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分燈錄
答孫無高居士廣抑
有人问:最近持守戒律颇为严格,虽然细小德行尚未完全清净,但重大戒律已无违犯。除此之外,是否还有一两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座右铭?
从前子贡请教一个可终身奉行的字,孔子用"恕"回答。今日以"戒"字相赠,望终身铭记,透彻领悟。为什么呢?因为收摄心念就是持戒,若能体悟心地法门,自然万法具足,何须讨论持戒与否?若未能领悟,就需依教奉行。佛经说:"收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慧就是佛陀的圆满果德。定中具慧则静寂而恒常观照;慧中具定则观照而恒常静寂。常寂常照名为"常寂光土",这一切都从持戒开始,戒律的功用何等广大。
戒有多种——在家众五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但概括其根本,五戒是基础。儒家也常谈戒,虽不完善却暗合佛制。孔子说:"君子有三戒。"戒色对应淫戒,戒斗对应杀戒,戒得对应盗戒。淫、杀、盗是戒律核心,故举其大要。而"言忠信""不及乱"已含摄酒戒与妄语戒,这是预先培养戒体,防止放纵。但儒家戒律宽泛,佛门戒律精密。佛制杀戒微细到昆虫,儒家只说"不无故杀牛羊犬猪",不说"不杀";只说"钓鱼不用网,打猎不夜袭",不说"不钓不打"。更严格来说,稍有嗔恨即犯杀戒,眼贪色、耳贪声即犯盗戒,隔墙闻钗钏声即犯淫戒,如此则身心俱断,事理双泯。
现今身处家庭,从事公务,将来要承担社稷民生重任,持戒怎能与出家人等同?细微戒条未能全持不算破戒,贵在把握根本。一旦豁然开悟,举手投足无不是清净戒律!但切莫未证言证妄发狂解,说什么"酒肉不碍菩提,淫盗无妨般若",堕入魔道。若能时时返观自心,刻刻提撕警觉,在本参话头上用功,不仅日后能开悟,当下就能得力。生活中心有主宰不随境转,纵处声色名利场,日夜与家眷相处,也能和光同尘,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是尘世中的大解脱门。以此自利利他,何处不善?
莲池大师法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