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卷上
我以至诚之心敬礼十方一切佛,
您们普遍给予众生广大利益,
智慧无边自在无碍,
救护世间的无上尊者,
以及那无量庄严的法身功德海,
超越我执的究竟真理,
具足无边功德的僧众,
精勤追求正觉的修行者。
为了让一切众生,
消除疑惑远离邪见,
生起信心延续佛种,
所以我撰写这部论典。
论中说道:为了激发对大乘佛法的清净信心,断除众生心中的疑惑、愚昧和邪见,使佛陀的教法传承延续不断,因此撰写此论。有一种方法能够生起对大乘的坚固信心,所以应当宣说。宣说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一创作缘由、二确立宗旨、三解释义理、四修持信心、五功德利益。其中创作缘由有八点:第一是总体目的,为使众生离苦得乐,而非贪求名闻利养等。第二为阐明如来根本教义,使众生产生正确理解。第三为使善根成熟的众生保持不退转信心,有能力修持大乘法。第四为使善根浅薄的众生发起信心直至不退转。第五为使众生消除业障,调伏自心远离贪嗔痴三毒。第六为使众生修习止观,对治凡夫和小乘的过失心。第七为使众生理性思惟大乘法,最终能在佛前生起永不退转的大乘信心。第八为显示对大乘法的信乐利益,劝导众生归向佛法。这些要义虽然在大乘经中已有,但由于众生根器和意愿不同,需要不同的领悟因缘,因此撰写此论。具体而言:如来在世时教化的利根众生,佛陀色身与心力殊胜,能以一种音声开示无量义理,故不需论典。佛陀涅槃后,有些人能靠自力,少量阅读经典就理解深义;有些人需广泛阅读经典才能正确理解;有些人缺乏自力,需依靠详细论著才能理解;还有些人不仅缺乏自力,且畏惧繁琐教法,喜欢简略论典来总摄广大义理并如法修行。我现今为最后这类人,简要总摄如来最殊胜甚深无边的义理,而创作此论。
什么是立义分?大乘教法主要有两种:有法和法。所谓有法,指的是一切众生的心。这个心包含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依据这个心可以显示大乘的教义。因为心的真如相展示了大乘的本体,而心的生灭因缘相则能显示大乘的体、相、用。 所说的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体大,即一切法的真如,无论染净,本性永远平等,没有增减差异。二是相大,指如来藏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三是用大,能够产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善因果,是一切诸佛所依乘的法,也是一切菩萨乘此进入佛地的依据。
什么是解释的部分?这有三种,即显示真实含义、对治错误执着、辨别修行的正确方法。其中显示真实含义,是指基于一心有两种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这两种门各自包含一切法,因为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心真如就是一切法界的总体法门本体,因为心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于妄想而产生差异,如果离开妄想,就没有境界的差别相。所以一切法从根本上来讲,本性超越语言,一切文字都无法表达,离开心的攀缘就没有各种现象,究竟平等,永远不变,不可破坏,唯此一心,称为真如。因为真如的缘故,从根本上来讲不可言说、不可分别,一切言说只是假名而非真实,只是随妄想而无实质。所谓真如,也是无相的,只是在一且言说中,用言语来超越言语,并非其本体有丝毫可去除或可建立的东西。
