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考訓
梵述
《周書異紀》,首讖金人;竺國高僧,共傳碧眼。聿尋康會之班,為徵華梵之合。
《輟耕錄》云:「京師栴檀像頗著靈異,故老相傳,其像四體無所倚著,人君有道,則至其國。」學士程鉅夫瑞像殿碑亦云:「佛升叨利天為母說法,優填國王乃刻栴檀為像,蓋目連以神力挕三十二匠升叨利,諦觀相好乃成也。及佛來歸,栴檀步空向佛作禮,佛為摩頂授記曰:『我滅度後,汝從震旦廣利人天。』繇是從西土至龜茲,入涼州,抵長安、江南、汴梁,北至燕京,居聖安寺。自優填造像至延祐丙辰,凡二千二百有七年,屢著神異。」
《周書異記》云:「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天沸星出,不雲而雨,山吼波逆,塵剎大震,暴風忽起,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過,此時佛涅槃也。」涅槃在跋提河畔娑羅林中。
四明阿育王塔,晉太康三年,從地湧出露盤五層,中懸小鐘,舍利綴於鐘下,圓轉不定,或作葡萄色,或如金蓮花,或如車輪,五色變幻,光彩映人,非常有也。按《釋鑑》,周共和九年,東天竺國阿育王,盡收西域諸塔,及龍宮舍利,夜役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寶塔,命耶舍尊者,舒指放光八萬四千道,一光盡處,安置一塔,遍娑婆界。在此震旦國者,一十九所,四明其一也。
《佛國記》云:「摩竭提國是阿育王所治,城中宮殿皆鬼神作,非世所造。」
《佛國記》云:「那竭國城東北有佛錫杖,牛頭栴檀所成,長丈六七許,正復千百人舉不能動。」
《廣弘明集》云:「瑜珈之建寶塔,百鬼助以日工;雀離之起浮圖,四王扶其夜力。」按雀離塔在健馱國,高七十丈,周三百步。王修浮圖,工木既訖,有鐵柱無能上者。王乃燒香散花,感四王天來助,一舉便到。塔內事物,咸是金玉。旭日始開,則金盤晃朗;微風漸發,則寶鐸和鳴。西域浮圖,此為第一。《伽藍記》云:「此浮圖天火七燒,佛法當滅。」
寶康初,道安至襄陽,立寺,建浮圖,鑄銅像,能起自行,光明燭天。又秦王符堅送外國金像彌勒至道安所,光嘗照室,以頂含舍利也。
太康中,朱士衡得梵本《道行經》。時于闐國王積火焚之,火滅經存,色更鮮彩。士衡,許州人,黃初間棄俗出家,為此土沙門講經之始。
僧會者,康居國丞相子也。出家遊行入中國,至吳,結茆行道。吳帝延見,言佛舍利甚異。帝因設瓶,嘿禱求驗。經七日,鏘然有聲,光明錯發。帝與公卿聚觀,因建塔於建業佛佗里,寺名建初,時赤烏四年也。
吳帝問僧會曰:「佛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耶?」對曰:「明主以孝慈訓世,則赤烏翔而老人星見;仁德育物,則醴泉湧而嘉苗生。善應以瑞,惡亦有報。」帝悅,奉會為師。
永和中,有金像現於荊州,大司馬桓溫迎之不動。時江陵滕畯捨宅為寺,命法師曇翼主之。翼率眾往迎,飄然輕舉,奉安本寺。
曇翼、曇彥,號二曇,住法華山。翼生腋下,有毳毛三莖,故名翼。先是,餘杭沙門法志誦《法華經》,階下有雉,馴聽凡七年,化去。志夢童子來謝曰:「因聽大經,得離羽族,今生前山王氏為兒。」志至其家,果驗,視腋下有毳,因攜出俗。後入廬山依遠公,復往關中見羅什,東還會稽,隱秦望山,誦《法華經》以老。彥亦負時望,相傳為許詢後身,壽一百二十歲。
曇翼,誦《法華經》十二年。一夕,忽有女子,身披彩服,手牽白豕至,曰:「入山採薇,迫日已暮,豺獸縱橫,敢托一宿。」翼力卻之,女哀鳴不已,令居草床。夜半,號呼腹痛甚,急告翼按摩。翼辭以持戒,女呼愈甚。翼乃以布裹錫,遙按之。翌日,女化祥雲,有白豕雙蓮,凌空而去。語翼曰:「我普賢大士,來試汝耳。」郡守孟顗聞於朝,建法華寺紀其異。
晉沙門帛法橋,誦經乏聲,禱大士者七晝夜,豁然通利。自是諷詠,聲徹里門。
晉沙門竺道猷,初止剡山,後移赤城。群虎蹲前,猷誦經,一虎竟睡。猷以如意扣之,云:「何不聽經?」經畢,虎去。又坐禪石室,有大蛇十圍環遶,猷不為動。一日,見男子前來,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二千餘年。今往寒石山,輒推室以相奉。」乃鳴鞞凌雲而去。蓋郎前大蛇也。
