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義
問第一出躰門意何。
出所觀能觀躰此門意也故章第一出躰者此有二種一所觀躰二能觀躰(云云)。
問此門中有其四種謂所觀能觀五種六門何故捴標之中不出後二。
五種六門皆所觀類義門別故分為二類然五重唯識是觀門次第也五種六門就義隨機故結五種云㧾攝一切唯識皆盡標六門云於境唯識種種異(云云)。
章云所觀唯識以一切法而為自躰通觀有無為唯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二種唯識中先出所觀唯識之躰也言一切法者二論頗殊中邊第一云一切法者謂諸有為及無為法(云云)對法十二云一切法者即三自性謂遍計等(云云)然今依對法可釋一切法以三性法通為所觀觀有無故善戒經云有為無為名為有我及我所為無(云云)義濵云有即色心等法然此心心所所變故名唯識也無即過去兔角等非心以外故名唯識(云云)。
問何以得知㧾三性法為唯識躰。
唯識論第九云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妄謂遍計所執二者真實謂圓成實復有二種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云云)。
問若依中邊云以有為無為為一切法有何失。
有為無為唯限依圎二性今所觀境廣通三性故不依中邊文也。
問三性名一切法者法謂䡄持三性皆具耶。
爾也。
問何具耶。
䡄者䡄範能緣之心緣有無法生有無解故云䡄範持者任持有無諸法皆持有無自性故云任持所以三性皆具䡄持也。
問言唯者簡持義簡去遍計持取二性遍計所執是所簡去如何云唯識。
智周云遍計所執躰性雖無然是妄識之所執亦名唯識(云云)信云無法即有上無若識相之無即識相攝若識性之無即識性攝雖唯之所簡而所持相性之上無故屬二性攝如四分中相分唯所緣彼言唯者簡去能緣持取所緣見分雖所簡而緣唯所緣相分故述記第三為唯所緣此亦如是(云云)義演云。
問何故遍計所犱名唯識性。
遍計所犱躰雖是無然不離唯識性性者躰性非真如性(云云)太抄云。
問遍計所犱其躰既無如何得言唯識性耶。
識上之起妄犱性(云云)邑云遍計無躰由妄識變亦稱唯識(云云)。
問此等記意何。
智周與邑記其意同也以妄識之所變名唯識(為言)義演與大抄其意同也以不離識義名唯識(為言)信意云攝假從實名唯識(為言)。
問以何可為正。
皆有其理不可取捨然仲筭大德云准下第七門記為好故第七門云心所變無依他起攝真如理無圓成實攝(云云)又依簡去遍計得唯識顯現是故遍計名為唯識如聖教中由斷煩惱得菩提故以煩惱為菩提此亦應然是故。
䟽云妄唯識性所遣清淨(云云)古德云遍計所執假設性不離識故名為唯識(云云)既無所據難依慿之。
問所觀唯識有幾次第。
章云略有五重(云云)即一遣存實識等意云觀門次第從麁至細㧾有五重(為言)。
問五重為教唯識為理唯識。
教理皆有五重然今所明理唯識也故惠云所詮既有五重能詮之教亦有五重(云云)。
問此五重若是章主所立。
燈云或以世親五理成佛五教或以五教成彼五理或以五教成五教或以五理成五理等(云云)如是望以弘道乃至以戒賢望護法以遍覺望戒賢以弘道望遍覺㧾可有四百二十四釋計之可知章云一遣存實識觀遍計所執唯妄起都無躰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躰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標遣存實觀之意也依唯識論於遍計所犱起有犱於依他圓成起空犱今依此論以空觀遣有犱以有觀遣空犱若細論者空有二犱應正遣空俱是情有理無故故於三性增益减之犱俱觀應遣空圓成正智之境依他後智之境故云二智境界雖加行智亦緣二性今顯存實故言二智境界以有漏智不證實故不言三智也。
問其遍計遣空二性存有之意何。
凢夫犱心之前實我實法之相當妄情顯現今觀行者觀實我法妄顯現躰用都無之時妄情斷故我法之相不更顯現是名遣依圓二性諸法躰實犱心之前雖不顯現觀行者前如理顯現故觀依他是諸法之相圓成是諸法之性是名存有也。
因論
問遍計所犱此初重攝耶否耶。
有云攝之三性之法俱名唯識故。
問遍計所犱既遣何攝初重耶。
雖遣然遣與存實合為一重故所以攝之有云不攝之遍計所犱既遣了存實法為唯識是此重之意也。
問若爾遍計所犱不可名唯識又不可為所觀唯識之躰。
此義不然遍計所犱名唯識者以不離等義名之(如上記)又三性之法是觀行者所緣境故遍計亦是所觀唯識之躰然今此重意者以遍計所犱觀遣之依圓二性觀實存之行相為唯識之門也故此門中雖有觀遍計所犱之義不可言取攝此門也。
問若爾有五重不攝唯識盡之失。
所觀唯識是廣故三性為躰今五重此所觀中漸次從淺至深二法相對遣去一法持取一法以持取法名唯識之門何必責攝一切哉若爾後後重亦攝前前重可名唯識若爾捨遣相等義不成可思之(此義好也)。
章云無著頌言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則入三性(云云)。
問引此文之所以如何。
引教證遣存實義引證有二攝論與唯識是第一引攝論第六文也即初半證遣義次半及後一行證存實義也。
問先此頌大意如何。
無性釋云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者謂名於事為客事於名亦爾非如一類謂聲與義相攝而生互相繫屬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者謂於自性及差別中亦當推尋唯有分別唯有假立其事云何謂此二種唯有分別唯有假立差別言說都無真實自性差別言實智者謂從尋思所生四種如實遍智觀無義者謂觀其義本來無有唯有分別三者觀見唯有三種分別謂名分別自性假立分別差別假立分別彼無故此無者謂義無故觀此三種分別亦無是即入三性者如上所說即是悟入三種自性謂初頌前半觀名與事更互為客即是悟入遍計所執自性初頌後半觀彼二種自性差別唯有分別唯有假立即是悟入依他起自性第二頌中即是悟入圓成實自性(云云世親之釋文頗殊義甚均之)此文意云二乗凢夫無始以來犱著一切諸法名與事親以屬著如夫與妻互相繫屬何以知者若發語言呼火之時燥物即來濕物不來若呼水時濕物即來燥物不來若互相離何故𠮦火不水來召水不火來是即於名事起屬著犱又於諸法自性差別犱著心外實有躰性是故菩薩住𤏙頂位時發四尋思創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名義相異故別尋求名之自性差別義之自性差別相同故合思察忍世第一位依前尋思所引如實智觀心外所犱一切境義本來無有唯有能緣三種意言分別謂名分別自性假立分別差別假立分別名分別者名義之家名之能縁分別自性假立分別者即意言上假立名義之自性能緣分別(意言者有三釋如下)差別假立分別者於意言上假立名義之差別能緣分別彼義無故此三分別亦無是即悟入三性也(為言)。
問且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觀者何。
四尋思者一名尋思二義尋思三自性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也四如實智者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乃至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也。
問此二智其躰如何。
答其躰即是別境中惠然隨義異立二名也。
問其義何異。
無性云推求行見假有實無方便因相說名尋思了知假有實無所得决定行智方便果相名如實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
惠於境上未决定時有推求行相今言尋思智者推求名義等四假有實無之智此智即是後决定智之因故云推求行見假有實無方便因相也後惠於境上有决定了知假有實無之行相是前尋思智所引起故云了知假有實無所得决定行智方便果相名如實智也(推求行見之見者推求義也决定行智之智者决断義也故此二殊也)。
問云何云名義自性差別。
呼召之名自云名此名自躰云自性此自性上有苦無常等義云差別名言所表所詮之義云義此義自躰云自性此自性上有苦無常等義云差別。
問名與名自性有何別耶義亦爾。