问:如果是这样,众生如何随顺领悟而进入呢? 答:如果知道虽然宣说一切法却没有能说和所说,虽然忆念一切法却没有能念和所念,这时随顺妄念全部消除,就称为悟入。
另外,真如依照言说可以建立两种区别。一是真实空,彻底远离不真实的相状,显示真实本体。二是真实不空,本性中完全具备无量功德,因为有自体存在。再者,真实空是指从根本以来与一切染污法不相契合,远离一切法的差别相状,没有虚妄分别心。要知道真如既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既不是有相无相,也不是非有相非无相;既不是同一相,也不是差异相;既不是同一相差异相,也不是非同一相非差异相。简而言之,因为一切众生的虚妄分别心都无法触及,所以建立为空。根据真实道理,虚妄念头本不存在,空性本身也是空,因为所否定的不存在,能否定的也不存在。说真实不空,是由于虚妄念头空无的缘故,就显出真心恒常不变、清净法圆满,所以称为不空。也没有不空的相状,因为这不是虚妄念头心所能涉及的境界,只有离却妄念的智慧才能证悟。
心产生和消失的过程,是说依靠如来藏而有生灭心转动,不灭的心与生灭的心融合在一起,既不是同一个也不是不同,这叫做阿赖耶识。这个识有两种作用,能够包含一切现象,能够产生一切现象。它又有两种性质,一是觉悟的性质,二是不觉悟的性质。觉悟的性质,是指心的最高真理,本性远离一切虚妄的念头。因为远离一切虚妄念头,所以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整个法界成为一体,就是所有如来共同的法身。依据这个法身,说一切如来是本来的觉悟,因为等待开始的觉悟而建立为本觉。然而开始觉悟时就是本来的觉悟,没有另外的觉悟产生。建立始觉,是说依据本觉有不觉悟,依据不觉悟而说有始觉。又因为觉悟到心的根源所以叫彻底觉悟,不觉悟心的根源所以不是彻底觉悟。比如普通人,前一个念头不觉悟产生烦恼,后一个念头控制住不让它再生起。这虽然叫做觉悟,其实就是不觉悟。比如修行小乘的人和刚开始修行的菩萨,觉悟到有念头和无念头的本质和现象不同,因为舍弃了粗浅的分别所以叫相似的觉悟。比如成就法身的菩萨,觉悟到有念头和无念头都没有固定相状,舍弃了中等程度的分别所以叫部分的觉悟。如果超越菩萨的修行阶段,彻底完成修行道路,在一念之间相应觉悟到心最初生起,这才叫做觉悟。远离觉悟相的细微分别彻底永远消失,心的根本本性永远显现,这就是如来,叫做彻底觉悟。所以佛经说:如果有众生能够观察一切虚妄念头没有固定相状,就是证得了如来的智慧。又说:心最初生起只是随世俗的说法,寻找最初的相状终究不可得。心尚且不存在,何况有最初?所以一切众生不叫做觉悟,因为从无始以来一直有不明的虚妄念头连续不断从未离开。如果虚妄念头停息,就知道心相的生起、存在、变化、消失都没有固定相状,因为在一心之中前后同时都不相应没有自性,这样知道后就明白始觉不可得,因为它与本觉没有不同。
此外,本觉随着染污条件,分化产生两种不同相状:一是清净智慧相,二是不可思议作用相。
清净智慧相是指:依据正法熏习,如实修行直至功德圆满,便能破除和合识、息灭转识妄相,从而显现法身本具的清净智慧。一切心识现象本质即是无明之相,它们与本觉既非相同也非相异,既不能说是可毁坏,也不能说是不可毁坏。譬如海水与波浪非一非二,波涛因风力兴起,并非水体自身动摇;当风停息时,波涛自然平息,但水体本性始终不灭。众生也是如此,自性清净心因无明之风扰动,生起识浪波动。这三者(水体、风浪、心识)都没有固定形相,既非同一也非差异。然而本性清净心是波动识念的根本,当无明止息时,妄动心识随之寂灭,但觉性智慧永不损毁。
不可思议作用相是指:依止清净智慧能恒常不断地显现一切殊胜妙境。诸如来身圆满具足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能顺应众生根器示现化身,成就不可计量的利生事业。