晉建興中,有石佛二,浮海來入吳松江。道俗爭迎,不能致。有朱膺者,奉佛素謹,往迎之,其輕如羽。奉安通玄寺,其一維衛佛,其一迦葉佛也。
習鑿齒嘗詣道安,自稱曰:「四海習鑿齒。」安對曰:「彌天釋道安。」兩人因相得甚歡。習遺書謝東山,有云:「若安者,非常勝士,恨公不一見耳。」
符堅時,籃田得古鼎,容二十有七斛,朝士無識之者,以問道安,安曰:「魯襄公所鑄也。」腹有篆文,果信。由是堅敕三館學士皆師於安國。人語曰:「學不師安,義不禁難。」
天竺沙門真諦,嘗譯《起信》、《俱舍》等論,往來河渚間,以坐具敷水面,跏趺其上,或折荷葉而濟。時人奇之,每圖像,爭相奉祀。
尸黎蜜多羅尊者,天竺國太子也。讓王位,出俗至建康,丞相王導見之曰:「此我輩人也。」太尉庾亮、光祿周顗、廷尉桓彝,一時名公,皆造門結友,時呼為高座法師。善梵唄,《清響》、《凌雲》、《孔雀》諸經,皆其所譯。
佛馱耶舍,天竺國人也。善《毗婆沙論》而髭赤,因號赤髭毗婆沙。至長安,秦主郊迎,供設如王者師,一無所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
佛馱耶舍遊匡山,為遠公所重,嘗負鐵建塔於紫霄峰頂,奉安舍利。
慧持,廬山遠公弟也。晉隆安中,辭遠公入蜀,止嘉州龍淵寺。義熙八年,垂誡門徒,入定龕樹。至宋徽宗政和三年,風折其樹,持乃出定。
鳩摩羅什,父羅炎,天竺人也。龜茲國王聞其名,請為國師。王有妹,遂逼妻焉,生羅什。什在胎,其母慧解異常,因名羅什,此言童壽云。
杯渡在彭城,聞羅什入關,嘆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年矣,相見杳然,遲於來世耳。」什在秦九年而卒,闍維舌根不壞。
羅什嘗與母謁北山尊者,尊者謂其母曰:「善護此沙彌,年三十五,毘尼無缺,度人如優波鞠多。不爾,正俊法師耳。」
僧肇,幼家貧,為人傭書,遂博觀子史,尤善《老》、《莊》。年二十為沙門,三十二而卒。詳定經論,學者輻輳,設難交攻,並迎而解。
杯渡行於路,攜一蘆圈,中有四小兒,長數寸,眉目如畫。杯渡語人曰:「此四天王也。」童子時時見之。
支謙,字恭明,月氏人。初遊雒邑,受學於支亮,亮受學於支讖,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謙博覽經藉,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身雖細,是智囊。」後避地歸吳,吳主拜為博士。嘗譯經一百二十九部。
道寶,王丞相茂弘弟也,辭榮為僧,以學行顯。
佛圖澄,天竺國人也。永嘉四年至雒陽,已百餘歲。服氣自養,積日不食。善誦咒,役使鬼神。腹旁有孔,以綿塞之,夜則出光自照。每臨水,從孔出腸胃洗濯,還納腹中。雒陽寇亂,潛伏草野。石勒屯葛陂,杖錫往見,取水咒之,俄青蓮華生缽內。勒子斌既死,澄以楊枝洒之,復活,益著奇跡。壽一百七十。度弟子道安等七千餘人。
佛馱跋陀,罽賓國人也。秦太子姚泓延入東宮,與羅什辯法。既渡江,至匡山,見遠公論義,遠高之。
道安法師依陸渾山,木食澗飲,武帝立檀溪寺居之。秦堅破襄陽,奉師以去,謂左右曰:「吾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耳。」左右問為誰,堅曰:「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師左臂有肉隆起,方寸如印,號印手菩薩。然貌寢,時語曰:「漆道人,驚四鄰。」
太元中,道安入寂時,西北雲開,見樓閣幻出,有異僧出入隙中,指曰:「彼兜率天也。」
傅大士,名翕,字玄風,號善慧。結庵雙樹,因號雙林大士。種植蔬果,為人傭作。與妻妙光,子普建、普成,共衍佛法。嘗謂其子曰:「我從第四天來,出生於此。」
寶誌公,不知何所出。東陽朱氏婦聞兒啼鷹巢中,舉以為子,故手足皆鷹爪也。七歲依鍾山僧出家,多顯神異。常以剪尺拂扇掛杖頭,負之行聚落,蓋齊梁之讖云。
