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解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空生在前,解悟空理,是於有中見空,止得人空。今聞般若非般若,是名般若,竝得法空。故深解義趣,感極涕零。若非佛恩撥我慧眼,安能聞如是二字,便是真諦。此如是性中,具如來法身,即是實相。人法俱空,善惡諸相,自然寂滅,故曰實相非實相也。生者,以是人之信解為生,而實相畢竟無生耳。
圓覺云:一切實相,性清淨故。功德者,即成就法身,便是莫大功德,第一希有。經以福兼德言者屢矣,而此獨單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滿之時,其福為不足道也。以所壇經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此段文義三疊,上言我未曾聞如是之經,隨言若復有人得聞是經,繼言來世眾生得聞是經。言人則可大,言來世則可久。葢佛在時為正法之世,佛滅度後為像法之世,若當來世後五百歲為末法之世。眾生能信解受持,亦見四相非相,即契般若。同此實相,即同此無相耳。悟則是佛,迷則是眾生。佛與眾生,性豈有異。離相者,即相以空相,非除相以即空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空,生悟到此,將清淨心滿盤托出,直指如是本體,佛又何言?故嘆曰:如是!如是!不驚者,聞慧也;不怖者,思慧也;不畏者,修慧也。第一波羅蜜者,有十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羅蜜者,獨言布施為第一。曰布施者,通攝萬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也。言非者,行無住相布施也。佛于第四分說無住,便說行於布施,故于此分足之一說第一波羅蜜,實以般若為第一。楞嚴說第一波羅蜜,亦指般若,六祖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是也。悟諸相非相,即達彼岸,故名第一。既悟人法俱空,即無生死可度,無彼岸可到,故非第一。
忍辱波羅蜜者,即十度中第三也。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亂真性故,能到諸佛菩薩彼岸。佛有時自稱如來,自稱佛,謂己與諸佛菩薩無異性也。若了悟人法俱空,亦掃忍辱之相。般若體中,原無辱可忍,亦無忍可見,忍無可忍,能所俱無,方成于忍,是名為忍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歌利王,梵語,此云無道極惡。如來因地修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遊獵,以宮女禮拜仙人。王大怒,遂支解仙人。仙人無嗔恨,體復如故。憍陳如以此得度。
五百世,是於釋迦成道世中,逆數向前說到五百世也。遇歌利時,是作忍辱仙世中一世之事,重言之者,言修忍非一世事,益見忍於歌利者,非容易也。忍辱即是法施,六度萬行,其實以布施為大,因割截而歌利得度,豈徒忍辱乎?故曰法施也。
夫自心邪見,如歌利王;殘害法身,如截身體。黃蘗大師云:纔起心向外求者,名為歌利王;愛遊獵,心不外馳,名忍辱仙人。身心俱無,即是佛道。
肇法師云:五蘊身非有,四大本來空。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
應生嗔恨者,謂色身與法身,即有不同也。割截之時,不見有身相,即不見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何處更著嗔恨?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就忍辱而推之,一切俱應離相。葢心常空寂,不生起滅,我相捐而一切之相俱捐。然離相所發之心,正覺心也。正覺現前,邪妄自伏,更將何法以降其心?所發之心,即正等心也。諸法唯心,即是實相,復將何地為求應住?
先言色,後言聲、香、味、觸、法者,我見等見,法眼等眼,皆從色遇心。經亦云: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亦同此意。佛法不離色、聲、香、味、觸、法,葢因眾生根器,假六塵而設化。若住著六塵,則心已死。唯即六塵而不住六塵,則心常生。生則發生,心體本空。既空,諸有心地了了自如,何甞不生?故住於法,即為非住。凡夫執心以除事,智者空心不空事。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又即一切之中,摘出布施言之,以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以如是之心布施,不住於相。若不如是布施,則是誣眾生為著色,一切有相,反陷溺此眾生矣。以色字統六根觀照之心,從見而入,為證性之機竅也。
七寶雖滿大千界,等須彌山,亦有時而盡。惟無諸欲之求,無能施之心,亦無所施之物。以如是相喻,則含靈抱識,均被其澤。布施之心,但應如是。華嚴經云:不為自身求快樂,但為救護諸眾生。諸相非相者,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也。眾生非眾生者,若離妄心,即無眾生可得也。真性之中,佛與眾生俱泯,何容菩薩住相化求?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真語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實語者,一切法空本無所有也。如語者,一切萬法如如不動也。不誑語者,聞如是法皆得解脫也。不異語者,一切萬法本來空寂於何而異也。
此心本體,不可言有,不可言無,有而不有,無而不無,言辭不及,其唯聖人乎!故曰無實無虗。諸相非相,故無實;即見如來,故無虗。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布施謂法施,天之神聚於日故為光,人之神聚於目故為見。住法而行布施者,二乘之人不見色而住色,譬如不見坑穽而墜坑穽。不住法而行布施者,菩薩見色而不住色,譬如見坑穽則不墜坑穽矣。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迷則為男子,悟則為如來。佛之智慧,即人之智慧也。佛之功德,即人之功德也。無量無邊功德,又超功德而言。葢成就無上菩提,功德莫大於是。六祖云: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往於碧峰山下參一齋和尚,問佛實相。和尚云:三國關漢侯使是古來大佛祖。余曰:關夫子大節殉身,如何便是佛祖?僧曰:即心是佛。關侯生平事心之道,無絲毫遺憾。古今人心各各有關聖,便是割截身體,體復如故處。余是其言,附記於此。
僧問西影禪師:或有聞佛正法,不能了悟,更待來生,還得聞否?師曰:有甚來生?要了此時即了,有何欠缺?更待來生,是謂無志氣。改頭換面,千刓萬刓。
按無我相等句,至此三見,第三分是就菩薩說,第六分是就眾生說,此分是就來世眾生說,熟讀自見。諸解皆言為續到聽法者重說,失之遠矣。
CBETA 编码:X048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