能詮之用云名此名持自躰非他故云自性所詮之用云義此義持自性非他故云自性也。
問觀名事互為客遣何犱耶。
遣屬著犱問何云屬著犱有二有云犱名定有義義定有名是云屬著犱(云云)有云如手屬壁柱等名近屬義是云屬著犱故泰法師云有一類法犱凢夫二乗犱名聲與事義相攝生互親屬著如夫妻親相屬著為主非客(文是成初之證)燈第三云汝犱言說得自相者如似身根得火自相即覺燒𤍽火以燒熱為自相故(是成後之證)。
問䟽第二難外人云言若說著自相者說火之時火應燒口火以燒物為自相故緣亦如是緣火之時火應燒心今不燒心及不燒口眀緣及說俱得共相(云云)意何。
此難意云汝若言言說之名親著法自相者𠮦火名之時可燒其口又緣火之時可燒其心而𠮦火緣火之時不燒口心明知名唯得共相不得自相(為言)。
問次外人難云若爾喚火何不得水不得火之自相故如喚於水(云云)此難意何。
意云若名不得自相者何召火之時持來火不持來水召水亦爾(云云)。
問此難何通。
次通云此理不然無始串習共呼𠮦故(云云)。
問燈第三云外人返難如汝定心及五八識得法自相緣火之時何不燒心(云云)此難意何。
汝大乗云定心及五八識得法自相若爾其定心等緣火之時何不燒心(為言)。
問此難如何通。
次通云宗計有別汝犱言得自相者如似身根得火自相即覺燒𤍠火以燒𱫚為自相故等(云云)意云汝非人云言說得法自相如身根覺燒𱫚今我不爾現量心任境得之非謂親相屬著得法自相故與汝異也(為言)。
問名事互為客者依他名事歟所犱名事歟。
依他名事也觀互為客故若所犱名事者可云屬著名事。
問若爾可云悟入依他何云悟入所犱。
觀互為客名事了知非屬著名事故云悟入所犱。
問若爾初半頌可云悟入依他所犱何偏云悟入所犱。
理實可云尒然約初修業人始知所犱空道理偏云悟入所犱。
問何以知並悟入耶。
廓法師云此釋論中一相判文非盡頌意由初半頌推求名義更互為客遣外所犱橫計名義名悟遍計由次半頌推求性別唯是意言相分假立名悟依他後之一頌是如實智了能所無約此義邊名入實性若釋論師决作此判前頌文中推求名義豈無依他性別中豈無遍計又復推求名義假有實無此實無性豈非無相圓成實耶後頌文言唯有分別三此三分別豈是圓成又實智中豈不悟入遍計依他二種性耶以此義推故此釋論相判文非盡論意(此師意云乍二頌俱悟入三性(為言)若依此師意者乍二頌俱成遣存實之義尋之可思之)。
問初一頌𤏙頂位後一頌說忍第一者若別別說為當如何。
初一頌乍一頌𤏙頂之行相後一頌乍一頌忍世第一行相也。
問𤏙頂二位俱作尋思觀二位有何殊忍第一俱作如實觀二位有何異。
依明得定𰤑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𤏙位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决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㧾立為忍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為世第一法是故各異。
問觀四尋思者如何觀耶。
唯識云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云云)䟽九未云謂名義二種一自性同二差別同故合名義二種自性及二差別為合觀也前二是名義後二是自性差別(云云)㧾意云凢約諸法名唯名非義義唯義非名故別尋求思察名與義各自性差別其相是同故合尋求思察(為言)。
問燈云問准論云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離合為四與瑜伽同何故無性攝論第六云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立(此能詮名自性差別)自性差別義(此所詮義自性差別)如是六種義皆無故(云云)如何耶。
次云彼論談法有其六種若尋思觀即名義別開二自性二差別合觀故成四種瑜伽(三十六顯揚第六無性第六莊嚴十一)皆四尋思四如實智無六尋思處西明云離即為六合觀為四者准此知非(云云)。
問名唯名非義等者何有經云一瞿之聲有九義為能詮定量即俱舎論引其頌云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於此九種義智者立瞿聲(云云)。
彼世間以瞿之一言假名九義非謂法性瞿之一言定九義之能詮但少乗以此文執能詮所詮互有定量耳(具如俱舎光記也)。
問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云云)䟽云於二者有二種二(云云)其何。
名之自性義之自性是云一種之二名之差別義之差別是云一種之二故云二種二也。
問唯量唯假云意何。
法師云此中有二門一攝塵歸識門一切名義自性差別唯有分別識心也(釋唯量義也)二攝義歸名門一切名義自性差別唯有假立自性差別名字言(云云)(釋唯假義也)。
問先此二門有其理耶。
初攝塵歸識門可尒所謂四種出躰中攝境從心門後攝義歸名門不可名是踈之法何以實從假故改可云性用別論門也(燈破如是也)。
問其量者何義。
㤗云量者分量心用分限故(云云)廓法師云量者决定義又識量量度性故(云云)。
問其假者何義。
假者踈之義也。
問約假有一種假二種假等今言假者約何假耶。
是約一種𮗚待假待名言故故論云唯有假立差別言(云云)。
問何故雙觀唯量唯假。
為除二種犱謂觀唯量遣心外犱觀唯假遣實有犱也。
問實智觀無義者其義何等義。
謂之廓法師有二說一云名義自性別心之所緣境故以境界義名義云觀無義一云名等四中義名義云觀無義(云云)。
問就後義唯四中義觀無義者不觀餘名等歟。
四中義者以所詮義之名餘三皆攝名義㧾云觀無義意云名義自性別皆名言之所詮故名所詮義㧾觀無義(為言)。
問若爾與初說有何殊。
初說意云名等四境心所緣境故以境界義名義(為言)後說意云名等四境名言之所詮故以所詮義名義(為言)故殊也(雖有二初正也)。
問唯有分別三者依他三分別歟所犱三分別歟。
謂之廓䟽有二一云觀心之三分別一云犱心之三分別(云云)。
問二意何。
初說意云無心外所犱名義等四義唯有能觀依他三分別(為言)後意云無所犱名等四境唯有能迷慹之三分別(為言初為正也)。
問云何云名分別等。
緣名能緣之心云名分別緣自性假立能緣之心云自性假立分別緣別假立能緣之心云差別假立分別(言分別者心心所之異名也)。
問約境有名等四何能緣心立三分別不立義分別。
名分別之名是名義之家名故名言攝義立名分別義攝其中(名義之家名者名之名義之名合云名也)。
問何故依名是名義之家名緣此名能緣心名名分別以義分別攝名分別。
凢一切法若名若義名言所詮故若名若義之能詮㧾云名言緣此若名若義名言能緣心名云名分別也。
問若爾自性別亦是名之所詮故緣此能緣之心亦可名名分別何不爾耶。
自性別是所詮故皆可云名然而多名集詮自性多句集詮別是故別立自性假立分別別假立分別也意云名之家名詮名與義之自性義之家名詮名與義之差別(為言)。
問彼無故此無者意何。
彼者指心外名事自性別一切境義也此者指能緣三分別也無彼所犱境義故無此能緣三分別(為言)故論云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云云)。
問四尋思四如實智觀有漏觀歟無漏觀歟。
四尋思唯有漏𤏙頂二位觀故如實智亦通無漏始從忍位至地上故。
問若爾尋思不通地上耶。
亦是通之故伽抄云尋思不在八地以上已前有有漏心故(云云)。
問若爾何論云頂位名尋思位極。
其尋思功力此位極故云爾也非謂地上都無故對法抄云地上菩薩有漏後得智作尋思觀(云云)。
傍論
問依眀得定發下尋思者云何名明得定等。
論云初獲惠月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𤏙(云云)。
䟽云得無漏惠月前起相故云明如日初出時前相名明相(云云)。
問云何名明增定。
論云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名頂(云云)意云前位所得無漏明相此位轉增故名明增(為言)。
問云何名印順定。
論云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云云)。
䟽云順通二種一樂順二印順印順之名通下上忍樂順之言唯在中忍又別者下忍名忍所取無故中忍名樂順樂無能取順修彼故上忍名印順印能取無順觀彼故(云云)。
問云何名無間定。
