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一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揑目,亂花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阿难,这些众生在每一类中,各自都具有十二种颠倒。就像用手揉眼睛,会看到纷乱的花影。他们用颠倒的方式对待本来妙圆、真净、光明的心性,因此充满这些虚妄错乱的念头。你现在要修证佛的正定,对于这些根本的乱想源头,需要建立三个渐次步骤才能消除。就像在干净的容器中先清除有毒的蜂蜜,再用热水混合灰末和香料洗净容器,最后才能盛装甘露。什么是三种渐次?第一,修习去除助长颠倒的外缘。第二,真正修行挖除颠倒的本性。第三,持续精进违逆现有的业力。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什么是助因呢?阿难,这世间的十二类众生,不能自己生存,要靠四种食物维持生命,就是分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都依赖食物而活。阿难,一切众生吃甘美的食物就能生存,吃有毒的食物就会死亡。这些众生如果想求三摩提,就应当断除世间的五种辛辣蔬菜。这五种辛辣食物,煮熟了吃会引发淫欲,生吃会增加瞋恚。这世间吃辛辣的人,即使能宣讲十二部佛经,十方的天仙也会嫌他臭秽,全都远离他。那些饿鬼等众生,会趁他吃东西时舔他的嘴唇。这样的人常与鬼同住,福德日渐消减,终究没有利益。吃辛辣的人修三摩地时,菩萨、天仙和十方善神都不会来守护。大力魔王就会趁机化作佛身来为他说法,诋毁戒律,赞叹淫欲、瞋怒和愚痴。这人命终后就会成为魔王的眷属。等魔福享尽,就会堕入无间地狱。阿难,修菩提道的人永远断除五种辛辣,这才叫做第一增进修行的次第。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飡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覩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嶮。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什么是正确的修行方法?阿难,这些众生要想进入禅定,首先要严格遵守清净的戒律,永远断除淫欲之心,不吃酒肉,食物要用火煮熟,不食用活物。阿难,这样的修行人如果不断除淫欲和杀生之心而想超出三界,那是不可能的。应当把淫欲看作毒蛇,如同见到仇敌强盗。先要遵守声闻乘的四弃戒、八弃戒,控制身体不造恶业。然后践行菩萨的清净戒律,保持内心不起妄念。当戒律修持圆满时,就不会在世间再有互相残杀的行为。不偷不抢,没有债务纠缠,也不必偿还世间旧债。这样的清净人修习禅定时,不需要天眼,就能用父母所生的肉身自然看见十方世界,见到佛陀听闻佛法,亲自接受圣贤教导,获得大神通力,游历十方世界,宿世业障清净,不再遭遇艰难险阻。这就叫做第二增进修行次第。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什么是现世业报?阿难!像这样持守清净戒律的人,心中没有贪欲淫念,对外在的六尘境界不随波逐流。由于不随波逐流,便能回归本元。既然不攀缘外尘,六根也就无所依附,逆流返源归于一体,六根作用不再生起,十方世界顿时清净明朗。犹如琉璃瓶中悬挂明月,身心畅快,妙圆平等,获得大安稳。一切如来秘密圆满清净微妙的境界都显现其中,此人即刻证得无生法忍。从此循序渐进,随所修持,安立圣位。这就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次第。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阿难,这位善男子,情欲之爱已经枯竭,六根与外境不再相应,现前的残余色身不再继续转生。他执着的心念虚寂明朗,纯粹是智慧。智慧的觉性光明圆满,映照十方世界。这种智慧尚未圆融,称为乾慧地。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当欲望的习气初次干涸时,尚未与如来的法流之水相连接。便以这颗初心渐渐融入中道之流,圆满妙性自然开显。从真如妙圆的境界中,再次显发真实的妙用,使微妙的信心恒常安住。一切妄想彻底灭尽无余,中道纯粹真实,称为信心住。
