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
中論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问:
如同佛经所言,虚妄不实强执相,
诸法因执着故,称为虚妄不实。
佛经中说,虚假不实的,就是虚妄执取的相;最真实不虚的,就是涅槃,不是虚妄执取的相。根据这部经所说,应当知道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假不实、虚妄执取的相。
回答说:
虚假欺骗妄取者,这其中有什么可取的?
佛陀说这些事,是为了阐明空的真义。
如果执着于虚妄的相状就是虚假欺骗,那么在各种修行中还有什么可执取的呢?佛这样开示,应当明白这是在宣说空性的道理。
问:如何知道一切行为都是空?
回答说:一切行为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说是空。这些行为现象生灭不停,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所以说是空。所谓的行为现象就是指五蕴,因为它们是从行为中产生的。五蕴也称为行为现象,这五蕴都是虚妄的,没有确定的相状。为什么呢?比如婴儿时的形色不同于爬行时的形色,爬行时的形色不同于行走时的形色,行走时的形色不同于少年时的形色,少年时的形色不同于壮年时的形色,壮年时的形色不同于老年时的形色。正因为形色每一刻都在变化,所以无法确定其固定不变的特性。如果说婴儿的形色就是爬行时的形色,乃至老年时的形色,或者说它们完全不同,这两种说法都有问题。为什么呢?如果婴儿的形色就是爬行时的形色,乃至老年时的形色,那么就只有婴儿这一种状态,不会有爬行乃至老年的不同阶段。就像泥团永远是泥团,终究不会变成瓶子,因为形色如果固定不变就会这样。如果婴儿的形色不同于爬行时的形色,那么婴儿就不会变成爬行的状态,爬行的状态也不会变回婴儿。为什么呢?因为两种形色完全不同。这样的话,少年、壮年、老年的形色就不应该连续存在,亲属关系也会混乱,没有父亲也没有儿子。如果是这样,就只有婴儿能得到父亲,而爬行乃至老年的阶段就不应该存在。所以这两种说法都有问题。
问:色虽无常,婴儿之色灭后,相续再生直至老年之色,并无上述过失。
回答说:婴儿的形色相续产生,是灭去后相续产生?还是不灭而相续产生?如果婴儿的形色灭去,如何能有相续?因为没有因缘的缘故。好比虽然有柴可以燃烧,火灭之后就不会有相续。如果婴儿的形色不灭而相续产生,那么婴儿的形色不灭,常住原本的状态也就没有相续。
有人问:我不是因为说不灭不灭所以才有相续生,只是说不停留于相似的生,所以才称为相续生。
回答说:如果这样,那么就会有固定的颜色又再生,这样就应该有千万种颜色。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也没有连续。如此在一切处寻求颜色都没有固定的相貌,只是因世俗言说而有。如同芭蕉树,寻求其实质不可得,只有树皮和叶子。同样,智者寻求色的相貌念念生灭,更无实质的色可得,不住于色的形貌和相貌。相似相续而生难以分别,如同灯火火焰,分别其固定颜色不可得,从这固定颜色再生颜色也不可得。因此色无自性故空,只是因世俗言说而有。受也是如此,智者通过种种观察,由于次第相似而生灭难可分别,如同水流相续,只是因觉知故说有三种感受在身。因此应当知道,受与色相同。想因名称和相貌而生,若离开名称和相貌则不生。因此佛说,分别了知名称相貌故称为想。并非决定先有,从众缘生而无定性,无定性故如影随形。因形有影,无形则无影,影无决定性。若决定有,离开形也应有影。但实际并非如此,因此从众缘生,无自性故不可得。想也是如此,只是因外界的名称相貌,因世俗言说而有。识因色声香味触等、眼耳鼻舌身等生,因眼等诸根的差别,识也有差别。此识是在色中、在眼中、还是在中间?并无决定。只是生起后识知尘境、识知此人、识知彼人。知此人识是否即是知彼人识。二者难以分别。如眼识,耳识也难以分别。因难以分别故,或说为一或说为异,并无决定分别,只是从众缘生故,因眼等分别故空无自性。如艺人含一珠吐出后又示人,则生疑:这是原来的珠子,还是另外的?识也是如此,生起后又再生起,是本识还是异识?因此应当知道,识不住故无自性,虚妄如幻。诸行也是如此。诸行即身、口、意的造作。行有两种:净和不净。何为不净?恼害众生、贪着等,名为不净。不恼众生、实语、不贪着等,名为净,或增或减。净行者,在人中、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受果报后则减,再作故名为增。不净行者也是如此,在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中受果报后则减,再作故名为增。因此诸行有增有减故不住。如人有病,随宜调养病则消除,不调养病则又聚集。诸行也是如此,有增有减故不决定,只是因世俗言说而有,因世俗谛故得见第一义谛。所谓无明缘诸行,从诸行有识着,识着故有名色,从名色有六入,从六入有触,从触有受,从受有爱,从爱有取,从取有有,从有有生,从生有老、死、忧悲苦恼、恩爱别离苦、怨憎相会苦等,如此诸苦皆以行为根本。佛因世俗谛而说,若得第一义谛生真智慧者则无明熄灭,无明熄灭故诸行也不聚集,诸行不聚集故见谛所断的身见、疑、戒取等断,以及思惟所断的贪、恚、色染、无色染、调戏无明也断。因此断故一一分灭,所谓无明、诸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恩爱别离苦怨憎相会苦等皆灭。因此灭故,五阴身毕竟灭更无有余,唯但有空。因此佛为显示空义故,说诸行虚妄。再者诸法无自性故虚妄,虚妄故空。如偈说:
一切事物各不相同,因此知道它们都没有自性;连无自性本身也不存在,因为一切事物本性皆空。
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虽然事物会生起,但它们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上,所以说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就像婴儿如果一直保持婴儿的状态,就不会从爬行成长到老年。但实际上婴儿会逐步变化,展现出爬行乃至老年的不同状态,因此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相状,就能知道它们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问:如果说一切法的不同相状皆无自性,那么无自性的法本身存在,这有什么问题?