論云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云云)。
問對法第十一云修瑜伽有五種(云云)其五者何。
持任鏡明依也。
問云何名持等。
持者聞惠任者思惠鏡者修惠眀者所緣境依者轉依(一)又前四皆以修惠為躰依如前(二)又持者於教起六種心(一根本心二隨行心三觀察心四實解心五㧾聚心六希望心也是皆聞惠也)任者次起十一作意(有覺有觀作意無覺有觀作意無覺無觀作意奢摩他作意毗鉢舎那作意相應作意起相作意攝相作意捨相作意恒修作意恭敬作意是皆思惠也)鏡者次起九種住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㝡極靜專住一趣等持也是皆所依定也)眀者依智起諸神通也(三)。
問初云何。
䟽第九云聞隨順通達真如𭑕經等法故云持(持者聞持)聞教已如理作意故云任(任者任持)依三摩地發修惠觀如實觀故云鏡(鏡者明照義)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起影像觀此影像不異定心故云眀由如是乃至捨離二種能所取故證無所得正入見道捨一切麁重得清淨轉依故云依(云云)(後二具如燈之)。
問約此持任等分別因果何。
䟽云前四是地因第五是地果(云云)。
問此五法何位修耶。
燈有二釋一云准彼論文依𤏙等位即通四善根皆有此四二云又釋持任等唯除真見及佛果位佛果位中更無果故真見道中無影像等故云通所餘位(云云)具如燈第七依不要須且以略耳已上傍論畢。
章云成唯識言識言㧾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別及彼空理所顕真如(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為證遣存實之義引二證文之中是第二引唯識論第七文也即是先引識言釋證存實義次下引唯言釋證遣義是即初也。
問此文大意如何。
此文意外人難唯識之義有九難中是第九異境非唯難之文也論云汝應諦聽若唯一識寧有十方凡聖尊𤰞因果等別誰為誰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云云)釋此有深意趣文也故䟽云此釋深意一切有情各各有八識遍行等六位心所各各自躰分及此所變相見二分及色心分位二十四不相應等及彼二無我空理所顯真如(云云)意云識言所表凢有五類一八識心王自躰分二六位心所自躰分三心王心所所變相見二分四前三分位不相應法五於前四法觀遍計所犱以空為門所顕空理也初四俗事是依他也後一真理是圓成也即顯所存二性有也。
問其一切有情者意如何。
一切者悉皆之義唯依取蘊建立有情佛無有漏非有情攝若示現者佛亦有情故云六十二有情也。
問一切有情後三識定有其前五識有無不定初禪無鼻舌兩識二禪已上無有五識而何㧾云一切有情各有八識。
章依少分說一切言又依種子各有八識第八𭇥藏轉識能熏種子故也。
章云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㧾立識名(云云)。
問此文意何。
此文釋上五名唯識之文也故䟽云所以許有識自躰者識自相故許心所者識相應法故許見相分者即心及心所二躰所變故許不相應者即前三種分位故許真如者即前四種實性故如是五法皆不離識㧾名為識非無心所等(云云)。
問無漏種子五種之中何攝。
演秘有二釋一云識自相攝不離第八識自躰分故二云識所變攝有漏第八雖不能變而無漏變所變之類故所變攝(云云)(有義断云後義解為勝)從方云但有依持義持令不散故不離識故亦名唯識也譬如赤眼人把火亦如人頂上帶物雖不見以頂持之(云云)。
○識自相門
問言識自相者何。
八識心王名識自相言自相者謂自躰也。
問約心王具四分何分為自相。
唯後二分也相見二分識所變攝故。
問其八識者何。
即三能變識也即一異熟能變識(第八識也)二思量能變識(第七識也)三了別境能變識(前六識也)。
問第一異熟識之躰何。
論云初阿頼耶識(云云)釋論云初能變識大小乗教名阿頼耶(云云)。
問何故名阿頼耶。
阿頼耶者梵語此翻為藏具三義故故論云此識具有能藏所藏犱藏義故(云云)。
問云何名能藏等。
論云謂與雜染互為緣故(釋能藏所藏義)有情犱為自內我故(云云)(釋犱藏義)䟽云能持染種種名所藏此識是能藏是雜染法所熏所依染法名能藏此識為所藏攝論第二等云非如大等藏最勝等中即能所藏(最勝者性)彼論又言為染第七等所犱藏以為內我名犱藏義(云云)。
問其雜染者何法。
䟽云諸有漏法皆名雜染非唯染法(云云)。
問其內我者何法。
䟽云唯煩惱障義非所知障義不爾無學應有此名此不別犱為其我所及與他我名自內我(云云)。
問既有三義必具三義名阿頼耶。
䟽云義雖具三正取唯以犱藏為名不爾二乗(無學)八地菩薩應有此名三名闕一即不得名(云云)(一者犱藏義也)樞要下云據實頼耶但以犱藏今舉能藏有大自在似常一故別似於我顕為我愛之所犱藏義意正以所犱藏故名阿頼耶若以能藏解阿頼耶佛果應名若以能藏所藏義解二乗無學八地已去應得此名故唯犱藏名阿頼耶闕即非也今舉能藏顕雜染藏佛唯有一能藏二乗無學八地已去有二能藏所藏以外有三藏義故以犱藏名阿頼耶(云云)。
問若以犱藏義名阿頼耶者何䟽第三云此能犱藏亦通無漏所藏不通無漏(云云)。
其意殊也佛果位第八識亦能𭇥藏無漏種故云能藏也平等性智所緣犱故云有犱藏義也無妄犱義也(具如燈第四)。
問若爾何樞要云佛唯有一能藏。
無妄犱之犱藏義故云爾也非無緣犱之犱藏義也。
問約阿頼耶有自相果相因相今言識自相者不開餘二歟。
論云攝持因果為自相故(云云)䟽云自躰是㧾因果是別自相攝持因果二相為自躰故(云云)。
問第八既有我愛犱藏等三位名何故㧾標三能變中舉異熟果相之名別釋中𦤺染分藏識之名。
論云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藏初過重是故偏說(云云)䟽云今由二義說阿頼耶由此自相雖有三位以彼藏名三位之中初位所攝自從無始乃至七地二乗有學最初捨故又以是名我犱所犱過失重故雖染分名亦通異熟異熟之名望此仍輕以此藏名通二種義過失之重故今偏(云云)。
問若爾何故𤙹標舉異熟名。
論云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云云)䟽云多異熟者謂此識躰㧾有三位一我愛犱藏現行位即唯七地以前菩薩二乗有學一切異生從無始以來謂名阿頼耶至無人犱位此名犱藏二善𢙣業果位謂從無始乃至菩薩金剛心或解道時乃至二乗無餘依位謂名毗播迦此云異熟識至無所知障位三相續犱持位謂從無始乃至如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謂名阿𨹔那此名犱持或名心等長短分限不過三位以異熟名亦通初位故論言多異熟性故(云云)。
問何故不舉初後之名。
䟽云不言初以狹故不言後以寬故寬狹何事不也此中意熏習位識若寬時佛無熏習即無用若狹時八地以後猶有熏習便為不足又但囙有妄位不於佛故異熟識是多異熟性寬狹皆得又為五位一異生位二二乗有學位三二乗無學位四十地菩薩位五如來位異熟一名通前四位故言多異熟性不餘名又十三住通十二故又七地如樞要(云云)(具至顕類別可論之)。
問云何名果相阿頼耶。
論云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云云)是解果相之文也䟽云謂此識是能引諸界諸趣諸生㧾善𢙣業之異熟果名異熟(云云)。
問阿頼耶阿𨹔那之名亦是果相何故獨舉異熟名。
論云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異熟寬不共故偏說之(云云)。
問其多位多種之意何。
多位者我愛犱藏等三位或資粮等五位也多種者即五果中有義具四果除離繫果有義具三果且除士用意云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今此異熟名三位通初二五位通初四故云寬又等流增上士用三果可通餘法唯異熟果不通餘法故云不共也。
問云何名因相阿頼耶。
論云此能犱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云云)是解因相之文也䟽云以現行識犱持諸法自他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釋因相義此第八識所犱諸法諸法之因今亦是此識因相即種子識(云云)。
