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论曰:自此以后其余残论偈颂,应知皆依彼四句次第广开差别而说。此是何义?如前偈所言:
真如若染杂垢, 亦或远离诸垢, 佛陀无量功德, 及诸佛所行业, 如是胜妙境界, 唯诸佛能了知, 依此殊胜法身, 出生佛法僧宝。
这首偈子表达了什么含义?正如之前所说,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偈中说:
佛法之身无处不在, 真如本性毫无差别,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因此称之为恒常存在。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含义?有三种含义,因此如来宣说一切时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哪三种呢?第一,如来法身普遍存在于一切众生身中,偈中说:佛法身周遍充满故。第二,如来真如无有差别,偈中说:真如无差异故。第三,一切众生都真实具有真如佛性,偈中说:皆实具佛性故。这三句要义,下文论典将依据如来藏经典详细阐述,应当了知。如偈颂原本所言:
一切众生的世界,都不离诸佛的智慧,因为他们的本性清净无染,本质无二无别。依据一切诸佛平等的法性身,可知一切众生都具备如来藏。其本质、因果业力、相应行为,以及时间差别、普遍存在,皆是不变无异的。这微妙的义理层次,是最究竟的真实法性,我如此简略说明,你应当善加理解。
这首偈子表达什么含义?简单来说,偈中包含十种要义,依照这十种要义来阐明第一义谛的真实智慧境界中佛性的差别应当了解。是哪十种呢?一是体性、二是因缘、三是果报、四是业用、五是相应、六是修行、七是时间差别、八是遍一切处、九是不变性、十是无差别。首先依据体性和因缘而说一偈:
本性恒常不染污,如同宝珠与净水, 信奉正法及智慧,禅定大悲等功德。
这开头半个偈子显示什么意义?偈子说:
自在之力恒常不变,思惟真实本体柔软,珍宝虚空水性功德,皆是相似相对之法。
这个偈子说明了什么意义?前面说到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依次依据自相和共相。应当知道,如来法身的三种清净功德,就像如意宝珠、虚空、清净水一样有对应关系。这说明了什么?思考者依靠如来法身,所思考所修习的一切都能成就。后半偈又表示什么意义?偈中说:
有四种障碍, 诽谤佛法及执着自我, 畏惧世间苦难, 舍弃一切众生。
这首偈颂说明了什么含义?偈颂说:
阐提及外道, 声闻及自觉, 信等四种法, 清净因应知。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意义?简略来说,一切众生可分为三类。哪三类?第一类贪求轮回,第二类厌离轮回,第三类不落两边。贪求轮回者又分两种:一是诽谤解脱道,否定涅槃真实性,始终追求驻留世间;二是与佛教中一阐提人同类,因诽谤大乘佛法。如《不增不减经》所说:舍利弗!若有四众弟子执断常二见,诸佛即非其师,此类非我弟子。舍利弗!此类众生因二见堕入黑暗深渊,佛说此即一阐提。故偈云:诽谤正法故,成一阐提故。
厌离轮回者也分两种:一者缺乏正确修行方法,二者具备修行方法。缺乏方法者又分两类:一是数论派、胜论派、尼乾子等外道邪见;二是佛教中类同外道者,虽信佛却颠倒理解,如犊子部执我见、否定真如空性,佛说此类与外道无异。另有执空为实者,因我慢未除。如《宝积经》佛告迦叶:宁可执我如须弥山,也不可傲慢执空为实。迦叶!一切邪见可借空观破除,若执空为实则永难救度。故偈云:执我见故,类外道故。
具修行方法者亦分两种:一是声闻乘,因怖畏世间苦而求道;二是缘觉乘,因厌离众生而自觉。故偈云:怖畏苦故名声闻,舍众生故称独觉。不落两边者,即最利根的大菩萨众。何以故?菩萨既不贪求轮回如一阐提,亦不似外道无方便修行,更不同于声闻缘觉。因菩萨彻见世间涅槃平等,虽行世间而不染着,安住慈悲涅槃心,根本清净。
贪轮回的一阐提及类阐提者,属邪定聚众生;厌轮回却无方便者,属不定聚众生;厌轮回且有修行方法的声闻缘觉,及不落二边的菩萨众,属正定聚众生。除大乘无碍道行者外,余有四类众生:一阐提、外道、声闻、缘觉。此四类因四种障碍不得见佛性:一者谤大乘的阐提障,对治方为大乘信力;二者外道我执障,对治方为般若智慧;三者声闻怖苦障,对治方为三昧定力;四者缘觉舍悲障,对治方为大悲心。此四障对治圆满,即得无上清净法身,达究竟彼岸。何以故?依此四法修行者,是真佛子,从佛口生。故偈云。