真实的信心能明了通达一切圆融无碍之法,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不能成为障碍。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的一切习气,都清晰地现前。这样的善男子皆能完全忆念,毫无遗忘,称为念心住。
微妙圆融的纯粹真性,真实精纯的智慧显发变化,无始以来的习气与清净智慧融通为一。唯以这精明之心趣向真如清净,称为精进心。心性精纯现前,全然以智慧为主导,称为慧心住。
执持智慧光明,周遍寂静澄澈,寂然妙用恒常凝聚,称为定心住。禅定之光显发妙明,明澈之性深入法性,唯进不退,称为不退心。心性安然增进,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息相通,称为护法心。
觉性光明恒常护持,能以微妙之力回摄诸佛慈光,安住于佛境。犹如两面明镜光明相映,其中微妙影像重重交融,称为回向心。心光秘密回照,获得诸佛恒常凝然的无上妙净,安住无为而无所遗失,称为戒心住。
安住戒律得大自在,能遍游十方世界,随心所往无不遂愿,称为愿心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揮,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心中發明,如淨瑠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阿难!这位善男子,以真实不虚的修行方法发起这十种心念。当心念的精纯力量完全显现,十种功用相互交融,圆满成就一心时,称为发心住。心性中显现光明,犹如透明琉璃内映现纯金,以前微妙的觉心转化为修行根基,称为治地住。心性与智慧相互印证,都能清楚明白,自在游历十方世界毫无障碍,称为修行住。行持与诸佛相同,领受佛陀的气韵,如同中阴身自寻父母投胎,冥冥中感应相通而入如来种性,称为生贵住。既已安住于佛道胎藏,亲身承奉觉者法脉,如同胎儿长成具备人形,称为方便具足住。外貌庄严如佛,心性光明也与佛相同,称为正心住。身心融合为一,功德日日增长,称为不退住。佛的十种灵妙相好同时圆满具足,称为童真住。修行之体已然成熟,如同出胎,真正成为佛的法子,称为法王子住。此时已显现成佛之相,犹如国王将国事托付太子。当转轮圣王的太子成年时,举行灌顶仪式继承王位,称为灌顶住。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阿难,这位善男子在成为佛子之后,已圆满具足如来无量的微妙功德。他能随顺十方众生,名为欢喜行。善于利益一切有情,名为饶益行。自觉觉他毫无障碍,名为无嗔恨行。所化种类遍及未来无尽时空,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为无尽行。融会一切法门无有错谬,名为离痴乱行。于共性中显现万千差别相,又在各异相中见同一法性,名为善现行。乃至十方虚空充满微尘,每一尘中显现十方世界;尘相界相互不妨碍,名为无著行。万法现前皆成第一波罗蜜,名为尊重行。如此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规范,名为善法行。每一行都是清净无漏的真实无为,法尔如是本来具足,名为真实行。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阿难!这位善男子,圆满具足神通、完成佛陀事业后,心地纯净精粹,远离一切过失。应当救度众生,同时消除救度的执着,将无为之心转向涅槃之路,这称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破除应当破除的,远离应当远离的,称为不坏回向。本有觉性澄明湛然,觉悟等同佛陀觉悟,称为等一切佛回向。精纯真性显发光明,所证境界等同佛地,称为至一切处回向。世界与如来互相融通无碍,称为无尽功德藏回向。在等同佛陀的境界中,各各生起清净因缘,依此因缘证取涅槃之道,称为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实善根既已成就,十方众生皆是我本性,自性圆满成就而不舍弃众生,称为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而离一切相,对即与离二者都不执着,称为真如相回向。真实证得如如之理,十方世界通达无碍,称为无缚解脱回向。自性功德圆满成就,法界界限消亡泯灭,称为法界无量回向。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阿难,这位善男子,在圆满修证清净的四十一种心相后,进而成就四种微妙圆满的加行功夫。