問此三相若現行若種子。
樞要上有四釋第四正釋云三相俱取現行及一切種與轉識互為因果故(云云)。
問且釋初能變識有幾門。
論頌云初阿頼耶識(第一自相門)異熟(第二果相門)一切種(第三因相門)不可知犱受處(第四所緣門)了(第五行相門)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第六相應門)唯捨受(第七受俱門)是無覆無記(第八三性門)觸等亦如是(此俱時心所例同心王也)恒轉如暴流(第九因果譬喻門)阿羅漢位捨(第十伏斷位次門)具如論並䟽云。
問第八識有幾名。
燈頌云無沒(無相論云一切法種無所隱沒故)本(一切之法根本故)宅(無相論云種子之宅舎故)藏(執藏故)種(一切法種子故)無垢(梵云阿未羅維)持(執持梵云阿𨹔那)緣(中邊云是餘識生緣故)顯(無相論云五根四大等皆於此顕故)現(楞伽云諸法皆於本識上現故)轉(無相論云與諸法為依而起故)心(集起義故)依(所知依故)異(異熟義故)識(無相論云分別事識也)根(大眾部立為根本識)生(化地部名窮生死薀)有(上座部及分別部立為有分識)都有十八名又加增一之四阿頼耶可為十九若古人云名十七如燈之。
問第二思量能變識何。
論頌云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云云)釋論云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恒審思量勝餘識故(云云)䟽云於聖教中別名末那㧾名識故末那是意(云云)。
問此第七名意者第六名意識有何殊耶。
論有此難故論云此名何異第六意識(云云)即之有三釋。
問其何。
一論云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然諸聖教恐此彼故於第七但立意名(云云)䟽云意是自躰識即是意也於六釋中是持業釋如阿頼耶名藏識識躰即藏亦是此釋此與彼同故指為喻其第六識躰雖是識而非是意非恒審故彼依主釋主謂第七等(云云)樞要云何故第六不但名意第七不識第七持業二義(依止思量)以顯識躰第六依主持他明自若第六標一意不言識者不能顯自第七加識恐監依主故第七但標意名(云云)(已上第一義了)二論云又標意名為簡心識積集了別劣餘識故(云云)䟽云唯立意名為簡心識雖皆可名心意識據增勝義但七名意積集心義了別識義劣餘識故簡後心前識但立意名恒審思故(云云)(第二義了)三論云或欲顕此與彼意識為近所依故但名意(云云)䟽云顯此第七與彼第六意識為近所依故但名意近所依者以相順故同計度故六緣境時七與力故所以七無漏六無漏七有漏時六非無漏非七緣境時第六與力故六有識七但名意為簡第八亦與第六之力故復言近彼容可為遠所依故等(云云)(䟽又有別釋繁故畧之第三義了)。
問釋第七識有幾門。
有十門即論頌云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第一弁名門)依彼轉(第二解所依門)緣彼(第三解所緣門)思量為性(第四出躰釋義門)相(第五釋行相門)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第六顕染俱門)及餘觸等俱(第七觸等相應門)有覆無記攝(第八三性分別門)隨所生所繫(第九地界分別門)阿羅漢定出世道無有(云云)(第十隱顯分別門)。
問約意有二義一云依止義二云思量義何故但云思量能變不言依止耶。
論云意以思量為自性故即復用彼為行相故(云云)故知思量義勝故偏舉之耳。
問等無間意亦名意與此何殊。
第七名意有二義過去名意但有依止義故殊也。
問若爾何論云恒審思量正名為意已依此假立意名(云云)。
其以相似義假立也故䟽云意有二義一思量義二依止義第七通有二名過去但唯依止躰雖現無與現依止思量之意相似故但名意(云云)樞要云意有二義一依止二思量七二義具餘唯依止過去依止似七故思量亦似第七名意不似心識名心識(云云)(對法抄云意有二種一無間覺意二現思量意(云云)初是過去意後是第七也可思之)。
問第三了別境能變識何。
論云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云云)謂眼耳鼻舌身意也。
問既有六種何故合為一能變。
此六識同了境相故合為一也。
問何故必六種耶。
論云隨六根境種類異故(云云)䟽云謂根與境各有六別識隨彼異故非多少(云云)。
問先其隨眼根名眼識等意何。
論云隨根立名具五義故五謂依發屬助如根(云云)謂依於根根之所發屬於彼根助於彼根如於根(為言)。
問此五義意何。
䟽云此中第一依根之識彼有二義且如眼識眼中之識故名眼識依眼處所識得有故此第七囀(所依聲)及由有眼識得有故此第三轉(具聲)第二根所發者彼云眼所發之識故名眼識由眼變異識亦變異如迦未羅病(此云黃色病)眼根故所見青色皆以為黃非壞色時而識名壞第三屬於根者彼云屬眼之識故名眼識由識種子隨逐於根而得生故此謂生依非染淨依及根本依引發依也第四助於根者彼云助根之識故名眼識由根合識有所領受令根益非於境界故第五如於根者彼云如根之識故名眼識根識二法俱有情數非彼色法定是有情(云云)(法華䟽云如根者如根明昧識亦明昧(云云))。
問又隨境立名者其義云何。
論云或名色識乃至法識隨境立名順識義故謂於六境了別名識(云云)䟽云了境名識即隨境立名順通別名識之義故謂於六境了別名識(云云)。
問此隨境立名是理盡義歟。
是一相義有相故故論云此後隨境立六識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若得自在諸根互用一根𰤑識緣一切境但可隨根無相失(云云)。
問其若得自在者何位耶。
䟽云何名自在如佛地論云轉五識時㧾有二解或從初地即名自在無漏五識現在前故(不正義也)或成佛時成所作識彼方起故然有別義入地菩薩無漏五識雖不現前得後得智(第六生法空後得智起)引生五識於淨土等中現神變事何妨五識一一通緣一切異境界不思議力所引生故或有別義七地已前由有煩惱現行不絕未殊勝故不名自在入八地已去煩惱不行純無漏起引生五識可得互緣方名自在(云云)(此後二義依佛地論第二師中云因位之中有漏五根更有二也)今謂法華論云謂諸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位(乃至)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知香味觸等諸根互用故(云云)玄賛有二義一義如唯識論一義云若加行力分亦得者地前亦得(云云)故知諸根互用通地前地上也。
問諸根互用者如何云互用耶。
樞要有二師義初師義中更有二義一云一一識躰轉用成多非轉法躰(云云)二云恐壞法相但取自境皆是實境所取他境皆是假境以識用廣非得餘自相恐眼耳根得三塵時若至能取壞根不壞境若不至取壞境不壞根餘三根取色聲亦爾皆有此過故(云云)後師云一一根處遍有諸根各自起用非以一根得一切境以諸根用各遍一切故名互用(云云)。
問此二師之中以何為正。
燈云然法師意存第二解(云云)存初師第二之解(為言)。
問初師第一解及後師解有何失。
第一解有壞法相之失後師解有非互用之失也。
問釋第三能變有幾門。
有九門即以九頌釋之頌云次第三能變別有六種(第一弁能變別門)了境為性相(第二自性門第三行相門)善不善俱非(第四三性門)此心所遍行等三句(第五相應門)皆三受相應(第六受俱門)依止根本識(第七所依門)五識隨緣現等四句(第八六識俱轉門)除生無想天等三句(第九起門)然初遍行觸等之五頌第五相應門之義也(具如論)。
○識相應門
問六位心所名識相應之意何。
具四義故名為相應謂一時同二依同三所緣等四事等也䟽引伽云五十一由四等故說名相應謂事等處等時等所依等事處相似名之為等時依定一名之為等正與此同今約見分為行相影像相分為所緣自躰名事(乃至)時謂𭃯那定同一世依謂依根俱有無間不取種子以各別故(八識種子各別故不可云依同也)即以四義解頌相應謂除行相或雖不同亦兼取彼(云云)(彼者行相也)。
問其時同等之意何。
心王心所必同時起故名時同心王心所必依一根故云依同眼識心王緣青等時遍行心所亦緣青等心王心所所緣青等影像相似名所緣等(耳鼻等准之)心王躰一心所各各亦有一躰彼此相似故名事等也。
唯識義卷第一(本)終
唯識義卷第一(末)
釋真興撰
問以此四義有所簡耶。