大乘以信为子,般若智慧为母, 禅定如胎悲为乳,诸佛如实所生子。
偈颂说:应当了知信等四种法,是清净之因。又依果报业力之故,说一偈:
清净自我安乐永恒等, 彼岸的功德果实, 厌倦苦难追求涅槃, 欲望心愿等各种业行。
这开头半个偈子显示什么意义?偈子说:
简略说明四句要义,四种颠倒之法, 于法身之中颠倒,修行对治之法。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含义?信心等四种法门,能令如来法身得以清净。前文所述四种法门,依次简要对治四种颠倒,应当了知这是如来法身四种功德波罗蜜的果报。偈中说:略说四句义理故。此义云何?谓于色法等无常事物生起常想、于苦法中生起乐想、于无我中生起我想、于不净中生起净想,如是名为四种颠倒应知。偈中说:四种颠倒法故。为对治此四种颠倒故,有四种非颠倒法应知。何等为四?谓于色法等无常事物中生起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等,是名四种不颠倒对治应知。偈中说:修行对治法故。如是四种颠倒对治,若依如来法身而言,又成颠倒应知。偈中说:于法身中倒故。为对治此颠倒,宣说四种如来法身功德波罗蜜果。何等为四?所谓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应知。偈中说:修行对治法故。因此《圣者胜鬘经》言:世尊!凡夫众生对五阴法生起颠倒想,谓将无常作常想、将苦作乐想、将无我作我想、将不净作净想。世尊!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空性智者,对于一切智境界及如来法身本来不见。若有众生因信佛语故,于如来法身生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世尊!彼诸众生非颠倒见,是名正见。何以故?唯有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世尊!若有众生对佛法身作如是见者,是名正见。世尊!正见者是佛真子,从佛口生、从正法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如是等故。又此四种如来法身功德波罗蜜,从因向果次第而说净我乐常应知。云何次第从因向果?谓诽谤大乘一阐提障,实无有净而心乐著取世间净。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萨信大乘修行证得第一净波罗蜜果应知。于五阴中见有神我诸外道障,实无神我而乐著取我。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证得第一我波罗蜜果应知。此明何义?一切外道执著色等非真实事以为有我,而彼外道取著我相,无如是我相虚妄颠倒,一切时无我。以是义故,说言如来如实证知一切法无我到第一彼岸。而如来无彼我无我相。何以故?以一切时如实见知不虚妄故、非颠倒故。此以何义?以即无我名为有我。即无我者,无彼外道虚妄神我。名有我者,如来有彼得自在我。是故偈言:
如同清净真空,获得第一无我, 诸佛得到净体,这就名为大身。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含义?所谓获得大身,是指如来证得第一清净真如法身。此乃诸佛如来真实之我,因证得自在之体、证得第一清净之身。偈中说:诸佛获得净体之故。因此义理,诸佛称为证得清净自在。偈中说:此即名为得大身之故。依此义理,诸佛如来在无漏界中获得第一最胜自在之我。
又依据此义,如来法身不可称为"有",因无我相、无法相之故,由此不可言说为有,以其相状本空之故。又依据此义,如来法身不可称为"无",因唯有彼真如之我体真实存在,故不可言无法身,以其相状真实之故。基于此理,当外道询问"如来死后是有身还是无身"等问题时,如来皆不予记别答复。
声闻乘人因畏惧世间苦,菩萨摩诃萨为对治此畏苦之心,修习一切世间出世间三昧,当知此即证得第一乐波罗蜜果。辟支佛人舍弃利益众生之乐而安住寂静,菩萨摩诃萨为对治此舍弃众生之心,修习大悲,永无止境地利益世间众生,当知此即证得第一常波罗蜜果。此即菩萨摩诃萨以信、般若、三昧、大悲四种修行,次第获得如来身具足净、我、乐、常四德波罗蜜果。
