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疏論纂要(選錄「釋金剛經纂要疏科」)
- 二正說分(䟽二)
- 初標列章門(第二)
- 二依章隨釋(二)
- 初約無著七種義句以懸判(三)
- 初正釋七句(七)
- 初種性(初中)
- 二發起(二發)
- 三住處(三行)
- 四對治(四對)
- 五不失(五不)
- 六地位(六地)
- 七立名(七名)
- 二總指後四(後四)
- 三廣釋第三(三)
- 初正弁十八住𠁅(十八)
- 一發心住(十八)
- 二波羅密相應住(二波)
- 三欲得色身住(二欲)
- 四欲得法身住(四欲)
- 五修道無𢢔住(三)
- 初正示此文(五於)
- 二通敘後𫨻(後此)
- 三別結對治(今當)
- 六不離佛出住(六不)
- 七願淨佛土住(七願)
- 八成熟眾生住(八成)
- 九遠離外論住(九遠)
- 十觀破色身住(十色)
- 十一給侍如來住(十一)
- 十二遠離退失住(十二)
- 十三忍苦住(十三)
- 十四離寂靜味住(十四)
- 十五證道離喜住(十五)
- 十六求佛教授住(十六)
- 十七證道住(十七)
- 十八求佛地住(六)
- 初國土具足(十八)
- 二無上見智淨(具足二無)
- 三無上福具足(三福)
- 四無上身具足(四身)
- 五無上語具足(五語)
- 六無上心具足(六心)
- 二重以八義相攝(又十)
- 三更約地位配釋(十八)
- 初正弁十八住𠁅(十八)
- 初正釋七句(七)
- 二依天親問荅断疑以科釋(二)
- 初牒章分文(第一)
- 二依章正釋(經四)
- 初善現申請(二)
- 初整儀讚佛䟽(二)
- 初釋請人(長老)
- 二釋請儀(二)
- 初正釋經文(從座)
- 二別解菩薩(菩提)
- 二正發問端(䟽二)
- 初釋當機(曲分)
- 二釋正問(三)
- 初釋魏本(二釋)
- 二會當經(秦譯)
- 三引論證(故無)
- 初整儀讚佛䟽(二)
- 二如來讚許(䟽三)
- 初甲讚所讚(曲分)
- 二敕𦗟許說(二敕)
- 三標勸將陳(三標)
- 三善現佇聞
- 四如來正說(二)
- 初正荅所問(二)
- 初舉總標別以牒問(䟽四)
- 初正釋經文(此以)
- 二他謬判(有科)
- 三詳定經(况詳)
- 四牒難釋通(不別)
- 二約別顯總以荅問(二)
- 初荅安住降心問(四)
- 初廣大心(䟽二)
- 初釋標(文二)
- 正釋列(三)
- 初受生差別(二)
- 初釋文(若卯)
- 二通難(卯劣)
- 二依土差別(二依)
- 三境界差別(三境)
- 初受生差別(二)
- 二第一心
- 三常心
- 四不倒心
- 初廣大心(䟽二)
- 二荅修行降心問(五)
- 初總標
- 二別釋
- 三總結
- 四顯益(䟽二)
- 初科釋文意(初句)
- 二別弁喻(虛空)
- 五結勸
- 初荅安住降心問(四)
- 初舉總標別以牒問(䟽四)
- 二躡迹断疑
- 初正荅所問(二)
- 初善現申請(二)
- 初約無著七種義句以懸判(三)
- 二躡迹断疑(䟽二)
- 初約論分文(二躡)
- 二依論科釋(䟽分二)
- 初断求佛行施住相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一断)
- 二依經断疑(經四)
- 初舉疑因以問
- 二防相得以酬
- 三釋體異有為
- 四印佛身無相(二)
- 初釋前二句(二)
- 初正釋(非俱)
- 二引證(故起)
- 二釋後二句(二)
- 初正釋(若見)
- 二引論釋(四)
- 初引起信(故起)
- 二引肇法(肇云)
- 三引本論(偈云)
- 四依無著(無著)
- 初釋前二句(二)
- 二断因果俱深無信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二断)
- 二依經断疑(四)
- 初約無信以呈疑
- 二呵疑詞以顯信
- 三明能信之所以(二)
- 初明歷事善友積集信因
- 二明善友所攝成就信德(二)
- 初明攝受得福顯福德門(䟽二)
- 初釋佛知見
- 二釋得福德(得福)
- 二明攝受所以顯智慧門(䟽二)
- 初敘意科分(二明)
- 二依科正釋(二)
- 初正明已断麄執(䟽二)
- 初節釋經文
- 二商較經(然離)
- 二因顯未除細執(䟽二)
- 初釋總明二相(若心)
- 二釋別明二相(二)
- 初正弁二相(若取)
- 二別觧徵意(中有)
- 初正明已断麄執(䟽二)
- 初明攝受得福顯福德門(䟽二)
- 四示中道之玄門
- 初断求佛行施住相疑(䟽二)
- 三断無相云何得說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三断)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問荅断疑(四)
- 初舉疑因以問
- 二順實理以酬
- 三釋無定之言(䟽二)
- 初引無著
- 二引大親(二)
- 初釋文(論云)
- 二通難(何故)
- 四釋無取說所以
- 二校量顯勝(四)
- 初舉劣福以問
- 二釋福多以酬
- 三判經福超過(䟽二)
- 初正釋經文
- 二別示句相(四句)
- 四釋超過所以(二)
- 初正釋
- 二轉釋
- 初問荅断疑(四)
- 四断聲聞得果是取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四断)
- 二依經断疑(經四)
- 初入流果(䟽三)
- 初正釋經文
- 二商較果證(然非)
- 三結断疑情(故知)
- 二來果
- 三不來果
- 四不生果(䟽二)
- 初弁得名(四不)
- 二分科釋(經三)
- 初舉所得以問
