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法相義依釋
略述法相義依釋卷上
沙門 高範 撰次
◎八識大旨
○識謂了別為義。
瑜伽倫記第一曰毗若南此云識了別為義又曰心意識義自有通別別名心意識者頼耶是心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心法故末那名意以與六識為同時根生六識六識名識以對六境分別強故二通名心意識謂八識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了別名識故今㨿通名云了別為義二十唯識䟽謂諸經論所說心意識及了別此四名其體無異但名差別心積集義意思量義識了別義論第二曰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識以了別為行相故乃至此了別用見分所攝(此釋第八識行相文也)問見分與了別其體為異為同耶答了別即是見分所攝見分未必了別謂見分之言通心心所了別之言局心王應非全同義燈第四了有二義一緣境名了通心及心所二行相了別非所但王而作意等亦言了者說緣境了非行相了或有單複單言了者即通王所言了別者非所唯王。
○一眼識者。
䟽曰眼是所依而體是識依眼識識名眼識從所依得名。
○乃至第六亦然。
㤗云大乘中如眼識於一念間取青黃等多色境界有青黃等多種行解取相各異互不相違廣說乃至意識亦爾備云婆沙第三師義當此論眼識取色有四師解如倫記第十三說。
○清淨色。
瑜伽論曰諸色自相有三種一清淨色二清淨所取色三意取色謂四大種所造五識所依五清淨色眼等處攝名清淨色。
○以果知因等。
演秘二云𪵬明此知畧有四種一以因比果二以果比因三以體比用四以用比體以果知因果發識也是心法因根義是色法也是則異類因果果心法因色法故。
○由用比體者。
發識取境根用由發識用比知定應有根體也。
○顯形表。
瑜伽論曰顯有十三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雲烟塵霧空一顯色形色有十種謂長短方圓麤細高下若正若不正表色八謂取捨屈申行住坐臥倫師云今依大乘唯有三句一顯非形青等十三二形非顯者長等十色三俱非句者無表色。
○影光。
倫記曰影與闇別者真諦釋俱舍云如雲障日成陰餘色於中猶顯現可見說為影須彌障日成陰餘色於中隱不可見名闇灮與明別者如俱舍云日炎名灮星月火藥寚珠電炎稱明長短與高下別者長短據四邊高下據處中謂中凸名高中凹名下也。
○四顯色實餘色皆假。
畧纂云除青黃赤白外餘顯形表色皆是根本四色差別依四根本色立餘差別故皆是假立論五十四問長短等所說形色當言實有為假有耶答當言假有何以故積集而住故名形唯有眾色可得餘形色相不可得故又必相待相待法有自性者彼有雜亂過失如車等彼覺可壞故倫師解曰雖無細微積聚而有麤青等積集成形言襍亂過者以有一法亦長亦短過故又如車等彼覺可壞者如取輪軸時失彼車等以相待故同學云積短為長失本短相下長為短亦失本長既長短無定相假境義炳然也。
○眼識所緣唯是實境。
同學曰未轉依五識必緣實境䟽曰唯取五識一向緣實問假境何識緣之耶答三重轉五俱意緣之。
○響聲。
倫記曰今此論及對法所列聲中皆無響聲唯顯揚說彼云或依託崖谷所發響聲此中據法師云因受等三是有體聲餘竝假有是差別故。
○平等香。
倫曰此有二解一云依四諦論解正量部香有三種香臰平等平等者無臰香也一云長養根大名為好香損害名惡無前二用名平等香。
○味謂苦酢。
又曰味中苦酢等六是實餘可意味等假。
○空行風中無俱生香等者。
倫曰辨空行風無根本俱生之香但有假名如風過華香逐風來。
○身者積聚及依止義。
䟽云身者諸大造等合聚名身或依止名身即一形之總稱。
○諸根大造等者。
已下通伏難此五根章文諸字上有雖字意云若以積聚依止義名身眼根等亦可名身有積聚依止義故通云雖眼根等有積聚依止義彼為少分法依止積聚故不名身獨身名身。
○謂滑性等。
瑜伽五十四云若觸處中所說造色滑乃至勇當知即於大種分位假施設有謂於大種清淨性假立滑性於大種堅實性假立重性於大種不清淨不堅實性假立歰性及輕性於大種不清淨慢緩性假立輭性由水與風和合生故假立有泠由闕任持不平等故假立飢渴及弱力由無所闕無不平等故假立強力及飽由由不平等變異錯亂不平等故假立病由時分變異不平等故假立老由命根變異不平等故假立死由血有過患不平等假立癢由惡飲食不平等故假立悶絕由地與水和令生故假立黏由徃來勞倦不平等故假立疲極若遠離彼由平等故假立憩息由除垢等離萎顇故假立勇銳如是一切說諸大種總有六位謂淨不淨位堅不堅位慢緩位和合位不平等位平等位景師云二十種觸竝於四大分位假立基云此中解觸有十九種如對法有二十二種無急緩劣三何以無者畧也不立生為觸所以如四相中病老是一今此何故分二耶今此非四相不例也其觸者從果為名即身上有末摩死近之時今身即死此觸從果為名老觸亦然此觸能生老等名老觸。
○心法。
四分義私記曰問其以心法為相分義如何答如後念意識緣前念心又他心智證他人心也故。
䟽云或別人心或前後心。
○定位意識唯是現量。
因明大䟽曰然有二類一定位二散心定心徵湛境皆明證隨緣何法皆名現量一切散心若親於境得自體亦皆現量。