又有深义:依此四种功德,如来法身可称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此义云何?因信解修行大乘,诸佛如来恒得清净法界达至究竟彼岸,故说广大如法界;因修习般若波罗蜜,诸佛如来成就虚空法身。因器世间本无实我,修习虚空藏等无量三昧,故于一切处一切法皆得自在,故说究竟如虚空;因修持大悲,对一切众生永怀平等慈悲,故说尽未来际。此四种波罗蜜皆安住无漏界中。
声闻辟支佛虽得大力自在,菩萨为证如来功德法身之究竟彼岸,须突破四种障碍:一缘相、二因相、三生相、四坏相。缘相指无明住地,此无明住地为行业作缘;因相谓无明住地缘行业,此行业为识生之因;生相指依无明住地缘与无漏业因,生起三种意生身;坏相谓三种意生身缘起不可思议变易死。
一切烦恼染皆依无明住地为根本。因未离无明住地垢,声闻、辟支佛及大力菩萨未能究竟无为净波罗蜜;因微细戏论习气未断,未得究竟无为我波罗蜜;因无明住地所生微细戏论集,依无漏业生于意阴未灭,未得究竟无为乐波罗蜜;因烦恼染、业染、生染未断,未证究竟甘露如来法身;因未离不可思议变易生死,未得不变异体,故未得究竟无为常波罗蜜。
如《胜鬘经》所言:世尊!譬如取缘有漏业因生三界。如是,依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此三乘圣者之意生身及无漏业生,皆依无明住地为缘,非无缘起。如是等义,《胜鬘经》中广说应知。
再者,声闻、辟支佛及大力菩萨这三种意生身中,都不具备清净、我、乐、常这四种波罗蜜的彼岸功德身。因此,圣者《胜鬘经》说:唯有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法身自性清净,远离一切烦恼障与智障习气,所以称为净,因此说:唯有如来法身是净波罗蜜。由于证得寂静第一的自在我,远离无我的戏论而达到究竟寂静,所以称为我,因此说:唯有如来法身是我波罗蜜。由于远离了意生阴身的因缘,所以称为乐,因此说:唯有如来法身是乐波罗蜜。由于平等证得世间与涅槃,所以称为常,因此说:唯有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
简单来说,有两种法依此二法,如来法身具备净波罗蜜,应当知晓。是哪两种呢?一者本来自性清净,这是因相;二者离垢清净,这是胜相。有两种法依此二法,如来法身具备我波罗蜜,应当知晓。是哪两种呢?一者远离外道边见,因为远离虚妄我的戏论;二者远离声闻边见,因为远离无我的戏论。有两种法依此二法,如来法身具备乐波罗蜜,应当知晓。是哪两种呢?一者远离一切苦,二者远离一切烦恼习气。这是什么意思呢?如何远离一切苦?因为灭除了一切种类的苦,灭除了一切意生身。如何远离烦恼习气?因为证得了一切法。有两种法依此二法,如来法身具备常波罗蜜,应当知晓。是哪两种呢?一者不灭一切有为行,因为远离断见边;二者不取无为涅槃,因为远离常见边。因此,《圣者胜鬘经》中说:世尊!若认为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若认为涅槃是常,是常见,非正见。这些都是虚妄之见。因此,依此道理,宣说法界法门的胜义谛,即世间法名为涅槃。因为这两种法无分别,证得不住世间也不住涅槃,所以偈言:
不分别的人, 不分别世间, 不分别涅槃, 涅槃本平等。
后半偈文要表达什么含义?偈文说:
若没有佛性, 就不会厌恶众苦, 不追求涅槃之乐, 也不生起欲求和愿望。
正因如此,《圣者胜鬘经》说:世尊!如果没有如来藏,众生就不会厌恶痛苦、乐于追求涅槃,也不会渴望涅槃,更不会发愿求证。这些话要说明什么道理呢?简而言之,清净佛性作为根本因,能为不定聚众生造作两种业用。哪两种?第一,看到世间种种苦恼,因厌离诸苦而生起脱离世间一切苦恼的意愿。偈中说:若无佛性者,不得厌诸苦。第二,因见涅槃之乐而向往寂静之乐,生起追求心、渴望心、发愿心。偈中说:若无佛性者,不求涅槃乐,亦不欲不愿。所谓欲,指希求涅槃;所谓求,指企慕涅槃;所谓慕,指在希求佛法时心不怯弱;所谓欲得,指对所修之法精进勤求并咨问请教;所谓愿,指对所期证法念念相续。因此偈言:
见到苦果与乐果,这都是依佛性而存在, 若没有佛性的人,就不会生出这样的心。
这段偈颂阐明什么道理呢?凡是能看见世间苦果的人、凡是能看见涅槃乐果的人,这两种认知能力,只有具善根的众生才具备,因为这一切都依托于真如佛性这个根本因缘,绝非脱离佛性能凭空产生这样的心念。偈中说:能见苦果与乐果,皆因佛性而存在。倘若没有佛性这个因缘却能生起这样的心念,那么连断尽善根的一阐提也本无涅槃佛性,却应当能发起菩提心了。偈中明确说:若人缺乏佛性者,终究不起此等心。
