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經遊意
第四論因果
有三部分:第一、说明因地的修行;第二、论述果地的功德;第三、辨别始觉与究竟觉。
第一,阐明因行。经典与论释有所不同,如《摩德楞伽藏经》说:在每一地中,经过百千大劫,才能完成一地的修行,这是对根基薄弱者而言。又如《大智论》中迦旃延子所说: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习才能成就果行。
问:迦旃延子阐释半教与辨析菩萨累劫修行,为何说半教是小乘,而大乘才是圆满之教?
答:这也难以确知,但有旁通与正说之分。迦旃延虽主要阐明小乘教义,但也旁涉大乘圆满教的菩萨行。如何旁涉呢?如《成实论》所言"正确理解三藏中的真实义理,同时不妨碍该论兼论大小乘",其《利业品》提到"布施等六波罗蜜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位"。所谓阿僧祇劫: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十个千为万,十个万为亿,千万亿称那由他,千万那由他称频婆,千万频婆称迦陀,超过迦陀之数为一阿僧祇。就释迦菩萨发心修行而言:第一阿僧祇劫中修习解行,尚不自知当成佛。第二阿僧祇劫时,虽自知当成佛却不敢明言,内心尚无无畏,但已具足认知。经文载"弥勒发心在前,释迦发心在后",故《佛藏经》说"弥勒往昔值遇善明佛时,于佛前最初发起菩提心",因此经文称:弥勒发心比释迦早四十劫。另《大方便报恩经》载"今释迦之前有大释迦牟尼佛出世时,菩萨在地狱火车上见众生受苦,方才发起大心。从大释迦佛至罽那尸佛期间,为第一阿僧祇劫。此时释迦菩萨尚未舍离女身。从罽那尸佛至燃灯佛期间,名为第二阿僧祇劫,此时始得脱离女身。当时菩萨持花供养燃灯佛,铺鹿皮衣,散发布地掩泥。燃灯佛即坐为其授记:你于未来世过九十一劫后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期间,名为第三阿僧祇劫,修习一切种智圆满成佛"。
第二,讨论果报的功德。果报有近的和远的。比如佛经上说劫难过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回到出生的地方,舍弃生命后往生第四层天,这叫做近的果报。远的果报有两种:一是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临人间成佛,这是相对的近的果报;二是经过无数劫的修行,在达到金刚心之后成佛,这叫做真实的果报,是远的果报。
问:粗略而言,可以这样解释;但深入求证真实果位时,为何不加以辨析?
答:真正的觉悟不分远近,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无法用言语分辨;如果一定要勉强说明,也可以。
第三、辨别始终时节。如《贤劫》等经说:有三世劫,每劫有一千佛,过去庄严劫有一千佛,现在贤劫有一千佛,未来星宿劫有一千佛。这三劫中的三千佛,往昔共同修行殊胜因缘,所以依次在三劫中证得佛果。又,贤劫千佛单独为一类,但贤劫千佛中前四佛已经过去,现在弥勒是第五佛,即将出世弘法。诸佛出世有前有后,所以现在详细说明。《大智度论》中迦旃延子说:经过三阿僧祇劫,这时菩萨用百劫修行三十二相业,时间长短不定,慢则百劫,快则九十一劫。因曾以五华散供养佛,所以后来九十一劫当作佛。简单说,本应百劫圆满成佛;由于精进苦行,所以超越九劫,剩下九十一劫。若不超越,应在弥勒之后成佛。所以经中常说:弥勒发心修行在释迦之前,但因不够精进苦行,所以成佛在后。弥勒自己思惟:我千阿僧祇劫生在兜率陀天说法度化诸天,未能暂时舍身作种种苦行。释迦精进苦行,所以超越九劫先成佛。如《大般涅槃经》中听闻罗刹说偈超越十二劫,《大智度论》说超越九劫,二者不同,诸师解释说:小劫超越十二劫,大劫超越九劫,三劫各超三劫,所以共超九劫。
问:《大经》中为何说能超越十二劫的师偈,《大论》却称为九劫呢?