此外,觉性有四种大义,清净如同虚空明镜。第一,真实空的大义如同虚空明镜,指一切心念境界相及觉相皆不可得。第二,真实不空的大义如同虚空明镜,指一切法圆满成就,无法被破坏。一切世间境界相都在其中显现,不出不入、不灭不坏、常住于一心,一切染污法都不能染污。智慧本体具足无边无漏功德为因,能熏习一切众生心。第三,真实不空离障的大义如同虚空明镜,指烦恼障与所知障永远断除,和合识灭尽,本性清净恒常安住。第四,真实不空示现的大义如同虚空明镜,指依据离障的法,随众生需要化现如来等种种色相音声,使他们修行种种善根。
不觉的意思是说,从无尽久远以来,因为不能如实地了知真如法性本来是一体的缘故,所以不觉之心生起而有虚妄的念头。然而那些妄念自身并没有真实体性,不能脱离本有的觉悟,就像迷路的人因为方向而迷失,迷失本身没有真实体性,不能脱离方向。众生也是这样,因为依止觉悟才产生了不觉的妄念迷惑,然而那些不觉自身没有真实体性,不能脱离本有的觉悟。又因为有不觉才能说真觉,不觉既然不存在,真觉也就无从谈起了。
另外,由于觉悟的缘故而有不觉,产生三种相互关联的状态。第一种是无明业相,因为不觉,心动形成业力,觉悟则不动。心动则有苦,果报不离原因。第二种是能见相,因为心动所以能看见境界,不动则无所见。第三种是境界相,因为能见,虚妄的境界显现,离开见则无境界。由于有虚妄境界的缘故,又产生六种状态。第一种是智相,指对境界产生喜爱或不喜爱的心。第二种是相续相,指基于智相,苦乐的感受和念头持续不断。第三种是执著相,指由于苦乐感受和念头的持续而产生执著。第四种是执名等相,指因为执著而分别名称等各种概念。第五种是起业相,指因为执著名相而起种种不同的业。第六种是业系苦相,指因为业力受苦而不得自在。因此应当知道,一切染污法都没有真实自性,都是因为无明而产生的。
另外,觉与不觉有两种特征:一种是同相,一种是异相。同相的意思,就像各种瓦器都是泥土做的,同样,无漏和无明的种种虚幻作用都是真如的显现。所以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常入涅槃。菩提不是可以修成的,也不是可以产生的,毕竟无法获得。没有色相可以看见,看见色相的都是因为染污的虚幻作用,不是智慧的色相,因为智慧的相不可得。详细如佛所说。异相的意思,就像各种瓦器各不相同,同样,无漏和无明的种种虚幻作用也有差别。
另外,生灭的因缘,是指众生依靠心意识而转变。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依靠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生起,能见、能显现、能取境界,分别持续不断,称为意。这种意又有五种不同的名称。第一种是业识,指由于无明的力量,不觉心动。第二种是转识,指因为心动而能看见境界。第三种是现识,指显现一切境界,就像明镜显现各种影像,现识也是如此。当五境现前时立刻显现,没有前后之分,不需要努力。第四种是智识,指分别染净各种差别法。第五种是相续识,指持续不断地产生念头,保持过去善恶等业力不失坏,促使现在和未来的苦乐果报不偏离,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忽然回忆起来,未曾经历过的事情却妄加分别。因此,三界一切都是以心为自性,离开心则没有六尘境界。为什么呢?一切法以心为主,从妄念生起,凡所分别都是分别自心,心不能见心,没有相可得。所以应当知道,一切世间境界的相,都是因为众生的无明妄念而建立的。就像镜中的影像没有实体可得,只是虚妄分别心的作用,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所谓意识,指一切凡夫因为相续识而执著自我和我所,虚妄地分别六种境界。也称为分离识或分别事识,因为依靠见爱等习气而增长。由无始无明熏习而生的识,不是凡夫和二乘的智慧所能理解的,初地菩萨开始学习观察,法身菩萨能略知一二,到究竟地仍未能完全知晓,只有如来能彻底明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心性本来清净,由于无明的力量,染心的相显现,虽然有染心但心性始终明净不变。又因为本性无分别,虽然能遍现一切境界而不变易,因为不觉悟一法界而不相应。无明分别生起各种染心,这样的道理非常深奥难测,只有佛能完全知晓,其他人不能理解。