由于众生本性尚未远离一切客尘烦恼染垢,在三乘教法中未曾修习一乘信心,又未亲近善知识,也未能积累亲近善知识的因缘,所以《华严经·性起品》指出:即便是充满邪见的众生身中,也都有如来日轮光明照耀,为这些众生种下利益因缘,成为未来增长善根、培育清净法的种子。
先前所说"一阐提永远不得涅槃、没有涅槃佛性"该如何理解?这是为了警示诽谤大乘的恶果。其深意在于:为了扭转众生诽谤大乘、不求大乘的邪见,基于无限时劫的考量而作此说。其实他们本具清净佛性,绝不能判定这些人永远断绝清净性。据此相应义理,再说一偈:
大海容纳珍宝水,无量无尽难测量, 犹如灯光照诸色,自性功德亦如是。
这开头半个偈子显示什么意义?偈子说:
佛法身具足智慧与禅定, 以慈悲摄受一切众生本性, 犹如大海珍宝与水等物, 皆为相似相对之法。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含义?应当知晓:基于三种因缘,依次有三种大海譬喻法,与如来藏中依因毕竟成就的相应之义对应。是哪三种因缘?第一是法身清净之因,第二是集聚佛智之因,第三是获得如来大悲之因。法身清净之因,指信受修持大乘根器的譬喻法,因其功德无量不可穷尽。偈中说:佛法身故,海相似相对法故。集聚佛智之因,指般若三昧珍宝譬喻法。偈中说:慧定故,珍宝相似相对法故。获得如来大悲之因,指大慈悲心水譬喻法。偈中说:悲摄众生性故,水相似相对法故。再者,修习智慧三昧法门珍宝譬喻法,因其无分别、不可思议、具大威力的功德相应。修习菩萨大悲水譬喻法,因其对一切众生怀柔软大悲,得一味平等之相行。如此,这三种法与三种因和合,毕竟不相舍离,故称为相应。后半偈颂,显示什么含义?偈中说:
通达智慧与清净, 不离真如本性中, 如灯光明与暖热, 无垢法界皆相同。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道理?有三种境界,按次序对应三种灯的比喻,在如来法界中根据果报相应的原理可以了知。哪三种境界?第一是神通,第二是了知漏尽的智慧,第三是漏尽本身。这是什么含义?神通指五种神通的光明比喻,因为能消散享乐之事,与愚痴相违,是对治黑暗的相应比喻。偈中说:神通故,光明故。了知漏尽智,是无漏智火的比喻,因为能烧尽业力烦恼不留残余,是能焚烧的相应比喻。偈中说:智慧故,温暖故。漏尽本身,是转生后漏尽之色的比喻,因为永远无垢、清净光明、具足相好,是无染污的相应比喻。偈中说:无垢故,色相故。所谓无垢,是指远离烦恼障;所谓清净,是指远离所知障;所谓光明,是指自性清净本体,那两种障碍只是外来的尘垢烦恼。如此简略说明六种无漏智,以及远离烦恼的无学位身所含摄的法义。在无漏法界中这些法彼此交融不相分离,无差别的法界平等究竟,称为相应之理应当了知。又根据修行要义,再说一偈:
见实者说言, 凡圣与佛陀, 众生如来藏, 真如无差别。
这首偈颂要表达什么含义呢?偈中说:
凡夫心念颠倒,将真实误作虚妄;如实不颠倒者,诸佛远离戏论。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含义?先前说明如来法界中一切法的真如清净光明平等之相,依据般若波罗蜜无分别智的法门等,为诸位菩萨摩诃萨宣说。这是什么意思?概要说明依据三种人。哪三种?一是未能真实认知的凡夫,二是真实认知的圣者,三是究竟成就如来法身的觉者。这称为应当了知的三种修行。应如何理解?即执取颠倒、远离颠倒、超越戏论。按此次第,这又是什么意思?执取颠倒者,指凡夫因三种虚妄分别心而认知。偈中说:凡夫心念颠倒故。远离颠倒者,因圣者已远离虚妄分别心的认知。偈中说:见真实异于彼故。超越戏论者,真正远离颠倒及一切戏论,因烦恼障、所知障及烦恼习气,诸佛如来已彻底断尽。偈中说:如实不颠倒,诸佛离戏论故。自此以下即依据这三种修行,其余四种含义的详细差别应当了知。又依据这三种人,因时机的差别而说一偈:
有不净有净, 以及善净等, 如此依次说, 众生菩萨佛。
这首偈颂要表达什么含义呢?偈中说:
身体等六句义,简要阐明法性体, 依次在三时中,宣说三种名称。
这首偈子说明什么意义呢?它指出前面所阐释的无漏法性,如来广泛开示的种种法门,可以概括为六种要义——统摄、聚集、本体、因果、业用相应及行持。偈颂说:本体等六种要义,简略阐明法性本质。在三个阶段中依次对应三种称谓,应当了知。偈颂说:三个阶段次第中,安立三种名称故。