首先将佛陀的觉悟境界作为自己的修行目标,如同钻木取火尚未出火时,木材即将燃烧的状态,称为暖地。继而将自己的心行契合佛陀所证境界,如同攀登高山身体已入虚空,但脚下仍有轻微阻碍,称为顶地。当自心与佛智融通无二,恰如其分地把握中道要义,如同能隐忍之人不露声色,称为忍地。最后超越一切数量分别,对迷惑与觉悟的中道境界亦不立名相,称为世第一地。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难,这位善男子,对于大菩提之道已经很好地通达,觉悟与如来相通,穷尽佛的境界,称为欢喜地。不同的本性融入同一性,同一性也消融,称为离垢地。清净到极点光明显现,称为发光地。光明至极觉悟圆满,称为焰慧地。一切相同与差异都无法企及,称为难胜地。无为之真如本性清净光明显露,称为现前地。穷尽真如的边际,称为远行地。纯一无杂的真如之心,称为不动地。发挥真如的妙用,称为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阿难!这些菩萨从今往后修行已经完成,功德圆满。这一境界也称为修习位,慈悲的妙云覆盖涅槃之海,名为法云地。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如来逆流而上,菩萨则顺流而行,最终到达;觉悟与际遇相交,称为等觉。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阿难!从最初的乾慧心到等觉位之后,这个觉悟才开始获得金刚心中的初乾慧地。如此层层递进,单复共十二个阶段,才能圆满达到妙觉,成就无上佛道。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这些修行阶位,都是通过金刚般若智慧观察诸法如幻的十种深刻譬喻,在止观禅定中,运用如来所传的清净观照法门逐步深入修证。阿难啊!这一切都是依靠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层层增进,方能圆满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道路。如此观察,名为正观;若作其他观察,名为邪观。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恭敬地跪拜佛陀的双足,然后向佛陀问道:这部经应当叫什么名字?我和众生们应当怎样受持奉行?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佛对文殊师利说:这部经名叫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也叫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也叫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叫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也叫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你应当恭敬奉持。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唯垂大慈,發開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说完这番话后,阿难和在场大众立刻获得如来开示《楞严咒》的真义,并听闻这部经的究竟名目,顿时悟得禅修增进圣位的殊胜道理;心中疑虑消散,断除三界修行者六品微细烦恼。随即从座而起,跪拜佛足,合掌恭敬地对佛说道:大威德的世尊啊!您慈悲的音声毫无遮拦,善于解开众生微细深沉的迷惑,令我们今日身心畅快,获得极大利益。世尊!若这妙明真净的妙心原本周遍圆满,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的根本真如,就是如来成佛的真实本体,佛体真实不虚,为何还会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道?世尊!这些道究竟是原本就有?还是众生虚妄习气所生?世尊!比如宝莲香比丘尼,虽持菩萨戒,却私下淫欲,妄言淫行非杀非偷,不会有业报。说完这话,她先是女根燃起大火,接着全身关节被猛火焚烧,堕入无间地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王屠杀释迦族,善星妄说一切法空,都活生生陷入阿鼻地狱。这些地狱,是有固定处所?还是随各人造业不同而各自承受?