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莊嚴論經

(五)

復次,夫少欲者,雖有財物心不愛著,猶得稱之名為少欲。
再者,少欲之人,虽有财物却不贪恋执着,仍可称之为少欲。
我昔曾聞,有優婆塞,彼優婆塞時有親友信婆羅門法。時彼親友善信婆羅門,弊衣苦行五熱炙身、恒食惡食臥糞穢中,即喚優婆塞言:「汝可就此觀婆羅門,汝頗曾見清身自苦高行之士少欲知足如此人不?」優婆塞言:「如此高行可誑於汝。」即共親友問婆羅門:「汝今苦行為何所求?」婆羅門曰:「我今苦行欲求為王。」時優婆塞語親友言:「此人今者,方求大地庫藏珍寶,宰割自恣貪嗜美味,宮人侍御好樂女色,種種音樂而以自娛。雖作大臣長者有諸財寶不適其意,乃欲希求一切大地人民珍寶,何以稱之為少欲耶?汝但見其身行苦行,便謂少欲,不知此人所求無厭,謂為少欲。」即說偈言:
我过去曾听说,有位在家居士,他的亲友信奉婆罗门教法。那位亲友深信婆罗门教义,穿着破衣苦修,用五热炙烤身体,常吃粗劣食物,睡在粪秽中。他对居士说:"你来瞧瞧这位婆罗门,可曾见过如此清苦修行、少欲知足的高尚之士?"居士答道:"这般苦行不过是在欺骗你罢了。"
于是二人同问婆罗门:"你如今苦修究竟所求为何?"婆罗门答:"我苦修是为将来成为国王。"居士便对亲友说:"此人此刻所求,是想要大地所有库藏珍宝,主宰割据恣意享用,贪恋美味,拥有宫女侍从沉迷女色,享受种种音乐娱乐。即便做了大臣长者拥有财宝也不能满足,竟还贪图整个大地、人民和珍宝,怎能称之为少欲?你只见他身体苦行,就以为是少欲,却不知此人贪求无度。"
随即说偈言:
「所謂少欲者,非必惡衣食,
無諸資生具,以之為少欲。
此人於今者,心如大河海,
貪求無厭足,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貪渴五欲故,
此人實虛偽,詐現少欲相,
為貪故自苦,實非少欲者。」
所谓少欲者,并非一定要厌恶衣食, 也不是没有生活所需之物才算少欲。 如今此人内心如大河大海般, 贪求无度永不满足,怎能称为少欲? 现在修此苦行,实因贪恋五欲, 此人实在虚伪,假装少欲之相, 为贪欲而自苦,并非真少欲者。
說是偈已,優婆塞復作是言:「今者此人具諸貪欲瞋恚愚癡,仙聖所行無有少分。是故當知,夫少欲者不在錢財多諸寶物。何以知之?如頻婆娑羅王富有國土象馬七珍,猶名少欲。所以者何?雖有財寶心不貪著樂於聖道,以是之故,雖復富有七珍盈溢,心無希求名為少欲。雖無財寶希求無厭,不得名為少欲知足。」即說偈言:
说完这首偈颂后,优婆塞继续说道:如今此人充满贪欲、嗔恚和愚痴,丝毫未行仙圣之道。因此当知,少欲者不在于钱财宝物的多寡。何以见得?譬如频婆娑罗王虽拥有国土象马七宝,仍被称为少欲。为何如此?因其虽具财宝却不贪著,乐于圣道,所以虽七宝充盈,心无希求,名为少欲。虽无财宝却贪求无厌,不得称为少欲知足。随即说偈道:
「若以無衣食,倮形尼乾等,
造作諸勤苦,以為苦行者;
餓鬼及畜生,貧窮諸衰惱,
斯等處艱難,亦應名苦行。
彼人亦如是,徒為自疲勞,
形雖作苦行,而心懷貪著,
希求無厭足,不名為少欲。
雖復具眾物,心無所染著,
修行樂聖道,是乃名少欲。
譬如諸農夫,以穀種田中,
貪收多果實,不名為少欲。
身如惡癰瘡,將適須眾具,
意求於道故,是名少欲者。
為治惡癰瘡,少受資生具,
心不貪後有,是真名少欲。
心意不諂曲,亦不求名利,
雖有資生具,名聞具實德,
能有如斯事,是乃真少欲。」
若因缺衣少食,裸形如尼乾等, 刻意受诸勤苦,以此称为苦行; 饿鬼及畜生道,贫穷衰败苦恼, 身处艰难困厄,亦应名为苦行。 彼等徒然自困,身形虽受苦行, 内心仍怀贪著,希求永无厌足, 此非真实少欲。虽拥有众多物, 心却无所染执,乐于修行圣道, 方可名为少欲。譬如农夫种谷, 贪图丰硕收成,不得称少欲者。 此身如恶痈疮,需用资具调养, 因志求于道故,方名少欲之人。 为治身之痈疮,仅受必需资具, 心不贪恋后世,是真名为少欲。 心无谄曲虚妄,亦不追逐名利, 虽具生活所需,实德与名闻具, 能如此行者,方为真少欲者。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