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解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上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但賢與聖有差別,而就賢人中亦各有差別。然其於無為一也,於無得亦一也。
須陀洹名為入流者,欲入無為之理,舍凡入聖,初入聖流也。而無所入者,本性自空,不假緣入,即鑽之彌堅也。
斯陀含名一往來者,色身雖有來去,而法身湛然不動,不見操存舍亡也。
阿那含名為不來者迎之,不見其首,而實無不來者隨之,不見其後也。
阿羅漢能作是念而得道者,前三果人居有學位,故立果義以酬因。阿羅漢不事學問人也,乃立道名以顯證極,故不曰阿羅漢果,而曰阿羅漢道。
法華經曰: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若萌一得念,即落人我四相,尊己輕人,慢視眾生,期壽長久,種種見前,是凡人之見,非聖人之徒矣。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梵語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乃謂入定思慧法也,非謂玄妙之意。佛恐眾不知去所得心,故引己作證。無諍者,即解脫義也。諍是勝負心,無諍則無我無人,無高無下,無聖無凡,一相平等。葢凡有對待,即成諍端,長繫死生,何由能脫?
故涅槃經曰:須菩提,住虗空地,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如此不起一煩惱,謂之無諍。無諍則正定,正定則離欲,離欲即解脫。阿羅漢,即般若也。樂者,好也。阿蘭那,梵語無諍也。樂阿蘭那行,猶云好無諍人也。
夫萌之於心者曰念,見於修為者曰行。有所念則必有所行,有取行則必有取得。須菩提得無諍三昧,有是行也。且曰無所行者,以心無所得也。有是行而心無所得,故世尊以樂阿蘭那名之。葢無為法中,本無一法生,本無一法滅,無煩惱可斷,無涅槃可證,但是一念不生而已。
心地觀云:若不捨離我、我所執,不應安住阿蘭若中;若心調柔,無有諍論,故當安住阿蘭若中。後人本此,遂以蘭若名佛住處云。
四果皆曰:能作是念,作行病淺,作念病深,無所入,無往來,無不來,無有法,皆四果之不作念處。佛之有四果,即儒之有四配也。顏欲從末,由參以魯得之,思不覩不聞,孟勿忘勿助,何甞作念?若顏到屢空處,即阿羅漢到無所得道處,其于空空如也,本體一間耳。
CBETA 编码:X048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