这具体指什么?在染污阶段称为众生,偈言:存在染污故。染污与清净交替阶段称为菩萨,偈言:存在净治故。在究竟清净阶段称为如来,偈言:及至究竟清净故。因此《不增不减经》说:舍利弗!正是这个法身,被超过恒河沙数的烦恼缠绕,无始以来随顺世间生死洪流轮回不息,称为众生。舍利弗!正是这个法身厌离生死苦恼,舍弃一切欲望,实践十波罗蜜,统摄八万四千法门,修习菩提行,称为菩萨。舍利弗!正是这个法身断尽烦恼缠缚,超越一切苦难,涤除所有烦恼污垢,获得清净圆满,安住究竟彼岸,通达一切众生所证境界,于万法中得大自在,再无超越者,远离一切障碍,称为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偈言:如是次第安立,众生、菩萨、佛陀故。
此后经文将依据这三个阶段,阐明如来法性周遍一切处,故说一偈:
虚空遍及一切处, 而虚空无有分别, 自性清净本心, 亦遍一切无分别。
这首偈颂要表达什么含义呢?偈中说:
功德圆满遍十方, 平等普现诸众生, 下中上品皆显现, 如空现色无差别。
这首偈颂阐释什么含义?一切凡夫、圣贤及诸佛如来,其自性清净心平等无别。此清净心在三阶段中——过失显现时、功德增长时、功德究竟清净时——始终同一无差。譬如虚空在瓦器、银器、金器中皆平等无异,恒常如是。因此经中说有三阶段次第。如《不增不减经》所言:舍利弗!众生界不离法身,法身不离众生界。众生界即是法身,法身即是众生界。舍利弗!此二者名义相异而体性为一。此后将依此三阶段,阐明如来法性遍满一切处。于染净变迁中恒常不变,有十五首偈颂,当知此等偈颂总摄要义。偈云:
诸般烦恼如过客般来去, 本性功德恒常相应, 真如法体永不迁变, 初始如此,未来亦然。
这首偈颂说明了什么含义?偈颂说:
十一偈与二偈,依次说不净时,烦恼如客尘过患。第十四与十五偈,在善净时中,超越恒河沙数的佛法,不离不脱不可思议,是佛自性功德。从本际到中际,及至后际等,如来真如之性,本体不变不异。
最初修习不净观时,心念恒常坚定,十一首偈颂皆如此。
如同虚空无处不在,其本体细微不染尘埃, 佛性遍及一切众生,烦恼无法将其污染。
正如世间万物,皆依虚空而生灭, 依托无漏法界,才有诸根的生灭。
火焰不能焚烧虚空,若说能烧绝无此理, 同样老病死苦,也无法侵损佛性。
大地依止于水,水又依托于风, 风依存于虚空,虚空却不依附地等。
如此五阴十八界,安住于烦恼业力中, 种种烦恼业力,又依不善念头而起。
不善念头的造作,源自清净本心, 自性清净心体,本不染著诸法。
五阴六入如大地,烦恼业力似流水, 妄念犹如飘风,清净心性同虚空。
依真性起邪念,邪念生烦恼业, 因烦恼业力故,显现五阴六入。
依止五阴等法,及十八界诸相, 才有诸根生灭,如世界成住坏空。
清净心如虚空,无因亦无缘起, 更无和合之相,亦无生住异灭。
虚空般清净心,恒常光明不变, 只因虚妄分别,暂被客尘烦恼染。
这虚空比喻的偈子要说明什么?是要阐明如来性即使依托在不净的时期,其法体也不会改变。偈中说:
不正思维的狂风, 种种业障烦恼的洪水, 本性如虚空的心, 不被这两者所侵扰。
本性清净的心, 其形相如同虚空, 邪念思维的狂风, 无法将它吹散破坏, 种种业障烦恼的洪水, 无法将它浸湿腐烂, 老病死的熊熊烈火, 无法将它焚烧点燃。
这段偈颂阐明什么意义?如同邪念之风轮搅动业力烦恼之水聚,依此烦恼水聚生出五阴十八界等世间万象,而自性真心如虚空般本来不生不灭。偈云:邪念之风起,业惑水波生;自性心虚空,不随二缘动。如是邪念如风灾,业行烦恼如洪水,老病死苦似烈火,摧坏五阴世间时,自性清净心却如虚空恒常不坏。在这染浊的器世间,一切烦恼染污、业力染污、生死染污皆有集聚消散,诸佛如来的无为法性却似虚空不生不灭,恒常不变而显法身。这自性清净法门的虚空譬喻,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经》中已有广说。经云:善男子!烦恼本无实体,真性原本明净;一切烦恼皆脆弱,正观智慧具大力;一切烦恼如客尘,自性清净心为根;一切烦恼皆妄念,清净真心本无分别。佛子啊!譬如大地依水而立,水依风住,风依虚空,而虚空无所依止。善男子!地水火风空五大中,唯虚空最为殊胜,最具力量,最为坚固,永不摇动,无作无为,不散不失,不生不灭自然安住。其余三大皆有生灭,刹那不住虚妄无实。佛子!这三大变异无常,而虚空界恒常不变。佛子!如是五阴十八界依业烦恼而住,诸烦恼业依邪念而住,邪念又依佛性清净心而住。因此经中说:自性本净心,客尘烦恼染。善男子!所有邪念、烦恼业力、五阴十八界,这些法都因缘和合而生,随因缘散坏而灭。但那自性清净心无因无缘故无和合,本不生灭。善男子!这清净心如同虚空,邪念如同风界,业烦恼如同水界,五阴世间如同地界。所以说:一切诸法皆无根本、皆不坚牢。无所住亦无住本,根本清净,因本无根本故。前文已说明染浊时期间与无分别相自性清净心虚空界的对应关系,已说明邪念与风界的对应,已说明业烦恼与水界的因果对应,已说明五阴世间与地界的转变对应,尚未说明老病死等过患与火界的对应,因此接着说偈言:
