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
那时佛陀在菴罗树园讲法,场地忽然变得宽广庄严,所有与会者都呈现金色。阿难向佛陀请教:世尊,这是什么因缘所致的祥瑞?此处忽然变得宽广庄严,所有与会者都呈现金色。
佛告诉阿难:维摩诘和文殊师利被众位菩萨恭敬围绕,他们发心要来,所以先显现这样的祥瑞征兆。
于是维摩诘对文殊师利说:我们一起去见佛陀,向诸菩萨行礼供养。
文殊师利说:很好,去吧,现在正是时候。
维摩诘便以神力托起所有大众连同狮子座,置于右掌之中,前往佛陀所在之处。到达后放下众人,恭敬顶礼佛足,向右绕行七圈,虔诚合掌,站立一旁;诸位菩萨随即起身离座,恭敬顶礼佛足,同样绕行七圈,立于一旁;诸大弟子、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等,也都起身离座,恭敬顶礼佛足,站立一旁。
这时,世尊依照礼仪问候诸位菩萨后,请他们各自归座,菩萨们都恭敬遵从。众人坐定后,佛陀对舍利弗说:你看到这些大菩萨们展现的自在神通了吗?
确实,我已明白!
你觉得怎么样?世尊!我看到这件事真是不可思议,不是心意可以想象的,也不是推测能够衡量的。
这时阿难对佛陀说:世尊,现在闻到的香气,以前从未有过,这是什么香?
佛陀告诉阿难:这是那位菩萨毛孔中散发的香气。
这时舍利弗对阿难说:我们的毛孔也散发出这种香气。
阿难问道:这东西从何处来?
维摩诘长者从众香国带回佛陀剩余的斋饭,在舍卫城分食时,所有食用者全身毛孔都散发出这样的香气。
阿难问维摩诘道:“这香气能持续多久?”
维摩诘说:等到这饭消化后。
问:“这饭多久才会消化?”
佛说:此饭的效力可持续七日,之后才会消散。阿难,若声闻行者尚未证得圣位,食用此饭可助其入圣位,之后效力方消;已证圣位者食用,则能获得心解脱,之后效力方消;未发菩提心者食用,直至发起菩提心时效力方消;已发菩提心者食用,则能证得无生法忍,之后效力方消;已证无生法忍者食用,可直至一生补处菩萨位,效力方消。譬如有种名为"上味"的妙药,服食者体内诸毒尽除,药力方消;此饭亦复如是,能灭除一切烦恼毒患,之后效力才会消散。
阿难对佛陀说:真是前所未有啊!世尊!这样的香饭也能用来修行成佛。
佛说:正是如此,阿难!有的佛土以佛的光明作为佛事,有的以诸位菩萨作为佛事,有的以佛所化现的人作为佛事,有的以菩提树作为佛事,有的以佛的衣服、卧具作为佛事,有的以饮食作为佛事,有的以园林楼台作为佛事,有的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作为佛事,有的以佛身作为佛事,有的以虚空作为佛事;众生应通过这些因缘进入佛法修行。有的以梦境、幻象、影子、回声、镜中影像、水中月亮、热时光焰等比喻作为佛事;有的以音声、语言、文字作为佛事;有的清净佛土,寂静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为佛事。阿难,诸佛的一切威仪举止、种种作为,无不是佛事。
阿难!世间存在四魔及八万四千烦恼,众生因此疲惫不堪。诸佛却运用这些烦恼来成就教化事业,这称为融入一切诸佛之法的门径。菩萨进入此法门后,若见一切清净美好的佛土,不会欣喜若狂,不起贪爱执著;若见一切污浊的佛土,也不因此忧愁,不产生障碍与退堕;唯对诸佛生起清净信心,心怀前所未有的欢喜与恭敬!诸佛如来的功德本无差别,只为度化众生才示现不同的佛土。阿难!你应当明白:虽然所见诸佛国土的地相千差万别,但容纳它们的虚空并无分别;同样,诸佛色身虽有种种差异,其无碍智慧实则平等无二。
阿难!诸佛的色身、威仪相貌、种姓,以及戒律、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行为威仪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化佛国,具足一切佛法,全都平等无二,因此称为正等正觉者,称为如来,称为佛陀。阿难!如果我要详细解说这三个名号的涵义,即使你用一劫的寿命也无法完全领受;即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众生,他们都像阿难你这样多闻第一,具足忆持总持的能力,这些众生用一劫的寿命也同样不能完全领受。阿难!诸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没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阿难对佛陀说:从今以后,我不敢再自称博学多闻了。