如《大经》记载:雪山菩萨听闻罗刹说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后,超越十二劫修行。《大智度论》阐述:弗沙佛出世时间难以确定,彼时有二弟子:释迦与弥勒。弗沙佛见释迦菩萨自利心未纯熟,所化弟子却已成熟;而弥勒自心纯熟,弟子反未成熟。因释迦以利他为重,弥勒以自行为主。弗沙佛思量“一人易度,众人难伏”,遂入雪山宝窟现大光明定。释迦菩萨采花时忽见佛身放光,欢喜合掌,单足独立七日七夜专注诵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一切我尽见,未有如佛殊胜者。”由此精进,超越九大劫,于贤劫成佛。
或言“超越”指相好业中超越,有智者称种智超胜。实则超越与否皆待因缘成熟,般若智慧方为根本。九十一劫中佛出各异:《释论》载前九十劫出三佛,后十劫出千佛。初劫有毗婆尸佛(义为种种见),三十二劫出尸弃佛(义为火/顶髻)与鞞怒婆附佛(义为一切胜)。九十一劫初现四佛:迦罗鸠飡陀佛(又名𤘽楼孙佛,昆仑藏称帽佛)、迦那含牟尼佛(义为金仙/屈仙)、迦叶佛与释迦佛,合前为七佛。前三佛寿八万至六万岁,后四佛值贤劫。劫初人寿数千万岁,减至五百万岁有转轮王出世。《贤劫经》载:人寿四万岁时𤘽楼孙佛出,六万岁;三万岁时迦那含佛出,四万岁;二万岁时迦叶佛出;至人寿百岁释迦降生,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唯存辟支佛,人寿减至十岁则刀兵灾起,恶尽后渐增至八万四千岁,弥勒下生。《大贤劫经》记弥勒父名梵摩(善德),母名梵摩拔提(净主),弟子慧光、坚精进等。佛寿八万四千岁,正法八万载。师子佛时人寿七万岁,三会说法正法亿岁。楼至佛灭后六十二劫无佛,第六十三劫净光称王如来出,十劫度众。千佛前后总计三千佛现世。
问:为什么楼至如来只用半劫的时间?
答:应当随顺机缘,恰如其分。
问:为何贤劫中有千佛出世?
答:《金刚力士经》记载:过去有位转轮圣王出世,育有千子。众王子各自发菩提心,誓愿成佛。圣王为教导千位王子,虽先前已有诸佛,仍将千子名号题写,用香汤为王子们沐浴,令诸王各自选取。推算得第一者即为最初佛,依次至第九百九十九位王子,最末一位王子名号排第一千佛。诸王子讥笑道:我等成佛时已度尽众生,你还能教化谁?小王子闻言悲泣,继而思惟:世界无边,众生无尽。我今立誓,愿我成佛时,所住世界的众生寿命与诸王子等同,所度众生数量亦与之相同。此时大地六种震动,佛陀当即为其授记。因此因缘,最后一佛独自住世半劫。因其悲泣,故称啼泣。佛号啼泣亦名楼至佛,此啼泣又称光明佛,因其诞生时具足殊胜光明。于是诸王子共同发愿:王子成佛时,我等皆作金刚护法;楼至佛唯独由金刚护法守护。此指五类执金刚神护法,即五类中迅疾金刚神护法。
问:贤劫中的千佛是圣王世千子具足提所命名牵引的偈颂,按顺序出现成佛。过去未来两世各有二千佛,为何各自有千佛出现呢?