以時同簡前後謂一聚心王心所必同時起故簡餘前後起之心心所(為言)以依同簡別識謂眼識與俱時意識緣一青色時所緣是一然眼識以眼根為所依第六以第七為所依所依各別不可云相應故云簡別識(為言)以所緣等簡別見謂第六第八同以第七為所依根然第八識唯緣三種境第六識遍緣一切法所緣各別不可云相應故云簡別見(為言)以事等簡躰多謂眼識與俱時第六共緣一青等之時眼識一聚心王心所各各躰一故以相似名為相應若加俱時第六聚之心所名眼識之相應者有心王躰一心所躰多之失不可云相似故云簡躰多(為言)(耳等准之)又可云以第六識聚望眼識聚中若心王若心所之隨一之時第六識聚其躰即多不相似眼識一躰之心王一躰之心所故不可云相應故云簡躰多(餘識准之可存此義)。
問以四義名相應者何䟽加行相同義為五義。
其一相之義也非理盡義。
問云尒意何。
䟽云行簡依同其境各別(云云)北抄云即是第六第八皆依第七其境各別故不相應(云云)是則前所緣等之義也。
問若尒不可用行相同義耶。
答䟽云或但四義唯除行相以各別故一一應思非無所以(云云)故知用之無失也。
問約心所有六位其何。
一遍行二別境三善四根本煩惱五隨煩惱六不定也即頌云初遍行觸等(等取作意受想思)次別境謂欲勝解念定惠所緣事不同(此一句釋別境義也)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等取無嗔無癡)勤安不放逸行捨及不𡧱煩惱謂貪嗔癡慢疑𢙣見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與𡧱憍無慚及無愧掉舉與惽沈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云云)(二各二者釋不定義也)。
問其名遍行等之意何。
觸等五法具四一切無處不有故名遍行欲等五法於所樂等別別境轉故名別境信等十一唯善心俱故名為善貪嗔等六煩惱根本故名本惑忿等二十本惑等流故名隨惑悔眠等四三性不定故名不定也故論云如是六位合五十一一切心中定可得故緣別別境而得生故唯善心中可得生故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唯是煩惱等流性故於善染等皆不定故(云云)。
問心所有五十一者决定義歟。
未必决定對法第一立五十五開五見故瑜伽第三立五十三加邪欲邪勝解故。
問若有六位者何瑜伽立為五位耶。
此論會云然瑜伽論合六為五煩惱隨煩惱俱是染故(云云)。
問有何別故分為五位。
論云復以四一切辨五別謂一切性及地時俱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別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謂一切地染四皆無不定唯一謂一切性(云云)。
問云何云性地等。
䟽云謂彼言一切處一切地一切時一切耶此中解云謂一切性及地時俱俱者即一切耶謂定俱生故處者三性三性之處皆得起故言時者謂或一切有心皆有或無始不斷或緣一切境故㧾言時地有二一云三界九地二云有尋等三地此解為勝輕安不遍故性即三性(云云)。
問何故遍行具四等(云云)。
䟽云遍行具四無處無故別境有初二不緣一切境亦非相續非心有即有故無時也又此未必並生無俱善中地者如次前遍三地也此中輕安不遍欲界若如初從多分或加行等故染四皆無亦從多故如無明貪等通三界地八大隨惑皆通地及俱以非皆通地等故㧾云非四依種類而作論故後四不定通三性故唯有一也(云云)。
問染四皆無云依種類而作論之意何。
演秘云以煩惱中通者少不通者多以種類言故染四皆無㨿實亦通(云云)仲筭大德云染有四類謂本惑與大中小三根本惑中瞋唯在欲餘通三界八大隨惑亦通三界中隨二惑唯在欲界小隨惑中七唯在欲諂誑二種在欲色界是故若以種類分之雖大隨惑通三界地自餘三類有通不通所以煩惱從多分無地一切(云云)(此義尢好也)。
問且何故隨惑中分大中小耶。
論云謂忿等十各別起故名小隨煩惱無慚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隨煩惱掉舉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隨煩惱(云云)意云忿等十別頭獨起無並起義故名小也無慚無愧遍諸不善性故名中也掉舉等普遍不善性及有覆性故名大也。
問何故不定無餘三一切。
論云非如觸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云云)(非定遍心者顯無時俱二一切也)。
問此六位法名心所之意何。
以三義名心所也。
問其何耶。
論云恒依心起(一)與心相應(二)繫屬於心(三)故名心所(云云)。
問此三義意何。
釋此三義䟽有四釋故䟽云略以三義解心所㧾名一恒依心起心若無心所不生要心為依方得生故(難起第二義也)若尒心望遍行應名心所二與心相應彼五與心相應故心不與心相應故又時依緣事四義具故名相應由此色等亦非心所(難起第三義)既爾心具五義與五相應應名心所三繫屬於心以心為主所繫屬之心有自在非所以是義故繫屬於心有此三義故名心所(第一釋畢)又初義顯遍行恒依心故第二顕餘一切心所非恒依心心相應故第三正解心所之義又解心王不名為所不屬心故由此三義簡別心色等不得名心所(第二釋畢)又解第一句顯一切心所得名心所第二句簡一切色等不名心所第三句顯心所得名為所以繫屬他以非主故心不名所(第三釋畢)又初句簡無為不依心起故第二句簡色不相應第三句正解心所得名所以(云云)(第四釋畢)。
問何必望心王名心所。
論云如屬我物立我所名(云云)是舉喻顯心王心所之義也。
問緣境之能心王既足何必用心所。
不爾論云心於所緣唯取㧾相心所於彼亦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𦘕師資作摸填綵(云云)。
問其取㧾相取別相之意何。
心王若緣青色時但㧾取青不更分別何物之青心所於彼青色能分別何物之青色故心王但取㧾相心所取㧾別相(為言)喻意云譬如有𦘕師與弟子師即以墨𦘕㧾相了弟子以青黃等種種之丹綵餙彼㧾相之上令其媚好以墨𦘕為跡如取㧾相著綵色時令媚好出如亦取別相(為言)。
問心所俱起之行相如何。
樞要下頌云五法五俱起(謂遍行五隨一起時必餘四俱起故)九法必六俱(謂別境五不定四此九法隨一起時必遍行五俱起故)九法定十四(謂無明與八大隨惑俱起時必遍行五俱起故云十四)二十一十五(謂善除輕安餘十法本惑除無明瞋餘八法小隨惑中諂誑憍三合云二十一此中善十俱起時必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五若本惑八中隨一起時必無明并大隨惑八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五為諂誑憍中隨一起時必無明并大隨惑八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五)三法起十六(謂輕安并中隨惑無慚無愧云三法此中輕安起時必餘十善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六若無慚無愧俱起時必無明并八大隨惑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六)八法十七俱(謂瞋及小隨惑之中除諂誑憍三餘七合云八法此中若嗔等八之隨一起時必無明并大隨八中隨二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七俱)是心所相應惠者應當悉(云云)。
問五十一中幾並頭起幾獨頭起。
遍行五並頭起中隨二惑並頭起大隨八惑並頭起又善心所若有輕安地乍十一並起若無輕安地餘十並起自餘心所起時不定也。
問遍行別境二類心所於何境轉。
觸於可意相轉受於順違俱非之相轉想於言因相轉思於正因等相轉作意通於前四境轉(已上遍行)欲於所樂境轉觀察勝解於决定境轉印持念於曾習境轉明記定於所觀境轉專注惠亦於所觀境轉簡擇也(已上別境)。
問五十一法與八識相應多少如何。