恳请世尊大发慈悲,开导我们这些蒙昧众生,让所有持戒者听闻这决定无误的真理,欢喜信受,严谨持戒永不违犯!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告诉阿难:问得好!这个问题能让众生避免走入错误的见解。你现在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阿难!一切众生原本真实清净,由于虚妄的见解产生虚妄的习气,由此分为内分和外分。阿难!内分就是众生内在的部分。因为种种贪爱染着生起虚妄情感,情感不断积累就会产生贪爱之水。所以众生心中想着美味,口中就会流口水;心中忆念过去的人,无论是爱怜还是怨恨,眼中就会充满泪水;贪求财富珍宝,心中生起贪爱之液,全身就会光滑润泽;心中执着淫欲行为,男女二根自然流出液体。阿难!各种贪爱虽然不同,但流动凝结的本质相同。湿润之物不会上升,自然向下坠落,这叫做内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呪印,顧眄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难,所谓外分就是众生超出本分的行为。由于种种渴求仰慕之心,产生虚幻的妄想,妄想不断积累就能产生殊胜的气机。所以众生心中持守戒律,就会全身轻盈清爽;心中持诵咒印,就会目光威严刚毅;心中渴望升天,就会梦见自己飞翔;心中存念佛国,就会在冥冥中见到圣境;恭敬侍奉善知识,就会不惜牺牲自己生命。阿难,这些妄想虽然不同,但轻扬上升的特性是相同的。这种飞升不坠的状态,自然能超越凡俗,这就叫作外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阿难!世间众生生死轮回不断,活着时随顺习气,死亡时随业流转。临死之际,身体尚有余温,一生善恶业力顿时显现。死亡是逆向,投生是顺向,两种习气相互交织。若心中纯净无杂念,必定往生天界。若飞升时兼具福报与智慧,并有清净誓愿,自然心识开明得见十方诸佛,可随愿往生任何净土。情感少而理智多者,虽能轻飘上升却不远,成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或地行罗刹,在四天王天自在游行。若其中有人发善愿、存善心护持佛法,或守护戒律、护持持戒者,或护持真言、护持诵咒者,或护持禅定、安住法忍,这些众生得以亲近如来。情感与理智均衡者,既不上升也不下坠,投生人间——理智清明则聪慧,情感深重则愚钝。情感多而理智少者,堕落畜生道;业重者沦为走兽,业轻者变为飞禽。七分情感三分理智者,沉入水轮之下,生于火海边际,受猛火之气形成饿鬼身,常遭烈火焚烧;见水反成伤害,千百劫中不得饮食。九分情感一分理智者,直堕火轮底层,身处风火交攻之境,业轻者生有间地狱,业重者堕无间地狱。若全然沉溺情感,直入阿鼻地狱。若堕落时心怀诽谤大乘、毁犯佛戒、妄说佛法、诈取供养、贪图虚名、犯五逆十重罪等恶业,更将轮转十方阿鼻地狱。虽恶业皆由自造,但众生共业中本有相应恶报之地。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阿难,这些人都是因为自己造作的业力感召,种下十种习气的因,遭受六种交互的果报。
「云何十因?
什么是十种原因?
「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磨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阿难!第一种情况是淫欲习性在男女交合中产生,由于身体相互摩擦,不断研磨,所以会有强烈的火光从中燃起;就像人用手互相摩擦,会感觉到温暖。两种习气相互作用,所以地狱中有铁床、铜柱等惩罚。因此十方一切如来,看待淫欲行为都称之为欲火,菩萨见到淫欲就像躲避火坑一样。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氷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凌,故有吒吒、波波、囉囉、青、赤、白蓮、寒氷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第二,贪欲的习气交织计较,产生相互吸引的作用,不断吸取执取不止,因此体内积聚寒冰,冻裂刺骨;就像人用嘴吸气时,会感到寒冷。两种习气相互逼迫,所以会出现吒吒、波波、啰啰的声音,以及青、赤、白莲和寒冰等现象。因此十方一切如来,看待贪欲如同看待洪水。菩萨见到贪欲,如同躲避瘴气弥漫的毒海。
