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那时佛陀在菴罗树园讲法,场地忽然变得宽广庄严,所有与会者都呈现金色。阿难向佛陀请教:世尊,这是什么因缘所致的祥瑞?此处忽然变得宽广庄严,所有与会者都呈现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佛告诉阿难:维摩诘和文殊师利被众位菩萨恭敬围绕,他们发心要来,所以先显现这样的祥瑞征兆。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
于是维摩诘对文殊师利说:我们一起去见佛陀,向诸菩萨行礼供养。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文殊师利说:很好,去吧,现在正是时候。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维摩诘便以神力托起所有大众连同狮子座,置于右掌之中,前往佛陀所在之处。到达后放下众人,恭敬顶礼佛足,向右绕行七圈,虔诚合掌,站立一旁;诸位菩萨随即起身离座,恭敬顶礼佛足,同样绕行七圈,立于一旁;诸大弟子、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等,也都起身离座,恭敬顶礼佛足,站立一旁。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这时,世尊依照礼仪问候诸位菩萨后,请他们各自归座,菩萨们都恭敬遵从。众人坐定后,佛陀对舍利弗说:你看到这些大菩萨们展现的自在神通了吗?
「唯然,已見!」
确实,我已明白!
「於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你觉得怎么样?世尊!我看到这件事真是不可思议,不是心意可以想象的,也不是推测能够衡量的。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
这时阿难对佛陀说:世尊,现在闻到的香气,以前从未有过,这是什么香?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佛陀告诉阿难:这是那位菩萨毛孔中散发的香气。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这时舍利弗对阿难说:我们的毛孔也散发出这种香气。
阿難言:「此所從來?」
阿难问道:这东西从何处来?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维摩诘长者从众香国带回佛陀剩余的斋饭,在舍卫城分食时,所有食用者全身毛孔都散发出这样的香气。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
阿难问维摩诘道:“这香气能持续多久?”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维摩诘说:等到这饭消化后。
曰:「此飯久如當消?」
问:“这饭多久才会消化?”
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佛说:此饭的效力可持续七日,之后才会消散。阿难,若声闻行者尚未证得圣位,食用此饭可助其入圣位,之后效力方消;已证圣位者食用,则能获得心解脱,之后效力方消;未发菩提心者食用,直至发起菩提心时效力方消;已发菩提心者食用,则能证得无生法忍,之后效力方消;已证无生法忍者食用,可直至一生补处菩萨位,效力方消。譬如有种名为"上味"的妙药,服食者体内诸毒尽除,药力方消;此饭亦复如是,能灭除一切烦恼毒患,之后效力才会消散。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阿难对佛陀说:真是前所未有啊!世尊!这样的香饭也能用来修行成佛。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佛说:正是如此,阿难!有的佛土以佛的光明作为佛事,有的以诸位菩萨作为佛事,有的以佛所化现的人作为佛事,有的以菩提树作为佛事,有的以佛的衣服、卧具作为佛事,有的以饮食作为佛事,有的以园林楼台作为佛事,有的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作为佛事,有的以佛身作为佛事,有的以虚空作为佛事;众生应通过这些因缘进入佛法修行。有的以梦境、幻象、影子、回声、镜中影像、水中月亮、热时光焰等比喻作为佛事;有的以音声、语言、文字作为佛事;有的清净佛土,寂静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为佛事。阿难,诸佛的一切威仪举止、种种作为,无不是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
阿难!世间存在四魔及八万四千烦恼,众生因此疲惫不堪。诸佛却运用这些烦恼来成就教化事业,这称为融入一切诸佛之法的门径。菩萨进入此法门后,若见一切清净美好的佛土,不会欣喜若狂,不起贪爱执著;若见一切污浊的佛土,也不因此忧愁,不产生障碍与退堕;唯对诸佛生起清净信心,心怀前所未有的欢喜与恭敬!诸佛如来的功德本无差别,只为度化众生才示现不同的佛土。阿难!你应当明白:虽然所见诸佛国土的地相千差万别,但容纳它们的虚空并无分别;同样,诸佛色身虽有种种差异,其无碍智慧实则平等无二。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阿难!诸佛的色身、威仪相貌、种姓,以及戒律、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行为威仪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化佛国,具足一切佛法,全都平等无二,因此称为正等正觉者,称为如来,称为佛陀。阿难!