且第八有漏位唯遍行五相應第七有漏位十八心所相應謂遍行五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大隨惑八并別境中惠也第六識五十一法皆悉相應前五識各三十四心所相應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本惑之中貪嗔癡三隨惑之中大八中二也若無漏已轉依位八識各各二十一心所相應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也(具如論可知之)。
問且就第八識何故別境等不相應。
論云互相違故謂欲希望所樂事轉此識任業無所希望勝解印持决定事轉此識瞢昧無所印持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眀記定能令心專住一境此識任運𭃯那別緣惠唯簡擇得等事轉此識昧不能簡擇故此不與別境相應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應𢙣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云云)自餘七識俱不俱之所以習之可察之。
識所變門
問識所變者何物耶。
心王心所各自躰分之所變現相見二分也。
問百法論二所變者十一種色何故此中相見分。
義演云此眀唯識義即二所變是見相分百法論約出法躰即二所變是十一色彼論如言二所變者即第八識心王能變起五根五塵同時五數唯變似根塵然第七識不緣色等此中除之若五識亦能變起實五塵若第六識能緣變十八界似根塵等故彼論云二所變也此中即約唯識道理五聚法皆不離識㧾名唯識(云云)仲筭大德難云今謂不爾所緣心者皆相分攝不𨵿見分是故所會即為𩵋肉今應會言彼百法論色心相對顯能所變見分心法是能緣故相分色法是所緣故此唯識論躰用相對顯能所變識自躰分變現能緣所緣用故(云云)。
問且依唯識論云何名所變相見二分。
論云然有漏識自躰生時皆似所緣能緣相現彼相應法應知亦爾似所緣相名相分似能緣相名見分(云云)。
問百法所所變十一色見相分中何攝。
相分中攝相分是色法故。
問其十一色者何。
五根五塵及法處色也義忠云第三色法亦有四義一識所依色主屬五根二識所緣色唯屬六境三㧾相而言質礙名色四又色有二一者有對若准有宗極所成大乗即用能造色成即十有色是二者無對非極成即法處攝色是(云云)。
問約十一色八識所變分別何。
第八識所變境者謂有漏種子十有色處及墮法處所現實色也第七識唯變法處一分(除色也)第六識通變一切前五識唯變五塵也然十處中五塵通內外五根唯內言法處實色者威德定所行流色也第八緣之(為言)。
問約有漏識變有隨因緣勢力故變隨分別勢力故變如何云爾。
䟽云因緣生者謂由先業及名言實種即要有力唯任運心非由作意其心乃生即五八識隨其增上異熟因為緣名言種為因故變於境八俱五數即無勝力設任運生境無實用因緣變法必有實躰非橫計故非無用故(已上因緣變)謂作意生心是籌量心即六七識隨自分別作意生故由此六七緣無等時影像相分無有實躰未必有用(大云第六緣過未空華第七犱為我等也)亦非由分別故變境躰定無亦緣有故(此五俱意識也已上分別變)或初通五八全及第六少分後第七全通第六少分此解順論有用等文(云云)。
問此二種變何變有用何變無用。
論云初必有用後但為境(云云)。
問云爾意何。
謂之䟽有四釋其第四正釋云又解因緣者是諸法真實有用種子若用此種子故生諸法心緣變之變必有用以能生者實因緣故其八俱五數所變之相非實種生但假種起故但為境分別變攝分別變者心心所之㧾名隨心心所之勢力故變不從真實有用因緣種子所生彼但為境無漏亦爾非必有用隨其所應五識相應心心所及第八識躰五俱意識或定心所緣有實種生者皆因緣變餘無實用但名似色心等名隨分別勢力故變此解為正無諸妨難由能緣心任運有力彼所變相從實種生名因緣變若能緣心不任運起雖任運起而無勝力所變之相非實種生名分別變初必有用無無用者後但為境當情現故非必有用若論依他假因緣起亦是有用非是如色有礙等用稱其自相名為有用(他假因緣者能緣之種子)若第六報心五識俱者亦隨因緣變其境或有用(云云)(報心者無記心也)樞要上亦有四釋其第四云因緣者法躰實從真種子生真種子生者所變有用餘名分別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性境全及帶質一分是因緣變獨影及帶質一分是分別變然帶質境可通因緣分別二門從種及見二門攝故(云云)(與䟽第四釋同也)。
問約相分有假實假相分能緣同種生故可云識所變其四顯色等實相分別有種子生何云自躰分之所變。
色法雖自種子生若心種子不生現行之時不能色獨生若心種子生現行時心種所引色種生現故云識所變也。
問何故爾。
心有緣慮分別故自生亦令引他生色法不爾何有此能乎故䟽云由分別心相境生故非境分別心方得生(云云)。
問若言心引色令生色即不爾者何所緣有對云心起如𮊵病人依杖立心必依境起(云云)(有對有三一境界有對謂心心所五根也二所緣有對謂心心所也三障礙有對謂五塵境也)。
凢次第有二一法相生起次第二唯識轉變次第也依境心起者是法相生起之次第也依心有境者是唯識轉變之次第也故不相違也。
因論
問十八界幾識之所緣耶。
樞要下頌云因見各隨應五三六有二六一一不定自在等分別(云云)。
問此文意何。
因者簡自在位也見者簡自證分等也各者顯別別義也隨應者顯能緣識非决定義也五三者五塵有三能緣謂五識隨一第六第八也第八意根界攝六有二者六根中初五根各有二能緣謂第六第八也第六意根若第八名意根時第六第七二識之所緣也(若第七名意根之時第六之所緣也此頌不)六一者六識界有一能緣謂第六識也一不定者法塵界中攝五種色(極略色極逈色受所引色定所生遍計所起之色)此中威德定所變色是第八第六五識之所緣若假想定所變色但第六之所緣也此中菩薩二乗異生所引各別也。
問五八識都不緣假色耶。
第八無論五識西方有二師一云五識唯緣實現量眀了緣自相故一云五識亦緣假以能明了照其自相是處自相非事自相(云云)(具如䟽第二本之)。
問第八識無論者何楞伽經云阿頼耶識緣名及相猶如毛輪(云云)。
䟽第三有二釋一云名者聲聲是名之躰故相者五根等相非心等之相二云相者色薀名者非色四薀等(云云)故不相違(取意非具文之)自在分別者若約佛果等者十八界有八能緣謂無漏八識也若約十地者七轉識通緣十八界五識互用故七成平等智故第八緣十一界除七心界第八不緣心法故等分別者因位法塵界中有五十一心所是亦成能緣亦有後二分亦成能緣但後二分唯緣內故緣七心界故七心界能緣之處可加自證分等又果位十八界皆為七心界及法塵界中心所法所緣(為言)然從方釋此等言為二釋一云等者取因中菩薩二乗異生等也二云果位八識皆功用齊等即後三分皆能緣相分也(云云)(與樞要意頗異也)。
問識所變者若約親所緣緣若約踈所緣緣歟。
約親所緣緣境也故䟽云非心所變之為外非躰實有名外又踈所緣緣亦是外也(云云)。
問若爾踈所緣緣境眼識不緣耶。
隔影像踈緣故燈云如隔瑠璃見障外色(云云)。
識分位門
問識分位者何法耶。
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也。
問何故云分位。
此二十四法不能自起前心心所色三位別假立故云分位前三是實此即是假也。
問名不相應行之意何。
䟽云不相應者簡非色心及諸心所不相似故行簡無為(云云)義忠云不相應行亦有兩釋一言行者即行薀行薀有二一相應行即心所法二不相應行即是得等今言不相應行簡相應行二云具足應言非色不相應行即簡四聚如理應思(云云)(後釋與慈恩同也)。
問云何名得等。
獲成就者名得意云有漏無漏身中成就法上立得名(為言)依業所引第八識種令色心不斷名命根類相似故名眾同分意云人與人相似法與法相似名同分(為言)由二障種令趣別名異生性(云云)意云依煩惱所知二障分別種子生異見生異趣受異類故二障分別種子之上立異生性之名(為言)由出離想不恒心名無想定意云外道以想心所為先諸心心所所入之定名無想定(為言)由止息想恒不恒名盡定意云菩薩二乗七轉識所入之定名盡定(為言)由欲界修感彼天果名無想報(或云異熟或云事)意云生無想天外道身名無想報(為言)一名二名多名能詮自性云名身一句二句多句能詮別云句身一字二字多字為二所依云文身先無今有名生法非凝然名異(或云老謂髮白靣名老也)法有暫用名住有法從無名無常因果不断名流轉善𢙣因果互相別名定異因果感赴名相應諸行迅疾故名勢速編列有敘故名次第過未等名時色處分齊名方量諸法名數不相乖返名和合性返此名不和合性。
問此二十四法約三法分位分別建立如何。
命根二定無想事異生性合此五種立心心所分位之上名句文三立色分位之上餘十五通立三法分位之上意云約得者得智惠等心上分位也得容貌等色上分位也餘准知之。
識實性門
問識實性者何法耶。
