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解
○法會因由分第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那时,世尊到了吃饭时间,穿上袈裟,拿着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完饭,收拾好袈裟和钵,洗了脚,铺好座位坐下。
我听说,如来佛涅槃时,告诉阿难应当在每部佛经的开头都加上"如是我闻"这几个字。佛说:觉悟,就是自己觉悟、使他人觉悟并且觉悟圆满的意思。舍卫国是波斯匿王居住的地方。祗树是祗陀太子布施的。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的园林,也就是用黄金铺满地面买来的地方。比丘是梵语,汉语叫做乞士,向上向诸佛求法,向下向人间乞食。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三迦叶、目犍连、舍利弗等五位大弟子各自的弟子加起来的总数。
“如是”这两个字,是整部经的精髓。六祖说:法既非有也非无,称为“如”;一切皆是佛法,称为“是”。所以安住称为“如是住”,降伏称为“如是降伏”,布施称为“如是布施”,福德说“福德也是如此”,清净说“如是生清净心”,又说“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还说“如如不动”,又说“作如是观”。每每机锋相合,就说“如是如是”。孔子说:“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恕的意思,就是“如心”。所以曾子领悟一贯之道,也说“忠恕”。子思所说的“未发”,孟子所说的“不动”,都是一个意思。所以经上说:“诸法如义。”
我听到的,既是从佛陀那里听闻,也是从自己这里听闻。阿难啊!当下这个能听闻的觉性,有什么是听不到的?一切都能听闻。圣贤的言教可以听闻,世间的文辞也可以听闻。
那时,在舍卫城的时候。当时,是佛陀进城的时候。那时长老须菩提,正是请问佛法并说法的时候。佛法随时显现,这就是所谓的圣者之时,不被特定时间所限制。一切时中,无时不在。道这个东西,片刻也不能脱离。
在舍卫国的祗树园中,可以看见微尘般的刹土、草木楼阁,每一处都是真如的显现,并非仅我独有。所有的大比丘众、一切人天及异类众生,都共同拥有。孔子曾说:我没有什么行为不与你们这些弟子共同分享的,这就是我孔丘。因此,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都具备这同一本性,同一般若智慧,也就是同一佛性。世尊以心传心教导大众,以相示教而不言说,正是在穿衣吃饭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所以他穿衣乞食与常人无异,既折损了我的傲慢之心,又为施主种下福德。
回到原处,乃是影像之语。本地可以回归,我的本来面目亦可回归。用斋完毕,收拾衣钵,这是表现佛陀脱离尘垢归于虚无。洗足之举,也是表现空除尘缘。铺座而坐,静心入禅,进入化境。菩提真性本无来去之相,无往返之相,虽舍王城却不即不离,依次乞食与返回原处,原本无二无别。待到铺座而坐时,安住其心降伏其心,皆在此中,此为第二分。预先显示玄机,全在解人自悟。
有位僧人拜见慧忠国师,国师问他:修习什么法门?僧人答:讲解《金刚经》。国师问:经文的开头两字是什么?僧人答:如是。国师追问:是什么?僧人无言以对。国师喝道:可叹啊!你拿什么来讲经?
有僧人向赵州禅师请求开示。赵州问:喝过粥了吗?僧人答:喝过了。赵州说:去把钵盂洗了。僧人顿时开悟。六祖惠能说:心中不起妄念,就是禅坐。收拾钵盂、洗脚、铺座具,要从这些日常事中去参究才能悟道。
此经以无相为宗旨,前人将"无我相"等四句对应四句偈。此分首章说:说"我闻"是我相,说"乞食城中"是人相,说"大比丘众"是众生相,说"佛"、说"世尊"是寿者相,不应如此执着。我说:这些种种相都存在,回到本处后再扫除,不提起其地、其人则落入断见,提起而不扫除则落入常见。
我曾为林序作注时提到:所谓无我相,并非没有我;无人相,并非没有人;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并非没有众生和寿命;不可以通过身相见如来,并非如来没有身相;不住相布施,并非不行布施;没有固定不变的佛法可说,并非没有佛法;过去、未来、现在的心都不可得,并非没有心;无所住,并非没有住。这些都是从"有"说到"无",只要不执着于"有",自然就达到"无"了。达摩祖师说:廓然空寂,本无圣者。梁武帝不解其意,反而问:站在朕面前的是谁?若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如来三十二种殊胜身相,都会消融在"敷座而坐"的平常境界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