佛陀告诉阿难:不要产生退缩的念头!为什么呢?我说你在声闻弟子中最为博学多闻,但这不是指菩萨的境界。停下吧,阿难!有智慧的人不应去衡量诸菩萨的修行;一切海洋深渊尚且可以测量,而菩萨的禅定、智慧、总持、辩才等一切功德是无法估量的。阿难!你们暂且放下对菩萨修行的评判,维摩诘方才所展现的神通之力,是所有声闻、辟支佛历经百千劫尽力变化也无法做到的。
这时,来自众香世界的菩萨们合掌对佛陀说:世尊!我们最初见到这个国土时,心中生起轻视的念头,现在自己深深悔过,舍弃了这种想法。为什么呢?因为诸佛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议,为了度化众生,根据众生根机,示现不同的佛土。恳请世尊慈悲,赐予少许教法,让我们回到本土后能时时忆念如来。
佛对诸位菩萨说:有一种名为有尽无尽解脱的法门,你们应当修学。什么叫有尽?就是有为法。什么叫无尽?就是无为法。作为菩萨,既不穷尽有为法,也不滞留在无为法。
什么是不离有为法?就是心怀大慈,不舍大悲;发起追求一切智慧的决心,而永不忘记;教化众生,永不厌倦,对四摄法,常念奉行;护持正法,不惜性命,广种善根,永不疲厌;心志常安住善法,以方便回向众生,求法不懈怠,说法无吝惜;勤于供养诸佛;因此敢于投身生死而无畏惧,面对荣辱,心无忧喜;不轻视初学者,敬重求学者如敬佛,对陷入烦恼的人,使其生起正念,不贪恋独处的快乐,不以己乐为乐,而以他人得乐为喜;在禅定中,视如地狱般警惕,在生死轮回中,视如游园般自在;见来求助者,视为善知识,舍弃一切所有,心怀成就一切智慧的志向;见破戒之人,生起救护之念;视诸波罗蜜为父母,视三十七道品为眷属;广发善根,永无止境,以清净佛国的庄严景象,成就自己的净土;广行布施无限制,具足圆满相好,断除一切恶业,清净身口意;经历无数劫的生死,心志勇猛,听闻诸佛无量功德,志向坚定不倦;以智慧之剑,斩断烦恼之贼,超脱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承担众生重担,令其永得解脱;以大精进力,降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的智慧行;对世间法少欲知足,对出世间法追求不厌,却不舍弃世间法,不违背威仪而能随顺世俗;发起神通智慧,引导众生,获得总持不忘的念力,所闻佛法永不遗忘;善于辨别众生根器,断除众生疑惑,以无碍辩才,演说佛法无滞;清净十善业道,享受天人福报;修习四无量心,开启梵天之道;劝请诸佛说法,随喜赞叹善行,获得佛的音声;身口意皆善,具足佛的威仪;深入修习善法,所行日益增上,以大乘教法,成就菩萨僧众;心不放逸,不丢失一切善行:如此修行,就是菩萨不离有为法。
什么是菩萨不执着无为?即修习空性,却不以空性为终极;修习无相、无作,却不以无相、无作为终极;修习无生起,却不以无生起为终极;观察无常,却不厌弃善根;观察世间苦难,却不憎恶生死;观察无我,却教化众生不倦;观察寂灭,却不永久入灭;观察远离尘世,却以身心修善;观察无所归依,却归向善法;观察无生,却以生命之法承担一切;观察无烦恼,却不断除诸烦恼;观察无所行,却以行动之法教化众生;观察空无,却不舍弃大慈悲;观察正法境界,却不追随小乘;观察诸法虚妄,无实质、无主体、无主宰、无相状,因本愿未圆满,故不虚耗福德、禅定、智慧:如此修习,称为菩萨不执着无为。
又因具足福德,所以不滞于无为;因具足智慧,所以不穷尽有为。因怀大慈悲,所以不滞于无为;因圆满本愿,所以不穷尽有为。因聚集法药,所以不滞于无为;因随缘施药,所以不穷尽有为。因了知众生疾苦,所以不滞于无为;因拔除众生疾苦,所以不穷尽有为。诸菩萨大士修习此法,不穷尽有为、不滞于无为,称为尽无尽解脱法门,你们应当勤学。
那时,那些菩萨听闻此法后,都心生欢喜,用各种妙花、多种颜色、多种香气,洒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佛、这部经典法门以及诸位菩萨。然后他们顶礼佛足,赞叹前所未有之事,说道:释迦牟尼佛竟能在此善巧方便行持。说完后,忽然消失不见,回到了自己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