真如也故論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云云)。
問以真如為識實性者何百法論云以六無為法為四實性。
五無為是真如上假立之名也故不相違。
問何以知乎。
論云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空由簡擇力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闕所顕故名非擇苦樂受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此五皆依真如假立(云云)。
問五無為是假立名者何可云識實性。
一切云無為之名皆是假立也非唯五無為故論云真如亦是假設名(云云)䟽云善等真如約詮而論躰唯是一此五無為依真如上假名空等而真如躰非如非不如故真如名亦是假立如食油䖝等不彼躰唯言顯故(云云)。
問若爾為顯何義名真如耶。
論云真謂真實顯非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妄義(云云)(真如名法界等至第三門可知之)。
問何故真如名實性。
論云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妄謂遍計所犱二者真實謂圓成實性為簡妄實性言復有二性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為蕳世俗故實性(云云)(已上五法事理唯識畢)。
章云唯言但愚夫所犱定離諸識實有色等(云云)。
問引此文之意何。
是引唯言釋證遣義也即顯唯言之所也一切愚夫二乗等犱定離識實有色等今即之妄顛倒故(為言)。
問其所色等者等取何物。
等取心心所不相應無為也即遣遍計所犱五法事理唯妄起躰用都無也。
章云如是等文誠證非一(云云)。
問此文意何。
諸教之中多悟入三性之文皆應引成(為言)。
章云由無始來犱我法為有撥事理為空故此觀中遣者空觀對破有犱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云云)。
問此文意何。
是明此遣存實觀起之所以也故善珠云所以此初重觀起者由諸有情無始以來執遍計我法為有撥真俗事理為空是故最初遣彼迷犱令知法性故初此觀也(云云)。
問其有犱空犱者增益减二犱之中何。
有犱者增益犱空犱者减犱也。
問遣存實之意增益减之犱俱名遍計所犱觀之時遣依圓事理觀實而存也而何云以遣觀破增益有犱以存實觀破减空犱耶。
此難可尒但約遍計所犱設增益設减躰用都無故觀之下皆悉遣畢其遣之下遣遍計所犱了者觀依圓二性存實之義自然顯了是即一念之中有遣存實義也然今病與藥相對之時一念觀中空遍計所犱是破增益犱也存依圓二性是破减犱也(為言)。
問空遍計之處增二犱並所破了何更存實之處可云破减犱耶。
此難不然遣與存前後者實可有此難既是一念之觀何別乎然觀遍計所犱唯妄起(乃至)觀依他圓成諸法躰實等者眀觀行之方法也遣者空觀對破有犱等者眀觀行之功能無有相違也。
因論
問增二犱何以為躰。
且約五見四見全邪見一分為增益犱之躰邪見一分為减犱之躰(如對法第一之)。
問約我法二犱分別如何。
增益犱通我法二犱减犱唯法犱也。
問約識分別如何。
第六識起增二犱第七識唯起增益犱邪見是分別惑故與第七不相應故也。
問增二犱於三性起如何。
凢有四類不同一深蜜經唯識論云遍計之上起增益執依圓之上起减犱(云云)二中邉對法論云三性之上各起增二犱(云云)三攝論云遍計之上起增益犱圎成之上起减犱依他之上不起二犱(云云)四瑜伽云遍計圓成上不起增二犱唯於依他起二犱也(云云)。
問約十地分別如何。
减犱見道斷畢增益執十地猶行也。
問此二犱同時起前後起。
如断常二見不並空有二犱亦不並也(如燈之)。
章云今觀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
病與藥相對正明觀意也依所治病有有與空約能治藥可有空有若所治病無增者應能治藥亦無遣存(為言)。
問善珠記中以此等文配廣百論三家之義其何。
彼記云此中有三觀謂空有中言遣者空觀者當清辨學徒義偏學般若中百論等立真諦理依他圓成其躰亦空言存者有觀者當瑜伽學徒義偏學深蜜瑜伽等意立真諦理立依他圓成其躰定有言今觀空有而遣有空者當法正義圓悟諸教立真非有非空心言絕故破有無破無有有無二是皆世俗勝義理中有無俱絕今述其意故云今觀空有而遣有空(云云)。
問此義無難耶。
古德破云今謂不爾言遣存者正釋此重遣存實義若如所釋遣存實可是偏觀既依法中道之觀立五重觀如何此中更明偏觀非圓觀哉(云云)。
問觀空遣何觀有遣何。
義演云今觀空有而遣有空者觀空而遣實我等觀有而遣事理空(云云)。
章云以彼空有相對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
是重成前理也以彼空有者舉觀之藥也純有純空者舉犱之病也誰之空有者意云若所治病純有純空無有空相並者能治之觀但可有偏空偏有之觀為誰相並有空有之觀乎(為言)。
問之善珠信二記意殊其何。
珠云空者所始病有者能治藥遍計所犱有空雖異而俱妄故㧾名空依他圓成空有雖殊而躰非無故㧾名有迷悟相對方成觀行若純迷無悟若純悟無迷誰之迷悟(云云)云今此言略具足應言以彼有空與彼空有相待而觀方正觀成然今有空病中且舉後空空有藥中且舉後有若不相待純有是誰之有以無空故何得是有純唯空者是誰之空以無有故何得是空(云云)(常騰同之)。
問此二記勝劣如何。
志㫖各殊不可定判然章文顯然不可致勞二記俱煩如文可察之。
章云故欲證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云云)。
問此文意何。
是即依如上理教示觀行者之詞也意云若欲引起無分別智證得真見離言真如要先資粮及加行位可修如此遣存實觀(為言)。
章云非謂有空皆即决定證真觀位非有非空法無分別性離言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是堅犱也所觀之法非躰决定是有是無諸法躰性言語道斷言詮不及有無分別皆斷故但是世俗妄設何以知者證真實位一切諸法非有非空離諸分別性離言故若諸法躰有無定者無分別智應非證實(為言)。
問若爾如何有為無為名為有我及我所為無(云云)。
今約法躰詮言不及且言有無不决定然有為無為二智境界其躰即有不同遍計躰用都無也仁王經云有無本自二等亦如此可會之。
章云要觀空方證真者謂要觀彼遍計所犱空為門故入於真性真躰非空(云云)。
問此文意何。
是通伏難也難云若言證真觀位非有非空者何般若經等要觀空入證真理耶會之云般若經等云觀空入真者由能顯空以為門故入於真性非真躰空如廣百論云聖智所證非有非無而有而無即其意也。
章云此唯識言既所犱若犱實有諸識可唯既是所犱亦應除遣(云云)。
問此文意何。
是亦遣犱之詞也意云為遣妄犱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犱外境是亦法犱故亦可破(為言)善殊云如成唯識云若犱唯識真實有者如犱外境亦是法犱此其意也(云云)信云犱心所取真實唯識應非實識犱心所取故猶如心外境(云云)(量心可悉之)。
問犱唯識實有之犱如何觀遣耶。
古德云亦觀唯識遣之今謂病藥同故不可為能治所治也。
問若爾如何觀遣之。
中上忍位發下如實智觀能取空即唯識云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云云)世第一法位發上如實智雙印二空即中邊云由唯識智無境智生依無境智生復捨唯識智境既非有識亦是無要託所緣識方生故(云云)世第一法位决定印可非唯識非不唯識即是能治唯識實有犱此即苻順非空非有中道之理也(中等大德義也)今更助釋云二十唯識論云餘識所犱此唯識性其躰亦無名法無我(云云)䟽云若犱唯識亦計所犱除人法空名法無我若不犱時此唯識躰性離言故非除入空(云云)意云若犱唯識實有者亦是計所犱故觀空除之入真(為言)。
章云此最初門所觀唯識於一切位思量修證(云云)。
問此文意何。
是明修遣存實觀之位地分齊也意云此最初觀地前位中思量地上位中修行於究竟位證之地前位中雖加行位亦有修惠以時短故不有修見道位中雖有所證而未圓滿故不之又云資粮位唯有思量無修證加行位唯有修見修二道唯有修證佛位唯有證(為言)。
