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
中論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問曰:生死非都無根本,於中應有眾生往來、若諸行往來。汝以何因緣故,說眾生及諸行盡空,無有往來?
答曰:
「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眾生亦復然。」
諸行往來六道生死中者,為常相往來?為無常相往來?二俱不然。若常相往來者,則無生死相續,以決定故、自性住故。若以無常往來者,亦無往來生死相續,以不決定故、無自性故。若眾生往來者,亦有如是過。復次:
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是恒常不变的轮回,还是无常变化的轮回?两者都不是。如果说是恒常不变的轮回,那就没有生死相续的现象,因为已经固定不变、本性稳定。如果说是无常变化的轮回,同样不会有生死相续的轮回,因为变化不定、没有固定本性。如果说众生在轮回,也会产生同样的过失。再者:
「若眾生往來, 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 誰有往來者?」
若众生往来流转于五蕴、十八界、十二入之中,而五种求取皆空无所得,则何者实有往来之人?
生死陰界入即是一義。若眾生於此陰界入中往來者,是眾生於〈燃可燃品〉中五種求不可得,誰於陰界入中而有往來者?復次:
「若從身至身, 往來即無身;
若其無有身, 則無有往來。」
若眾生往來,為有身往來?為無身往來?二俱不然。何以故?若有身往來,從一身至一身,如是則往來者無身。又若先已有身,不應復從身至身。若先無身則無有,若無有云何有生死往來?
問曰:經說有涅槃滅一切苦,是滅應諸行滅、若眾生滅。
答曰:二俱不滅。何以故?
回答说:两者都不消失。为什么呢?
「諸行若滅者, 是事終不然;
眾生若滅者, 是事亦不然。」
一切行若归寂灭,此事终究不可得;
众生若归寂灭,此事亦不可得。
汝說若諸行滅、若眾生滅,是事先已答,諸行無有性,眾生亦種種推求生死往來不可得,是故諸行不滅,眾生亦不滅。
問曰:若爾者則無縛無解,根本不可得故。
答曰:
「諸行生滅相, 不縛亦不解;
眾生如先說, 不縛亦不解。」
汝謂諸行及眾生有縛解者,是事不然。諸行念念生滅故,不應有縛解。眾生先說五種推求不可得,云何有縛解?復次:
你认为诸行和众生有束缚与解脱,这种看法不对。诸行每一刹那都在生灭,所以不应有束缚或解脱。众生之前说过五种推求都不可得,又怎么会有束缚与解脱呢?再者:
「若身名為縛, 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 於何而有縛?」
若謂五陰身名為縛,若眾生先有五陰,則不應縛。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無身亦不應縛。何以故?若無身則無五陰,無五陰則空,云何可縛?如是第三更無所縛。復次:
「若可縛先縛, 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 餘如去來答。」
若謂可縛先有縛,則應縛可縛。而實離可縛先無縛,是故不得言眾生有縛。或言,眾生是可縛、五陰是縛;或言,五陰中諸煩惱是縛、餘五陰是可縛。是事不然。何以故?若離五陰先有眾生者,則應以五陰縛眾生,而實離五陰無別眾生。若離五陰別有煩惱者,則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離五陰無別煩惱。復次如〈去來品〉中說,已去不去、未去不去、去時不去,如是未縛不縛、縛已不縛、縛時不縛。復次亦無有解。何以故?
「縛者無有解, 無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 縛解則一時。」
縛者無有解。何以故?已縛故。無縛亦無解。何以故?無縛故。若謂縛時有解,則縛解一時,是事不然,又縛解相違故。
問曰:有人修道現入涅槃得解脫,云何言無?
答曰:
「若不受諸法, 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還為受所縛。」
若人作是念:我離受得涅槃。是人即為受所縛。復次:
「不離於生死, 而別有涅槃,
實相義如是, 云何有分別?」
諸法實相第一義中,不說離生死別有涅槃。如經說,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是諸法實相中,云何言是生死、是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