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这时世尊问维摩诘说:你想见如来,是用什么方式来看如来的呢?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维摩诘说:如同如实观察自身的真实相状,观察佛陀也是如此。我看如来,过去不曾来,未来不会去,现在也不停留;不观察色相,不观察色相的如如本性,不观察色相的自性,不观察受、想、行、识,不观察识的如如本性,不观察识的自性;不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与虚空等同;六根所入的境界没有积聚,眼、耳、鼻、舌、身、心都已超越;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贪嗔痴三毒已经远离,随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圆满具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三明,与无明平等无异;既不是同一相状,也不是不同相状,既不是自己显现的相状,也不是他者显现的相状;既不是无相,也不是执取相状;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也不在河流中间而度化众生;虽观察寂灭境界,却不永久入灭;不在此处,不在彼处,不因此,不因彼;不能用智慧去了知,不能用意识去认识;没有晦暗也没有光明,没有名称也没有形相,没有强也没有弱,不是清净也不是污秽;不在方位之中,也不离方位,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无法显示也无法言说;既不布施也不吝啬,既不持戒也不犯戒,既不忍耐也不嗔怒,既不精进也不懈怠,既不禅定也不散乱,既不智慧也不愚痴,既不真实也不虚妄,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表述都无法描述;不是福田,也不是非福田,不是应当供养,也不是不应当供养;既不执取也不舍弃,既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与真如实相平等,与法性等同,不可称说,不可测量,超越一切称量;不是大也不是小,不是见闻所能及,不是觉知所能知,远离一切烦恼系缚;与一切智慧平等,与一切众生等同,对一切法没有分别;一切无有缺失,无有染污无有烦恼,无有造作无有生起,无有生起无有灭尽;无有恐惧无有忧虑,无有欢喜无有厌弃无有执着;既没有过去存在,也没有未来存在,更没有现在存在;不能用任何言语表述来分别显示:世尊!如来的身相就是如此,这样观察,才叫作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察,就叫作邪观。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那时舍利弗问维摩诘说:你从哪里去世又投生到这里?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维摩诘说:“你所证得的法,有生灭吗?”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舍利弗说:“不生不灭。”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
如果一切法都没有生灭相,为什么要问:你从何处死而转生到这里?你怎么想?比如魔术师变出的男女,有真实的生死吗?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舍利弗说:“不生不灭。”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你难道没听过佛说一切法如幻象吗?
答曰:「如是!」
回答说:是这样。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敗壞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如果一切法都如幻象一般虚幻,为何还要问:“你从何处死后转生到这里?”舍利弗,所谓死亡,只是虚妄之法的败坏现象;所谓出生,只是虚妄之法的延续现象。菩萨虽示现死亡,但不会断绝善根;虽示现出生,但不会增长恶业。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这时佛陀告诉舍利弗:有一个国家名叫妙喜,那里的佛名为无动。维摩诘从那个国家离世后,投生到我们这里。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舍利弗说:真是前所未有啊!世尊!这人竟能舍弃清净国土,而喜欢来到这充满愤怒与伤害的地方。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
维摩诘对舍利弗说:你觉得如何?太阳出来时能与黑暗共存吗?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眾冥。」
回答说:不是的。太阳出来时,黑暗就消失了。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
维摩诘说:太阳为何要照耀阎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回答说:要用智慧的光明,驱散无明的黑暗。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维摩诘说:菩萨正是如此!虽生于不净佛土,为度化众生之故,不与愚痴黑暗同流合污,唯除灭众生烦恼暗障。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这时大众都渴切仰慕,想要见到妙喜世界的无动如来,以及那里的菩萨和声闻众。佛陀知道所有在场众人的心意,就告诉维摩诘说:善男子,为了这些大众,请显现妙喜国的无动如来,以及诸位菩萨和声闻众吧,大家都想要见到他们。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
这时维摩诘心中默念:我应不离此座,将妙喜国的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源头、须弥众山及日月星辰、天龙鬼神、梵天宫殿,连同诸菩萨、声闻大众、城市村落、男女老少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多妙莲华,能在十方行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直通忉利天,诸天顺此宝阶而下,皆为礼敬无动如来听闻经法;阎浮提人亦登此阶,上达忉利天面见诸天——如此具足无量功德的妙喜世界,上至色究竟天,下至水际,当以右手断取如陶匠转轮,将彼世界移入此土,犹持花环示现众生。起念即入三昧现神通,以右手断取妙喜世界安放于此。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餘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这时,获得神通的菩萨和声闻弟子们,以及其他天界众生、凡间人士都齐声说道:确实如此,世尊!是谁带走了我们?希望能得到解救。无动佛回答:不是我做的,这是维摩诘施展神力所为。那些尚未获得神通的人,根本没有察觉自己已经移动。妙喜世界虽然融入了这个娑婆世界,但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原本的世界也没有因此变得拥挤狭窄,一切如常无别。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这时释迦牟尼佛告诉大众:你们且看妙喜世界的无动如来,他的国土庄严美丽,菩萨修行清净,弟子们心地纯洁。
皆曰:「唯然已見。」
大家都说:确实已经看见了。
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佛说:如果菩萨想要获得如此清净的佛土,应当学习无动如来所修行的道路。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
当这殊妙的欢喜佛国显现时,娑婆世界有一万四千亿人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都发愿要往生到欢喜佛土。释迦牟尼佛随即为他们授记说:你们必将往生到那个佛国。此时欢喜世界为这个国土众生完成了应当度化的因缘后,便返回了原来的处所,在场的大众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
佛对舍利弗说:你看见这妙喜世界和不动佛了吗?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即為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确实如此,我已明白,世尊!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清净的国土,如同无动佛一样;获得神通之力,如同维摩诘一般。世尊!我们真是有福,能见到这样的人,并能亲近供养。所有众生,无论是现在,还是佛灭度后,听闻这部经典,也能获得福德;何况听闻之后能信受理解、受持读诵、解说并如法修行?如果有人得到这部经典,便是已经得到法宝的宝藏;如果有人读诵解释其中的义理,并依照所说修行,便是受到诸佛的护念;如果有人供养这样的人,应当知道就是在供养佛;如果有人书写持守这部经典,应当知道他的住所就有如来;如果听闻这部经典能心生欢喜,此人便是在追求一切智慧;如果能信受理解这部经典,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四句偈颂,并为他人解说,应当知道此人便是接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授记。
CBETA 编码:T047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