- 二明無取以荅
- 三引已證今信(三)
- 初明佛先印
- 二彰己不取
- 三却釋佛意
- 初入流果(䟽三)
- 五断釋迦然燈取說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五断)
- 二依經断疑
- 六断嚴土違於不取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六断)
- 二依經断疑(經三)
- 初舉取相莊嚴問
- 二釋離相莊嚴荅
- 三依淨心莊嚴勸
- 七断受得報身有取疑(䟽二)
- 初標章指疑(七断)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問荅断疑(䟽二)
- 初總釋喻
- 二別觧非身(二)
- 初牒經略指(非身)
- 二引論廣釋(二)
- 初引本偈(故偈)
- 二引論文(三)
- 初雙標(論云)
- 二雙釋(以唯)
- 三雙結(以是)
- 二校量顯勝(二)
- 初約外財校量廣顯經勝(二)
- 初校量勝劣(三)
- 初約多河以弁沙
- 二約多沙以彰福
- 三約多福以顯勝
- 二釋勝所以(五)
- 初尊處嘆人勝(三)
- 初明處可敬
- 二顯人獲益
- 三顯處有佛
- 二約義弁名勝
- 三佛無異說勝
- 四施福劣塵勝
- 五感果離相勝
- 初尊處嘆人勝(三)
- 初校量勝劣(三)
- 二約內財校量倍顯經勝(二)
- 初校量勝劣
- 二釋勝所以(五)
- 初泣歎来聞深法勝
- 二淨心契實具德勝(二)
- 初正明
- 二拂跡
- 三信觧三空同佛勝(三)
- 初總標信觧
- 二別顯三空
- 三如来印定
- 四聞時不動希有勝
- 五大因淨淨第一勝
- 初約外財校量廣顯經勝(二)
- 初問荅断疑(䟽二)
- 八所持說来來脫苦果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八断)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明超忍以断疑(二)
- 初明忍體
- 二明忍相(二)
- 初引一生證極苦忍(二)
- 初正明
- 二返顯
- 二引多生證相續忍
- 初引一生證極苦忍(二)
- 二勸離相以安忍(䟽二)
- 初引論敘意(一勸)
- 二分文正釋(經二)
- 初總標
- 二別顯(二)
- 初對治不忍流轉苦
- 二對治不忍相違苦(䟽二)
- 初明超忍以断疑(二)
- 九断能證無體非因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九断)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断疑(䟽二)
- 初略消經意
- 二廣釋五語(真語)
- 二離執
- 初断疑(䟽二)
- 十断如遍有得無得疑(二)
- 初標章敘疑(十断)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舉喻断疑
- 二讚經功德(二)
- 初總標
- 二別釋(十)
- 初捨命不如(二)
- 初捨命福
- 二信經福
- 二餘乘不惻
- 三依大心說
- 四具德能傳
- 五樂小不堪
- 六所在如塔
- 七轉罪為佛
- 八超事名尊(䟽二)
- 初總敘意(八超)
- 二別科釋(二)
- 初供佛多中全具福
- 二持經多中少分福
- 九具聞則疑
- 十總結幽𮟏
- 初捨命不如(二)
- 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十一断)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問
- 二荅(三)
- 初若名菩薩必無我
- 二若有我相非菩薩
- 三能所俱寂是菩提
-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薩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十二)
- 二依經断疑(經四)
- 初舉疑處
- 二断疑念
- 三印決定
- 四返覆釋
- 十三断無因則無佛法疑(二)
- 初科分(十三)
- 二随釋(三)
- 初断一向無佛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初断)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顯真如是佛故非無
- 二明佛即菩提故無得
- 二断一向無法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二断)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遣執遮疑
- 二釋義断疑
- 三顯真佛真法體
- 初断一向無佛疑(䟽二)
- 十四断無人度生嚴土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十四)
- 二依經断疑(經三)
- 初遮度立念(二)
- 初明失念
- 二明無人
- 三引前說
- 二遮嚴竪念(二)
- 初明失念
- 二釋所以
- 三釋成菩薩
- 初遮度立念(二)
- 十五断諸佛不見諸法疑(䟽三)
- 初標章敘疑(十五)
- 二引論明意(断之)
- 三依經断疑(二)
- 初約能見五眼明見淨(五)
- 初肉眼
- 二天眼
- 三慧眼
- 四法眼
- 五佛眼(䟽二)
- 初局釋當文(第四)
- 二通前總弁(二)
- 初引無著義總釋(無著)