問此門唯識觀於五位可觀者何金剛般若經會釋云十住十行位依因緣門作唯識觀十廻向位依唯識門作無相觀四善根位依無相門作真如觀(云云)。
其四種觀門相配位也修唯識觀有通修別修言十住十行位作唯識觀者約別修行相也言於一切位者約通修也故不相違也猶如菩提分法觀有通修別修也第二捨純識。
問捨留純識之意何。
初重明三性相對觀遍計所犱遣觀依圓二性存實修唯識觀約其所存五法事理有心有境而境有故捨之不云唯境心無故留之名唯識此重意也(境之有義至證文可知之)。
章云雖觀事理皆不離識然此內識有境有心心起必託內境生故但識言唯不言唯境(云云)。
問此文意何。
是先安立初重并標此重意也雖觀事理等者安立初重也然此內識等者正標此重意也。
問其有境有心等之意何。
㧾相而言五法事理中心心所法為心緣慮性故餘三為境非緣慮故若細論者相分為境後三分為心凢心起必託此內境生境是為因能生心果故攝境從心攝因從果但心云唯不言唯境(為言)珠云雖觀事理等者通伏難難云初重觀中既諸法皆不離識若爾應唯有識無境故今通云其理雖然然此內識有境有心彼復難云境識俱有如何但言唯識非境故次通云心起必託內境生故但識言唯不言唯境(云云)。
章云成唯識言識唯內有境亦通外恐監外故但言唯識又諸愚夫迷犱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沉淪不解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唯識言(云云)。
問引此文之意何。
證此重引四證文是第一引論第十卷也。
問先此文意何。
䟽云論外人難內境與識既並非如何可言唯識非境論有二初云識唯內有境亦通外即境相分內是依他外是遍計所犱以非心所變法之為外非躰實有名外恐心內之境濫心外之境故但言唯識又踈所緣緣亦是外若言唯境恐取心外之法故此不論所犱之心亦是外故設不慮濫言唯境亦得為簡外故但言唯識論云或諸愚夫迷犱於境等一謂所犱為實二謂親取心外境依此故言迷犱於境此意可解(云云)。
問就初文中分別內境外境有幾重。
太抄云有兩重外一者依他是內遍計所犱實我實法名外二者親所緣緣名內踈所緣緣名外(云云)。
問後文中云此意可解者意何。
諸愚夫類由迷犱故躭著外境起無明等造善𢙣行受諸苦果若解自心之所變現時斷二重障得二勝果(為言)。
問若爾唯識之理佛位應無無此犱故。
䟽云此第二師解唯識佛地所無為破犱故雖為愚夫非心之理豈佛非有(云云)此意云唯識有二一破犱唯識二證理唯識凢位有初佛位有後然佛位中非唯非境之唯識理亦有非心之內境理(為言)邑法師云非心謂境也𭂫聖理同然佛非犱為對治愚夫有迷犱者唯識言(云云)又云非心謂境文相甚難讀者可勘之。
因論
問就踈所緣緣名外云何名踈所緣緣。
先所緣緣者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託是名所緣緣即有法者簡遍計之詞也顯緣義也是帶己相者帶者狹帶也己相者境相也顯所緣義也心者心王也相應者心所也所慮者緣慮義又顯所緣義也所託者依託義又顯緣義也此所縁縁中有其二種一親所緣緣謂若與能緣躰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託也二踈所緣緣謂若與能緣躰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託也。
問其名親名踈之意何。
相分是心中現故名親本質心外故名踈也意云第八所變之境是第八之親所縁縁也望七轉識名踈所緣緣餘准知之。
問約八識分別如何。
親所緣者乍八識定有約踈所緣緣者第八識有三師義第一師云一向無第二師云亦定有第三四義師云因果位中有無不定也第七識定有第六識有無不定前五識定有也(具如論第七卷之)。
章云令自觀心解生死非謂內境如外都無由境有濫捨不稱唯心躰既純留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是上引證了依之重成重意也意云成立唯識之意為令有情觀唯心理解生死證得𣵀槃也(為言)非謂內境等者如上引䟽文易知又論第十云或識相見等從緣生俱依他起實如識唯言遣外不內境不爾真如亦應非實(云云)正與此文同也由境有濫等者釋重名也。
章云厚嚴經云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一切唯有識無餘(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是亦第二為證捨留純所引也此經西方有梵本未翻譯唯識論第七引此經文章主依此引為證(泰法師佛地䟽云法師持梵本來若翻可得五六卷許然未翻也(云云)義濵云密嚴經是同本也(云云))。
問先此經頌之意何。
䟽云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即緣識之躰或事性即自心法或理躰即義之所依本事謂第八心第七意餘六識所縁皆自心為境佛言由如是理故我一切有為無為皆唯有識無餘實心外境也(云云)。
問此䟽文意何。
義演云䟽中解上二句有二解一云心意識所緣此所緣者即是第八識上見相分皆非離自性者即是八識自躰分意所緣見相分皆不離識自躰分之自性也故䟽文云即緣識之躰者意云緣識即是見分之躰者即自躰分故見分是識躰上用即是自躰分緣見分此見分不離自躰分也言或義事性者事之言境事即是相分此分不離識自躰性故言性也二云其真如理躰即是義之所依本事本事即是躰事也義者即是餘有為法也真如名真實心也(云云)(此記文雖不違㫖然甚煩冝悉之)今謂即緣識之躰者是㧾句也次二或言是別句也謂或事性等者有為境事是相分也或理躰等者無為理躰是有為法事義之本躰也有為相分是識上用也無為理躰是識之實性也俱是心意識之所緣也心意識緣此二種即是還緣自躰也(為言)。
因論
問八識心心所起緣境時俱有所依根有幾耶。
樞要下頌云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及開導因緣一一皆增二(云云)即五四者眼等五識各有四所依謂一順取依謂即眼等各根亦名同境根二明了依謂第六識亦名分別根三分位依謂第七識亦名染淨根四依起依謂第八識亦名根本根也眼等五識必具此四根起緣境也六有二者第六識有二依即一分位依謂第七識二依起依謂第八識也七八一俱依者第七識有一即依起依謂第八識也第八識有一俱有依謂第七識也及開導因緣等者如上所俱有所依又加開導依因緣依(為言)即若約眼識㧾有六依謂俱有依有四并加開導因緣也餘准知之。
問且約俱有依具幾義為俱有依。
論云若法决定有境為王令心心所取自所緣乃是所依即內六處餘非有境定為主故(云云)意云眼等六根一是决定二是有境三是為主四令心心所取自所緣之境具此四義故成俱有根。
問若言具四義名俱有根者第七以第八為所依根而第七不能緣第八所緣三種境何云第八與第七有取自所緣之義。
從方云亦有令心心所取自所緣義即第八見分是第八自證分親所緣緣第七還緣第八見分為踈所緣緣為親緣八見不著故起中間相分故名為踈所緣緣也(云云)。
問第八以第七為所依根而第七緣第八見分為我法第八緣三種境何可云第七與第八有取自所緣之義。
從方云第七緣八見分為踈所緣緣還令八自證分緣見分為親所緣緣還是八緣第七家境也八雖無犱我法猶所緣境同也(云云)。
問菩薩入法空定之時有漏第七但有無漏未那而第八猶是有漏何無漏第七以有漏第八為所依根明昧殊故。
非但約第七有此難亦約第六可有此難然約親近不共根不可以有漏根為無漏識之所依第八是諸識共根共根是踈故雖有漏為無漏依故從方云第八共根故亦為依又演秘云六七二犱違非犱故七轉位六亦轉第八無犱不專違所以不隨所依轉(云云)以之明知第八識一是共根二是踈遠三是無犱故雖有漏為無漏依也明暗一雙之失據不共有犱之識也(已上三箇問之先德未决也可秘可秘)。
問凢心心所名有所依有幾所依。
㧾有三種一因緣依(亦名種子依)謂自種子諸有為法皆託此依離自因緣必不生故此有二師義一難𨹔勝子義二法正義云然種自類因果不俱種現相生决定俱有(云云)二俱有依(亦名增上緣依)有四師義一難𨹔等義二安惠等義三淨月等義四法正義即次上所論俱有依四義是法正義也三開導(亦名等無間緣依)有三師義一難𨹔等義安惠等義三法正義云開導依者謂有緣法為主能作等無間緣此於後生心心所法開避引導名開導依此但屬心非心所等(云云)(具如論第四及䟽可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