这些生起的染心有六种差别。第一种是执相应染,声闻、缘觉和信相应地的菩萨能远离。第二种是不断相应染,信地菩萨通过精进修习能部分远离,到净心地才能彻底断除。第三种是分别智相应染,从具戒地到具慧地能部分远离,到无相行地才能完全断除。第四种是现色不相应染,这是色自在地所断除的。第五种是见心不相应染,这是心自在地所断除的。第六种是根本业不相应染,这是菩萨从究竟地进入如来地所断除的。不觉悟一法界的人,从信地开始观察修行,到净心地能部分远离,进入如来地才能彻底断除。相应的意思是,心的分别不同,染净的分别不同,但知相和缘相相同。不相应的意思是,心不觉悟,始终没有差别,知相和缘相不同。染心是烦恼障,能障碍真如的根本智。无明是所知障,能障碍世间业的自在智。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依靠染心,执著无数的能取和所取的虚妄境界,违背一切法平等的本性。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没有生相,无明不觉,妄与觉悟相违背。因此,对一切世间的种种境界和业用,都不能如实了知。
另外,关于分别心的生灭相状,可以分成两种差别:一是粗显的,称为相应心;二是细微的,称为不相应心。粗中之粗,是凡夫的认知境界;粗中之细以及细中之粗,是菩萨的认知境界。这两种相状都是由无明的熏习力量所生起,但依赖于因和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因灭则缘灭,缘灭所以相应心灭;因灭所以不相应心灭。
问:如果心会灭,为什么还能相续?如果相续,为什么说灭? 答:确实如此。现在说灭,只是心的现象灭,不是心的本体灭。就像水因为风而有波动现象,风停了波动就灭,不是水的本体灭。如果水灭了,波动就该断绝,因为没有依靠;正因为水的本体不灭,波动才能相续。众生也是这样,无明的力量让心波动,无明灭了波动就灭,不是心的本体灭。如果心灭了,众生就断绝,因为没有依靠;正因为心的本体不灭,心的波动才能相续。
此外,由于四种法持续熏染的缘故,染污与清净的现象生起而不中断。一是清净法,即真如;二是染污的根源,即无明;三是虚妄心念,即业识;四是虚妄境界,即六尘。所谓熏染,就像世间的衣服本无气味,但随所熏之物而沾染气息。真如本是清净法性,不具染污,因无明熏染而现染污相。无明本是染污法,本无清净作用,因真如熏染而说有清净功用。
为何熏染使染污法相续不断?因依真如而生无明,成为一切染污的根源。这无明又反过来熏染真如,熏染后产生虚妄心念,此虚妄心念再熏染无明。因熏染之力,不能觉知真如法性,不觉故虚妄境界显现。因虚妄心念熏染之力,产生种种分别执着,造作种种业行,感受身心等苦果。虚妄境界的熏染有两种:一是增长分别的熏染,二是增长执取的熏染。虚妄心念的熏染也有两种:一是增长根本业识的熏染,使阿罗汉、辟支佛及一切菩萨受生灭之苦;二是增长分别事识的熏染,使凡夫受业力系缚之苦。无明的熏染也有两种:一是根本熏染,成就业识;二是见爱熏染,成就分别事识。
为何熏染使清净法相续不断?因真如熏染无明,熏染之力使虚妄心念厌离生死苦,追求涅槃乐。以此厌求之心熏染真如,因熏染之力,确信自身本具清净真如,知一切境界唯心妄动,毕竟无实。因能如实了知,修远离之法,发起种种随顺之行,无分别无执取,经无量劫熏习之力,无明终灭。无明灭则心相不起,心不起则境界相灭。一切染因染缘及染果心相皆灭,名为证得涅槃,成就种种自在妙用。虚妄心念的熏染有两种:一是分别事识熏染,使一切凡夫二乘厌生死苦,随其能力趋向无上道;二是意熏染,使诸菩萨勇猛发心,速证无住涅槃。真如的熏染也有两种:一是体性熏染,二是作用熏染。体性熏染指真如从无始来具足无量无漏功德及难思胜用,恒常熏染众生心。以此力故,令众生厌生死苦,求涅槃乐,自信本具真实之法而发心修行。
