所以特别称为默然。二禅产生的喜乐比初禅更微妙殊胜,初禅的喜乐是从远离欲望产生的,而这里的喜乐是从初禅的定境中产生的。
问:
二禅同样脱离了初禅的烦恼束缚,为何不说它是从初禅产生的呢?
回答说:
虽然已经脱离了烦恼束缚,但主要依靠禅定力量的作用,所以用"定"来命名。再说"离欲"是指脱离了欲界,但还处在初禅阶段并未超越色界,因此不能称为彻底脱离生死轮回,这些都是进入二禅的特征。修行者获得二禅境界后,继续追求更深的禅定,因为二禅定中仍有烦恼遮蔽本心,特别是贪爱、骄慢、错误知见、怀疑等杂念会破坏定境,这些如同盗贼般阻碍通向三禅的道路,所以应当努力消除这些障碍以求证得三禅。
问:
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佛说放下欢喜心、保持平等心,才能进入第三禅呢?
回答说:
达到二禅时会产生巨大的喜乐,但这种欣喜一旦过度,心就会贪着喜乐而生起种种烦恼。所以说喜乐其实是烦恼的根源。况且所有烦恼本质上都是有害的,本不该执着贪恋,但喜乐这种愉悦感受实在诱人,容易让人沉溺难舍,因此佛陀教导要舍弃对喜乐的执着,才能进入三禅境界。
问:
对五欲的贪恋是不清净的罪业,心生欢喜时应当舍弃。但这种欢喜清净微妙,众生都很喜爱,为什么说要舍弃呢?
回答说:
前面已经说过贪恋生命是造罪的根源。再说如果不放下对喜乐的执着,就无法获得更殊胜的功德,因此用小的喜乐换取更大的成就,这有什么不对呢?修行者进一步追求三禅时,要看清喜乐的弊端——所有让人开心的事都是无常的,一旦变化就会产生痛苦。况且喜乐只是粗浅的快乐,现在要舍弃粗浅追求更细微的安乐,所以说要超越喜乐进入更深的禅定。
如何进入三禅境界?就是要放下这种微妙的喜乐而不留恋,清楚认识到喜乐的危害。好比有人知道妻子是吃人的罗刹鬼,就能毫不留恋地离开。喜乐会让人心智狂乱,属于粗重的感受并不究竟。第三禅的身体感受之乐,是世间最极致的安乐,圣者们所经历的,正是这种超越喜乐的清净之乐。通过正念和智慧,让全身沉浸在这种状态里,就进入了三禅境界。
问:
回答说:
进入第三禅时,全身都能感受到微妙的快乐,内心保持平静不执着,不让心去分别美丑好坏,这就叫做"一心念慧"。此外,第三禅中会出现三种问题:一是心念过于细微容易沉没,二是心念过于活跃容易散乱,三是心念昏沉容易迷糊。修行者要时时警觉这三种问题:当心念沉没时,要用精进和智慧的力量让心重新提起;当心念过于活跃时,就要收摄安止;当心念昏沉迷糊时,就要忆念佛法的殊妙让心重新欢喜。要像守护珍宝一样,时时对治调整这三种心态,这样才算是真正安住于快乐的一心修行者,真正进入了第三禅。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