如果我要详细解说这三个名号的涵义,即使你用一劫的寿命也无法完全领受;即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众生,他们都像阿难你这样多闻第一,具足忆持总持的能力,这些众生用一劫的寿命也同样不能完全领受。阿难!诸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没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阿难对佛陀说:从今以后,我不敢再自称博学多闻了。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佛陀告诉阿难:不要产生退缩的念头!为什么呢?我说你在声闻弟子中最为博学多闻,但这不是指菩萨的境界。停下吧,阿难!有智慧的人不应去衡量诸菩萨的修行;一切海洋深渊尚且可以测量,而菩萨的禅定、智慧、总持、辩才等一切功德是无法估量的。阿难!你们暂且放下对菩萨修行的评判,维摩诘方才所展现的神通之力,是所有声闻、辟支佛历经百千劫尽力变化也无法做到的。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捨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这时,来自众香世界的菩萨们合掌对佛陀说:世尊!我们最初见到这个国土时,心中生起轻视的念头,现在自己深深悔过,舍弃了这种想法。为什么呢?因为诸佛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议,为了度化众生,根据众生根机,示现不同的佛土。恳请世尊慈悲,赐予少许教法,让我们回到本土后能时时忆念如来。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佛对诸位菩萨说:有一种名为有尽无尽解脱的法门,你们应当修学。什么叫有尽?就是有为法。什么叫无尽?就是无为法。作为菩萨,既不穷尽有为法,也不滞留在无为法。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迴向,求法不懈,說法無悋;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於世間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捨世間法,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什么是不离有为法?就是心怀大慈,不舍大悲;发起追求一切智慧的决心,而永不忘记;教化众生,永不厌倦,对四摄法,常念奉行;护持正法,不惜性命,广种善根,永不疲厌;心志常安住善法,以方便回向众生,求法不懈怠,说法无吝惜;勤于供养诸佛;因此敢于投身生死而无畏惧,面对荣辱,心无忧喜;不轻视初学者,敬重求学者如敬佛,对陷入烦恼的人,使其生起正念,不贪恋独处的快乐,不以己乐为乐,而以他人得乐为喜;在禅定中,视如地狱般警惕,在生死轮回中,视如游园般自在;见来求助者,视为善知识,舍弃一切所有,心怀成就一切智慧的志向;见破戒之人,生起救护之念;视诸波罗蜜为父母,视三十七道品为眷属;广发善根,永无止境,以清净佛国的庄严景象,成就自己的净土;广行布施无限制,具足圆满相好,断除一切恶业,清净身口意;经历无数劫的生死,心志勇猛,听闻诸佛无量功德,志向坚定不倦;以智慧之剑,斩断烦恼之贼,超脱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承担众生重担,令其永得解脱;以大精进力,降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的智慧行;对世间法少欲知足,对出世间法追求不厌,却不舍弃世间法,不违背威仪而能随顺世俗;发起神通智慧,引导众生,获得总持不忘的念力,所闻佛法永不遗忘;善于辨别众生根器,断除众生疑惑,以无碍辩才,演说佛法无滞;清净十善业道,享受天人福报;修习四无量心,开启梵天之道;劝请诸佛说法,随喜赞叹善行,获得佛的音声;身口意皆善,具足佛的威仪;深入修习善法,所行日益增上,以大乘教法,成就菩萨僧众;心不放逸,不丢失一切善行:如此修行,就是菩萨不离有为法。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什么是菩萨不执着无为?即修习空性,却不以空性为终极;修习无相、无作,却不以无相、无作为终极;修习无生起,却不以无生起为终极;观察无常,却不厌弃善根;观察世间苦难,却不憎恶生死;观察无我,却教化众生不倦;观察寂灭,却不永久入灭;观察远离尘世,却以身心修善;观察无所归依,却归向善法;观察无生,却以生命之法承担一切;观察无烦恼,却不断除诸烦恼;观察无所行,却以行动之法教化众生;观察空无,却不舍弃大慈悲;观察正法境界,却不追随小乘;观察诸法虚妄,无实质、无主体、无主宰、无相状,因本愿未圆满,故不虚耗福德、禅定、智慧:如此修习,称为菩萨不执着无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又因具足福德,所以不滞于无为;因具足智慧,所以不穷尽有为。因怀大慈悲,所以不滞于无为;因圆满本愿,所以不穷尽有为。因聚集法药,所以不滞于无为;因随缘施药,所以不穷尽有为。因了知众生疾苦,所以不滞于无为;因拔除众生疾苦,所以不穷尽有为。诸菩萨大士修习此法,不穷尽有为、不滞于无为,称为尽无尽解脱法门,你们应当勤学。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那时,那些菩萨听闻此法后,都心生欢喜,用各种妙花、多种颜色、多种香气,洒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佛、这部经典法门以及诸位菩萨。然后他们顶礼佛足,赞叹前所未有之事,说道:释迦牟尼佛竟能在此善巧方便行持。说完后,忽然消失不见,回到了自己的国土。
CBETA 编码:T047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