○與五俱意或唯現量。
今謂集量論說五識同時意識是現量故同學抄云且約五同緣邊而已(云云)。
○或通現比等。
此約五俱意同時緣十八界也望與五識同緣五塵通現量或約緣五根邊通比或約緣不相應法邊通非不相應法其體色心二法而不緣色心緣得等是則於境異轉也五俱意通三量為一念耶為前後耶有兩諍也笠置上人以一念通三義為正松室上人以前後通三義為正同學八云於五俱意頓緣十八界質相見各有十八許一念類境許一念三量者蓋此謂也。
○七末那識。
䟽曰於聖教中別名末那總名識故末那是意故蕳後心前識但立意名恒審思故。
○此翻云意思量為義。
䟽云意有二義一思量義二依止義常恒緣第八見分思慮量度自內我。
○緣於種子有根身器界。
倫記云唯識說第八識緣執受處即諸種子及有根身器世間等對法論說緣五色根四塵一分除聲五十五說緣五色根五外分理實亦緣聲然對法論且說恒相續境故不取聲。
○何為種子。
成唯識論云諸種子者謂諸相名分別習氣䟽云即是一切有漏善等諸法種子下解五位中此三唯有漏論說非無漏無漏種子此識既不緣但為彼依故非執受等相名分別者唯識論曰有漏心心所變似所詮名為相似能詮現施設為名能變心等立為分別其體則是名相分別習氣也由彼彼緣此習氣生現行果譬如草木種生其芽也。
○謂本識中親生自果㓛能差別。
䟽述曰此出體言本識者顯種所在蕳經部師色心等持種親生自果蕳異𤏅因望所生果非種子故要望自品能親生故㓛能差別蕳現行七轉識等望所生種雖是因緣亦親生果是現法故非名㓛能故以㓛能顯種子相今謂㓛能言蕳現行七轉識何故不蕳第八現行耶答於為因緣者蕳之故不蕳第八現行第八非能熏故於親生自果義中蕳非㓛能故。
○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
第二一異分別門述曰種望所依及所生果為不一異此即立宗何所以然。
○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述曰本識是體種子是用種子是因所生是果此之二法理應如是不一不異。
○雖非一異。
第三問答辨假實門如生望法非一異即說生為假種望於法非是一異種子應非實泉抄生起問云今大乘意種子與本識不一異者種子如生住等四相望法非一異說其體假種望本識非一異故假應非實今為答此云雖非一異等䟽云生等假法如龜毛等體是無法非因緣故種子望法即是因緣故云體實有。
○漏無漏種各有二類。
論第二有三義一者唯本有種護月云種子本有由新熏發方生故名為新二者唯新熏種難陀云本識親種無始新熏不能自得異熟果要由淨業新熏招集方乃能生故名為新勝軍亦同三者新古合成護法云名言及業種各具法爾新熏然其名言種子雖復法爾舊成無有支熏不能得果新舊合用其果方生望業招果與其新名各有二類下舉護法正義倫記云測述西國三釋一依護法云以本有法爾無漏種子能生一切無漏現行是故初地已上無漏現行皆有因緣或有地前新熏種子是有漏故但是增上緣初地已上新熏無漏種子望彼現行無漏亦得作因緣以是無漏故二護月云唯有法爾種子即用此種子為因緣生現行無漏三勝軍云唯有新熏今此論又就可生義說為種子。
○諸有情無始時來等。
䟽云自下第三申其正義應信本有無漏種子至解脫分善根已厺名勝進位但熏增長。
○熏今增長。
䟽云種解脫分善根已厺聞正法時由現行有漏及自因緣所熏有漏種為增上緣令其本有無漏種子亦得增長展轉增勝即以所增無漏勝種後時正生出世之心亦說無漏所增長種名聞熏習。
○復熏成種。
謂入見道且如無漏既有本有及與新熏有漏法種子類此可悉問有漏無漏相違法云何有漏聞熏令增長無漏種子耶答流轉位分別俱生二障覆伏無漏種子不令得自在然初發心住位發深固大菩提心以來修有漏六波羅密善根及如實尋思觀依之無漏種子少得自在是名增長雖有漏聞熏及有漏觀其體善法故令無漏種子與力自在也。
○有根身。
䟽云總身之中有別根故名有根身等。
○扶塵根。
倫云扶根是眼之處世俗呼之為眼故即扶五根色香味觸之四境也。
○器界。
謂如世器領納諸物山河大地能納有情故名器界者差別義欲界等界種種差別故。
○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
䟽曰能藏所藏執藏義故為襍染法互為緣故我見緣故此文襍染能所藏中唯有能藏令襍染等法不失故我愛緣之為執藏義即識為所藏。
○為雜染互為緣故。
䟽云解能所藏諸有漏法皆名襍染非唯染法梵云僧吉𮀉此名襍染若不云僧即唯染也有云就互為緣秘有三釋一者第八現所持種相望互為緣也謂第八持種時種為所藏現第八為能藏也此義現第八因種果也亦此種生第八現種為能藏現第八為所藏也此義種因現第八果也如是互為緣也今謂秘三釋中初釋為勝此論文下䟽無互為緣釋能持染種至此識為所藏文釋與襍染互為緣故論文文依此釋文解互為緣故云襍染通有漏三性法現行種子第八為雜染種子為緣能持襍染現行法為第八為緣能熏種子故云互為緣故初能藏義次所藏義也。
○有情執為自內我故。
䟽曰解執藏義唯煩惱障義非所知障義不爾無學應有此名此不別執為其我所及與他我名自內我。
○內緣相續。
解云唯內緣局第七第八一分通外緣器界故。
○第七非量。
解云唯見分非量轉自證分現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