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序
老子本体本自自然,生于太无之前,无因而起,历经天地变化,其始终无法用言语描述。无终而终,无穷而穷,无极而极,所以称为无极。他与大道共同运作,为天地奠定根基,将元气遍布十方,怀抱最纯粹的道德,浩浩荡荡无法命名。他的光华彰显文采,他的成就巍然崇高,他的深邃不可测量,他的庄严堪称众神之本。日月星借其光明而朗照,天地凭其滋养而得生,乾坤依其运转而吐纳精华。他至高却无臣民,尊贵却无爵位,承载万物而无尽,将教化传遍八方,诸天普遍弘扬。在大道开辟之前,他又下降人间成为国师,代代不息,世人却无从知晓。他造就万物却不自称有功,这是玄妙的德行。所以众圣共同尊崇他,道尊德贵,无需命令而恒常自然,唯有老子如此。周朝时他再次托胎李母,从左腋降生,出生即白发皓然,号称老子。老子之名,因玄妙而生,存在于天地之前,无衰老之期限,故称老子。世人以为老子始于周代,实则老子名号始于无数劫之前,幽深玄远,渺茫久长。时值世道衰微,大道不行,他便西游天下。关令尹喜感叹:大道将要隐没了吗!请您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写下道德两篇,即五千言的《道德经》上下经。这五千文阐发道德的本源,广大无所不包,精微无所不入,乃是贯通天道与人性的自然真经。
我的老师曾经说过:专心深入地钻研这些道理,声音就能与宇宙的本源相通。当高尚的意念传达到远方,天人们都会心生欢喜,这样就能与通达玄理的人心灵相契。静心思考终极真理,各种玄妙的境界自然就会显现。向内观照自己的身心,精神与气息就能长久保持。自身与道德融为一体,万千神灵都会为之震动归服,灾祸在阴暗处消散,福泽充满十方世界,使国家安宁、家庭和睦——这些境界,一般人怎能完全明白呢?
自然无为的道理,你赞美它,它不会因此显得更高贵;你贬低它,它也不会因此变得卑微。搅动它,它不会浑浊;沉淀它,它也不会更清澈——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顺应道而显现,可以永远流传下去,这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认识永恒叫做明悟。
大道本身需要做什么呢?弘扬大道要靠人来实现。这些文字如此尊贵玄妙,怎能不竭尽心力去钻研呢!我粗略地写下这篇文章,只愿有缘悟道的人能珍视它。
没有人知道河上公的真实姓名。汉孝文帝在位时,有位老人在河边用茅草搭了间小屋,经常诵读老子的《道德经》。文帝喜爱老子学说,下令要求王公大臣、地方官员和朝廷百官都要诵读这部经。但其中有几句始终无人能解。文帝听说侍郎裴楷提及河上公精通《道德经》,便派使者带着疑难问题去请教。
河上公说:"道的尊严和德的珍贵,不能这样随便派人来问。"文帝于是亲自乘车前去拜访。见面后文帝说:"普天之下都是王的土地,四海之内都是王的臣民。天地间有四大至尊,君王就是其中之一。你虽有道行,仍是我的子民,为何不肯屈尊?我能决定任何人的富贵贫贱。"话音刚落,河上公轻轻拍手,身形缓缓升空,如云朵般飘升至百余丈高处,悬停在半空中。
过了许久,他俯身答道:"我现在上不触天,中不连地,下不着土,还算什么臣民呢?陛下又如何能决定我的命运?"文帝顿时醒悟这是遇见了神人,急忙下车叩首谢罪:"我德行浅薄却继承大业,才能不足常感忧虑。虽处理政务,内心始终敬仰道德。只因愚昧多有不解,恳请道长慈悲指点,让我能在黑夜中得见光明。"
河上公便授予他两卷《老子道德经章句》,嘱咐道:"专心研读自能解惑。我注解此经一千七百年来,只传过三人,你是第四位。切记不可传授给不具资格的人。"文帝跪接经书后,河上公就消失不见了。世人认为文帝诚心求道感动上天,特派神人前来指点。又因担心文帝信心不坚,才显现神通使他悟道。当时人们便称这位老人为河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