誌公嘗食鱠,旋吐水中,皆活,洒然而去。
智者國師,姓樓,名惠約,婺州人也。梁武帝時,召見等覺殿,忽合掌入玻璃瓶中,結跏趺坐。少選,化五色雲臺而出。帝北面頂禮受戒。
普通初,僧稠住王屋山,聞兩虎交鬥,以錫杖中解,各散去。
達禪師得水觀三昧,每入此定,有窺之者,惟見清水凝渟滿室。沙門道僊從達遊,得火光三昧,所居之室,玄夜朗照。
慧約法師,梁武嘗從受戒。羯磨日,甘露霄降,孔雀來馴,得戒者四萬八千人。及約示寂,所乘青牛為之垂涕,雙鶴悲鳴,彌月而去。
白足沙門名曇始,一名惠始,清河張氏子也。白足跣行,泥滓不染,故名。赫連屈丐取長安,道俗被戮,而始接刃無傷。屈丐怒,召始於前,以短刀自擊之,竟不能害。
魏太武既誅沙門,盡毀經像,白足謁太武。武怒,命斬之,不能傷。又自抽佩刀擊之,亦不能入。投諸虎檻,虎皆弭服。武驚,延師上殿,悔謝皈敬。
周武將滅佛法,有僧靜藹上書,力諍不得,遂歸太乙山。敕遣侍者跏坐磐石,自割身肉,五臟皆外見,手足頭面,臠析都盡,以刀割心,捧之而卒。次日,合掌趺坐如故,所傷餘骸,一無遺血,白乳湧流,凝於石上。
慧力寺僧善周,沐浴而化,五日後鬚髮再生。
天竺國惠理法師,至浙西,見山巖秀麗,曰:「此吾靈鷲山十小嶺,不知何年飛來。」有洞,舊藏白猿。呼之,猿果出。
隋仁壽初,京城鑄丈六金像,其日雨寶屑銀花,香氣甚異。又法師元琬造丈六金像,始成,天雨花,花狀如雲母。
隋開皇中,釋道英入水宴坐,六宿方出。又值冰厚雪深,仰臥三宿方起。
大業初,慧侃住棲霞寺,往楊都偲法師所。將還,寺眾請現神力,侃即從窗中出,臂長數十丈。
金舌和尚,趙人也,修道中條山。唐睿宗三召不至,乃截其舌以進,焚之,化為金舌,哦經如故。
清涼僧海豐,苦行二十餘年,人見其眉睫間常化佛百千,大如黍米,往來遊行,已不覺也。
藥王菩薩,姓韋氏,名古,字老師,疏勒人也。開元中至京,紗巾毳袍,杖藜而行,腰懸葫蘆數百,普施藥餌,以一黑犬自隨,凡有患者,視之即愈。帝敬禮為藥王菩薩。
萬回,虢州張氏子。幼時嘗致兄書六千里外,朝往暮返,因號萬回。及為沙門,所至顯化。武后延入宮,賜以錦衣,令宮女給侍。中宗賜號法雲。壽八十,飲水湛然而逝。
唐使王玄策過西域,視維摩故居,以手板量之,方廣十笏,蓋方丈所由名也。維摩詰,此云無垢;毘耶離,此云廣嚴。有妻金姬,子善思,女月上,大闡奇跡。
宗實上人,樊司空子也,捨官位妻子出家。白居易作偈贈之,有云:「榮華恩愛棄成唾,戒定真如和作香。今古雖殊同一法,瞿曇拋卻轉輪王。」
皎然,名晝,霅州人。與靈徹遊,甚善。徹字澄源,居越州雲門,精持戒律。又杭之西嶺僧標,有高行。三人齊名,時人語曰:「霅之晝,能清秀。越之徹,洞冰雪。杭之標,摩青霄。」
貫休,善畫兼能詩,嘗題簡禪師院云:「忘機室入空,靜與沃洲同。惟有半庭竹,能生竟日風。登山海月上,出定印香終。繼後傳衣者,還須立雪中。」
溫州淨居寺尼玄機,嘗習定於平陽山石窟。開元中,倒立而化。將葬,風雷陰黯,失其柩。越二日,有自大石來者,云:「是夕空中有簫磬聲,柩已置峰上矣。」
大曆中,有鄒和尚,不知所從來,跨白驢,結茅居徽山。一日,走鄰縣靈鷲山中,其徒追及,但見文殊石像耳。始知為大士化身,而白驢即獅子也。
婁道者,承天寺僧也。生有異相,掌中一目,中指七節。乾興七年,側臥而化。焚之三日,衣裓不動。忽雷雨驟作,薪火皆滅,中出白煙,自焚立盡,獨留目睛與舌根不壞,舍利無數。
金碧峰,不知何許人。高皇起兵,見之宣州。峰跏趺危坐,不為禮。上叱,峰亦叱。上曰:「可曾見殺人將軍乎?」峰曰:「可曾見不怕死和尚乎?」上乃釋劍作禮。峰徐曰:「建康可王也。」洪武初,上既即位,召見奉天殿,敕施摩伽斛食,大興佛事,入滅舍利五色。
尚師哈立麻者,烏思藏僧也。永樂中,命建法壇。十四日,天花飛墜,甘露降空,有舍利自天而下,青鸞白鶴,連霄畢集,金仙羅漢,變現雲表。又聞天樂來空,一夕,檜柏生金色花,遍於都城內外。帝自此潛心釋典,作佛曲,使宮中歌舞之。
瓦領禪伯,西僧也。永樂中,帝與偕至靈谷寺,觀向日塔影。齋心嘿禱,有五色圓光,中見佛像及誌公像翼日,天花雨空,異香芬馥。帝心大悅,命圖畫示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