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要解(選錄「要解」本文)(第1卷-第12卷)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曠二
道者山如意野老 祥邁 註
妙法。
注曰梵云薩達磨此云妙法或云正法盖薩字之中含攝二義故秦本妙法𣈆本正法皆無失也具十妙義獨勝餘經故云妙也一乘真宗中道了義故云正也住持真理為物𮜿範故云法也天台玄義慈恩玄贊廣陳義門此不具錄。
蓮華。
注曰梵云奔茶利迦此云白蓮華白為眾色之本一乘為餘乘之宗故取喻之如下經中初放白毫之光終賜白牛之駕是此義也蓮華者居泥不染因果齊彰喻前妙法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明佛知見不同餘經法喻雙題故云妙法蓮華。
經序。
注曰梵云素呾纜此云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経謂貫攝常法即契理合機之教故云契經今略契字務從簡也述經奧旨敘列源由名為序也故天台曰發祕密之奧藏稱之為妙示權實之正𮜿故號為法指久遠之本果喻之以蓮會不二之圓道譬之以華聲為佛事稱之為經圓詮之初目之為序此經蕩化城之執教廢草菴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文博義深餘經莫及若廣說者妙有十妙法有三𮜿蓮華六義經有六釋具如玄義中說更有光宅䟽文慈恩玄贊學者知之。
終南山釋道宣述。
注曰終南山名在長安城南與秦嶺太白太一皆連接也在扶風武功縣關中記云終南一名中南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三秦記云終南一名地胏可避洪水道宣律師名也姓錢氏彭祖之後湖州長城縣人隋吏部尚書錢申之子生於隋開皇之間大作佛事於唐太宗高宗之代文采昭灼戒德不群製四分律鈔弘贊毘尼又述弘明僧傳等百有餘卷有時行道失跌感韋將軍捧足錯裁座具致張瓊天人指授借得天上舍利流布人間別有感通傳具詳異事諡號澄照大師。
法華要覽云師述序時韋天以法華尊上未易冠言遂稟報十方諸佛佛皆許肯即今法華經之序也故慈照頌云南山大士最幽玄撮成樞要在經前韋䭾天將親垂報十方諸佛許師言。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注曰致意也諸佛出世本說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誘火宅之癡子指衣下之明珠悟諸法空入佛知見故下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天台師云一即法身大即般若事即觧脫此之三法眾生本具為因諸佛顯示為緣出現元意秪為此矣此釋一大事因緣四種知見以四義釋一約四位二約四智三約四門四約觀心皆言佛知見者謂分真之初三智五眼一時開發同入一乘諸佛實相也。
天長釋云非三非五故云一廣博包含故稱大說此化生故曰事機能感佛為因佛隨彼應名緣有此一大事之因緣所以出現於世也開示悟入者上二即能化謂大開而曲示下二即所化謂始悟而終入知即根本智見即後得智亦名一切智智。
南嶽思大師云開佛知見是十住位示佛知見是十行位悟佛知見是十回向位入佛知見是十地位及等覺位皆言佛知者得一切種智也皆言佛見者悉得佛眼也此約位釋谷響鈔云三智圓觀名佛知五眼圓覺名佛見。
蘊結大廈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
注曰蘊結積聚也大廈西域也震旦東國也佛滅度後千年之外教流東方故積聚西域出於千年也自西晉法護創傳此經至於唐國三百餘年也。
西𣈆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
注曰晉司馬氏都於洛陽望於東晉故云西晉惠帝世祖之子永康惠帝年號青門長安東門本長安霸城門俗呼為青門竺法護本月氏國人後移居燉煌故又為燉煌郡人也少出家傳道為懷以西晉之代來化洛陽立寺於長安青門外設像行道助誘後徒譯出眾經光揚像法人羙其德號為菩薩初翻此經名正法華經勒成十卷其真言字句皆作晉言。
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
注曰西晉遭亂元帝渡江建都江東故云東晉安帝孝武之子隆安安帝年號後秦姚興也弘始姚興年號𣈆居正位秦為旁僭故先舉𣈆而後秦也鳩摩羅什龜茲國人傳教秦邦大弘佛法譯出般若維摩等經智度中百等論再翻前經名妙法蓮華經文成七卷今所行者。
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
注曰隋氏謂隋文帝也仁壽文帝年號闍那笈多三藏法師名也笈多與師那連提梨耶舍同來此土文帝禮重安置於大興善寺官給所須譯出眾經後翻此經名添品妙法蓮華經八卷但於藥草喻後加千餘字外者皆與羅什本同。
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注曰上之三譯本是一經故文詞意旨重沓互有世人傳讀皆弘什譯。
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歷故所非述。