- 二引古德偈重結(古德)
- 二約所知諸心明智淨(五)
- 初約一箇恒河以數沙
- 二約一河中沙以數河
- 三約沙河中沙以數界
- 四約尔爾界中所有生
- 五約二眾生所有心(三)
- 初總明染淨以標悉知
- 二會妄歸真以釋悉知
- 三推破雜染以釋非心
- 初約能見五眼明見淨(五)
- 十六断福德例心顛倒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十六)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問福荅福
- 二返釋順釋(䟽二)
- 初引論正釋(偈云)
- 二問荅觧妨(問福)
- 十七断無為何有相好疑(䟽二)
- 初標章敘(十七)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由無身故現身
- 二由無相故現相
- 十八断無身何以說法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十八)
- 二依經断疑(經三)
- 初遮錯觧
- 二釋所以
- 三示正見
- 十九断無法如何修證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十九)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以無法為正覺
- 二以平等為正覺
- 三以正助修正覺
- 二十断所說無記非因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二十)
- 二依經断疑
-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二十一)
- 二依經断疑(經四)
- 初遮其錯觧
- 二示其正見
- 三返釋所以
- 四展轉拂迹
- 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二十二)
- 二依經断疑(五)
- 初問以相表佛
- 二荅因苗識根
- 三難凡聖不分
- 四悟佛非相見
- 五印見聞不及
- 二十三断佛果非関福相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二十三)
- 二依經断疑(經四)
- 初遮毀相之念
- 二出毀相之過
- 三明福相不失
- 四明不失所以(二)
- 初明得忍故不失
- 二明不受故不失(二)
- 初正明
- 二徵釋
- 二十四断化身出現受福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二十四)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錯觧
- 二示正見
-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異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二十五)
- 二依經断疑(經二)
- 初約界塵破一異(五)
- 初細末方便破麄色(䟽三)
- 初引天親明断疑
- 二引無著破執法(無著)
- 三引大雲示破相(大雲)
- 二不念方便破微塵(䟽二)
- 初約断疑釋
- 二約破法釋(又若)
- 三不念方便破世界
- 四俱約塵界破和合(䟽二)
- 初引天親論觧
- 二引無著論觧(無著)
- 五佛印無中妄執有
- 初細末方便破麄色(䟽三)
- 二約止觀破我法(二)
- 初除我執(二)
- 初錯觧
- 二遣言執
- 二除法執(二)
- 初除分別(䟽二)
- 初明分別所依(二)
- 初總徵三法
- 二別釋第三(二)
- 初總標(此顯)
- 二別釋(二)
- 初總彰三義(於中)
- 二轉釋後義(以三)
- 二正顯無分別理(云何)
- 初明分別所依(二)
- 二顯本寂
- 初除分別(䟽二)
- 初除我執(二)
- 初約界塵破一異(五)
- 二十六断化身說法無福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二十六)
- 二依經断疑(二)
- 初明說法功德
- 二明說法不染(䟽二)
- 初引無著觧(二)
- 初申經意
- 二消經文(云何)
- 二引大雲觧(大雲)
- 初引無著觧(二)
- 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說法疑(䟽二)
- 初標章敘疑(二十七)
- 二依經断疑(䟽二)
- 初開章指文(釋此)
- 二随章弁釋(三)
- 初約兩論釋魏本中九喻(二)
- 初約本論断疑(於中)
- 二兼無著釋相(二)
- 初指論分文(二兼)
- 二随文正釋(四)
- 初自性相(二)
- 初釋章意(一自)
- 二別觧文(三)
- 初星喻見(一星)
- 二翳喻相(二翳)
- 三燈喻識(三燈)
- 二著所住味相(二著)
- 三随順過失相(二)
- 初釋章意(三随)
- 二正解文(二)
- 初露喻
- 二泡喻
- 四随順出離相(二)
- 初釋章意(四随)
- 二正觧文(三)
- 初夢喻過去(初夢)
- 二電喻現在(二電)
- 三雲喻未来(三雲)
- 三總結示(無著)
- 初自性相(二)
- 二約諸經顯諸虛假喻之大意(二約)
- 三會通秦譯經本(二)
- 初指喻顯法(三會)
- 二正會廣略(魏譯)
- 初約兩論釋魏本中九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