世间有三种烈火依次燃起,劫火焚烧人间与地狱, 能造作种种痛苦折磨,能令众生业力根识成熟。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道理?说明老、病、死这三种烦恼之火,在众生不净的阶段中也不能改变如来藏的本性。因此《胜鬘经》中说:世尊!所谓生死,是依世俗谛而假名安立的。世尊!死亡是指众生的六根败坏。世尊!出生是指新的六根生起。世尊!但如来藏既不会出生也不会死亡,既不会衰老也不会变异。为什么呢?世尊!因为如来藏超越了有为法的种种相状。世尊!如来藏是永恒、清凉、永不改变的。以上已说明如来藏在众生不净的阶段始终不变不异。
其次阐述依据清净与不清净时不变不异的道理,故说两首偈颂:
大菩萨们, 如实了知佛性, 既不生也不灭, 亦无衰老疾病。 菩萨如此认知, 便能超越生死, 因怜悯众生故, 示现有生有灭。
这首偈颂要表达什么含义呢?偈中说:
圣人永远灭尽老病死等诸苦, 因业与烦恼而生的痛苦, 诸菩萨皆无。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含义?阐明生老病死等苦火在不净阶段依业力烦恼的根本而生,如同世间火依靠柴薪而生。诸菩萨证得自在的意生身时,在净与不净阶段都能彻底断灭这些苦火。因此之故,业力烦恼等永远不能焚烧菩萨,他们只是依大悲愿力示现生老病死之相,实则已远离生灭诸苦,因为已彻见真实法性。所以诸大菩萨是依善根习气而生,非依业力烦恼习气而生。他们凭借心自在力投生,以大悲力显现于三界,示现出生、示现衰老、示现疾病、示现死亡,但自身并无生老病死诸苦。因如实照见真如佛性不生不灭,这就称为不净中的清净境界。如经中所说,应当了知这是基于无漏业根本烦恼的贪爱而展开的广说。正如如来在《大海慧菩萨经》中所言:大海慧!什么是能与世间善根相应的烦恼?即:积集善根永不满足,发愿投生度化众生,渴见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永不疲倦,摄受诸佛微妙法门,恒常利益一切众生,不舍对妙法的欣求执着,不离波罗蜜的修持习气。大海慧!这就称为诸大菩萨与世间善根相应的烦恼。依此烦恼,诸大菩萨虽生三界承受众苦,却不被三界烦恼过患所染。大海慧菩萨启白佛陀:世尊!这些善根为何称为烦恼?佛陀告诉大海慧菩萨:大海慧!此类烦恼能令诸大菩萨投生三界承受众苦。正因有此烦恼才显现三界,但非由染污烦恼投生三界。大海慧!菩萨以方便智慧力,依善根力发心现于三界。因此称为与善根相应的烦恼而现三界,非由染心投生。大海慧!譬如长者或居士唯有一子,深心爱念见之欢喜。此子因愚痴戏耍,堕入极深粪井。其父母眷属见子堕入深秽粪坑,悲泣号啕却不能亲自进入深秽粪器救子。
那时在场众人中另有一位长者之子或居士之子,见到幼儿坠入深厕粪井,当即生起亲子之念,满怀慈爱毫无嫌恶,立刻跳入深坑救出孩子。大海慧啊!这个譬喻是为阐明深义。大海慧!这深义何在?所谓极深粪井即是三界;那幼儿象征一切众生——菩萨视众生如独子。大海慧!当时哭泣的父母亲属,比喻声闻缘觉二乘人,他们见众生陷在世间粪井虽悲痛哀泣,却无力拯救。大海慧!那位挺身而出的长者子,正是离垢清净的大菩萨,以无为真如智自在化现三界,为度众生故。大海慧!这般大悲菩萨虽永超三界缠缚,却以方便慧力重返世间,烦恼烈火不能伤,专为解脱众生说法。大海慧!此经句开示:菩萨为利众生,依善根慈悲与方便慧力,自在生于三有,此即净不净时示现。
菩萨如实了知如来法身不生不灭,故能成就如是功德法身。前文已明此经句,接下来宣说毗琉璃宝喻:大海慧!譬如无价宝珠虽陷淤泥千年,取出洗净依旧光明如初,不失清净本性。菩萨亦如是,如实知见众生本具光明净心,唯被客尘烦恼所染。菩萨如是思维:烦恼不染众生自性净心,此垢唯是虚妄分别;我必令众生永离客尘!由此不生怯弱,反增勇猛誓愿。菩萨更悟:烦恼本无实体、无立足处,唯依邪念妄生,正见起时烦恼自消。于是决意:我当如实观照令烦恼永不复发,由此善法增长。又思:若自陷烦恼,何以解众生缚?正因不染烦恼,方能说法救度。故当勤修波罗蜜,为化众生故暂与烦恼相应。
何名世间?三界如镜中影像。此义云何?须知无漏法界有三种意生身,依无漏善根所成名为世间——因离有漏业惑所成世间法故,亦名涅槃。《胜鬘经》云:"世尊!有有为世间,有无为世间;有有为涅槃,有无为涅槃。"心有有为无为之别,故称净不净时。此义在第六现前地广明:菩萨虽具无碍般若解脱,为救众生故不取证。如《宝鬘经》城喻:有人为享乐城独弃爱子,临入门忽忆稚子无人养护,当即折返。大城喻涅槃,诸门喻八万三昧,险道喻魔业,城门喻五通,一足入门喻智慧,未入足喻菩萨未证解脱,幼子喻五道众生,折返喻大悲调众。菩萨如是慈悲,修五通却不取证漏尽,甘居凡位。