注曰宣公作大唐內典錄十卷僃括眾經該論本末今言三本之外更有支流別行品偈具如所撰內典錄中事多冗雜故此不述也已上序翻譯源流已下述本經旨趣。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
注曰靈嶽降靈謂山嶽蘊英靈之秀生此靈明之大聖開化世間意借詩中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之文也靈神也彼羙賢臣降生此嘆聖人現化降神也。
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
注曰佛雖大聖不化無緣之人故適化所及皆有昔緣開導其心故聞今所說方能信受也。
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
注曰仙苑即波羅柰國鹿野苑也是昔五通仙人聞宮女音墮落之處故又號仙人苑也如來世尊初成佛後向此苑中三轉法輪諸聞法者有登大乘位者有證小乘果者從此世間有大小乘盖隨機器分也。
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
注曰金河即拘尸那城北阿利羅䟦提河此譯為有金河河畔有娑羅林如來於此娑羅林中入於涅槃顧命謂命將欲終而垂言教謂之頋命昔成王將終作頋命之書今佛將終說涅槃之經殊分也如來於彼涅槃經中說半滿二字分大小二乘。
豈非教被乘時無足覈其高會。
注曰仙苑初唱金河終談道分大小者豈非教被隨根乘時設化但愧無足得預考覈於高會也。
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
注曰如來將說法華一乘五千比丘禮佛而退者欲顯今經甚深令增上慢人進求大乘爾。
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迹。
注曰富樓那等五百聲聞於古佛所久修梵行皆蒙釋迦徃生勸化內蘊菩薩外現聲聞今於法華會上俱得授記作佛。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
注曰放光現瑞發起教之因緣也如來初放白毫相光照於東方萬八千界於是彌勒覩七事以騰疑文殊擬十因而領荅此起教之因緣也。
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注曰佛從定起明二種甚深演暢佛慧之大略也二甚深者一證甚深經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二阿含甚深經云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此序意也。
朽宅通入大之文𮜿。
注曰此火宅喻也火宅喻於三界諸子喻於眾生火宅門外而設三車喻昔權說三乘也末後等賜大白牛車喻今實說一乘也破三顯一誘入大乘此如來之本致也光宅䟽主立四乘教義准於此。
化城引昔緣之不墜。
注曰此化城喻也化城喻二乘寶所喻於大乘勸進二乘令歸一極勿滯權宗而為究竟昔為王子已化汝等今說法華再引令入此上三句明三周之旨也。
繫珠明理性之常在。
注曰繫珠喻也珠喻一乘佛性醉人衣下而繫寶珠昏沉不知枉受辛苦喻諸聲聞佛於徃昔大通佛所為王子時以大乘法而令發心多劫廢忘不知不覺既得羅漢以少為足今蒙佛說昔事方憶授無上記喻如親友指珠示之令離貧苦。
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注曰鑿井喻也水喻法華一乘穿鑿求之喻聞解思修若見濕泥知水必近若聞法華成佛不遠開示多方令人悟入又乾土喻如眾生濕土喻如二乘泥喻菩薩水喻諸佛。
詞義宛然喻陳惟遠。
注曰佛說此經言詞義理明白宛然譬喻鋪陳其致惟遠非佛智深悲厚孰肯如是。
自非大哀曠濟滯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注曰哀悲也曠遠也一極至極也言三周七譬顯示一乘四行六記攝諸含識文喻巧妙勸進諄諄出生死之流援拯昏迷之性自非如來大悲遠濟至極慈心誰能如此。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藉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注曰大教東傳自漢至唐中間經籍四千餘卷受持轉誦斯經獨盛。
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勣。
注曰勣功也扣投也言根教相投聞而便敬之人皆大通智勝佛之遺塵威音王佛之餘功也。
輙於經首敘而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
注曰庶冀欲也此經殊勝隨喜者獲五福書持者淨六根仰攀也慈尊嘉會謂慈氏如來龍華之會也四德謂涅槃具常樂我淨之四德也樂土謂法性常寂光土玄妙也猷道也。
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注曰貽遺也言弘贊此經永遺後代冀流通之無𥁞也。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