「三者、慢習交凌,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第三,傲慢的习气相互侵凌,因彼此争强好胜而引发,这种心态不断流转不止,所以产生奔腾跳跃、奔波不止的现象,积累的波动形成水;就像人用口舌自相缠绵品味,因而引发水患。两种习气相互激荡,所以出现血河、灰河、热沙、毒海、熔铜、灌吞等事。因此十方一切如来,看待傲慢如同饮用愚痴之水,菩萨见到傲慢如同躲避巨大的漩涡。
「四者、嗔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搥、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嗔恚名利刀劍,菩薩見嗔如避誅戮。
第四,嗔恨的习气互相冲击,表现为彼此抵触,抵触的怨恨不断积累,内心炽热引发怒火,将怒气凝结成金属,因此就有了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就像人怀着冤屈,杀气腾腾。两种习气互相争斗,所以就有宫刑、割截、斩杀、砍劈、锉磨、穿刺、捶打、击打等各种惩罚。因此十方一切如来,看待嗔恚如同锋利的刀剑,菩萨见到嗔恨就像躲避杀身之祸。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姦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犲狼。
第五,欺诈的习气相互引诱,表现为互相戏弄,引发无法停止的行为,因此世间出现绳索捆绑、绞刑等刑罚;就像水浸田地,草木生长一样。两种习气相互延续,所以有手铐、枷锁、鞭打、棍棒等各种刑具。因此十方一切如来,看待奸诈虚伪如同谗言贼子,菩萨见到欺诈如同畏惧豺狼。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誷,誣誷不止,飛心造姦,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第六,欺骗的习气相互交织,表现为互相诬陷,诬陷不止,心思飘忽不定制造奸诈,因此有尘土、屎尿、污秽不净;如同尘土随风飞舞,彼此无法看清。两种习气相互作用,所以有沉没、翻腾、坠落、漂流等种种现象。因此十方一切如来,看待欺骗如同劫杀,菩萨见到欺骗如同踩踏毒蛇。
「七者、怨習交嫌,發于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𢱍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第七,怨习交缠,因心怀怨恨而发,所以会有飞石、投掷、匣子关押、车笼禁锢、瓮中囚禁、布袋扑打;如同阴险恶毒之人,心中藏着恶念。两种习气相争,所以有投掷、擒拿、击打、抓取等事。因此十方一切如来,看待怨家如同违害鬼,菩萨见怨敌如同饮毒酒。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返;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入毒壑。
第八种业习相互显现,就像执着自我、偏见、戒禁取见、邪悟等行为,引发对立抗拒,产生矛盾冲突;因此出现官府差役、主事官员、记录文案;如同路上行人,彼此相遇。这两种习气相互影响,所以会有审问、权谋欺诈、拷打讯问、推究审案、调查寻访、剖析探究、明察秋毫,善恶童子手持文书簿册辩论对质等事。因此十方一切如来,看待恶见都称之为见坑,菩萨见到种种虚妄偏执,如同进入毒蛇盘踞的深谷。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第九种恶习是冤屈相加,表现为诬陷诽谤,因此会遭受两山相夹、巨石相合、碾磨碾压等苦报;就像谗言害人的恶徒,逼迫冤枉善良的人。两种恶习互相作用,所以会有挤压、捶打、逼迫、衡量等各种惩罚。因此十方一切如来,看待怨谤如同见到害人的恶虎,菩萨见到冤屈之事如同遭遇霹雳。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第十种习气,争论的恶习互相喧嚷,从隐藏掩饰中生发出来,因此会有被明察、被照见的情况;就像在正午阳光下无法隐藏影子,所以会有恶友、业镜、火珠等显现揭露过去恶业、对照验证种种事情。因此十方一切如来,看待隐藏恶业都称之为阴险的盗贼,菩萨观察隐藏恶业的行为,如同头顶高山,行走在深海上。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
什么是六种果报?阿难,一切众生由六种识造作恶业,所招感的恶报都是从六根产生的。
「云何惡報從六根出?
为什么恶报会从六根产生?