回答说:如果没有自性,怎么会有事物存在呢?怎么会有现象显现呢?为什么呢?因为根本不存在实体的缘故。只是为了破除对自性的执着,才说无自性。如果这种无自性之法实有存在,就不能称为一切法皆空;如果一切法都是空性的,又怎么会有所谓的无自性之法存在呢?
问:
如果诸法没有自性,为何说婴儿, 乃至到老年,而有种种差别?
如果一切法没有自性,就不会有差别相,而你说有差别相,所以一切法有自性。如果没有一切法的自性,怎么会有差别相呢?
回答说:
如果一切法有自性,怎么会发生变异? 如果一切法无自性,怎么会出现变异?
如果一切法都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那它们怎么会有变化呢?所谓本质就是指固定不变、不可更改的特性。就像真金不会改变其本质,黑暗的性质不会变成光明,光明的性质也不会变成黑暗。再者:
此法本无别,异法亦无别, 如同壮不变老,老亦不变壮。
如果一个事物有变化,就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是事物本身变化了,还是另一个事物变化了?这两种情况都不成立。如果是事物本身变化了,那么衰老应该就是衰老本身;但衰老实际上并不等同于自身。如果是另一个事物变化了,衰老与壮年不同,壮年应该变成衰老;但壮年实际上并不会变成衰老。这两种说法都有问题。
问:如果事物就是不同的,有什么问题呢?就像现在用眼睛看见年轻人经过日月年岁就会变老。
回答说:
如果这法和乳不同,那乳就该是酪; 离开乳还有什么法,能用来做成酪?
如果事物本质上是不同的,那么牛奶应该直接就是奶酪,不需要其他条件。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因为牛奶和奶酪有许多不同之处。牛奶不等于奶酪,所以事物并非本质不同。如果说不同事物就是不同,这也不对,离开了牛奶,还有什么能成为奶酪呢?这样思考就会明白:事物既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完全不同,所以不应该固执于任何一种极端看法。
问:破除“是”与“异”后仍有空存在,空本身就是法。
回答说:
如果存在不空的事物,那么就应该有空的事物;
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不空的事物,又怎么可能有空的事物呢?
如果存在不空的法,那么由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应该存在空的法。然而前面已经用各种理由破除了不空法的存在,既然不空法不存在,就没有相互对立的事物;既然没有相互对立的事物,又怎么会有空的法呢?
问:你说不存在的法没有,所以存在的法也没有。如果是这样,就是说空只是没有相对,所以不应该有执着。如果有对立就有相对,如果没有对立就没有相对,没有相对就没有相,没有相就没有执着。这样就是在说空。
回答说:
大圣宣说空法,是为了破除各种执着;如果又执着于空见,诸佛也无法度化。
大圣为破除六十二种邪见,以及无明、贪爱等种种烦恼而宣说空义。若有人对空又生起执着,此人便难以教化。譬如患病需服药可治,若药反成病则不可救治。如同火从木柴生起可用水扑灭,若火从水中生出该用什么熄灭?空性如同水,能熄灭诸烦恼火。但有人因罪业深重、贪执深固、智慧迟钝,对空产生执着,或认为实有空,或认为绝无空,因这有无分别又生烦恼。若用空法教化此人,他会说:我早已知晓此空,若离此空则无涅槃之道。如佛经所言:离开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而能得解脱者,只是虚妄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