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淺解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者,言如大車之無不載也。正宗者,言為嫡裔而非旁枝也。空生以安住降伏並舉,今惟標降伏者何?葢欲安住真心,須先降伏妄心。然趨寂猶易,若推向度生,則心與境接。倘降伏稍不得力,此中微細無明,隱隱生動,即離真常,不得名住矣。
佛(因呼而)告(之曰):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欲求安住此心,須先降伏妄心),應如是(不思善.不思惡)降伏其心(心滅境滅,如我度脫眾生然,豈可著一毫塵相乎?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其類有九,則有):若(迷性造業而為)卵生(者有),若(習性流轉而為)胎生(者有),若(邪氣結聚而為)濕生(者有),若(觸趣變化而為)化生(者,此四種皆欲界眾生也,離此則天人矣)。若(夫分別是非,未契無相之理,但)有色(身,而無男女之形,已絕情欲矣,此謂色界)。若(夫執著空相,不修福慧,惟有靈識,而全)無色(身)。若(夫口說佛法,心不依行,靜寂無為,而惟)有想(念,此二者皆謂無色界)。若無想(者,坐禪除妄,無有作用)。若非有想非無想(者,不著二法想,故云非有。求理心在,故云非無。此于三界諸天為極高,壽為極長,不止八萬劫而已。凡此皆有不生滅之妙心,仗佛法力),我皆令(悟)入(圓滿清淨義,毫)無餘(剩習氣煩惱,與形相知識,直到不生謂)涅(不死謂)槃(之地,將歷劫受生之累),而(斷)滅(淨盡)度(脫生死苦海。至此,則佛與眾生,本性自如,同登彼岸矣。然眾生雖有本性,不能自度,今全仗道力開悟)之。(及至)如是滅度,無(限)量.無數(目.)無邊(岸如許)眾生(可云多矣。其)實(眾生自明本性,自度苦海.佛法原不曾有增加于彼本),無眾生得滅度者。
(此)何以故(哉?總為佛心平等,不將眾生分別形相耳)。須菩提!(設)若菩薩(心有能所,輕慢眾生是)有我相(也,自恃持戒,輕破戒者是有)、人相(也,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有)、眾生相(也,心愛長年,勤修福業,執法不忘是有)、壽者相(也,則已墮貪、嗔、癡、愛四惡業矣。有相即眾生,無相即佛。惟不以度眾生為功,而了無所得,以其四相盡除也。設若起能度眾生之心,是眾生之見),則非菩薩(也。只這無相之心,便是降伏妄心之法矣)。
釋 梵云菩薩摩訶薩,此云覺眾生也。摩訶言大也。
CBETA 编码:X0490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