「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發明二相:
第一种恶报是邪见招致的苦果。由邪见业力牵引,临终时会先看见熊熊烈火充满十方世界。亡者的神识随着烟气飞坠,落入无间地狱。此时会显现两种境相:
「一者、明見,則能遍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鑊湯、洋銅;燒息,能為黑烟、紫焰;燒味,能為燋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鑪炭;燒心,能生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第一种情况是明见,能够清楚看见各种可怕的东西,生出无穷恐惧。第二种情况是暗见,在一片寂静中什么都看不见,生出无边惊恐。就像见到火:火烧听觉,能变成滚烫的油锅、熔化的铜汁;火烧呼吸,能化为黑烟、紫焰;火烧味觉,能成为烧焦的丸子、铁水般的糜浆;火烧触觉,能化作炙热的灰烬、炉中的炭火;火烧内心,能爆出火星四溅,在虚空中煽风鼓动。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愗亂。二者、閉聽,寂無所聞,幽魄沈沒。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詰;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為惡毒氣;注息,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虫周滿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𡱁、為尿;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第二,听闻业力招致恶果。这种由听闻引发的业报显现时,临命终者会先看见滔天巨浪淹没天地。亡者的神识随波逐流,坠入无间地狱。此时会显现两种境相:一是听觉洞开,听到各种喧嚣,精神错乱;二是听觉闭塞,死寂无声,魂魄沉沦。这类听闻引发的业浪——
冲击听觉时,化作斥责与逼问;
冲击视觉时,化作雷霆怒吼与毒雾;
冲击呼吸时,化作腥风血雨,毒虫爬满全身;
冲击味觉时,化作脓血污秽;
冲击触觉时,化作畜生恶鬼、粪便尿液;
冲击意识时,化作闪电冰雹,击碎心智。
「三者、嗅報招引惡果。此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涌出,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薰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如是嗅氣:衝息,則能為質、為履;衝見,則能為火、為炬;衝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衝味,則能為餒、為爽;衝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𠯗食;衝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砂礰擊碎身體。
第三,嗅觉恶业招致恶果。这种嗅觉业力显现时,临命终者会先看见毒气弥漫四周。亡者的神识从地下涌出,堕入无间地狱。此时会出现两种境相:一是通闻,各种恶臭熏染,使心神极度混乱;二是塞闻,浊气闭塞不通,令人窒息昏厥。这类恶臭之气:冲击鼻根,会形成腐败物与污秽鞋履;冲击眼根,会化为烈火与火炬;冲击耳根,会变成淹没、溺水、汪洋与沸腾;冲击舌根,会导致食物腐败与腥臭;冲击身根,会现出绽裂、溃烂的巨形肉山,长满千百眼睛被无尽啃食;冲击意根,会化作飞灰、毒雾与砂石,击碎全身骨肉。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炎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挂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氷,凍裂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燋爛骨髓。如是嘗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第四,贪恋美味招致恶报。这种贪味的业力作用,临终时会先看见铁网和猛火遍布世界。死者的神识向下穿过铁网,头朝下倒挂着进入无间地狱。显现两种景象:一是吸气时,寒气凝结成冰,冻裂身体血肉;二是呼气时,气息化为烈火,烧焦骨髓。如此尝味:反复尝味,就会承受和忍耐;反复看味,就会使金石燃烧;反复听味,就会化为锋利兵器;反复闻味,就会变成大铁笼覆盖国土;反复触味,就会变成弓箭弩矢;反复思味,就会有烧红的铁块从空中如雨落下。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槍矟驅入城門,向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拷、為縛;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第五种是触觉恶报招致的苦果。