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分燈錄
答孫無高居士廣抑
來問:近日持戒頗嚴,雖小德未盡瑩,而大德已無犯。此外更有一二語可為終身之銘者乎?
有人问:最近持守戒律颇为严格,虽然细小德行尚未完全清净,但重大戒律已无违犯。除此之外,是否还有一两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座右铭?
昔子貢問一言終身,夫子以恕答之。今日戒之一言,銘以終身,罄無不盡。所以者何?良以攝心即是戒,故若向心地法門中會得,便一切具足,尚何論戒之持與不持?如其不然,須一一依教奉行。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定慧者,佛之全果也。即定而慧,則寂而常照;即慧而定,則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而資始於戒,戒之時大矣哉。戒有多種——優婆塞五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乃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而約其大綱,則五戒為根本。儒亦時言戒,戒雖未備,而默與佛制合。子曰:「君子有三戒。」戒色則婬戒所攝,戒鬪則殺戒所攝,戒得則盜戒所攝。婬、殺、盜三者為戒中之至要,故舉要以槩其餘。而言忠信不及亂以攝酒、妄,亦所以預養此戒,而弗使之縱也。但儒之戒疎,佛之戒密。佛制殺戒,微及蜎蠕,而儒止曰「無故殺牛、羊、犬、豕等」,不曰「不殺」,止曰「釣不網,戈不宿」,不曰「不釣、不戈」。又極之則,纔有忿嫉,即殺戒不淨,眼取色、耳取聲,即盜戒不淨,隔壁聞釵釧聲,即婬戒不淨,至是則身心俱斷,事理雙盡矣。今日處家闈中,業公車行。將有社稷民人之寄,其持戒豈能一一與剃髮染衣者例論?則微細條章不能全持,未為破戒,惟貴於心,學大頭腦處著力,一旦脫然悟去,則咳唾掉臂,無不是清淨毗尼矣!但不可未得謂得而發狂解,便道「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婬無妨般若」,而墮落魔羅境界耳!果能時時返照,刻刻提撕,向本參念佛話頭上做工夫,則不惟日後有發明在,即今目前便自得力。日用中有主宰,不隨物轉,縱居聲色名利之場,妻子眷屬日夕相接,不妨與世推移,混俗和光,自然出淤泥而不染,是謂塵中大解脫門也。以此自利,以此利他,何往不善哉?(蓮池大師法語畢)No. 1607
从前子贡请教一个可终身奉行的字,孔子用"恕"回答。今日以"戒"字相赠,望终身铭记,透彻领悟。为什么呢?因为收摄心念就是持戒,若能体悟心地法门,自然万法具足,何须讨论持戒与否?若未能领悟,就需依教奉行。佛经说:"收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慧就是佛陀的圆满果德。定中具慧则静寂而恒常观照;慧中具定则观照而恒常静寂。常寂常照名为"常寂光土",这一切都从持戒开始,戒律的功用何等广大。
戒有多种——在家众五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但概括其根本,五戒是基础。儒家也常谈戒,虽不完善却暗合佛制。孔子说:"君子有三戒。"戒色对应淫戒,戒斗对应杀戒,戒得对应盗戒。淫、杀、盗是戒律核心,故举其大要。而"言忠信""不及乱"已含摄酒戒与妄语戒,这是预先培养戒体,防止放纵。但儒家戒律宽泛,佛门戒律精密。佛制杀戒微细到昆虫,儒家只说"不无故杀牛羊犬猪",不说"不杀";只说"钓鱼不用网,打猎不夜袭",不说"不钓不打"。更严格来说,稍有嗔恨即犯杀戒,眼贪色、耳贪声即犯盗戒,隔墙闻钗钏声即犯淫戒,如此则身心俱断,事理双泯。
现今身处家庭,从事公务,将来要承担社稷民生重任,持戒怎能与出家人等同?细微戒条未能全持不算破戒,贵在把握根本。一旦豁然开悟,举手投足无不是清净戒律!但切莫未证言证妄发狂解,说什么"酒肉不碍菩提,淫盗无妨般若",堕入魔道。若能时时返观自心,刻刻提撕警觉,在本参话头上用功,不仅日后能开悟,当下就能得力。生活中心有主宰不随境转,纵处声色名利场,日夜与家眷相处,也能和光同尘,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是尘世中的大解脱门。以此自利利他,何处不善?
莲池大师法语终
居士分燈錄卷上
雲間 心空 朱時恩 輯
同郡 心岫 王元瑞 閱
CBETA 编码:X1607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