菩萨在第四焰地为自他利,勤修得漏尽现前;第五难胜地依五通成熟心行,得无漏灭尽定;第六现前地成就无碍般若,得自在漏尽,名为清净。如是自修亦教他修,起大悲心救护颠倒众生,不著涅槃而示现世间,为满菩提分再入欲界,现种种身度地狱饿鬼等众。已说不净净时不变异,次说善净时不变异,有偈云:
佛身永不改变,因证得无尽法门, 众生皆来归依,因佛法无边无际。
常住不二之法,因远离虚妄分别, 恒常清凉无作,因清净心力所致。
这首偈颂要表达什么含义呢?偈中说:
不生也不死, 不病亦不老, 因恒常清凉, 及不变等故。
这首偈颂说明了什么含义?偈颂说:
因恒常故无生,远离意生之身; 因永续故不死,远离不思议退; 因清凉故无病,断尽烦恼习气; 因不变故不老,无有漏尽之行。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含义?说明如来性在佛地时无垢清净、光明常住、自性清净。由于从本初以来恒常存在,所以不生,因为远离了意生身。由于直至未来永远存在,所以不死,因为远离了不可思议的变易生死。由于从本初到究竟始终清凉,所以不病,因为远离了无明住地的缠缚。倘若如此,便不堕入三世,那就不变,因此不老,因为远离了无漏业的轮转。又有偈颂说: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含义?常、恒、清凉及不变这四种表述,在无漏法界中依次对应根本与解释两层意义。正如《不增不减经》所言:舍利弗!如来法身是常,因为其法性永不改变、永不穷尽。舍利弗!如来法身是恒,因为始终堪为皈依、直至未来际平等如一。舍利弗!如来法身清凉,因为超越对立分别、远离妄执分别。舍利弗!如来法身不变,因为永不坏灭、非因缘造作。
已说明不变异的道理,接下来阐述无差别之义。所谓无差别,即依据此究竟清净之时,从最初本际以来,其自体相始终如一的清净如来藏无有差别,故说一偈:
法身和如来, 圣谛与涅槃, 功德不分离, 如光不离日。
这开头半个偈子显示什么意义?偈子说:
简略说明法身等, 义理同一而名称不同, 依据无漏界中, 四种义理的差别。
这首偈颂阐释什么含义?简略来说,在无漏法界中依据如来藏有四种含义,依据这四种含义有四种名称应当了知。哪四种含义呢?偈颂说:
佛法永不分离, 真如本性常在, 法体真实不虚, 自性本来清净。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道理?佛法互不分离的深意,依据这个道理,圣者《胜鬘经》说:世尊!不空如来藏,因其含摄超过恒河沙数不可分离、不可割舍、不可思议的佛法。关于真如本性的论述,依据这个道理,《六根聚经》说:世尊!六根如此,从无始以来彻底穷尽诸法实相。诸法实相真实不虚,依据这个道理,经中说:世尊!所谓第一义谛,即是不虚妄的涅槃。为什么呢?世尊!这真如本性从本际以来恒常不变,因为诸法实相永不改易。自性本来清净,依据这个道理,经中佛陀告诉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从本际以来已入涅槃。又根据这四种深义,依次建立四种名称。哪四种?一是法身,二是如来,三是第一义谛,四是涅槃。因此,《不增不减经》说:舍利弗所说的如来藏即是法身。又如《圣者胜鬘经》说:世尊!不离法身而有如来藏。世尊!不离如来藏而有法身。世尊!依止究竟灭苦的圣谛称为如来藏。世尊!如此宣说如来法身具足无量无边功德。世尊说:涅槃即是如来法身。后半偈颂开显什么深意?偈颂说:
觉悟一切种智, 远离一切习气, 佛与涅槃本质, 皆不离第一义。
这四种名称,在如来的法身无漏境界中具有相同的含义,彼此不相分离。因此虽有四种名称,但这四种含义都不离一个法门、一个法体。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证得的一切法、觉悟的一切智,以及远离一切智障烦恼障习气,这两种法在无漏法界中没有差异、没有区别、没有间断、不相分离。因此,《大般涅槃经》中有偈说:
无量功德种种相,一切玄妙不思议, 无别解脱真实义,解脱即是如来身。