这种由触觉业力引发的果报,临命终时先会看见大山从四面合拢,无路可逃。亡者的神识会见到巨大的铁城,城中有火蛇、火狗、虎、狼、狮子,还有牛头狱卒和马面罗刹手持长矛铁叉,驱赶亡魂进入城门,押往无间地狱。此时显现两种恶相:一是合触,四面大山挤压身体,骨肉碎裂流血;二是离触,刀剑刺割身体,心肝被劈开撕裂。如此种种合触恶报:触觉所感,便显现为道路、高台、厅堂、案几;视觉所感,便显现为烈火焚烧;听觉所感,便显现为撞击、敲打、刺扎、射杀;嗅觉所感,便显现为枷锁、皮囊、拷打、捆绑;味觉所感,便显现为犁耕、钳夹、斩首、截肢;意识所感,便显现为坠落、飞翔、油煎、火烤。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氷、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第六种业报是由邪念招致的恶果。这种思业交缠,临终时会先见到恶风摧毁国土。亡者的神识被狂风吹上高空,旋转坠落,随风堕入无间地狱。此时显现两种境相:其一,心智昏昧不觉,迷乱至极则狂躁不安,四处狂奔不止;其二,神志清醒,觉知分明则备受煎熬,承受无量烈焰灼烧,剧痛难忍。这些邪念:若凝结为思虑,便能幻化方位与处所;凝结为妄见,便能成为照映与验证;凝结为听觉,便能化作大合石、寒冰、严霜、尘土与迷雾;凝结为气息,便能生成大火车、火船、火栏;凝结为味觉,便能发出凄厉叫喊、化为懊悔与哭泣;凝结为触觉,便能令躯体膨胀缩小,一日间经历万次生死轮回,或俯卧或仰倒。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圓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阿难,这就是地狱的十种起因和六种果报,都是众生因迷惑妄想造成的。如果众生造作种种恶业,就会堕入阿鼻地狱,遭受无尽痛苦,经历无数劫难。如果六根各自造业,加上涉及外境和其他根共同造业,这人就会堕入八种无间地狱。如果身、口、意三业造作杀生、偷盗、邪淫,这人就会堕入十八层地狱。若三业没有同时造作,只犯杀生或偷盗一种罪业,这人就会堕入三十六种地狱。如果只由一根单独造作一种罪业,这人就会堕入一百零八种地狱。由于众生各自造作不同业因,在世间就会堕入相应的地狱。这些都是由妄想生起的,并非本来就有。
「復次,阿難!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癘鬼。貪慠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為形,名役使鬼。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还有,阿难!这些众生,并非因破戒律、违犯菩萨戒、毁谤涅槃等罪业,而是由于其他种种杂业,长久遭受业火焚烧。等到罪业报尽,便投生为各种鬼类。
若从前因贪求财物而造罪,此人罪报受尽后,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若从前因贪恋美色而造罪,此人罪报受尽后,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若从前因贪恋迷惑而造罪,此人罪报受尽后,遇畜生成形,名为魅鬼。
若从前因怀恨而造罪,此人罪报受尽后,遇毒虫成形,名为蛊毒鬼。
若从前因执着回忆而造罪,此人罪报受尽后,遇衰败之气成形,名为疠鬼。
若从前因傲慢而造罪,此人罪报受尽后,遇浊气成形,名为饿鬼。
若从前因欺诳而造罪,此人罪报受尽后,遇幽暗成形,名为魇鬼。
若从前因贪求聪明而造罪,此人罪报受尽后,遇精灵成形,名为魍魉鬼。
若从前因贪恋成就而造罪,此人罪报受尽后,遇光明成形,名为役使鬼。
若从前因结党营私而造罪,此人罪报受尽后,遇人成形,名为传送鬼。
阿难!这些人都是因为沉溺于纯粹的情欲而堕落,被业火烧尽情识,上升为鬼道。这些都是由自身的妄想业力所招感。若能觉悟菩提真理,则本具的妙圆明性原本空寂无物。
「復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風魃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蟲蠱之鬼,蟲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徵一切諸類。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傍為畜生,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瑠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还有,阿难!鬼道的业报结束后,情与想两种执著都化为空无。这时在世间遇到过去所亏欠的仇敌,就会投生为畜生,偿还前世的债务。
依附物体的鬼,当物体消亡、业报受尽后投生世间,大多成为枭鸟之类。
兴风作乱的鬼,当风力消散、业报受尽后投生世间,大多成为预示灾祸的怪异生物。
依附牲畜的鬼,当牲畜死亡、业报受尽后投生世间,大多成为狐狸之类。
操纵毒虫的鬼,当毒虫灭绝、业报受尽后投生世间,大多成为毒蛇蝎子之类。
带来疫病的鬼,当病灾穷尽、业报受尽后投生世间,大多成为蛔虫之类。
吸食元气的鬼,当元气消散、业报受尽后投生世间,大多成为猪羊等供人食用的畜生。