问:既然一切众生都有真如,同样受到熏习,为什么会有信与不信的区别?从初发心到涅槃,前后有无量差别,按理说这一切都应该平等一致。答:虽然一切众生都有真如,但从无始以来,无明的深浅厚薄有恒河沙数般的无量差别,我见、贪爱等烦恼缠缚也是如此,只有如来智慧才能完全了知,因此导致众生信心程度前后不一。再者,诸佛法的实现需要因缘和合,只有因缘具足才能成就。好比木头本身具有可燃性,这是生火的内在条件,但如果无人知晓,或有人知晓却不肯动手,想让木头自行燃烧是不可能的。众生也是如此,虽然本具真如熏习的内因,但若不遇见佛菩萨等善知识作为外缘,或不肯修习善行、开发智慧、断除烦恼,想要证得涅槃也是不可能的。反过来,即使遇到善知识的外缘,如果内心缺乏真如熏习的内因,也必定不会厌离生死之苦、追求涅槃之乐。必须内外因缘同时具足,才能达成目标。什么是因缘具足?就是众生相续中本有熏习力,再加上诸佛菩萨慈悲护念,才能厌离生死之苦、确信涅槃之乐,广种善根使修行渐渐成熟。由此又能值遇诸佛菩萨开示教导,令其修习殊胜行持,直至成佛证入涅槃。
外熏是指众生借助外部因缘的力量,这些因缘具有无量意义。简略来说分为两种:一是差别缘,二是平等缘。
差别缘是指众生从最初发心直到成佛的过程中,蒙受佛菩萨等善知识根据其需要化现不同身相,有时显现为父母,有时为妻子,有时为眷属,有时为仆从,有时为知己,有时为冤家,有时又示现天王等形象,或者运用四摄法,或者行持六度,乃至一切菩提行持的因缘。这些善知识以大悲柔软之心和广大的福德智慧宝藏,熏染所应化度的众生,使其见到、听闻或忆念佛菩萨等形象,从而增长善根。这种因缘又分为两种:一是近缘,能快速证得菩提;二是远缘,需要久远才能证得。这两种差别缘各自又分为两类:一是增行缘,二是入道缘。
平等缘指的是,所有佛和菩萨用平等的智慧、平等的心愿普遍想要救度一切众生,自然而然地持续不断。通过这种智慧和心愿感化众生,使他们忆念佛菩萨,或见或闻而获得利益,进入清净禅定,随着障碍的消除获得无障碍的智慧眼,在每一念中都能平等地见到无量世界中的一切佛和菩萨。这种内在和外在的感化作用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未相应,二是已相应。未相应指的是凡夫、声闻缘觉以及初发心的菩萨,他们依靠意识思维来修行,只凭信心修行,还未达到无分别心的修行境界,因此未能与真如的本体相应;也未能通过自在的修行行为与真如的作用相应。已相应指的是证得法身的菩萨,他们获得了无分别心,与一切如来的本体相应;获得了自在的修行行为,与一切如来的智慧作用相应,只依靠佛法力量自然而然地修行,通过熏习真如而消除无明。另外,染污的熏习从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直到成佛才会断除。清净的熏习则会延续到未来永远不断,因为真如之法的熏习会使妄念消失、法身显现,由于外在的熏习作用生起,所以不会断绝。
再者,真如的本体相状,无论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还是诸佛,都没有增减,不在过去生起,不在未来消失,永远坚固究竟。从无始以来,本性就圆满具足一切功德,即大智慧光明的含义、普遍照耀法界的含义、如实觉知的含义、本性清净心的含义、常乐我净的含义、寂静不变自在的含义。像这样超越恒河沙数、既不相同也不相异、不可思议的佛法永不间断,根据这个含义,所以称为如来藏,也称为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