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疏論纂要(選錄「釋金剛經纂要疏科」)
釋金剛經纂要䟽分三
長水沙門 子璿
- 初標題目(二)
- 初經䟽名題
- 二作者嘉号
- 二序宗旨(二)
- 初序讚經旨(二)
- 初通明起教之緣(二)
- 初明迷真起妄(二)
- 初真空
- 二妄有
- 二明習妄流轉(由是)
- 初明迷真起妄(二)
- 二別明說教之意(二)
- 初敘說阿含之意(二)
- 初三敘(故我)
- 二結判(既除)
- 二敘說般若之意(二)
- 初總示大部(二)
- 初敘教釋意(欲盡)
- 二顯瑞彰會(三千)
- 二別示今經(二)
- 初略標指今(二)
- 初序嘆幽玄(二)
- 初具序一經詮旨(三)
- 初正敘(句偈)
- 二返顯(不先)
- 三順結(故雖)
- 二結嘆四法幽玄(三)
- 初正結歎
- 二示難了
- 三彰繆解
- 初具序一經詮旨(三)
- 二引文結顯(河沙)
- 初序嘆幽玄(二)
- 二廣序讚(二)
- 初略標指今(二)
- 初總示大部(二)
- 初敘說阿含之意(二)
- 初通明起教之緣(二)
- 二述遣䟽意(二)
- 初示䟽論師承有據(二)
- 初示論師承他添削(且天)
- 二今述觧不攻異端(故今)
- 二示名題義意在下(纂要)
- 初示䟽論師承有據(二)
- 初序讚經旨(二)
- 三解本文(二)
- 初偈文歸請(稽首)
- 二開章正釋(二)
- 初標列章門(將釋)
- 二依章正釋(四)
- 一辯教起因緣(二)
- 初總論諸教(二)
- 初通赴機緣(初中)
- 二克就佛意(若據)
- 二別顯此經(五)
- 初對治我法二執(三)
- 初標(後別)
- 二釋(二)
- 初總標由執起障(由此)
- 二別示二障過患(二)
- 初煩惱(由煩)
- 二所知(由所)
- 三結(二執)
- 二為遮断種現二疑(二)
- 初標(二為)
- 二釋(遮未)
- 三轉滅輕重二業(二)
- 初標(三為)
- 二釋(轉重)
- 四為顯示福慧二因(三)
- 初標(四為)
- 二釋(二)
- 初未說失為凡小(佛成)
- 二已說得為佛因(二)
- 初順釋(故談)
- 二返顯(若無)
- 三結(故湏)
- 五為發明真應二果(三)
- 初標(五為)
- 二釋(未圓)
- 三結(故此)
- 初對治我法二執(三)
- 初總論諸教(二)
- 二明經宗體(二)
- 初明經宗(二)
- 初統明諸教(第二)
- 二別顯今經(三)
- 初約法正立(別顯)
- 二約喻釋成(以即)
- 三約行結顯(萬行)
- 二明經體(三)
- 初標立(二體)
- 二正釋(文字)
- 三總結(故皆)
- 初明經宗(二)
- 三分別處會(二)
- 初總明佛說大部處會(二)
- 初總示大部(第三)
- 二別顯此經(此經)
- 二別明傳譯此卷時主(三)
- 初正明東土翻譯前後(二)
- 初通辯諸譯(後別)
- 二克示所傳(今所)
- 二因弁西方解釋異同(天竺)
- 三示今科判依據差別(二)
- 初正明科釋所依(今科)
- 二結成立題所以(題云)
- 初正明東土翻譯前後(二)
- 初總明佛說大部處會(二)
- 四釋通文義(二)
- 初題目(䟽二)
- 初釋所詮(三)
- 初釋金剛(二)
- 初翻名示相(金剛)
- 二約法弁義(二)
- 初引經論總彰二義(三)
- 初總標略辯(極堅)
- 二引教委釋(涅槃)
- 三結顯喻旨(皆以)
- 二引真諦別示六種(二)
- 初正明六種(又或)
- 二結示傍正(傍無)
- 初引經論總彰二義(三)
- 二釋般若(二)
- 初翻名略指(般若)
- 二引教廣弁(二)
- 初引論別相釋(二)
- 初明總攝三慧(若約)
- 二引論文釋成(二)
- 初正釋成(故無)
- 二配因果(二)
- 初雙引論(又云)
- 二雙觧釋(則聞)
- 二引經通相弁(若依)
- 初引論別相釋(二)
- 三釋波羅密(三)
- 初約語對翻(波羅)
- 二約義順釋(二)
- 初釋義(謂離)
- 二通難(一切)
- 三順義通結(若兼)
- 初釋金剛(二)
- 二釋能詮(二)
- 初翻名(經者)
- 二釋義(契者)
- 初釋所詮(三)
- 二經文(䟽二)
- 初利分(後釋)
- 二隨釋(經三)
- 初序分(二)
- 初證信序(䟽三)
- 初明建立之目(釋此)
- 二明建立之意(二明)
- 三正釋文義(二)
- 初標列述意(三正)
- 二依科解文(六)
- 初信成就(二)
- 初合釋(一信)
- 二單釋(單釋)
- 二聞成就(二)
- 初三釋我聞之義(二聞)
- 二商教所聞之法(阿難)
- 三時成就(二)
- 初揀顯釋(三時)
- 二會法釋(又說)
- 四主成就(二)
- 初翻名(四主)
- 二釋義(二)
- 初引論正釋(二)
- 初約體離念釋(起信)
- 二約位三義釋(然覺)
- 二引論返釋(三)
- 初返顯(故知)
- 二引證(起信)
- 三順結(又云)
- 初引論正釋(二)
- 五處成就(二)
- 初釋舍衛(五處)
- 二釋祇園(二)
- 初總指(祇𣗳)
- 二別釋(三)
- 初釋祇陀(祇陀)
- 二釋給孤(梵語)
- 三釋園字(西園)
- 六眾成就(二)
- 初釋標類(云眾)
- 二釋舉數(千二)
- 初信成就(二)
- 二發起序(䟽二)
- 初敘意(二發)
- 二随釋(經二)
- 初戒(䟽七)
- 初釋化主(分七)
- 二釋化時(二化)
- 三釋化儀(三化)
- 四釋化處(四化)
- 五釋化事(五化)
- 六釋化等(六化)
- 七釋化終(七化)
- 二定(䟽二)
- 初正觧此文(三)
- 初併資緣(分二)
- 二淨身業(二淨)
- 三正入定(三正)
- 二通前表法(二)
- 初約大雲廣弁(二)
- 初標(然大)
- 二釋(二)
- 初表通序(表本)
- 二表別序(覔心)
- 三結(欲該)
- 二引資聖略明(二)
- 初正明(資聖)
- 二引證(故涅)
- 初約大雲廣弁(二)
- 初正觧此文(三)
- 初戒(䟽七)
- 初證信序(䟽三)
- 二正說分
- 三流通分
- 初序分(二)
- 初題目(䟽二)
- 一辯教起因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