潜藏暗处的鬼,当阴暗消尽、业报受尽后投生世间,大多成为蚕虫等供人取丝的虫类。
调和精气的鬼,当调和之力消散、业报受尽后投生世间,大多成为应时而鸣的蝉类。
显灵作祟的鬼,当灵能灭尽、业报受尽后投生世间,大多成为预示吉兆的祥瑞之物。
依附人身的鬼,当人身死亡、业报受尽后投生世间,大多成为顺从人类的猫狗之类。
阿难!这些都是被业火煎熬殆尽,为了偿还前世债务,转生为旁生畜生。这些也都是由虚妄业力感召而来。如果能觉悟菩提,就会发现这些妄业原本并不存在。
像你提到的宝莲香、琉璃王、善星比丘这些人,他们的恶业都是自己造作显现的;既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地涌出,更不是别人强加的;全是自己妄念招感,最终自食其果。在菩提真心之中,这些不过是浮虚妄想凝结的幻相。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返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愚類;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佷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庸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彼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阿难,这些畜生偿还了前世债务后,如果索债者超额索取,这些众生转生为人时就会反过来追讨多余的部分。若讨债者有福报,就能保住人身索回余债;若无福报,就会再堕畜生继续偿还。
要知道:用钱财或劳力还债,偿清即止。但若杀害对方性命或食其肉,即使经历微尘数劫也会互相吞食杀害,如同转轮循环不休。唯有修习禅定或值佛出世,才能停止这种业报。
那些猫头鹰偿清业债转生为人,会成为冥顽不灵之辈;
不祥之物偿清业债转生为人,会成为愚昧无知之辈;
狐狸偿清业债转生为人,会成为凶狠暴戾之辈;
毒虫偿清业债转生为人,会成为庸碌无能之辈;
蛔虫偿清业债转生为人,会成为卑微弱小之辈;
肉食动物偿清业债转生为人,会成为懦弱胆小之辈;
食草动物偿清业债转生为人,会成为劳苦艰辛之辈;
候鸟偿清业债转生为人,会成为舞文弄墨之辈;
祥瑞之物偿清业债转生为人,会成为聪明睿智之辈;
温顺动物偿清业债转生为人,会成为通达事理之辈。
这些众生虽因旧债偿尽重获人身,但无始以来被颠倒业力驱使,互相残害。若不遇佛陀、不闻正法,就会在烦恼中不断轮回,实在可悲可悯!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堅固呪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阿難!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循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阿难!还有一类人,不依照正觉修行禅定,而是另修虚妄念想,执着于保持形体;他们游走于山林中人迹罕至之处,共有十种仙。阿难!这些众生,坚持服食药物而不间断,服食之道圆满成就,称为地行仙。坚持服用草木而不间断,药物之道圆满成就,称为飞行仙。坚持炼化金石而不间断,变化之道圆满成就,称为游行仙。坚持调节呼吸动作而不间断,精气之道圆满成就,称为空行仙。坚持修炼津液而不间断,滋润之德圆满成就,称为天行仙。坚持吸纳精华而不间断,吸取纯粹之道圆满成就,称为通行仙。坚持持咒禁术而不间断,术法之道圆满成就,称为道行仙。坚持凝神思念而不间断,思忆之道圆满成就,称为照行仙。坚持阴阳交合而不间断,感应之道圆满成就,称为精行仙。坚持修炼变化而不间断,觉悟之道圆满成就,称为绝行仙。阿难!这些人都是在人间修炼心性,却不遵循正觉,另得长生之理,寿命可达千万岁,居住在深山或大海岛上,远离人间。这也属于轮回妄想的流转。若不修习正定,福报耗尽后仍会重返!散入各种生命形态。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隣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阿难,世间人若不愿追求永恒,又没能舍弃对妻妾的眷恋,但在邪淫时能保持心念清净不沉迷,内心澄澈光明,这类人命终后会住在日月附近,称为四天王天。对妻子情爱淡薄,清净独处时仍有轻微欲念,命终后会超越日月光明,居于人间最高处,称为忉利天。偶尔行欲事后便不再留恋,在人间时少动多静,命终后能安然住于虚空,日月光芒照不到他们,因自身能发光,称为须焰摩天。常处静定,遇欲境也不抗拒,命终后上升至精微境界,不与下界人天接触,即使世界毁灭三灾也影响不到,称为兜率陀天。虽无欲念仍行房事,交合时索然无味如嚼蜡,命终后生于可自在变化之地,称为乐变化天。已无世间欲念却示现行欲,于交合中超然觉悟,命终后能彻底超越可化与不可化之境,称为他化自在天。阿难,这六种天人虽身体远离欲事,心念仍有沾染。这些天界以下,都称为欲界。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
CBETA 编码:T094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