基于这个道理,《圣者胜鬘经》说:世尊!说声闻辟支佛证得涅槃,这是佛的善巧方便。这说明了什么?说声闻辟支佛有涅槃,是诸佛如来为方便教化,见众生在漫长艰险的道路上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担心他们退转,为让他们暂时休息而幻化出的城池。如来如此于一切法中获得大自在,运用大方便。因此阐明这个道理,世尊如来应正等觉证得平等涅槃,一切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清净究竟圆满。这说明了什么?依据四种含义,究竟功德诸佛如来无有差别,在无上果位中佛与涅槃一切功德永不分离。若离开佛地果位中的证悟智慧,再无人能拥有涅槃法门。如此示现其义,依一切种智,在诸佛如来无漏法界中通过譬喻显现。这说明了什么?《宝鬘经》中画师譬喻,说明具足一切功德应当了知。偈颂说:
如同众画师,技艺各不同, 此人知几分,彼人却不知。
有位自在王,下令众画师: 于所标画处,完整绘我身。
国内众画师,皆动手作画, 若不缺一人,方成国王像。
画师受命后,绘制国王像, 众画师之中,一人未参与。
因缺此一人,王像未完成, 因不具足故,一切身分缺。
所言众画师,喻布施持戒等行, 所言国王像,表一切种智, 一人不在者,示缺一德行, 王像不成者,空智不圆满。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道理?因此《宝鬘经》说:善男子!仔细聆听!我今为你们讲个譬喻。善男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都精通绘画,有的擅长涂泥底色,有的擅长研磨颜料,有的会画身体却不会画手足,有的会画手足却不会画面容。当时有位国王,将一匹白绢交给这些人并宣告:凡能作画者都需聚集,在这匹绢上共同绘制我的肖像。于是众人汇聚而来,各尽所能协作作画。有位画师因缘不具未能前来。众人画毕后将作品呈献国王。善男子!能说众人已全体参与创作吗?不能,世尊!善男子!这个譬喻的深意尚未显明。善男子!因一人未至,故不能说全体参与,也不能说画像已经圆满。佛法修行者也是如此,若有一种修行未圆满,就不能称为具足如来正法,因此必须圆满一切修行,方能成就无上菩提。
再者,布施等波罗蜜各有差别相,唯有如来能究竟了知。如来洞悉这些法门无量无边的差别相,因其超越一切算数思议的自在威神力。为对治悭吝等烦恼垢障,故能成就清净布施等波罗蜜。又通过修习一切种智、一切空智及种种三昧法门,在第八不动菩萨地中无间无隔自然安住道智,证得无生法忍,圆满如来无漏戒,成就一切功德。在第九善慧菩萨地中,依止无数三昧总持法海,摄受无量诸佛正法,了达一切众生根性,成就无量功德空智,得无生法忍。在第十法云菩萨地中,依止一切如来现前蜜智,成就无量功德聚,证得无生空法忍。继而获得诸三昧,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依止解脱门智慧,成就清净彼岸功德,圆满具足一切种智与一切空智。
如此四种菩萨地智慧,绝非声闻缘觉所能及,因彼二乘行者与此境界相距甚远。由此缘故,说此四种成就同归无差别涅槃界。因此偈颂说:
智慧与解脱, 不离法界本体, 无差别涅槃境, 如日与影相对。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意义?通过何种智慧、何种觉悟、何种解脱?这三者都不离法界的真实本体,说明这四种功德成就无差别的涅槃境界。偈中说:因为涅槃境界无差别。为了依次解释这四种含义,应当了解四种对应的比喻。哪四种呢?第一,在佛法身中依靠出世间无分别的智慧,能破除最初的无明黑暗,其光明照耀的比喻应当了解。偈中说:智慧故,以太阳为喻。第二,依靠觉悟故,获得一切种智,了知一切种类、照见一切事物,放射光明罗网的比喻应当了解。偈中说:觉悟故,以太阳为喻。第三,依止前二者的自性清净心解脱,离垢无染如光明轮般清净的比喻应当了解。偈中说:解脱故,以太阳为喻。第四,此三者不离法界、不离本体,互不分离的比喻应当了解。偈中说:不离法界本体故,以太阳为喻。因此偈中说:
若不证得诸佛之身,便无法获得涅槃, 犹如舍弃光明,便无法得见太阳。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道理?正如前面所说,在无漏法界中,从无始世界以来,诸佛法身所含的无漏功德法从未相互分离。因此,远离如来无障碍的法身智慧(此智慧脱离一切障碍),涅槃的本体和相状既不可见也不可证得,就像离开了日光就看不见太阳本身。正因如此,《圣者胜鬘经》说:因为诸法没有优劣差别而证得涅槃,因为了知诸法平等的智慧而证得涅槃。由于平等智而证得涅槃、由于平等解脱而证得涅槃、由于平等解脱知见而证得涅槃,所以世尊说涅槃界具有纯一无别的平等味,即智慧解脱的同一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