答:诸位法师说:未见经典明确记载成佛因缘。这类事例可从类比中推知,如现存千佛成佛的因缘。《大品经》记载:当忉利天主提问、须菩提阐释般若法义时,十方恒河沙数佛国中同样上演着天主问法、须菩提答法的场景。这是因为诸佛所证之道无二无别的缘故。《地论》《摄论》与成实、毗昙两派教义都主张:成就佛果的本质体性并无差别,众生神识相续不断,终究能证得无上佛果。犹如炼金去滓,当一切杂质除尽时,本具的种智便圆满显现、湛然常住。修行阶段广修万行,功德圆满时自然具足万德。因此金刚心位一断,法身当即显现,转无明烦恼为大光明,故《大涅槃经》说"无明反转即是明觉"。若广义论成佛,一切有情众生皆具佛性,故《大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心识,凡有心者终得无上正觉"。狭义而言,唯有历劫修行,金刚后心位功德圆满,方称真实成佛。大乘教法从横向角度采用权巧假名之说,也有此深意。但本宗特别强调:若依他派"心识成佛"之说,必须彻底打破净除虚妄心识,方可称为真实成佛。至于弥勒菩萨,据《十住断结经》与《诸佛下生经》所示,早已成就佛果,只是示现一日出家的化迹,于此日显现成佛相。若论法身本体,则超越一切名相心识,唯是慈悲圆满、誓愿不虚、万德庄严的究竟境界。之所以示现不同形相,皆为度化众生故,或现净秽国土,或应各类根机,令众生超脱有无、生死对待。虽化身形象各异——如《长阿含》等经载七佛形寿各不相同: 第一毗婆尸佛(又名维卫佛),刹帝利王族,憍陈如姓。身相高广二千四百里,紫磨真金色。其父般头摩多王,母槃摩底夫人,子名欠拏,治所槃头摩多城,圆光百二十由旬,住世八万岁。 第二尸弃佛(亦名式佛),刹帝利种,憍陈如姓。身相一千六百八十里,紫磨金色身光,通身光明百由旬,住世七万岁。父明相王,母光曜夫人,子名无量。 第三毗舍婆佛(又名鞞怒附佛),刹帝利种,憍陈如姓。身相一千二百八十里,圆光四十由旬,通身光六十由旬,住世六万岁。《毗婆沙论》载其父善证王,母称戒夫人,子名沙学,都城无踰城。 第四拘留孙佛(又名迦罗鸠餐驮佛),婆罗门种,意为谛行性。迦叶姓,身相一千里,圆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十由旬,住世四万岁。《毗婆沙论》载其多闻弟子名散奢,父礼德婆罗门,母善枝,子上胜,居安和城。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婆罗门种,迦叶姓。身相八百里,圆光一千二百里,通身光一千六百里,住世三万岁。多闻弟子苏坻,父女德婆罗门,母善胜,子名道师,居清净城。 第六迦叶佛(意为龟形),婆罗门种,以迦叶为姓。身相十六丈,住世二万岁(或说三万岁)。《大涅槃经》载"迦叶佛七日入灭"有不同解释:一说实际七月入灭;二说七日演说常乐我净后未即入灭。其父梵德婆罗门,母财主夫人,子进运,治婆罗捺城,多闻弟子药婆参。 第七释迦牟尼佛,刹帝利种。身长一丈六尺,圆光七尺,住世八十岁(诸经记载差异:《中本起经》说八十岁;双卷《泥洹经》称七十九岁行年八十;《胎经》说八十四岁;《阿含经》载八十五岁;《大智度论》言百岁;《婆沙论》谓本具三阿僧祇劫寿命,为应众生根机示现八十)。其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子罗睺罗,治迦毗罗卫城。多闻弟子如《居士经》所载。 七佛示现共同特征:毗婆尸佛至释迦佛降生时皆行七步宣言"三界皆苦,吾为最尊";均于四方见老病死相而出家;最终皆诣鹿野苑转四谛法轮。《观佛三昧经》载弥勒身长千尺;《成佛经》说其化身十六丈,圆光百由旬,住世八万四千岁,婆罗门种,父净德(又名善德)婆罗门,母德殊夫人,子德力,居翅头末城,多闻弟子海氏。《胎经》对比云:释迦从胁生,弥勒从顶生;释迦土质国土,弥勒黄金为地;释迦世多苦难,弥勒时极安乐。 考诸劫运:弥勒为贤劫第五佛。过去庄严劫千佛,始华光佛,终毗舍婆佛;现在贤劫千佛,始拘留孙佛,终楼至佛;未来星宿劫千佛,始光净光称王佛,终须弥相佛。《称扬诸佛功德经》则记:过去千佛始人中尊佛,终金刚王佛;贤劫千佛始拘留孙佛,终楼至佛;未来千佛始王中王佛,终转场尊上德佛。