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解
○善現起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说:太稀有了,世尊!如来菩萨这样善于护持菩萨们的心念,这样善于把佛法托付给菩萨们。
梵語須菩提,此言善吉。善現空生。尊者雲庵僧了性曰:須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頓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須菩提。空性生出萬法,故名空生。空性隨緣應現,利人利物,亦名善現。萬行吉祥,亦名善吉。
梵语中的"须菩提",汉语译为"善吉"、"善现"或"空生"。云庵僧了性尊者说:须菩提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如果有人当下觉悟到空寂的本性,就称为解空。全然空寂的本性就是真正的菩提,所以叫须菩提。空性能够生出万法,因此称为空生。空性随缘显现,利益众生与万物,也叫善现。一切修行皆得吉祥,又称善吉。
言偏袒者,此土謝過請罪則肉袒,西土興敬禮儀則偏袒。言右肩者,作用取便。言右膝者,佛法尚右,世尊佛號也。空生開言,便歎希有,作何見解?葢金輪王子一旦舍王屋入雪山,此事甚為希有。弟子雲從隨緣乞食,了不動情,此道更為希有。如來者,真性謂之如,明則照無量世界而無所蔽,慧則通無量劫而無所礙,能變現為一切眾生而無所不可,是能自如者也。自如則無去來,而謂之來者,葢以應現於此而謂之來也。然則言如者,乃真性之本體;言來者,乃真性之應用。如來二字,兼佛之體.用而言之矣。
说到偏袒,在中土表示谢罪时裸露上身,在西方则作为表达敬意的礼仪。提到右肩,是为了行动方便。说到右膝,是因为佛法崇尚右边,世尊是佛的名号。须菩提开口便赞叹稀有,是出于何种见解?金轮王子舍弃王宫入雪山修行,此事极为稀有。弟子们随缘乞食,内心毫无波动,此道更为稀有。所谓如来,真性称为如,光明能照彻无量世界而无遮蔽,智慧能贯通无量劫而无障碍,能化现为一切众生而无所不能,是真正自在无碍者。自在无碍则无来无去,之所以称为来,是随应化现于此而称为来。因此说如,是指真性的本体;说来,是指真性的妙用。如来二字,兼备了佛的体与用。
菩薩者,梵語本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有情則眾生也。一切眾生具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惟菩薩在有情之中而能覺者,故謂之覺有情也。菩薩未能盡絕情想,惟修至佛地,則絕情矣。護者護持,念者憶念,俾不退轉也。付者付託,囑者訂囑,俾不斷絕也。諸菩薩,指大眾而言。
菩萨,梵语原本称为菩提萨埵,这里译为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一切具备佛性的众生,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只有菩萨在众生中能够觉悟,所以称为觉有情。菩萨还未完全断绝情欲,只有修行到佛的境界,才能彻底断绝情欲。护是护持,念是忆念,使其不退转。付是付托,嘱是叮嘱,使其不断绝。诸菩萨,指的是大众。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当如何安住?应当如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菩薩是善因成熟者,男女是善因初發者。梵語阿,此云無。梵語耨多羅,此云上。梵語三,此云正。梵語藐,此云等。梵語菩提,此云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無上正等正覺也,謂真性也,真性即佛也。略言之則謂之覺,詳言之則謂之無上正等正覺也。真性無得而上之,故云無上。然佛不獨上,眾生不獨下,正相平等,故云正等。佛不獨悟,眾生不獨迷,其覺公普,故云正覺也。
善良的男子,指的是心念安定的人。善良的女子,指的是智慧正确的人。菩萨是善因成熟的人,男女是善因初发的人。梵语中的“阿”,这里意思是“无”。梵语中的“耨多罗”,这里意思是“上”。梵语中的“三”,这里意思是“正”。梵语中的“藐”,这里意思是“等”。梵语中的“菩提”,这里意思是“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指的是真性,真性就是佛。简略地说就是觉,详细地说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真性无法超越,所以称为无上。然而佛不单独在上,众生不单独在下,正相平等,所以称为正等。佛不单独觉悟,众生不单独迷惑,觉悟普遍,所以称为正觉。
初發心時,先求安心,故有此問。人天住有,二乘住空,故曰如何應住。降者,化逆從順,煩惱即菩提也。伏者,遏抑妄心,轉識成智也。十住中第一發心住,先言住,後言降。伏者,住是進修著脚之處,降伏二字,只到如來地位,方了盡也。
最初发心修行时,首先要寻求安心的方法,所以才有这个问题。凡夫执着于有,声闻缘觉执着于空,因此问应该如何安住。降的意思是转化违逆为顺从,烦恼就是菩提。伏的意思是遏制虚妄之心,转识成智。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先说安住,后说降伏。所谓住是修行立足的基础,降伏二字要到如来境界才能完全实现。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于护持忆念诸位菩萨,善于嘱咐诸位菩萨。你现在仔细听,我将为你解说。善男子、善女人若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当这样安住,这样降伏自心。是的,世尊!我们很乐意聆听。
諦,審也。唯者,諾其言。然者,是其言。佛因須菩提所問,最契於心,故首肯曰:善哉善哉。仍牒其言而約之曰:發菩提心者,即當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即開首如是二字,如如不動之意也。謂所發欲善護念善付囑之心,原無別法,即此心如是,便已是住是降伏矣。此外非更有安住降伏之法也。黃蘗云: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可知如是即是住,如是即是降伏。
真理,需要仔细审视。"唯"表示肯定对方的话,"然"表示赞同其观点。佛陀因须菩提的提问最为契合心意,所以首先赞许道:很好很好。接着总结其言说:发菩提心的人,就应当这样安住,这样降伏其心。"如是"二字,就是开头所说的如如不动之意。意思是所发起的善护念、善付嘱之心,原本没有其他方法,只要保持此心如此,便已是安住和降伏了。除此之外并没有另外的安住和降伏之法。黄檗禅师说:凡夫多被外境妨碍内心,被事相妨碍真理,殊不知其实是内心妨碍外境,道理妨碍事相。只要让心空寂,外境自然空寂;真理寂静,事相自然寂静,切莫颠倒用心。由此可知,保持如是就是安住,保持如是就是降伏。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及門弟子皆所不解。世尊曰: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須菩提曰:唯然,亦非千二百五十人所解。解之云何?亦曰中心如。心中心。即如心。如如不動而已。
孔子说:我的学说有一个根本原则贯穿其中。曾子回答:是的。但门下弟子们都未能领悟。佛陀说:应当这样安住,这样降伏妄心。须菩提回答:确实如此。这也是千二百五十位比丘未能理解的。究竟如何理解?即是心性本如。心的核心即如。如即是心。如如不动罢了。
CBETA 编码:X048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